首页 > 学术论文

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7:03
热度:

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的关系【摘要】: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通常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用来

【摘要】: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通常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认识、调节、导向、教育等功能。与政治、艺术、法律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古今中外从不缺乏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人们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道德问题。心理学界也将道德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德心理学家,形成并发展了大量富有成果的道德理论。例如,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Hadit的社会直觉模型和Greene的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等。目前,道德理论的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这些理论极少涉及道德判断的领域研究。其次,很少考虑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个体的差异。 目前,国外关于行为免疫、疾病易感知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研究者们极少将人体的行为免疫引入道德判断的研究。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本研究探讨了个人清洁偏好、疾病易感知觉、道德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为道德判断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道德判断研究的理论建设,而且还充实了行为免疫相关理论,并使国外的行为免疫理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理论验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我国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我们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两种方法,研究了个人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其中,问卷调查法用道德判断问卷和疾病易感知觉(PVD)问卷,调查并分析了互联网上的网友的清洁偏好、疾病易感知觉和道德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的基础上,按个人对清洁的偏好程度将在校大学生分为高清洁偏好组和低清洁偏好组,分别从两组中随机抽取一半被试,要求他们洗手,然后对所有被试都发放道德判断问卷。进一步探讨清洁行为在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1)个人对清洁的偏好和疾病易感知觉问卷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2)疾病易感知觉问卷的评分和道德判断的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3)个人对清洁的偏好与道德判断的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4)个人对疾病的易感知觉在清洁偏好与道德判断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5)清洁行为和清洁偏好将交互地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在洗手状态下,清洁偏好的主效应显著,高清洁偏好组和低清洁偏好组在道德判断上的差异将增大,高清洁偏好比低清洁偏好的被试道德判断更严厉,即个人倾向的差异将受到实际清洁行为的调节。 (6)洗手状态下,高清洁偏好的被试与不洗手状态相比,道德判断的差异不显著,但低清洁偏好被试道德判断更宽松。 【关键词】:清洁偏好 厌恶 道德判断 疾病易感知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引言11-13
  • 2 文献综述13-33
  • 2.1 行为免疫13-18
  • 2.1.1 行为免疫的定义13-14
  • 2.1.2 行为免疫的相关研究14-18
  • 2.2 厌恶18-23
  • 2.2.1 厌恶的定义18
  • 2.2.2 厌恶的相关研究18-19
  • 2.2.3 厌恶泛化的原因19-23
  • 2.3 道德判断23-33
  • 2.3.1 传统道德判断理性模型23-24
  • 2.3.2 道德判断社会直觉模型24-26
  • 2.3.3 Greene的道德判断双加工理论26-27
  • 2.3.4 道德判断的领域27-28
  • 2.3.5 传染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28-29
  • 2.3.6 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关系29-31
  • 2.3.7 清洁行为与道德判断的研究31-33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33-36
  • 3.1 问题提出33-34
  • 3.2 研究假设34-36
  • 4 研究一36-42
  • 4.1 研究目的36
  • 4.2 研究假设36
  • 4.3 研究方法36-37
  • 4.3.1 被试36
  • 4.3.2 测量工具36-37
  • 4.4 研究结果37-40
  • 4.4.1 描述统计结果37-38
  • 4.4.2 相关分析38
  • 4.4.3 中介效应分析38-40
  • 4.5 讨论40-42
  • 5 研究二42-47
  • 5.1 研究目的42
  • 5.2 研究假设42
  • 5.3 研究方法42-43
  • 5.3.1 被试42
  • 5.3.2 实验材料42-43
  • 5.3.3 实验设计43
  • 5.3.4 实验程序43
  • 5.4 研究结果43-46
  • 5.4.1 道德判断得分的描述统计44
  • 5.4.2 清洁行为下不同清洁偏好组的道德判断得分的方差分析44-46
  • 5.5 讨论46-47
  • 6 总讨论47-51
  • 6.1 清洁偏好和道德判断的关系47
  • 6.2 清洁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47-48
  • 6.3 关于道德判断的具身认知的观点48-49
  • 6.4 关于道德判断的概念隐喻观点49
  • 6.5 本研究的局限性49-50
  • 6.6 未来研究的建议50-51
  • 7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8
  • 附录一58-61
  • 附录二61-62
  • 附录三62-64
  • 致谢64-6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    张彦彦;陈浩;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    徐平;迟毓凯;

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    卢谢峰;韩立敏;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叶浩生;

厌恶加工的神经基础    黄好;罗禹;冯廷勇;李红;

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    任俊;高肖肖;

身体洁净与道德    阎书昌;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田学红;杨群;张德玄;张烨;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殷融;苏得权;叶浩生;

高职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接纳、交往焦虑的关系    刘敏;庄伟;曹晖;赵富才;

重点高中学生运动情绪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    吴新雷;刘海燕;

建筑设计师完美主义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李洁;甘怡群;周宇;

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    戴群;姚家新;

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焦虑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    孟秀红;黄朝辉;孙莹;陶芳标;万宇辉;许韶君;

人际关系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研究    卢敏;殷恒婵;郭建富;

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    刘洋;郭玉江;

应对策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压力间的中介作用    张磊;殷恒婵;王茜;傅雪林;

在锻炼情境下2种运动承诺结构模型的比较    吴健;陈善平;潘华山;梁建平;

基于工业数据的外部融资依赖与行业波动分析    闵亮;

大学生父母依恋与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关系    曾晓强;

网络顾客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顾客信任的中介作用    胡保玲;云乐鑫;

高校中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郭全根;

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    褚荣伟;

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    王沛;陈莉;

优秀运动员目标定向、认知特质焦虑与自信关系的研究    王茹;贾军;

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    杜运周;任兵;陈忠卫;

高管团队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    范明;肖璐;

网店形象通过信任中介作用影响顾客购买意向    易学东;高博;

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    黄海艳;李乾文;

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陆芳

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    丁楠

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花贵如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    万益迁

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    李霞

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张仁江

知识员工自我管理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杨廷钫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    秦伟平

服务创新过程中一线员工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冯旭

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应洪斌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信任问题研究    卢菲菲

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    年晶

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阎巍

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    张华

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    杨红梅

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    柳中华

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行为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姜亮

初中生感戴、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周志娟

卷入程度对品牌偏好的影响:广告诉求的缓冲作用,品牌印象的中介作用    刘丹

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    孙曜

理性学习的局限:道德情绪理论对道德养成的启示    周详;杨治良;郝雁丽;

聚焦情绪与道德发展:各派心理学理论观    侯晓晖;

认知的具身化    李恒威;盛晓明;

分类体系的社会秩序建构——对《洁净与危险》的述评    朱文斌;

研究问题与统计方法的有机配合    张力为

调节变量在体育科学研究设计中的理论作用和统计计算    张力为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

教师集体效能和自我效能对工作压力影响作用的调节——多水平分析研究    刘红云,孟庆茂,张雷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    林初锐,李永鑫,胡瑜

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吴明证

厌恶情绪加工的特异神经机制研究    凤兆海

道德情绪与道德认知对大学生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研究    罗乐

论道德判断的形式    王润生

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陈欣银,项宇

道德判断论纲    李彦 ,姜珍

道德判断的标准    

道德判断的形式研究    白冰河

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    何亚云,冯江平

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邢强;

论道德判断    陈建兵;黄富峰;

汉语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释——以“德”、“仁”、“和”、“善”为例    唐嘉荣;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    徐平;迟毓凯;

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    刘振群;户秀安;柯森;邓一允;

5—7岁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研究    莫雷;

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岑国桢;李伯黍;

判断视角和道德立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李晔;鲁铱;陈昭蓉;

道德判断的“自我-他人”差异    袁高依莉;何贵兵;蒋多;

自我构念与道德判断    杨文琪;金盛华;

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    张小英;郑日昌;

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

情绪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    张湘一;丁道群;

道德判断中的具身效应初探    杨飞;李明;

道德判断后:中国改革的四个路向    刘军宁

洗洗手,你会更宽容    康秋洁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    

法律思维与道德判断    夏敏

和谐社会论坛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那塔利亚·穆祖妮克(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国际项目与地区合作部主任) 胡贝特·海内特(德国达姆施达特理工大学教授、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俞厚未(上海市社联科研处) 马提那沃(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陈章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茜·丹顿(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凯瑟琳·亨特 苏珊·汤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犯罪学教授) 丹·德宁(美国乔治亚大学)

不要滥用“和谐”    陶一桃 

美国如何定义“爱国主义”    李晓岗

公平意识可能与生俱来    吴旭阳 厦门大学法学院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 秦裕林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网络智能研究院、卡内基-摘隆大学心理学系 庄向荣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

宽容:现代文明的一种核心原则    燕继荣

一道中国人久违了的家常菜    尤小刚

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    辛治洋

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    颜志雄

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    邵爱国

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林芳芳

上海市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常模制定    徐江

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    熊慧素

消极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    邓康乐

倾向性道德敏感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寸飞

道德判断过程中面孔刻板效应    华春

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郭瑞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唐娟

道德基础理论视角下道德失败对道德判断的特异性影响    查晓坤

我们如何做出道德判断?    王薛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