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3:51
热度: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湿地在低氧环境中促进碳累积的同时产出温室气体——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湿地在低氧环境中促进碳累积的同时产出温室气体——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湿地的碳源和碳汇功能近来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保护和修复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与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本文以河滨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半人工和人工河滨湿地为研究对象,尝试在不同的水文模式和植被生长状况下,研究不同湿地类型的CH4和CO2的时空排放规律及对比,探讨影响CH4和CO2排放量的主要因子及其可能的调控途径,并以此提出了针对湿地碳排放的河滨恢复湿地建造与管理建议和措施。 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研究开展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Olentangy河河滨冲击平原上的Wilma H. Schiermerier Olentangy河湿地研究中心(ORWRP),研究湿地类型包括:人工种植植被的肾形淡水草泽(湿地1)、自然生长植被的肾形淡水草泽(湿地2)、河流分岔半人工牛轭湖(牛轭湖)和自然河道旁低洼湿地(河道边湿地)。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四种类型河滨湿地进行CH4和CO2时空动态变化的排放的测定。其中:间歇性淹没地区中气体的采集使用静态集气箱,在长久淹没区域中使用浮力箱。在实验湿地和半人工牛轭湖的采样点沿着入口至出口呈纵向分布,从干湿交错区至淹没深水区呈横向分布。 在ORWRP中4种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的甲烷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甲烷排放速率(中值)的范围为:自然湿地(0.33-85.7 mg-CH4-C m-2 hr-1)人工湿地(0.02-20.5 mg CH4-C m-2 hr-1)半人工湿地(-0.04-0.09 mg CH4-C m-2hr-1)。湿地1、湿地2、半人工湿地和自然河道旁湿地土壤的CO2排放通量的中值(平均值)分别为9.8(19.2)、13.5(20.6)、24.7(36.0)和33.7 (40.3) mgCO2-Cm-2h-1。在湿地1、湿地2和河道边湿地中的甲烷排放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88、R2=0.86和R2=0.85;湿地1、湿地2和牛轭湖湿地CO2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54和0.67,土壤温度与CH4和CO2的季节排放模式相关。在不同类型湿地中,土壤含水率与甲烷排放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2=0.39);与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2=0.72)。不同类型湿地采样点中土壤碳含量与其相应的CH4和CO2排放量之间关联度都较高(R2=0.82,R2=0.69)。在同一区域淡水河滨湿地中,自然湿地的CH4和CO2排放通量均大于恢复湿地,并且不同类型湿地CH4和CO2排放的空间异质性是由于洪水冲击频率、土壤状况、地下水位及净初级生产力等因素决定的。 补偿河流分岔半人工牛轭湖湿地中CH4排放通量非常低,全年的平均值仅为0.09 mg CH4-Cm-2 hr-1,这与牛轭湖湿地显著的干湿季节,较低的土壤碳含量及其大型植被的缺乏有关。牛轭湖湿地深水区和交错区域中的甲烷排放量分别为0.03(0.06)和0.03 (0.12) mg m-2 hr-1,无显著性差异(P=0.593);深水区的土壤呼吸通量中值(平均值)(15.5 (20.9) mg CO2-C m-2 h-1)明显小于交错区(38.7(63.0) mg CO2-C m-2 h-1) (p0.005)。在两个实验湿地中,淹没深水区比干湿交错区有更高的甲烷排放量(P=0.000)。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通量而言,深水区、交错区以及高地的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中值(平均值)分别为-2.2(-10.5)、41.8(53.7)和75.2(93.1) mg CO2-C m-2 h-1 (P=0.000)。并且对人工湿地中甲烷排放速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速率显著性相关(R2=0.52,p0.05)。建造生态系统适合的水文条件,在湿地的重建和修复项目中也是关键因子之一。通过设计具有既长又浅型状和湿-干-湿交替水文条件的人工湿地,不仅可应用于其它的河流冲积平原的修复,也可在不同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检验其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1和湿地2有相似的环境因子,自然生长植被的人工湿地CH4排放通量仍明显大于人工种植植被湿地的排放通量,其年排放量分别为68 g CH4-C m-2y-1和114 g CH4-C m-2 y-1 (p=0.047),这是由于湿地2的累积净初级生产力较湿地1高,和湿地1相对于湿地2有着较高的植被生物多样性。通过2004年至今的监测可得出,实验湿地中的甲烷排放量在过去的5年中持续增长,这是由于湿地中植被的残留物增多,湿地土壤中更多的碳含量。因此发现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对湿地甲烷排放影响较大,在恢复湿地中,可以通过种植不同种类植物,增加物种多样性,这样的设计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CH4和CO2排放。 【关键词】:甲烷排放量 温度 水文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河滨恢复湿地 生态服务 湿地生态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Q1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前言15-38
  • 1.1 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进展16-32
  • 1.1.1 基本理论:湿地与碳循环16-21
  • 1.1.2 湿地中甲烷排放21-23
  • 1.1.3 湿地中甲烷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23-28
  • 1.1.4 湿地中二氧化碳排放28
  • 1.1.5 湿地中二氧化碳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子28-32
  • 1.2 河滨新建和恢复湿地的甲烷排放32-38
  • 1.2.1 河滨湿地的恢复33-36
  • 1.2.2 河滨湿地恢复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36-38
  • 第二章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38-47
  • 2.1 研究区域38-42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42-43
  • 2.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43-47
  • 2.3.1 技术路线43
  • 2.3.2 研究内容43-47
  • 第三章 自然河滨湿地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47-63
  • 3.1 前言47-48
  • 3.2 研究方法48-53
  • 3.2.1 样点设计48-49
  • 3.2.2 水文条件49
  • 3.2.3 气体采集方法49-52
  • 3.2.4 环境因子测定52
  • 3.2.5 数据分析52-53
  • 3.3 结果53-55
  • 3.3.1 河道边CH_4和CO_2排放量的季节性变化53-54
  • 3.3.2 土壤化学性质对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54-55
  • 3.4 讨论55-61
  • 3.4.1 河道边CH_4和CO_2排放通量与水位的关系55-58
  • 3.4.2 河滨湿地土壤碳含量对CH_4和CO_2排放量的影响58-61
  • 3.5 小结61-63
  • 第四章 半人工河滨湿地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63-79
  • 4.1 前言63-64
  • 4.2 研究方法64-68
  • 4.2.1 样点设计64-65
  • 4.2.2 植被分布65-66
  • 4.2.3 水文条件66-67
  • 4.2.4 气样采集及分析67
  • 4.2.5 环境因子的测定67-68
  • 4.2.6 数据统计68
  • 4.3 结果68-73
  • 4.3.1 半人工牛轭湖湿地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68-70
  • 4.3.2 半人工湿地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空间变化70-73
  • 4.4 讨论73-77
  • 4.4.1 半人工湿地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73-75
  • 4.4.2 季节性水文条件对半人工湿地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75-77
  • 4.5 小结77-79
  • 第五章 人工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79-101
  • 5.1 前言79-80
  • 5.2 材料与方法80-83
  • 5.2.1 样点设计80-82
  • 5.2.2 气样采集及分析82
  • 5.2.3 环境因子测定82-83
  • 5.2.4 水文条件测定83
  • 5.2.5 湿地大型植被生产力83
  • 5.2.6 数据分析83
  • 5.3 结果83-90
  • 5.3.1 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83-88
  • 5.3.2 湿地1和湿地2中CH_4和CO_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88-90
  • 5.4 讨论90-99
  • 5.4.1 淡水河滨人工湿地CH_4排放通量90-95
  • 5.4.2 淡水河滨人工湿地CO_2排放通量95-98
  • 5.4.3 人工湿地中CO_2与CH_4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98-99
  • 5.5 小结99-101
  • 第六章 不同类型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相应环境因子研究101-123
  • 6.1 前言101-102
  • 6.2 材料与方法102-105
  • 6.2.1 样点设计103-105
  • 6.2.2 气样采集技术105
  • 6.2.3 环境因子测定105
  • 6.2.4 数据分析105
  • 6.3 结果105-115
  • 6.3.1 生长季节及非生长季节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105-109
  • 6.3.2 不同类型湿地中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及其相应的环境因子109-115
  • 6.4 讨论115-120
  • 6.4.1 河滨湿地碳排放通量115-117
  • 6.4.2 环境因子对甲烷排放量的影响117-119
  • 6.4.3 环境因子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119-120
  • 6.5 小结120-123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123-128
  • 7.1 研究总结123-126
  • 7.2 研究展望126-128
  • 参考文献128-149
  • 附录1 攻博期间所作的其它研究149-188
  • 附录2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188-189
  • 附录3 学术成果189-190
  • 致谢190-1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崇西湿地的甲烷释放及封碳效应    马安娜

耕作和施肥对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及碳收支影响的研究    寇志奎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丁维新,蔡祖聪

人类活动影响下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宋长春;王毅勇;王跃思;赵志春;

全球变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傅国斌,李克让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仝川;曾从盛;

湿地甲烷产生的测定方法及主要控制因子研究综述    王维奇;曾从盛;仝川;

沼泽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变化与碳、氮动态    宋长春,王毅勇,阎百兴,娄彦景,赵志春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和CH_4排放动态及影响因素    宋长春,杨文燕,徐小锋,娄彦景,张金波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特征    杨红霞;王东启;陈振楼;陈华;王军;许世远;杨龙元;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马安娜;陆健健;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O_2和CH_4通量及影响因子    宋长春,阎百兴,王跃思,王毅勇,娄彦景,赵志春

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郝庆菊

沼泽湿地及其不同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机理研究    丁维新

小兴安岭沼泽甲烷排放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研究    孙晓新

安徽省森林经营碳汇技术刍议    傅松玲;姚雪晗;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    贺红早;贺瑞坤;段旭;陈训;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秦武明;何斌;韦善华;蔡树威;覃永华;

环境蠕变问题研究动态——天津滨海湿地退化现状分析    郭晶;

土壤呼吸的水热因子模拟及温度敏感性的探讨    邓爱娟;申双和;张雪松;李永秀;谢轶嵩;

紫外辐射增强对大豆-土壤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初探    尤明双;戴平风;廖秋香;

UV-B辐射增强对大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富存;江晓东;

近51年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马鸿勇;张峰;张洁;

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李珂;杨永兴;杨杨;韩大勇;杨宇明;田昆;张昌兵;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左昕昕;吕厚远;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

冻融交替对土壤CO_2及N_2O释放效应的研究进展    杨红露;孙辉;张宁;姜发艳;

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与碳循环探讨——以云南天然分布的黄竹林(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和龙竹林(Dendrocalamus giganteus)为例    刘清江;

HXL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

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    陈红林;何芳;

浅析木材循环利用的碳汇问题    许民;李兴江;李坚;

科学构建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确保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钟祥浩;刘淑珍;

北京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    潮洛蒙;

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与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的关系    陈子聪;颜明娟;林琼;李晓玲;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吴金友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中亚热带山区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盛浩

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    石军南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    高述超

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    柏方敏

4个四川桤木品系苗木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周小玲

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李世玉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    吴珊珊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叶耿平

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窦荣鹏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黄河干流有机碳及调水调沙时期碳输运规律    刘冬梅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主要温室气体(GHG,CH_4、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王继明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    林伟

闽江河口沼泽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子    陈重安

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呼吸变化初步研究    周晓飞;张庆国;

生物因子对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    谢艳兵;贾庆宇;李荣平;吕国红;

水稻品种以及施肥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邵可声,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分室,李震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王国兵;郝岩松;王兵;阮宏华;

草地土壤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付刚;沈振西;张宪洲;余桂荣;何永涛;武建双;

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    马学慧,吕宪国,杨青,阎敏华

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    孙睿,朱启疆

我国杭州地区秋季稻田的甲烷排放    戴爱国,王明星,沈壬兴,H.Schütz,W.Seiler,H.Rennenberg,吴海宝

中国CH_4排放量的估算    王明星,戴爱国,黄俊,任丽新,沈壬兴,H. Schutz,H. Renneuberg,W. Seiler,R. A. Rasmussen,M.A.K. Khalil

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的实验研究    上官行健,王明星,R. Wassmann,H. Rennenberg,W. Seiler

鸟类及其群落对崇西湿地生态恢复和生境重建的响应    熊李虎

崇西湿地生态系统中胞外酶的功能研究    李静会

不同稻作模式稻田碳固定、碳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变化机制研究    展茗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区域模拟研究    张国明

川中丘陵区草地土壤-植物系统CO_2、N_2O和CH_4通量研究    王艳强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王维奇

发展滩涂碳汇产业,促进上海低碳城市建设    陆健健;王强;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曹云英

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甲烷循环及全球变化研究    冯虎元,程国栋,安黎哲

水稻品种以及施肥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邵可声,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分室,李震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研究    周存宇,周国逸,王迎红,张德强,刘世忠,王跃思,孙扬

内蒙古草原N_2O和CH_4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王庚辰,杜睿,王艳芬,刘广仁,王跃思,陈佐忠,吕达仁

水分梯度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小叶章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王丽;胡金明;宋长春;杨涛;

大兴安岭东部国有林区的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庄凯勋;侯武才;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陈百明,刘新卫,杨红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齐玉春,董云社,耿元波,杨小红,耿会立

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    马学慧,吕宪国,杨青,阎敏华

千亩湖    

保护湿地辽宁在行动    肖常青 ,杨春明 ,赵文双

中国湿地保护战略    印红;

中国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李长安

从第五届国际湿地会议看湿地保护与研究趋势    王仁卿,刘纯慧,晁敏

日本湿地保护立法:直面问题,积极务实    梅宏;

湿地,岌岌可危    韩王荣;

湿地保护立法 艰难破冰会有时    韩乐悟;

世界湿地保护概况——介绍拉姆萨尔(Ramsar)公约(一)    孙承骞;

黄河三角洲应扩大湿地保护范围    张青

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创建和谐社会    唐焰;任青萍;

上海市湿地保护的法律政策研究    胡德胜;王涛;

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郝玉江;王丁;魏卓;朱江;王利民;张新桥;

云贵高原湿地保护的立法思考    张淼淼;郑伟;

遥感技术在湿地调查中的应用    姚先锋;赖震刚;

潼湖湿地水土环境污染特征    张福林;

关于郴州地区湿地基础建设的讨论    邓卫民;廖敏;

论博斯腾湖水域及湿地保护    刘会源;

加强湿地保护 为沈城“壮腰健肾”——关于适时加快我市退化湿地恢复与建设的思考    付毅慧;

浅析沧州湿地的现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李珊;宋小刚;

安徽成立湿地保护中心    朱磊

安徽成立湿地保护中心    朱磊

北京最大规模“收复湿地”成功关键在“水”    本报记者 童彤

安徽成立省级湿地保护中心    记者 余遵

我区召开湿地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专题座谈会    记者 凌雁

北京呵护湿地再攻坚    本报记者 余荣华

苗春林 为湿地撑开保护伞    记者 贾慧珍

谁来保护湿地保护者?    侯文学

我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长足发展    刘仁华 记者 孙立刚

我市构筑湿地保护网善待大自然    刘仁华 记者 孙立刚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美国湿地补偿制度及其对我国湿地立法的借鉴    邵琛霞

典型平原湿地成因及近10年来植被变化研究    于堃

白洋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耦合作用机制及综合调控研究    赵志轩

基于多期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动态与湿地补偿标准研究    韩美

基于历史海图的闽江口湿地最近160多年来的演变    李文实

盘锦双台河口湿地生态评价研究    孙毅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    王福田

闽江口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及其评价    蔡海洋

沟渠对扎龙湿地退化的影响及生态恢复设计研究    佟守正

基于3S技术的广东省湿地变化研究    张亚琳

湿地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单玉秀

河北省自然湿地现状与动态变化研究    杜鑫

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质性研究    吴成胜

30年来东北地区湿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崔瀚文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赵微

基于旅游生态学的湿地保护与开发研究    刘超

南四湖湿地遥感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袁怡

中国阿尔泰山泥炭湿地动态变化及修复对策研究    于苏云江·吗米提敏

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立法研究    穆晓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