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西藏特提斯白垩纪中期页岩—微生物岩组合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0:19
热度:

西藏特提斯白垩纪中期页岩—微生物岩组合【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白垩纪多期大洋缺氧事件(OAEs)都与海底甲烷泄漏有关,因此研究当时极端环境下的沉积记录——黑色页岩-微生物岩组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白垩纪多期大洋缺氧事件(OAEs)都与海底甲烷泄漏有关,因此研究当时极端环境下的沉积记录——黑色页岩-微生物岩组合对于解释OAEs时期一系列环境事件成因、相互作用机制和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页岩-微生物岩沉积组合可划分为3种泥质岩岩相和6种碳酸盐岩微相,并进一步分出9种沉积组合。根据浮游有孔虫化石,认为强东剖面古错村组和岗巴东山组的界线大致与Aptian/Albian界线相当,察且拉组时代限定在Albian期R. appenninica带,冷青热组为Cenomanian–Coniacian,岗巴村口组不早于Santonian,横向上可能有穿时。据地层序列旋回性和海平面变化特征,可划分出两个亚二级层序K1SS1和K_2SS1,总体表现为两个退积-进积旋回,又分别可分为7个三级层序(K1S1-K1S7)和4个三级层序(K_2S1-K_2S4)。 岗巴地区在白垩纪中期总体处于内陆棚-陆架边缘斜坡环境(50~250m),生境型为Ⅲ_2~Ⅳ_2,生产力整体较高。按演化阶段和组合特征可划分出3个有孔虫动物群,并利用水深局限分子和(P/(P+E))%等指标恢复了古水深(海平面)变化,显示研究区海平面变化长周期与Haq et al.(1987)完全一致,短周期也基本协同,但是Cen.期海平面变化比全球频繁得多,说明当时海平面变化主要受构造控制;OAE2之后表现出气候驱动为主的特征。依据溶解氧浓度的替代指标,如底栖有孔虫丰度、Shannon-Weiner分异度以及底栖有孔虫氧指数(BFOI)等,识别出8次不同程度的贫氧或缺氧期,其中有4次的时代和特征与OAE1d, MCE,OAE2以及可能的OAE3相对应。 在岗巴东山组上部(约Alb.上部R. ticiensis带)和和冷青热组下部(R.cushmani带中部)暗色页岩中发现两套较大规模的冷泉碳酸盐岩,为甲烷泄漏的证据。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生物群落和地球化学标志等方面都显示了典型的冷泉碳酸盐岩特征,认为甲烷泄漏为温室效应、海平面变化、缺氧环境和区域构造不稳定性等共同导致。而这些环境事件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共同控制了缺氧环境下白垩纪海洋生物的演替和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极端环境下特殊的生物圈-地圈正负反馈机制。 【关键词】:黑色页岩-微生物岩 大洋缺氧事件(OAEs) 甲烷泄漏 白垩纪中期 西藏特提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534.5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28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0
  • 1.2.1 白垩纪中期“黑色页岩”的特征与分布12-13
  • 1.2.2 白垩纪中期古海洋事件研究进展13-16
  • 1.2.2.1 白垩纪中期构造古地理和大型火成岩省13
  • 1.2.2.2 温室气候和紊乱的洋流格局13-15
  • 1.2.2.3 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15-16
  • 1.2.3 白垩纪甲烷泄漏事件与有机碳循环研究现状16-18
  • 1.2.3.1 冷泉与冷泉碳酸盐岩16-17
  • 1.2.3.2 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有机碳循环17-18
  • 1.2.4 西藏南部白垩纪中期古海洋学研究现状18-19
  • 1.2.5 存在的问题19-20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1
  •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21-22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7
  • 1.5.1 技术路线22-23
  • 1.5.2 实验样品与分析方法23-24
  • 1.5.2.1 实验样品23
  • 1.5.2.2 微体化石处理方法23-24
  • 1.5.2.3 地球化学测试方法24
  • 1.5.3 研究方法简述24-27
  • 1.5.3.1 有孔虫古生态学及其古环境替代指标24-25
  • 1.5.3.2 冷泉碳酸盐岩的识别标志25-27
  • 1.6 完成的工作量27-28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8-36
  • 2.1 研究区位置及其自然地理概况28-29
  • 2.2 区域构造背景29
  • 2.3 Aptian-Santonian 地层格架29-36
  • 2.3.1 岩石地层单元29-33
  • 2.3.2 生物-年代地层33-36
  • 2.3.2.1 古错村组上部和东山组 (Aptian-Albian)33-34
  • 2.3.2.2 Cenomanian-Satonian 浮游有孔虫化石带与地层时代34-36
  • 第三章 页岩-微生物岩沉积组合特征36-54
  • 3.1 岩性与岩相特征36-40
  • 3.1.1 泥质岩36-37
  • 3.1.2 砂岩与粉砂岩37
  • 3.1.3 碳酸盐岩37-40
  • 3.2 页岩-微生物岩组合与层序地层简析40-50
  • 3.2.1 页岩-微生物岩组合及其特征40-47
  • 3.2.1.1 古错村组上部 (Aptian)40-42
  • 3.2.1.2 岗巴东山组 (Albian 早中期)42-45
  • 3.2.1.3 冷青热组 (Cenomanian-Turonian)45-47
  • 3.2.1.4 岗巴村口组 (Coniacian-Satonian)47
  • 3.2.2 层序地层简析47-50
  • 3.3 沉积环境及其演化50-54
  • 3.3.1 沉积相50-51
  • 3.3.1.1 碎屑陆棚相50-51
  • 3.3.1.2 碳酸盐缓坡相51
  • 3.3.2 沉积环境演化51-54
  • 3.3.2.1 Aptian-Albian51-52
  • 3.3.2.2 Cenomian-Turonian52
  • 3.3.2.3 Coniacian- Santonian52-54
  • 第四章 有孔虫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指标54-77
  • 4.1 浮游有孔虫演化与古环境54-60
  • 4.1.1 浮游有孔虫动物群演化与更替54-59
  • 4.1.1.1 Hedbergella trocoidea- Ticinella raynaudi- Rotalipora ticinensis 动物群55
  • 4.1.1.2 Globogerinelloides. ultramicra- Praeglobotruncana- Rotalipora 动物群55-56
  • 4.1.1.3 Dicarinella- Helvetoglobotruncana- Marginotruncana 动物群56-59
  • 4.1.2 浮游/底栖比率 P/(P+B)和 P/(P+E)59
  • 4.1.3 浮游有孔虫古生态浅析59-60
  • 4.2 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及其古生态指标60-77
  • 4.2.1 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与生境型60-69
  • 4.2.1.1 Choffatella decipiens- Lenticulina exarata- Marssonella subtrochus 动物群61
  • 4.2.1.2 Dorothia pupa- Gavelinella sp. - Gyroidinoides globosus 动物群61
  • 4.2.1.3 Cibicidoides- Praebulimina- Trochammina 动物群61-68
  • 4.2.1.4 底栖动物生境型浅析68-69
  • 4.2.2 深度局限分子与古水深69-75
  • 4.2.3 底栖有孔虫氧指数(BFOI)与底层水溶解氧浓度75-77
  • 第五章 藏南白垩纪中期缺氧事件的新证据77-86
  • 5.1 OAE1 事件层位推测及特征77-82
  • 5.1.1 OAE1a(Aptian 早期)77-78
  • 5.1.2 OAE1b(Aptian 末–Albian 早期)78-80
  • 5.1.3 OAE1d (Albian 晚期)80-82
  • 5.2 CENOMANIAN 中期缺氧事件 (MCE)82
  • 5.3 OAE 2(Cenomanian/Turonian 之交)82-83
  • 5.4 OAE 3(Coniacian- Santonian 期)83-86
  • 第六章 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甲烷泄漏事件86-104
  • 6.1 年龄约束与空间展布87-91
  • 6.1.1 岗巴东山组上部冷泉碳酸盐岩时代87
  • 6.1.2 冷青热组下部冷泉碳酸盐岩时代87
  • 6.1.3 产状与空间展布87-91
  • 6.2 主要识别特征91-100
  • 6.2.1 沉积组构与岩石矿物特征91-94
  • 6.2.2 生物群落特征94-98
  • 6.2.3 δ13C 特征98-100
  • 6.3 动力机制与环境效应100-104
  • 6.3.1 动力机制100-102
  • 6.3.1.1 甲烷生成机制100-101
  • 6.3.1.2 甲烷泄漏机制101-102
  • 6.3.2 环境效应102-104
  • 第七章 黑色页岩-微生物岩形成的生物-环境耦合关系104-111
  • 7.1 温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及甲烷泄漏事件104-106
  • 7.1.1 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104
  • 7.1.2 缺氧事件的触发机制104-106
  • 7.1.3 甲烷泄漏事件与缺氧事件、海平面变化的关系106
  • 7.2 生物演化、生产力与环境事件的相互反馈106-108
  • 7.2.1 缺氧环境下的海洋浮游(微)生物演替106-107
  • 7.2.2 缺氧和甲烷泄漏背景下的古海洋生产力107-108
  • 7.3 黑色页岩-微生物岩形成的生物-环境模式108-111
  • 主要结论111-113
  • 致谢113-114
  • 参考文献114-133
  • 作者简介133-13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纪沉积环境    刘宝珺,余光明,王成善,兰伯龙

西藏喜马拉雅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研究的新进展    刘桂芳;王思恩;

喜马拉雅地区(我国境内)地层研究的新认识    王义刚 ,孙东立 ,何国雄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化石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    李国彪,万晓樵,其和日格,梁定益,刘文灿

白垩纪黑色页岩与海水含氧量变化——以西藏南部为例    万晓樵,刘文灿,李国彪,李艳

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极端气候事件    刘志飞,胡修棉

深海研究中的底栖有孔虫:回顾与展望    张江勇,汪品先

分子地质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述评    王红梅,谢树成,赖旭龙,黄俊华,杨娇艳

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从重大地质事件探寻地球表层系统耦合    王成善;

地球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马宗晋,杜品仁,卢苗安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马区典中组底砾岩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聂国永;钟康惠;苟金;郑高峰;

藏南洛扎地区晚侏罗世乃乡组的建立及日当组中Cyclesthriopsis的发现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李运怀,徐生发,鲁如魁,邱军强

羌塘西北部松西地区康托组火山岩年龄及意义    钟华明;刘俊;童劲松;夏军;鲁如魁;

藏南洛扎地区中生代生物组合与沉积环境分析    夏军;王陆太;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

藏东类乌齐地区中侏罗世地层的特征与划分    邱军强;强巴扎西;

西藏羌塘中部都古尔花岗质片麻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李才,王天武,杨德明,和钟铧,任云生

藏北申扎地区的奥陶系    张以春,程立人,张予杰

西藏羌塘北部地区晚二叠世地层再研究    陈寿铭;程立人;张以春;

孙吴—嘉荫盆地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樊馥;高福红;刘立;高红梅;

藏北比如县玛双布上三叠统波里拉组震积事件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李尚林;王根厚;马伯永;杨文瑞;赵文涛;廖蕾;

The dinoflagellate cyst Subtilisphaera from the Eocene of the Qaidam Basin,northwest China,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西藏羊八井地质公园地质构造与特提斯演化    张元国;

西藏昂张铅锌矿区找矿潜力分析    岳国利;李伟;杨桂松;赵珂;董海敏;

西藏冈底斯带来姑组含矿性及其找矿探讨    岳国利;李伟;张哨波;高明;崔霄峰;王福全;

以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探讨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发生机制    张振国;

藏北措勤盆地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浅水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朱井泉;李永铁;江茂生;陈代钊;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of Lower Cretaceous Aptian-Albian shallow water carbonates in the Cuoqin Basin,North Tibet    

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转折期台—盆演化及烃源岩形成机理    汪建国;陈代钊;王清晨;严德天;王卓卓;

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物源分析及构造演化    蔡福龙;丁林;张清海;徐晓霞;岳雅慧;张利云;许强;

略记王鸿祯教授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贡献    杜汝霖;牛树银;

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37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海洋记录    陈双喜

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    李晓波

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    孔为伦

大兴安岭中南部石炭-二叠纪地层、岩相古地理与烃源岩研究    王俊涛

西藏地区措勤和比如盆地构造、油气遥感综合解译    汤子余

冈底斯成矿带尼木—墨竹工卡地区斑岩铜矿成矿规律研究    刘严松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    黄福喜

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沉积、层序地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研究    祝贺

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    杨兆彪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邱欣卫

豫西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    袁余洋

豫西鲁山地区中元古界汝阳群沉积相分析    郑伟

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层序古地理研究    刘彬彬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    张荣平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古近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学研究    李兴鹏

松辽盆地东部晚白垩世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古气候记录    荆夏

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磁性地层学    成洪江

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特征研究    李顺

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始新世介形虫动物群研究    修迪

西藏特提斯白垩纪古生态研究    谢丹

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的划分和对比    

大洋缺氧事件的碳稳定同位素响应    胡修棉,王成善,李祥辉

藏南定日县贡扎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    石和;李国忠;赵鹏肖;李祥辉;赵兵;

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北海相第三系的发现    章炳高 ,穆西南

喜马拉雅地区(我国境内)地层研究的新认识    王义刚 ,孙东立 ,何国雄

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侏罗-白垩纪地层层序及地层划分    李祥辉,王成善,万晓樵,陶然

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万晓樵,徐钰林,赵文金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    李双应,洪天求,金福全,刘辉,胡永强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微体化石与特提斯的消亡    李国彪,万晓樵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始新世化石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    李国彪,万晓樵,其和日格,梁定益,刘文灿

西藏特提斯白垩纪古生态研究    谢丹

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菊石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彭博;沙金庚;蔡华伟;李建国;张晓林;王亚琼;饶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