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低煤阶煤及不同化学组分热解甲烷和氢气的生成特征与机理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29:31
热度:

低煤阶煤及不同化学组分热解甲烷和氢气的生成特征与机理【摘要】:低煤阶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气态烃和液态烃。这些烃类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是煤化学、煤地

【摘要】: 低煤阶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气态烃和液态烃。这些烃类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是煤化学、煤地球化学等学科的重点研究内容。 甲烷与氢气的生成是煤热解过程中的重要反应,分析煤热解过程中甲烷与氢气析出特征与反应机制有助于理解煤的热解机理,也为煤成气的成藏机制的理解以及制取清洁能源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二连盆地乌兰图嘎矿和乌尼特矿煤的五种煤样进行提取腐殖酸处理,对提取腐殖酸后的残煤进行吡啶抽提。应用TG/MS对原煤(YM)、腐殖酸(HA)、提取腐殖酸后残煤(HACM)、提取腐殖酸后的残煤经吡啶抽提后残煤(CTCM)、沥青质(LQZ)进行热解特征分析,并结合结构特征分析原煤及不同组分热解生成甲烷与氢气的生成机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煤的结构特征:原煤的fa随H/C增加而减小,腐殖酸的Hal/Har较原煤略有变大趋势,脂肪链较原煤变长,支链减少。原煤提取腐殖酸后,其2920 cm-1和2860 cm-1处的脂肪族-CH2-、-CH3的伸缩振动峰强度降低,1620 cm-1处的芳香族C=C骨架振动峰强度降低,含氧官能团减少。溶剂抽提对fa没有显著影响。 2.原煤最大失重速率随2924 cm-1增加而增大,腐殖酸、腐殖酸残煤、抽提残煤的热解初始温度较低,在高温区DTG曲线出现双峰。沥青质失重率最大。 3.甲烷生成的温度范围在100℃-800℃之间,原煤热解甲烷生成总量与H/C成正相关性。腐殖酸中的甲烷生成与官能团中的甲基脱落有很大关系。腐殖酸残煤与抽提残煤的甲烷析出速率曲线都有三个尖峰出现。沥青质生成甲烷最少,原煤次之,腐殖酸,腐殖酸残煤和抽提残煤较高。氢气析出初始温度在300℃左右,原煤中氢气生成与脂肪结构中的C=O有很大关系,腐殖酸热解生成氢气的最大速率峰温随2964/1618 cm-1增大而升高。腐殖酸残煤与抽提残煤热解生成氢气的产量相差不大。沥青质热解生成氢气的最大峰温较腐殖酸残煤和抽提残煤延后。原煤的氢气总生成量最少,而腐殖酸、腐殖酸残煤、抽提残煤和沥青质的生成量相差不大。 4.甲烷与氢气的生成都是多种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以Ⅳ样品为例,原煤、腐殖酸残煤和抽提残煤在热解过程中甲烷与氢气的总生成量与H/C和O/C有关。提取腐殖酸与溶剂抽提都使甲烷产率增加。对氢气而言抽提后氢气产量则减少。 【关键词】:低煤阶煤 热解 甲烷 氢气 生成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618.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10
  • 1.2 煤成烃的研究进展10-15
  • 1.2.1 煤中有机质成烃作用10-11
  • 1.2.2 热解技术在煤结构研究领域的应用11-12
  • 1.2.3 甲烷的生成特征研究12-15
  • 1.2.4 氢气生成机理研究15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5-18
  • 第二章 实验测试方法18-24
  • 2.1 样品制备18-19
  • 2.1.1 提取腐殖酸18
  • 2.1.2 抽提18-19
  • 2.2 实验装置19-20
  • 2.2.1 热重法19
  • 2.2.2 热重-质谱联用19-20
  • 2.3 分析方法20-24
  • 2.3.1 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20-22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22
  • 2.3.3 溶剂抽提22-24
  • 第三章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24-60
  • 3.1 原煤的红外光谱分析24-38
  • 3.1.1 原煤的红外光谱分析24-25
  • 3.1.2 原煤的红外光谱分峰拟合25-35
  • 3.1.3 红外结构参数的计算35-38
  • 3.2 腐殖酸的红外光谱分析38-44
  • 3.2.1 腐殖酸的红外光谱38-39
  • 3.2.2 腐殖酸红外光谱分峰拟合39-43
  • 3.2.3 结构参数43-44
  • 3.3 腐殖酸残煤的红外光谱分析44-51
  • 3.3.1 腐殖酸提取后残煤红外光谱44-45
  • 3.3.2 提取腐殖酸后残煤红外光谱分峰拟合45-49
  • 3.3.3 腐殖酸残煤结构参数49-51
  • 3.4 抽提残煤的红外光谱51-58
  • 3.4.1 抽提后残煤红外光谱分峰拟合53-57
  • 3.4.2 抽提残煤结构参数57-58
  • 3.5 小结58-60
  • 第四章 样品的宏观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60-76
  • 4.1 原煤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60-64
  • 4.1.1 原煤的热解特性60-61
  • 4.1.2 原煤热解特征参数61-62
  • 4.1.3 原煤的热解动力学分析62-64
  • 4.2 腐殖酸的热解特性64-66
  • 4.3 腐殖酸残煤热解特性66-69
  • 4.4 抽提残煤的热解特性69-72
  • 4.5 沥青质的热解特性72-75
  • 4.6 小结75-76
  • 第五章 甲烷及氢气的生成特征与动力学分析76-120
  • 5.1 甲烷生成特性76-98
  • 5.1.1 原煤热解甲烷生成特性及动力学分析76-81
  • 5.1.2 腐殖酸热解甲烷析出特性及动力学分析81-85
  • 5.1.3 腐殖酸残煤热解生成甲烷特性及动力学分析85-90
  • 5.1.4 抽提残煤热解甲烷析出特征及动力学分析90-94
  • 5.1.5 沥青质热解甲烷析出特征及动力学分析94-98
  • 5.1.6 甲烷总析出量比较98
  • 5.2 氢气析出特征98-118
  • 5.2.2 腐殖酸热解氢气析出特征及动力学103-107
  • 5.2.3 腐殖酸残煤热解氢气析出特征107-111
  • 5.2.4 抽提残煤热解氢气析出特征机动力学分析111-115
  • 5.2.5 沥青质热解氢气生成特性及动力学分析115-118
  • 5.2.6 氢气生成总量比较118
  • 5.3 小结118-120
  • 第六章 甲烷与氢气的形成机理120-136
  • 6.1 热解甲烷形成机制120-129
  • 6.1.1 甲烷生成特征120-121
  • 6.1.2 甲烷生成机理分析121-129
  • 6.2 热解氢气形成机制分析129-133
  • 6.2.1 氢气生成特征129-131
  • 6.2.2 氢气生成机理分析131-133
  • 6.3 总结133-136
  •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研究展望136-140
  • 7.1 结论136-139
  • 7.1.1 煤的结构特征136
  • 7.1.2 煤的热解特性136-137
  • 7.1.3 甲烷与氢气的生成特征137
  • 7.1.4 甲烷与氢气生成机理137-139
  • 7.2 论文的不足139
  • 7.3 前景展望139-140
  • 参考文献140-144
  • 致谢144-1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超细煤粉物化特性及其对O_2/CO_2分级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    刘加勋

煤氧化热解过程中氢气生成的规律的研究    任浩婕

陕北府谷煤热解行为研究    赵宏彬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模式    陈建平,黄第藩,李晋超,秦勇,朱兴珊

煤中有机质二次生烃迟滞性及其反应动力学机制    秦勇,张有生,朱炎铭,范炳恒,姜波,李田忠

煤吡啶抽提过程中柱色谱与索氏提取法对富集物组成的影响    李文英;叶翠平;冯杰;谢克昌;

热重质谱联用(TG/M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闫金定,赵江红,杨建丽,崔洪,刘振宇

风化煤中腐植酸的提取研究    邹静;王芳辉;朱红;魏永生;

用干酪根生烃动力学方法预测甲烷生成量之一例    刘金钟,唐永春

未熟-低熟阶段有机质的“两极分化”作用——低温低压加水热模拟实验    王培荣,陈奇,何文祥,朱俊章

不同煤阶煤的吡啶抽提FTIR谱研究    秦育红,赵清艳,赵永姣

煤的CS_2/NMP混合溶剂抽提研究进展    孙林兵,张丽芳,秦志宏,宗志敏,魏贤勇

八种腐植酸热重分析及其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余守志,朱琰,陈荣峰

煤的大分子结构研究——煤中惰质组结构及煤中氧的赋存形态    罗陨飞

聚苯硫醚酮热分解研究    尹维英,马华宪,任君合,任敏利,张鹤鸣,杨熙珍

石油发酵尼龙1212热性能的研究    刘民英,高丽君,赵清香,王玉东,孙会丽,李相魁

物理化学概念教学的探讨    宋皖英;

连退机组生产冷轧硅钢表面氧化控制研究    马云龙;

聚丙烯膜表面光接枝MBA的合成及研究    吴珊珊;程晓敏;汪乐春;唐根;

铸造用油脚粘结剂的研制与应用    周杰;

Origin软件在溶液表面张力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吴世彪;

胺苯磺隆在环境水体中的光化学降解    王健;钱晓钟;花日茂;唐俊;

TiO_2-ZnO光催化性能及其降解苯酚废水动力学研究    易志刚;熊雄;

脱硫助剂氧化吸硫原位还原研究    朱仁发,戴亚,李承烈

铁基体化学沉积镍铜合金工艺    易君明;

PDMAEMA/PSF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截留性能与预涂膜中聚电解质分子的构象    李国东;杜启云;王薇;任连娟;刁波;

劣质煤混烧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范文武;

纳米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催化合成尼泊金异丁酯    贺小刚;杨喜平;夏萍;张玉军;

火灾现场温度分布测定模拟实验研究    张永丰;黄昊;顾海昕;包任烈;谢松明;

化学危险品事故泄漏模型研究    郭同兵;

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参数研究进展:回顾和展望    饶松;胡圣标;汪集旸;

腐植酸对Pb~(2+)、Ni~(2+)、Cr~(6+)的吸附性能研究    张彩凤;王金玲;

微孔注射成型制件泡孔长大问题研究    李义;舒玉光;梁继才;孙国恩;李明;

三元稳态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在水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乔海东;黄志明;李新杰;

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王桂芳

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及对二硫化碳、噻吩的加氢性能研究    杨敏建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    赵扬锋

碳纳米管的悬浮及其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吸附机理研究    于晓冬

四种环境激素类物质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李泉

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任春艳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    徐远纲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高碳煤矸石与采残煤矿井下生物转化可燃气研究    唐敏

水分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攀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神木煤多环芳烃萃取分离及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    付玉平

新疆营盘出土纺织纤维及其老化状况研究    郭丹华

N-羟基-4-二茂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祝超

极低酸中稻壳水解特性及转化乙酰丙酸的实验研究    魏巍

高纯度Ti_3Al粉末的制备研究    刘慧苹

氢氟酸介质中锌缓蚀剂的研制    兰天丽

煤炭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的灰色关联分析    王福生;岳志新;郭立稳;

程序升温条件下煤炭自燃特性    谢振华,金龙哲,宋存义

超细粉碎过程中的“逆粉碎”现象    郝保红

粉体粒度分布的分形研究    郁可,郑中山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    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韩壮, 刘恒韫,康锡志,于兴国,胡贵河

不同热解气氛煤焦结构及燃烧反应性    段伦博;赵长遂;李英杰;屈成锐;周骛;陈晓平;

加压条件下煤热解反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    熊源泉,刘前鑫,章名耀

分级燃烧最佳一次风空气系数的实验研究    肖理生,曾汉才,金峰,韩军

电子顺磁共振法在峰峰煤田煤的演化程度研究中的应用    翁成敏

空气分级燃烧降低NO_x排放的实验研究    唐志国,朱全利,唐必光,贾祥

分级燃烧降低燃煤污染物NO_x的实验研究    向军;苏胜;胡松;李培生;孙路石;高鹏;石金明;孙学信;

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    刘生玉

煤的热解转化和脱硫研究    刘全润

煤粉再燃中着火与脱硝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其模化    齐永锋

西部弱还原性煤热解特性研究    赵云鹏

无烟煤矿井封闭火区熄灭过程中气体变化规律及启封条件探讨    张虎

陕北锦界煤和府谷煤的催化加氢热解研究    马燕星

无烟煤自然发火的实验研究及机理的探讨    戴小平

不同变质程度煤热解甲烷生成特征及反应机制    张妮

煤自燃全过程测试和指标气体的研究与应用    许延辉

常温下热塑性塑料的湍流超细粉碎机理研究    贾如磊

中低煤化作用阶级煤化作用机理的~(13)C-NMR研究    张玉波

木质素催化热解转化轻质芳烃的研究    李崇武

煤拔头工艺中烟煤快速热解产物分布的实验研究    熊方勋

基于指标气体的煤自燃程度判定技术基础研究    王振平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刘洛夫,王伟华,李术元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与瞻望    郝石生

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剖析    赵长毅,程克明,王飞宇

峰峰煤田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    翁成敏 ,潘治贵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陈建平,赵长毅,王兆云,何忠华,秦勇

HPLC测定煤焦油中极性化合物的研究    张昌鸣,李爱英,李英,张林海

凝胶色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煤乙腈抽提物的分析    叶翠平,冯杰,李文英,谢克昌

凝胶色谱和紫外光谱法对煤四氢呋喃抽提物的分析    张志红;叶翠平;冯杰;李文英;谢克昌;

热重质谱联用(TG/M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闫金定,赵江红,杨建丽,崔洪,刘振宇

腐植酸金属络合物热稳定性研究    张洪云;车得基;王晓伟;

利用TG-DSC、XRD、SEM等多种手段研究煤灰的熔融特性    邓芙蓉

关于稀硝酸和镁作用能否放出氢气的问题    刘亚三;刘慎传;

氢也可以吃吗——以氢气为生的微生物    木人;

YK-1活性炭平衡储氢特性分析    郑青榕;顾安忠;蔡振雄;廖海峰;郑超瑜;

碳纳米管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庄媛;刘谌;王宏煜;

氢气区熔硅单晶中两个硅-氢红外强吸收峰(2210、1946 cm~(-1))的本质    施天生,谢雷鸣,白国仁,祁明维

氢气汽车研制的新进展    莫恭佑;

碳微管能用来储存氢气吗?    Ron Dagani ,徐肖云

乙异羟肟酸辐解产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定性定量分析    张兵;王锦花;包伯荣;吴明红;吴君萍;郑卫芳;

电解污水制氢的实验研究    崔明贤;江菊元;田禾;刘力健;

低煤阶与高煤阶成藏差异性实质及主控因素    高秀明;章招兴;

准南低煤阶煤层气研究进展及认识    吴见;王赞惟;

过干燥和氧化作用对低煤阶煤岩含气性及吸附能力的影响    邓泽;孙粉锦;李贵中;陈振宏;庚勐;杨泳;曾良君;刘萍;

高煤阶与低煤阶煤岩气藏气体传质行为研究    李相臣;康毅力;

氢气在单壁碳纳米管中吸附的计算机模拟    顾冲;高光华;于养信;毛宗强;

氢气在单壁碳纳米管中及附的计算机模拟    顾冲;高光华;于养信;毛宗强;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氨分解制不含CO_x氢中的应用    刘红超;王华;沈江汉;孙颖;刘中民;

介孔纳米二氧化钛光解水性能研究    易华兵;彭天右;宋海波;赵德;昝菱;

氢气在汽车燃油替代能源方面的应用    王红民;

VPSA技术在干气回收氢气的应用    薛重阳;

乙酸水蒸汽重整制氢催化剂的研究    胡勋;吕功煊;

中变气脱碳提氢技术 成功应用    记者 何俊

俄研制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氢气的装置    亿牧

氢气金属化能源潜力无限    本报记者 覃泽文

BP与GE联合开发氢气发电    周勇刚

加强我市充灌氢气球安全 管理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曹亚杰

不能忽视庆典安全    朱凯

可产生大量氢气的绿藻问世    记者 顾钢

能源巨头竞相研究氢能应用    金秋

“火山口”上的铿锵玫瑰    记者 潘国良 通讯员 赵海晶

用玉米和氢气开汽车    记者 李安定

基因改造和驯化细菌利用水葫芦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宋文路

氢气生物学效应系列研究    孙强

复杂介质煤层气运移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张先敏

光合产氢菌群的筛选及其利用猪粪污水产氢因素的研究    尤希凤

PDMS/PS中空纤维复合膜回收催化裂化干气中氢气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白跃华

甲醇催化氧化重整反应制氢的研究    陈兵

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    王志方

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其光谱耦合特性研究    张军合

钽基氮氧化物上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    刘美英

凹腔驻涡燃烧器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武辉

低煤阶煤及不同化学组分热解甲烷和氢气的生成特征与机理    周志玲

长周期光纤光栅氢气传感器研究    季海焦

天然气蒸汽转化—PSA联合制氢中转化反应器模型研究及系统开发应用    贺学文

LaNi_5和活性炭混合物储氢研究    杨志冠

超临界水中生物质气化制氢实验研究    苑塔亮

柴油机掺氢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    王斌

变压吸附法净化氢气的研究    陈惊波

气敏传感器用于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    张挺

氢气振荡操作制备宽峰聚乙烯的研究    濮亚俊

柴油机燃用乳化油节油新途径的实验研究    刘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