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以含氮杂环化合物为碳源短程反硝化厌氧产甲烷及复合工艺的特征分析与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23:33
热度:

以含氮杂环化合物为碳源短程反硝化厌氧产甲烷及复合工艺的特征分析与性能研究【摘要】:含氮杂环化合物(Nitrog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NHCs)具有较强

【摘要】:含氮杂环化合物(Nitrogen Heterocyclic Compounds,NHCs)具有较强的毒性,若含有此类物质的工业废水未得到有效处理而排入环境后,必然会造成严重污染。通常采用硝化反硝化工艺来处理含氮杂环化合物废水,但是当废水中NH4+-N含量较低时,硝化回流液中NOx--N也较低,使得反硝化段的进水COD/NOx--N偏高,导致有机物去除率降低。因此,为寻求高COD/NOx--N条件下硝化反硝化工艺降解NHCs的有效途径,考虑将传统的缺氧反硝化段改造为厌氧同时(短程)反硝化产甲烷,通过厌氧产甲烷将短程反硝化无法利用的NHCs消耗掉,从而减少进入后续好氧硝化段的有机物量,减轻硝化有机负荷、降低动力能耗,同时获得由厌氧产甲烷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生物能源。本文主要针对好氧硝化段前端的缺氧、厌氧过程进行研究,选择喹啉、吡啶、吲哚三种典型NHC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短程反硝化体系、厌氧产甲烷体系及厌氧同时(短程)反硝化产甲烷体系中考察这三种物质的降解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所述:1、短程反硝化、厌氧产甲烷体系对于NHCs的降解过程均分为吸附、适应和降解阶段。NHCs会对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影响,导致适应阶段随初始NHCs浓度的增加而延长。与短程反硝化相比,厌氧产甲烷的适应时长约为其20~30倍。2、NHCs对微生物毒性抑制的强弱直观体现于适应阶段长短,还间接体现于生物酶活性的受抑制程度。在吸附阶段末期酶活抑制率为最大,且最大抑制率会随初始NHC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经过适应阶段后,短程反硝化体系内常规生物酶活性均恢复至初始水平,而厌氧产甲烷体系内仍会有一种或多种酶活未得到恢复,厌氧产甲烷菌受NHCs毒性影响要强于短程反硝化细菌。3、在短程反硝化和厌氧产甲烷体系中,根据适应阶段时长、常规生物酶活性最大抑制率、降解阶段的特征生物酶活性(亚硝酸还原酶、辅酶F420),可以判断出三种NHCs按毒性强弱排序为喹啉吲哚吡啶,它们按反应速率大小排序为吡啶吲哚喹啉。4、短程反硝化的最适COD/NO2--N随有机碳源不同而有所差别,对于喹啉、吡啶和吲哚而言,其最适COD/NO2--N分别为4、8、6。在最适COD/NO2--N下,各底物去除率接近100%,反硝化反应较为完全;若高于最适COD/NO2--N,会有碳源剩余,反之则会有氮源剩余。厌氧产甲烷在降解NHCs时,只要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有机底物去除率接近100%,按产甲烷速率大小排序为吡啶吲哚喹啉,它们的甲烷产率系数分别约0.234、0.250、0.163m L/mg COD。5、对于高COD/NO2--N的短程反硝化体系,以喹啉为碳源的细菌多样性较为丰富,而以吡啶为碳源的细菌种群丰度较大,系统内优势菌属包括Bellilinea sp.和Alicycliphilus sp.。对于高浓度NHCs的厌氧产甲烷体系,以吲哚为碳源的细菌多样性较为丰富,而以吡啶为碳源的细菌种群丰度较大,系统内优势细菌属包括Exilispira sp.、Longilinea sp.和Desulfomicrobium sp.;以吡啶为碳源的古菌多样性较为丰富且种群丰度较大,系统内优势古菌属均属于广古菌门的产甲烷菌。利用Q-PCR技术分别对短程反硝化和厌氧产甲烷体系的功能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以吡啶为碳源的反硝化功能基因(nir K、nir S、nos Z)和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mcr A)拷贝数相对较多。6、单独的短程反硝化和厌氧产甲烷体系均能对NHCs进行有效降解,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对于短程反硝化体系,进水COD/NO2--N过高时,反硝化反应不完全,造成大量碳源剩余,导致有机物去除率偏低;对于厌氧产甲烷体系,进水NHCs浓度过高时,微生物菌群受毒性抑制作用较强,造成降解效率偏低,反应历时时间过长。7、建立了具有厌氧同时(短程)反硝化产甲烷功能的厌氧复合反应器(UBF),将其应用于处理喹啉废水,高COD/NO2--N下处理效果十分稳定,喹啉和NO2--N总去除率分别为88.83%、99%,降解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的短程反硝化或厌氧产甲烷体系。该反应器最佳运行工况:污泥床的污泥龄(SRT)为30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h、进水p H(p H0)为7.5。8、根据UBF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特征生物酶和功能基因定量分析结果,反硝化细菌主要集中于反应器的下部区域,厌氧产甲烷菌主要集中于反应器的中、上部区域,而在中、下部区域两类微生物同时存在。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类微生物共存状态下的群落结构,细菌优势菌属包括Longilinea sp.、Comamonas sp.、Thauera sp.、Bellilinea sp.、Solitalea sp.,具有反硝化和厌氧水解、酸化功能;古菌优势菌属包括Methanosaeta sp.、Methanoregula sp.、Methanobacterium sp.,均属于广古菌门的产甲烷菌。9、UBF反应器内存在挥发性脂肪酸(VFAs)累积现象,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沿反应器高度先上升后下降,出水中TVFA/COD=25.60%,厌氧产甲烷反应进行得较为彻底。10、p H沿反应器高度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p H在6.57~7.65之间变化,基本均在对应微生物类群(包括反硝化细菌、发酵和产酸细菌、甲烷菌)的适宜p H范围内;碳酸氢盐碱度(BAlk)沿反应器高度先下降后上升,BAlk在2076~2500mg Ca CO3/L之间变化,具备良好的p H缓冲能力;氧化还原电位(ORP)沿反应器高度逐渐下降,ORP从-120降至-413.3m V,由适宜反硝化细菌的缺氧环境过渡为适宜发酵、产酸细菌的厌氧环境,再过渡为适宜甲烷菌的厌氧环境。11、UBF反应器的生物气体成分包括CH4、CO2、H2和含氮气体,平均含量比例为54.41%、44.09%、0.58%、0.92%,CH4和含氮气体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4.34L/d、0.96L/d。12、UBF反应器的细胞合成产率(YC)和甲烷转化率(M)分别为0.49、37.24%,YC高于以喹啉为碳源的厌氧产甲烷体系,而M低于以喹啉为碳源的厌氧产甲烷体系。13、随着进水喹啉浓度的增大,反硝化细菌受有机负荷(OLR)的冲击影响不大,但厌氧产甲烷菌受OLR的冲击影响较大,在较高OLR下(大于4.89g COD/L/d)UBF反应器的喹啉去除率降低。 【关键词】:含氮杂环化合物 COD/NO2--N 短程反硝化 厌氧产甲烷 厌氧同时(短程)反硝化产甲烷 菌群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26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5
  • 符号说明15-17
  • 第一章 前言17-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7-19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19-2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1-44
  • 2.1 典型含氮杂环化合物21-25
  • 2.1.1 喹啉21-22
  • 2.1.2 吡啶22-24
  • 2.1.3 吲哚24-25
  • 2.2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进展25-30
  • 2.2.1 概述25-26
  • 2.2.2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应用26-27
  • 2.2.3 短程反硝化动力学模型27-29
  • 2.2.4 短程反硝化微生物29-30
  • 2.3 厌氧产甲烷的研究进展30-35
  • 2.3.1 概述30-31
  • 2.3.2 厌氧产甲烷技术应用31-32
  • 2.3.3 厌氧产甲烷影响因素32-34
  • 2.3.4 厌氧产甲烷微生物34-35
  • 2.4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的研究进展35-39
  • 2.4.1 概述35
  • 2.4.2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技术应用35-36
  • 2.4.3 COD/NO_x~--N对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的影响36-37
  • 2.4.4 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体系的微生物菌群37-39
  • 2.5 分子生物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39-44
  • 2.5.1 概述39-40
  • 2.5.2 聚合酶链式反应40-41
  • 2.5.3 变性/温度梯度凝胶电泳41-42
  • 2.5.4 高通量测序42-44
  • 第三章 短程反硝化体系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特征分析44-110
  • 3.1 引言44-45
  • 3.2 材料与方法45-57
  • 3.2.1 实验配水45-46
  • 3.2.2 接种污泥46
  • 3.2.3 实验装置46-47
  • 3.2.4 实验设计47-49
  • 3.2.5 常规分析项目与测试方法49
  • 3.2.6 污泥生物酶活性测试方法49-51
  • 3.2.7 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测试方法51-52
  • 3.2.8 分子生物技术分析方法52-57
  • 3.3 结果与讨论57-108
  • 3.3.1 含氮杂环化合物对短程反硝化体系的毒性影响57-81
  • 3.3.2 亚硝态氮对短程反硝化体系的毒性影响81-91
  • 3.3.3 短程反硝化的最适COD/NO_2~--N91-96
  • 3.3.4 短程反硝化动力学分析96-101
  • 3.3.5 短程反硝化体系的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分析101-108
  • 3.4 小结108-110
  • 第四章 厌氧产甲烷体系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特征分析110-157
  • 4.1 引言110-111
  • 4.2 材料与方法111-115
  • 4.2.1 实验配水111
  • 4.2.2 接种污泥111
  • 4.2.3 实验装置111
  • 4.2.4 实验设计111-113
  • 4.2.5 挥发性脂肪酸测试方法113
  • 4.2.6 生物气体的测试方法113-114
  • 4.2.7 辅酶F420的测试方法114
  • 4.2.8 其他分析项目与测试方法114
  • 4.2.9 分子生物技术分析方法114-115
  • 4.3 结果与讨论115-154
  • 4.3.1 含氮杂环化合物对厌氧产甲烷体系的毒性影响115-139
  • 4.3.2 厌氧产甲烷过程中的COD物料衡算139-142
  • 4.3.3 厌氧产甲烷动力学分析142-147
  • 4.3.4 厌氧产甲烷体系的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分析147-154
  • 4.4 小结154-157
  • 第五章 厌氧同时(短程)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处理高COD/NO_2~--N喹啉废水的性能研究157-192
  • 5.1 引言157-158
  • 5.2 材料与方法158-161
  • 5.2.1 实验配水158
  • 5.2.2 接种污泥158
  • 5.2.3 实验装置158-159
  • 5.2.4 实验设计159-161
  • 5.2.5 分析项目与测试方法161
  • 5.3 结果与讨论161-189
  • 5.3.1 反应器启动161-164
  • 5.3.2 反应器运行情况164-174
  • 5.3.3 各工况条件变化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174-182
  • 5.3.4 进水有机负荷冲击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182-185
  • 5.3.5 厌氧同时(短程)反硝化产甲烷体系的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分析185-189
  • 5.4 小结189-192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192-195
  • 6.1 研究结论192-193
  • 6.2 研究创新点193-194
  • 6.3 问题与建议194-195
  • 参考文献195-206
  • 附表:简并碱基符号对应表206-207
  • 致谢207-20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208-209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20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PCR-DGGE研究青海农村户用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    韩睿;陈来生;李莉;刘德立;

不同温度对SBBR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炼油催化剂废水的影响    周戈;赵小晶;梁红;高大文;

Anoxic degradation of nitrogenous heterocyclic compounds by activated sludge and their active sites    Peng Xu;Hongjun Han;Haifeng Zhuang;Baolin Hou;Shengyong Jia;Dexin Wang;Kun Li;Qian Zhao;

PVA包埋微球粒径对短程反硝化动力学影响    张宏伟;余伟明;王亮;赵斌;张朝晖;张凯;

COD/N与pH值对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N_2O产生的影响    李鹏章;王淑莹;彭永臻;刘越;

高效水解酸化UASB活性污泥的菌群结构分析    王学华;黄俊;宋吟玲;黄勇;李蕾;

一株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反硝化特性    杨浩锋;唐佳玙;胡安辉;杨岳平;谢柳;

短程反硝化菌株FDN-1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性能    高会杰;黎元生;

新型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    宫曼丽;刘洋;赵欣;陈晓华;Romain Lemaire;Julien Chauzy;

固定化活性污泥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畜禽废水    聂春芬;王应军;马星宇;李娟;

M.hydrocarbonoclasticus NY4中N_2OR的酶活测定及环境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    王鹏胤;高远;高浩峰;胡南;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Burkholderia sp.YX02强化连续流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邵基伦;曹刚;李紫惠;黄郑郑;罗恺;莫测辉;

盐度对准好氧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器渗滤液处理及N_2O产生的影响    李卫华;孙英杰;刘子梁;马强;杨强;

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王佳;彭剑峰;宋永会;袁林江;石国强;

济南市护城河代表性区段底泥中细菌菌群分析    孙长奇;李世国;李鹏;戴美学;金建玲;刘大胜;

耐铀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曾涛涛;鲁慧珍;刘迎九;刘金香;荣丽杉;马华龙;谢水波;

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微生物群落分析    何芝;赵天涛;邢志林;袁建华;

全程与短程缺氧反硝化降解苯酚的动力学及菌群结构对比    张小妹;岳秀萍;王国英;米静;薄泓淼;

氨氮对AOB抑制的形态及规律    崔剑虹;李祥;黄勇;朱亮;杨朋兵;

一体化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张宗和;郑平;厉巍;张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寒地沼气池微生物群落解析    赵光;马放;孙婷;李树本;游空;赵贞;

玉米秸秆产生物燃气及其微生物群落解析    袁月祥;文昊深;黄显波;李香真;刘晓风;李东;闫志英;

规模化秸秆沼气发酵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特征    张蕾;梁军锋;崔文文;杜连柱;高文萱;Xinmei Feng;Anna Schnürer;

PCR-DGGE技术分析沼气生物脱硫系统中的优势菌种    刘卫国;梁存珍;马梦;

太阳能辅助沼气发酵装置设计与试验    崔卫芳;张婷婷;席建超;杨改河;冯永忠;

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反硝化特性研究    郭端强;刘海龙;万亚涛;李小卫;陈艳艳;管丽冰;单林娜;

厌氧污泥降解萘动力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曹新垲;杨琦;郝春博;

生物强化MBR-AF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    范美霖;张云霞;张劲松;金若菲;周集体;

石油化工催化剂生产废水处理国内技术进展    史建公;刘志坚;张敏宏;赵桂良;张毅;

SBBR系统短程硝化处理低碳城市污水研究    张立秋;张朝升;张可方;荣宏伟;李淑更;

沼泽产甲烷能力和途径差异的机制    丁维新,蔡祖聪

采用微氧产甲烷技术降解水中的毒性物质    董春娟,吕炳南,马立,吕岩松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规律的模拟研究    吴泽;王海燕;程水源;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李美群;邓洁红;熊兴耀;谭兴和;周红丽;李清明;苏小军;张喻;唐艳红;彭丹;张艳艳;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刘德燕;丁维新;

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    张云茹;刘逸轩;沈庆涛;王永忠;

一株耐冷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李军;张雅南;邓娴;张文文;杨宏宇;

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    张冰;孔德勇;路阳;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

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黎霞;承磊;张辉;

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    李新明 李瑛

以含氮杂环化合物为碳源短程反硝化厌氧产甲烷及复合工艺的特征分析与性能研究    张小妹

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    张琛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挥发酸积累对干式厌氧产甲烷发酵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    李红丽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孙兴福

两相乙醇型厌氧的实现途径及其启动运行研究    刘光瑞

Fe_3O_4纳米颗粒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研究    钱风越

牛粪秸秆混合产沼气的菌种鉴定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林丽莉

大型丝状藻类影响河滨湿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    孙乔

中草药残渣好氧厌氧耦合发酵产甲烷特性    李鹏飞

乙醛废水碱解—生物产甲烷工艺研究    张猛

产甲烷菌抑制剂对单胃动物后肠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马力

产甲烷条件下高效烃降解菌群的人工构建    刘海昌

不同生境产甲烷古菌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仇天雷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