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全量还田下连作晚稻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20:37
热度:

秸秆全量还田下连作晚稻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摘要】:应用早稻秸秆全量还田和连作晚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是当前发展新型农作制度和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措施。此研究对早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连作

【摘要】:应用早稻秸秆全量还田和连作晚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是当前发展新型农作制度和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措施。此研究对早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连作晚稻手移栽、机插和抛秧3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作晚稻手移栽栽培方式产量最高,机插次之,抛秧的产量最低。但手移栽栽培方式的产量与机插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与抛秧栽培方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手移栽处理相比,机插处理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含量均相近,且手移栽与机插栽培方式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抛秧。秸秆还田降低了3种稻作方式的有效分蘖数,抛秧处理的差异最大。此外,与手移栽和抛秧相比,机插栽培方式显著节本省工。综合来看,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表现高产稳产、省工节本,是浙江省双季稻区值得推广的栽培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关键词】秸秆全量还田 栽培方式 连作晚稻
【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农业项目(2008C02008-1) 浙江省农科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分类号】:S511.33
【正文快照】: 0引言浙江省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稻作类型多样且生产水平较高。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手移栽为主的传统稻作正逐渐被直播、机插、抛秧等轻简栽培所代替。伴随着稻作方式的改变,水稻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推动了水稻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由于有机肥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大耕深旋耕刀的制造工艺及其耐磨性    袁晓明;王宏宇;赵玉凤;缪宏;张瑞宏;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丁涛;秦玉金;

江苏省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实施效果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邓建平;张洪熙;谭长乐;

土壤紧实度变化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贺明荣,王振林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李文革;李倩;贺小香;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程建平;罗锡文;樊启洲;张集文;吴建平;王在满;臧英;

全量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研究进展    张洪熙;谭长乐;赵步洪;戴正元;周长海;王宝和;黄年生;刘广青;朱兆斌;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深度对直播稻田土壤及产量的影响    朱杰;牛永志;高文玲;卞新民;

粳稻南粳44全量麦草机械还田塑盘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陆瑞平;刘建辉;陈长铭;葛胜;李群;田俊;倪家伟;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盐粳11号的生长效应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张大友;李进永;郭红;徐为元;刘志生;陈志清;何宜玲;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    何瑞银;罗汉亚;李玉同;汪小函;张璐;

早稻高产栽培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研究    王晓宏;

武运粳23号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黄永银;狄田荣;杨朝华;谢菊华;袁华方;芮文其;凌丹;

砂泥田土壤双季晚稻精确定量施肥模式研究    王晓宏;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研究    李永友;吕和平;宛晓萍;周兵;孙茂虎;方先和;陈周前;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不同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群体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鲁伟林;祁玉良;余新春;严德远;胡建涛;何道君;

氮用量运筹对免耕早稻产量构成的研究    毕春发;

杂交水稻超高产精确施肥研究及示范效果    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涂丹;

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以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为例    杜高赞;高美荣;

我国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杨从党;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郑永美;丁艳锋;王强盛;李刚华;王惠芝;王绍华;

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与精确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    张洪程;端木银熙;吴桂成;徐军;孙菊英;戴其根;霍中洋;许轲;赵品恒;朱建华;周纪平;王建军;陈金龙;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研究    付立东;王宇;王东阁;徐九升;展广军;

丘陵早稻机械化种植品种筛选研究    李艳大;叶厚专;沈显华;古新序;药林桃;舒时富;万鹏;

高产环境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初探    黄庆宇;李刚华;杨从党;丁艳锋;杨佳梅;杨云凤;

水稻秸秆腐熟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顾金刚;李世贵;龚明波;冯新光;姜瑞波;

不同土种土壤氮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    朱德进;高辉;冯加根;钱宏兵;杨俊开;吴同书;缪辰;

生物改良剂对参后地修复作用的研究    王清博;窦森;冯程程;许敬海;

农田土壤养分动态的知识模型    何兴兵;赵悦;黄丰;田兴军;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稻、油菜叶色—氮营养诊断机理与建模    李锦卫

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    李坤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玫瑰(Rosa rugosa)根系生物学特性及对水肥空间异质性响应的研究    孙曰波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耕层理化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时空分布研究    侯雪坤

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陈先江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利用模型对黑土条件下玉米生长和土壤碳氮循环的模拟研究    杨靖民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氮磷供给与利用研究    汪佳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叶耿平

免耕水稻氮磷钾肥优化组合模式分析研究    周江明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性状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朱法亮

适应秸秆还田的多功能菌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及还田效应    李珊

微生物菌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李小磊

不同水肥措施对设施菜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姜宁宁

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官情

不同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农田生态系统甲烷排放的研究    唐其文

麦秸全量机械旋耕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推广对策    吴永生;许美刚;潘久发;姜启顺;

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    王和平;

我国旋耕机械市场及发展趋势    杨正梅;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丁涛;秦玉金;

粳糯稻直播技术    张艳;

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张益彬

四川省示范推广水稻免耕抛秧的经验及成效    刘代银;

塑盘抛秧超高产技术研究    陆瑞平;陈德辉;张正海;步学林;周宝红;

麦草全量还田技术试验初报    沈培清;蒋新华;唐寿元;蒋红刚;唐来春;

土壤紧实度变化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贺明荣,王振林

土壤呼吸作用和全球碳循环    李玉宁,王关玉,李伟

机械直播技术获重大突破    李小山;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理及土壤温、湿状况的影响    于晓蕾;吴普特;汪有科;张立强;员学锋;张吉祥;

路桥良种繁育场连作晚稻大面积丰产经验    

晚稻增产潜力大有可为——塔前公社农科所创造晚稻“四超”的调查    

666防治连作晚稻螟害    

连作晚稻室内无土育秧    

直播单晚套育连晚秧苗    沈守良;杨扣珠;

连作晚稻塑盘育秧抛栽配套技术的研究    史湘玉

Ⅱ优936连作晚稻示范片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郭振海;乐阿水;

“京引15”作连作晚稻栽培的技术要点    

连作晚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研究    陈式府,徐富康,王雨民,魏宝灿

连作晚稻的合理灌溉和烤田    

连作晚稻新品种(组合)试验初报    庞子千;

案头菊的栽培    薛家麒;

旱作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吴林科;郭志乾;

松嫩平原大豆菌核病发生动态调查研究    宋淑云;刘影;张伟;苏前富;李红;晋齐鸣;隋晶;赵振伟;王立新;陈长学;郭德广;杨文华;

低碳、高效植物盆栽新技术研究    吴同斌;李青峰;李宏告;李丽辉;吴睿;

不同栽培方式和基质对百合生长的影响    石冠生;宋世刚;张晖;郑增利;

不同栽培方式食用菌Cd累积特性的比较试验    徐丽红;吴应淼;叶长文;陈俏彪;王钢军;黄捷;

不同基质和栽培方式对组培半夏移栽成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于素玲;李敏;何俊蓉;杨小多;周睿;卿艳;

不同基质和栽培方式对组培半夏移栽成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于素玲;李敏;何俊蓉;杨小多;周睿;卿艳;

椰子嫩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刘立云;冯美利;唐龙祥;

礼品西瓜俏 栽培方式多    何永梅

立柱式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河农

立柱式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白利芳

大葱四季种    迁西县农业畜牧水产局 刘玉满

嘉定建成千亩设施粮田繁种基地    记者 李正清

反季节蔬菜的栽培方式    林蒲田

嵊州连作晚稻获重大突破    记者 俞其军通迅员 张有宗

机插秧向时间要粮食    记者 俞艳婷

调整栽培方式品种搭配或为对策    记者 陈志奎

武汉植物所用克隆技术挑战传统栽培方式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王玲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李旭毅

    范士杰

西南干热河谷地区酿酒葡萄栽培方式及休眠规律的研究    房玉林

披针叶茴香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    曹永慧

鱼草共生生态系统的研究    邵志鹏

辽宁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水稻的影响    曹前进

番茄收获机械手机构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    梁喜凤

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群体结构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树远

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杨克军

栽培方式及株行距配置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和群体均衡性的影响    王端飞

平贝母养分的吸收特性研究    张继全

有土、无土繁育方式下马铃薯微型薯发育的机理比较研究    吕树鸣

不同栽培方式对“贵杂4号”油菜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邹琴

海南产猫须草的栽培方式与其药用活性成分比较分析    于旭东

几种基质配方对日光温室番茄栽培影响的研究    王康峰

不同栽培措施对湿栽水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雁

湖南冬闲田马铃薯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慕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