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甲烷氧化菌分离鉴定及其对煤样中甲烷降解能力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7:27
热度:

甲烷氧化菌分离鉴定及其对煤样中甲烷降解能力的研究【摘要】:甲烷是煤矿瓦斯、煤层气的主要成分,CH4爆炸极限是4.5-16%,易燃易爆。煤矿瓦斯气体是影响采煤安全作业的重要因素,在开

【摘要】:甲烷是煤矿瓦斯、煤层气的主要成分,CH4爆炸极限是4.5-16%,易燃易爆。煤矿瓦斯气体是影响采煤安全作业的重要因素,在开采煤矿过程中瓦斯气体释放,在井下大量积累,是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主要是采用巷道通风,抽放等物理手段处理煤矿瓦斯,但由于煤层地质构造复杂,煤层透气性差,煤矿瓦斯灾害很难得到彻底的治理。甲烷氧化菌具有分解利用甲烷的能力,为解决煤矿瓦斯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若能在煤层开采作业面或煤层中利用甲烷氧化菌降低甲烷含量是值得探索的新途径。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活性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对环境温度、压力和氧敏感,以及在含瓦斯的煤层中,甲烷是与煤以一种结合态的形式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利用甲烷氧化菌治理瓦斯气体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因此筛选高活性、适应能力强的甲烷氧化菌菌株、探明甲烷氧化菌吸收和利用煤层中结合态甲烷的能力是开展微生物治理瓦斯气体危害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甲烷氧化菌筛选、煤样中甲烷的微生物降解等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从新乡卫河、牧野湖等采集土壤样,经过富集培养、分离得到3株甲烷氧化菌,分别是AEM1204、AEM1235、AEM1296菌株。控制甲烷为唯一碳源对其进行气相色谱鉴定,其中AEM1235利用甲烷能力最强。对pH、温度等培养条件优化,AEM1235菌株最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甲烷氧化细菌培养基(g/L):NH4C10.5, K2HPO40.4, KH2PO4·7H2O0.4, M gSO4·7H2O0.3, CaCl2·2H2O0.02, KNO31.6; NaCl0.3, EDTA0.02, FeSO4·7H2O0.004, CuSO4·5H2O0.0013, M nSO4·H2O0.004, ZnSO4·7H2O0.00034, NaMoO4·2H2O0.0024, pH为7.0,培养温度为30℃,气相充入氧气:甲烷=1:1的混合气体。此外甲烷氧化菌AEM1235也能利用甲醇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生长速率高于CH4作为唯一碳源。因此在大量培养该甲烷氧化菌时,先用甲醇培养获得生物量,再充入CH4提高其氧化甲烷的活性。 对AEM1235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分析,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菌落呈圆形,大小0.5-1mm、半透明的灰白色、边缘整齐。能够利用甲醇、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淀粉等。接触酶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硫化氢产生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为阳性;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则为阴性。经16S rDNA序列分析,对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AEM1235的16S rDNA序列与嗜甲基生丝微菌属(AB680579.1Hypromicrobium methylovorumg)关系最紧密。测定其生长情况,表明在甲烷为唯一碳源条件下AEM1235菌株生长较慢,培养8d后达到最大生长量,因此对于后续煤样中甲烷氧化试验的培养物选用7-8d的培养物。 取培养7-8d的AEM1235培养物平板菌落计数并调整细胞浓度为为1.0×108cfu/ml,用于煤样中甲烷的氧化实验。在煤样中加入甲烷氧化菌菌悬液,抽气后分别充入CH4与O2的1:1混合气体、纯CH4气体进行等温吸附实验,气相色谱测定放出气体体积和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加甲烷氧化细菌的煤样进行的甲烷气体的吸附与脱吸附实验气体中的甲烷量没有变化。充入CH4与02的1:1混合气体,气体中甲烷含量和氧浓度明显降低,表明甲烷氧化菌对甲烷具有吸收和利用的能力,即在高压有氧条件下煤样中的甲烷被氧化。在充气压强为5MPa、接种量12.5%条件下,CH4与O2消耗量之比为1:1.933,同时有少量C02的生成,表明吸收的甲烷被氧化后主要以中间氧化物形式存在。 对吸附煤样充入纯的CH4气体,放出气体中甲烷含量和氧浓度同样有明显的降低、有C02的生成,但甲烷和氧的消耗量均明显低于充氧条件下的消耗量,在12.5%接种量和充气压强5.0MPa条件下,吸收的甲烷量是充氧条件下的58%,但C02的生成量明显高于有氧条件,表明甲烷氧化菌AEM1235在高压缺氧条件下对甲烷仍然具有吸收和利用的能力。上述结果提示我们,甲烷氧化细菌在地下煤层的高压和缺氧的条件下有可能具有吸收和氧化煤层中结合态CH4的能力。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 甲烷单加氧酶 甲烷氧化 煤矿瓦斯 等温吸附 结合态甲烷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Q939.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前言11-23
  • 1.1 甲烷氧化菌11-19
  • 1.1.1 甲烷氧化菌的分类11-13
  • 1.1.2 甲烷氧化菌的生态分布13-14
  • 1.1.3 甲烷氧化菌的特征酶14-16
  • 1.1.4 甲烷氧化菌的代谢途径16-17
  • 1.1.5 甲烷氧化菌的基因工程改造与MMO的外源表达17-18
  • 1.1.6 甲烷氧化菌的应用研究与前景18-19
  • 1.2 甲烷氧化菌在煤矿瓦斯消除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9-21
  • 1.3 选题依据、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研究23-37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23
  • 2.1.1 主要试剂23
  • 2.1.2 主要仪器23
  • 2.2 培养基23-24
  • 2.3 试验方法24-27
  • 2.3.1 样品采集24
  • 2.3.2 甲烷氧化菌的富集培养24
  • 2.3.3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24-25
  • 2.3.4 形态观察25
  • 2.3.5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25-26
  • 2.3.6 分子生物学鉴定26
  • 2.3.7 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能力测定26-27
  • 2.3.8 培养条件优化27
  • 2.4 结果与分析27-35
  • 2.4.1 甲烷氧化菌的筛选27-28
  • 2.4.2 AEM1235菌株甲烷氧化菌的鉴定28-30
  • 2.4.3 AEM1235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能力测定30-31
  • 2.4.4 AEM1235的分子鉴定31-33
  • 2.4.5 AEM1235甲烷氧化菌培养条件优化33-34
  • 2.4.6 AEM1235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规律34-35
  • 2.5 结论35-37
  • 第三章 甲烷氧化菌对煤样中CH_4的氧化能力与条件37-51
  • 3.1 材料与方法37-40
  • 3.1.1 实验仪器37
  • 3.1.2 实验设备37-38
  • 3.1.3 主要设备仪器标准体积的测定38-39
  • 3.1.4 煤样制备及工业分析39
  • 3.1.5 实验菌株的细胞培养39-40
  • 3.1.6 设备密封性检查40
  • 3.1.7 气体的等温吸附与脱吸附实验40
  • 3.2 结果与分析40-50
  • 3.2.1 研究技术路线40-41
  • 3.2.2 煤样采集41-42
  • 3.2.3 主要设备体积测定与煤样工业分析结果42
  • 3.2.4 煤样对CH_4吸附特性42-45
  • 3.2.5 有氧气条件下甲烷氧化菌对CH_4氧化作用45-48
  • 3.2.6 不充氧条件下甲烷氧化细菌对煤样中CH_4的氧化作用48-50
  • 3.3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9
  • 致谢59-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毕业论文目录61-6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论我国预防煤矿瓦斯事故的对策    王泰

东北三江平原土壤氧化CH_4研究    王长科,吕宪国,蔡祖聪,罗勇

论如何预防和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韩敬和;岳成生;

微生物降解煤矿瓦斯的研究    陈东科;王璐;金龙哲;夏春谷;章俭;

甲烷氧化菌分离物的分离及其特性    刘颖,闵航,陈美慈,程克明

治理煤矿瓦斯爆炸的微生物技术    柯为

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    梁战备,史奕,岳进

天然气微生物勘探指示菌的筛选    金文标,姚建军,陈孟晋,高哲荣

含有甲烷氧化菌的混合菌群特性研究    罗明芳;吴昊;王磊;邢新会;

一株甲烷利用菌的分离及其在甲烷气体测定中的应用    赵艮贵;郑军;温广明;杨素萍;董川;

美国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与思考    王子迎;

紫外线诱变选育酸性α-淀粉酶高产菌株    游玟娟;

自选酵母发酵性能的研究    段晨凯;刘树文;

豆制品(茶干)中致腐菌的分离鉴定    周先汉;王亚东;朱稀檩;周坤;

接种物数量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    赵洪;邓功成;高礼安;李静;马媛;李永波;俸才军;张林;杨世凯;黎娇凌;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其酶活力测定    巫小琴;徐强;李燚;陶诗;黎勇;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谢永芳;何晓红;江怀仲;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陈文强;邓百万;刘开辉;彭浩;解修超;丁小维;

榨菜人工接种发酵研究    付晓红;李正国;彭家和;何凤田;

L-乳酸在湿木耳保鲜中的抑菌效果研究    王艳梅;肖小发;陆剑锋;李文龙;吴青;卜兴军;李兴江;

大采高跨上山综采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刘宜平;杨业新;蔡东红;华海洋;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火灾事故的分析与研究    刘宝振;

陕西省煤矿瓦斯地质图与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范立民;蔡选良;

大佛寺煤矿掘进工作面卸压松动圈范围的确定    张进军;刘宁川;昝军才;

开滦东欢坨矿瓦斯赋存及涌出规律的初步分析    马丛林;田景武;

低瓦斯矿井瓦斯异常涌出危险区的界定与治理    荣向东;冯杰;

姚桥矿瓦斯赋存规律及治理技术研究    程根银;郭夕祥;齐黎明;李波;陈学习;陈绍杰;

可燃冰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兼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刘国泉;卢益民;

沼气研究和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赵新波;祝诗平;

艾蒿精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皮革中的应用    高龙;王全杰;杨小岚;范怀林;

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    魏风清

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隋建新

煤自然发火期快速预测研究    梁运涛

产双酶恶臭假单胞菌的选育与酶法制备D-pHPG    莫章桦

辅酶Q_(10)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过程优化研究    田玉庭

西北地区苦豆子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    赵龙飞

卸压密闭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技术研究    齐黎明

基于小样本数据的矿井瓦斯突出风险评价    杨力

上覆巨厚火成岩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    罗文柯

黄沙矿上保护层开采卸压释放作用研究    邵太升

产聚半乳糖醛酸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胡慧磊

中度嗜盐菌新种Pontibacillus yanchengensis sp. nov.的鉴定与多相分类学研究    杨砚

沼液作为生菜、柑橘叶面肥的试验研究    袁怡

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宋庆平

突出煤层水力径向压裂石门快速揭煤技术研究及应用    王利强

长虹井田瓦斯地质规律及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赵萌

潘三矿C13-1煤层掘进工作面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    陈建忠

高煤级煤储层水力压裂的裂缝预测模型及效果评价    刘浩

李子垭井田瓦斯赋存规律与突出预测    王永周

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    刘文伍

煤矿安全管理浅析    罗玉飞,蒲体源

甲基单胞菌GYJ3催化环氧丙烷的半连续合成    辛嘉英,崔俊儒,陈建波,李树本,夏春谷

吸收型光纤甲烷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潘文娜,武林,周正利

甲烷氧化细菌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3011甲醇累积条件的研究    尉迟力,缪德埙,李树本,索继栓,马清泉

两株假单胞菌对烷烃的摄取和降解    杨国君,宋若海,华兆哲,李华钟,陈坚

甲烷气体传感元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巍;黄世震;陈文哲;

浅谈煤矿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张明安

中国农业排放源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张耀民,周毅,沈跃,张大芳

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田甲烷释放、甲烷产生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影响    闵航,陈美慈,钱泽澍

治理煤矿瓦斯爆炸的微生物技术    柯为

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    梁战备,史奕,岳进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    

甲烷氧化细菌氧化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周叶锋;廖晓兰;黄璜;傅志强;张亚;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周琦琼;辛嘉英;张颖鑫;董静;宋昊;夏春谷;

利用甲烷氧化细菌生产甲烷氧化菌素的方法    

乙炔抑制技术在湿地甲烷氧化研究中的应用    王维奇;鄂焱;廖稷;姚顺;

甲烷氧化菌素的产生和铜捕获作用    辛嘉英;董静;闫超泽;乔君;梁洪野;夏春谷;

甲烷氧化菌的研究进展    曹亚彬;殷博;牛彦波;甄涛;吴皓琼;郭立姝;何鑫;

利用甲烷氧化菌生产化学制品    张震元;

甲烷氧化细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郑中华;赵树杰;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酶代谢甲烷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亮;赵春贵;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结构和功能解析    邢新会;罗明芳;吴昊;王磊;

卤氧化镧应用于甲烷氧化偶联:纳米与常规尺度比较研究    侯玉慧;常刚;翁维正;夏文生;万惠霖;

甲烷氧化细菌的冷冻蚀刻电镜观察    郑中华;

甲烷氧化菌群共代谢降解TCE研究    邢志林;高艳辉;赵天涛;

高密度培养甲烷氧化菌的研究    吴昊;邢新会;缑仲轩;

基于喷墨打印对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筛选    王申亮;范杰;

甲烷氧化偶联金属基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孙思;季生福;王开;丁大为;李成岳;

双层床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工艺研究    潘登;季生福;王开;唐晶晶;

添加不同营养元素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氧化CH_4能力的影响    郑勇;刘新展;张丽梅;贺纪正;

我国煤矿乏风甲烷氧化技术达世界水平    王羉声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    杜华斌

淡水环境中新型酯酶和甲烷氧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武超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的富集培养及其治理瓦斯工艺研究    江皓

利用甲烷氧化混合菌生物合成聚β-羟基丁酸酯    董静

计算机辅助催化剂配方优选及在多组分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设计中应用    黄凯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周叶锋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周琦琼

甲烷氧化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和甲醇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陈亮

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闫超泽

长期不同施肥对中国东北黑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杨芊葆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山地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    钟小剑

甲烷氧化菌素的生物合成及模拟过氧化物酶研究    姜加良

有机覆盖层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效果的研究及其填埋场适宜草种的筛选    杨文静

垃圾生物覆盖土对填埋场甲烷减排的机理研究    王静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梁洪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