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5:52
热度: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摘要】:厌氧发酵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及能源需求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常见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

【摘要】:厌氧发酵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及能源需求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常见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两类反应器在发酵制氢和甲烷发酵中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了发酵产氢产甲烷系统的调控技术研究,并探讨ABR同步产氢产甲烷的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了提高其效能的技术措施。 以好氧污泥为启动接种物的CSTR发酵制氢系统的研究表明,通过工程控制技术,可以在系统内定向培育出丙酸型发酵、丁酸型发酵和乙醇型发酵等代谢类型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其中乙醇型发酵是厌氧活性污泥系统发酵产氢的最佳类型,其比产氢速率为2.89 mol/kgMLVSS·d,是丁酸型发酵的4倍,是丙酸型发酵的148倍。在CSTR发酵制氢系统中,其产氢机制主要为丙酮酸脱羧产氢和辅酶Ⅰ氧化还原平衡调节产氢,其产氢量对反应器总产氢量的贡献分别为82%和18%,而产氢产乙酸作用未得到发挥。同时发现,较低的污泥负荷率对乙醇型发酵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相同条件下,CSTR启动污泥负荷为0.99 kgCOD/kgMLVSS·d,达到稳定乙醇型发酵的时间为30 d,而当污泥负荷降低为0.64 kgCOD/kgMLVSS·d时,乙醇型发酵的启动则可在16 d内完成。 为解决CSTR发酵制氢系统存在的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低及因搅拌带来的耗能问题,开展了ABR系统发酵产氢研究。结果表明,ABR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有机废水发酵制氢反应设备,与CSTR相比,具有较高的微生物产氢活性、较低能源消耗等优点。在HRT 13.5 h、35℃和进水COD 5000 mg/L条件下,系统可在26 d达到乙醇型发酵,其比产氢速率为0.13 L/gMLVSS·d,而CSTR在同样条件下的比产氢速率仅为0.06 L/gMLVSS·d。 在一定控制条件下,CSTR和ABR两类反应器内均可建立起完整的甲烷发酵微生物体系。CSTR在进水COD浓度为4000 mg/L、HRT为24 h等条件下,可以在73 d形成具有完整甲烷发酵过程的絮状悬浮厌氧活性污泥系统,其COD去除率维持在70%左右。而ABR以厌氧絮状污泥接种时,在进水COD、HRT相同的情况下,其COD去除率在17 d后即可达到74%,在有机负荷为4 kg/m3·d,COD去除率可稳定在90%以上。 提出了借助ABR构建发酵联合产氢-产甲烷系统的技术思想,通过前端格室发酵产氢、后端格室发酵产甲烷的生物相功能调控,构建成功ABR发酵联合产氢-产甲烷系统,在进水COD 6000 mg/L、ALK 1900 mg/L条件下,系统的COD去除率提高到62%以上,产氢能力达到0.37 m~3/m~3·d,产甲烷能力达到1.66 m~3/m~3·d。研究表明,碱度调节可有效刺激ABR发酵联合产氢-产甲烷系统中厌氧活性污泥的增殖和产甲烷活性,但对前端格室厌氧活性污泥的发酵产氢所用有所抑制;而微量元素则对所有微生物类群的活性具有很好的提升效果,并可有效增加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对微生物增殖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无论是进水COD浓度的改变、碱度的变化,还是微量元素的投加,都会引发ABR发酵联合产氢-产甲烷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各格室厌氧活性污泥的群落构成也呈现有规律的更迭。 在研究产氢氢化酶活性测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化并确立了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的产氢氢化酶活性测定方法,采用该方法检测到的产氢氢化酶活性,与ABR活性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具有高度相关性,可用于评价ABR产氢效能。 【关键词】:有机废水 发酵制氢 甲烷发酵 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 产氢氢化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5
  • 第1章 绪论15-33
  • 1.1 概论15-16
  • 1.2 有机废水能源化的途径16-17
  • 1.3 厌氧生物处理与甲烷发酵技术17-21
  • 1.3.1 甲烷发酵的生物学机制17-18
  • 1.3.2 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18-19
  • 1.3.3 甲烷发酵系统中的产氢产乙酸作用19-21
  • 1.4 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21-23
  • 1.4.1 生物制氢技术21
  • 1.4.2 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21-23
  • 1.4.3 产氢产乙酸菌群对于提高基质氢气转化率的重要意义23
  • 1.5 生物制氢与甲烷发酵的联合技术23-29
  • 1.5.1 两相厌氧发酵技术24-25
  • 1.5.2 ABR 与氢气甲烷联产技术25-29
  •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29-33
  • 1.6.1 课题的提出29
  • 1.6.2 主要研究内容29-30
  • 1.6.3 课题的技术路线30-33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33-46
  • 2.1 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试验33-35
  • 2.1.1 CSTR 发酵制氢装置及其运行控制33-34
  • 2.1.2 ABR 发酵制氢装置及其运行控制34
  • 2.1.3 试验废水34-35
  • 2.2 有机废水甲烷发酵试验35-36
  • 2.2.1 CSTR 甲烷发酵装置及其运行控制35
  • 2.2.2 ABR 甲烷发酵装置及其运行控制35-36
  • 2.2.3 试验废水36
  • 2.3 有机废水发酵产氢-产甲烷试验36-37
  • 2.3.1 试验装置36-37
  • 2.3.2 运行控制37
  • 2.4 试验仪器、设备与材料37-39
  • 2.4.1 主要仪器设备37
  • 2.4.2 试验试剂及材料37-39
  • 2.5 分析方法39-45
  • 2.5.1 常规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39-40
  • 2.5.2 微生物形态学观察40-41
  • 2.5.3 厌氧活性污泥分子生物学分析41-43
  • 2.5.4 DGGE 及厌氧活性污泥菌群构成分析43-45
  • 2.6 厌氧活性污泥标志酶测定的基准方法45-46
  • 第3章 CSTR 和ABR 发酵产氢特征及效能46-74
  • 3.1 厌氧活性污泥发酵产氢代谢途径分析46-50
  • 3.1.1 EMP 途径中的丙酮酸脱羧产氢47-48
  • 3.1.2 辅酶Ⅰ的氧化与还原平衡调节产氢48-50
  • 3.1.3 产氢产乙酸菌的产氢作用50
  • 3.2 CSTR 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中微生物产氢途径研究50-55
  • 3.2.1 EMP 途径51-53
  • 3.2.2 产氢产乙酸菌的产氢作用53-54
  • 3.2.3 NADH/ NAD+平衡调节的产氢作用54-55
  • 3.3 CSTR 不同发酵菌群的产氢效能55-60
  • 3.3.1 乙醇型发酵菌群的产氢能力55-56
  • 3.3.2 丁酸型发酵菌群的产氢能力56-57
  • 3.3.3 丙酸型发酵菌群的产氢能力57-58
  • 3.3.4 不同发酵类型产氢效能比较及机制分析58-60
  • 3.4 CSTR 乙醇型发酵产氢系统的快速启动60-64
  • 3.4.1 第一次启动乙醇型发酵CSTR 系统60-61
  • 3.4.2 第二次启动乙醇型发酵CSTR 系统61-62
  • 3.4.3 第三次启动乙醇型发酵CSTR 系统62-64
  • 3.4.4 CSTR 制氢系统污泥定向驯化的生态学分析64
  • 3.5 ABR 发酵产氢系统关键调控技术研究64-70
  • 3.5.1 ABR 制氢系统的运行控制64-65
  • 3.5.2 ABR 产氢系统的产氢特性65
  • 3.5.3 ABR 运行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65-70
  • 3.6 CSTR 与ABR 发酵产氢系统的综合比较70-72
  • 3.7 本章小结72-74
  • 第4章 CSTR 和ABR 甲烷发酵系统运行特征及效能74-95
  • 4.1 CSTR 甲烷发酵系统关键调控技术研究74-81
  • 4.1.1 CSTR 甲烷发酵系统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74-80
  • 4.1.2 CSTR 甲烷发酵系统的生物相观察80
  • 4.1.3 CSTR 甲烷发酵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80-81
  • 4.2 ABR 甲烷发酵系统的调控81-93
  • 4.2.1 COD 及其去除率的变化特征82-83
  • 4.2.2 发酵气特性分析83
  • 4.2.3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变化特征83-86
  • 4.2.4 生物量变化特征86-87
  • 4.2.5 污泥表观特征的观察87-91
  • 4.2.6 ABR 甲烷发酵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91-93
  • 4.3 CSTR 与ABR 甲烷发酵系统的效能比较93-94
  • 4.3.1 废水处理效能93
  • 4.3.2 系统运行稳定性93
  • 4.3.3 厌氧活性污泥活产甲烷活性93-94
  • 4.4 本章小结94-95
  • 第5章 ABR 系统联产氢气甲烷的运行特征及效能95-130
  • 5.1 ABR 系统联产氢气甲烷的启动95-102
  • 5.1.1 COD 及其去除率的变化特征96-97
  • 5.1.2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的变化特征97-99
  • 5.1.3 ABR 产气量及气体成分变化特征99-102
  • 5.2 ABR 系统联产氢气甲烷的调控102-113
  • 5.2.1 碱度调控下的运行特征102-107
  • 5.2.2 微量元素对氢气甲烷联产ABR 系统效能的调节107-113
  • 5.2.3 进一步提高ABR 系统联产氢气甲烷效能的策略分析113
  • 5.3 ABR 系统联产氢气甲烷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113-123
  • 5.3.1 真细菌菌群的演替规律114-120
  • 5.3.2 产甲烷菌群的演替规律120-123
  • 5.4 厌氧活性污泥产氢活性标志酶及其检测方法优化123-128
  • 5.4.1 厌氧污泥产氢活性标志酶的选择123
  • 5.4.2 影响厌氧污泥产氢活性标志酶检测因素研究123-125
  • 5.4.3 厌氧污泥产氢活性标志酶检测方法的优化125-127
  • 5.4.4 厌氧污泥的标志酶活性与其产氢能力的相关性分析127-128
  • 5.5 本章小结128-130
  • 结论130-132
  • 参考文献132-1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2-144
  • 致谢144-145
  • 个人简历14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多种底物混合发酵产甲烷及制取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周婷

中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江曙光;

中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法律对策    曾文革;余元玲;许恩信;

分区进水ABR酸化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性能研究    崔玉波;朱宝英;李影;李伟媛;

微量营养物质对有机废水厌氧消化过程的调控作用    柴社立;蔡晶;芮尊元;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中药废水高效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    李建政,任南琪,刘艳玲,王爱杰,刘士锐,王勇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的中试研究    何仕均;王建龙;罗艳;杨斌;周志萍;

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处理混合污泥的效能    尹军;赵纯广;张立国;刘蕾;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混合废水    沈耀良,王宝贞,杨铨大,刘润芬,许甫庸

ABR反应器处理草甘膦废水的研究    曹晓莹,沈耀良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应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方玲玲;周元祥;

噻黄隆生产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周学明;

UASB处理蛋白废水的实验研究    俞珊珊;刘锋;马三剑;王秋云;

UASB工艺处理秸秆乙醇废水的厌氧研究    乔华军;蒋文化;姜涛;马三剑;

加压厌氧反应系统的实验运行研究    於胜洪;华喜萍;姜涛;蒋京东;

UASB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    周宇昭;蒋文化;张晔;戴庆武;马三剑;

涤纶短纤维废水中试研究    周宇昭;

UASB-SBR工艺处理屠宰废水    刘绍根,黄显怀,赵峰

微量元素与工业废水生物处理    丁琨;

ABR反应器污泥颗粒化及影响因素    张在勤;杨百忍;

不同阴离子在生物质发酵产氢中的作用研究    马欢;刘伟伟;王秀菊;刘士清;李建昌;张无敌;

EGSB工艺在啤酒废水处理改造中的应用    边伟伟;王国懿;王晶日;张华;

两种底物厌氧发酵产氢能力的比较    王占青;刘喆;张敏;李永峰;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阿丽娜;王黎;严巧凤;张皓;关婷;

两种底物厌氧发酵产氢能力的比较    王占青;李永峰;刘喆;张敏;

EGSB反应器中毒后快速恢复活性    黄益平;夏伟;邹鑫;刘毅;徐景富;刘爽;

乳制品公司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马丽卫;翟海瑞;王倩;张利娟;杨劲松;

畜禽废水的处理方法及畜禽养殖的清洁生产    傅学起;谭海周;

浅谈中小型马铃薯淀粉厂污水处理方案    王子戡;徐考群;

半化学草浆废水处理和运行成本核算    张义华;张华东;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    陈小光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常温下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袁志宇

厨余物厌氧产氢过程控制因素优化研究    赵明星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    焦安英

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    岳莉然

一般时变Gause-型捕食者—食饵动力系统的持续一致生存性及水华发生机制的动力模型研究    罗金火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及“酸化”研究    沈小华

玉米秸秆预处理及对发酵产氢效果影响研究    曾召刚

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    牛娜

旋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EIC)处理酒精废水的试验研究    丁玉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改良UASB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启动性能研究    孙向鹏

厌氧折流板—好氧反应器处理染废水中试试验研究    呼冬雪

同步除硫脱氮除磷微生物筛选及对矿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任军俊

海绵铁过滤—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李冰

微生物絮凝剂    李和平,郑泽根,朱柱,郑怀礼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    马放,刘俊良,李淑更,杨基先,张立秋,吴波,朱艳彬

利用生物制氢废液制取絮凝剂及除污效能    董双石;王爱杰;任南琪;马放;周丹丹;

以生物制氢废液筛选产絮菌及产絮条件研究    由阳;马放;任南琪;王爱杰;董双石;彭永臻;

几株产絮菌利用生物制氢废液产絮的能力研究    由阳;马放;任南琪;王爱杰;高磊;彭永臻;

两段式发酵工艺产生物絮凝剂的能量转化分析    常玉广;马放;夏四清;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及絮凝机理研究    朱艳彬,冯旻,杨基先,马放,吴波,李淑更,黄君礼

鸡粪与城市生物垃圾联合中温厌氧消化研究    杨广忠;Bernhard Raninger;冯磊;李润东;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孙振钧;孙永明;

牛粪与互花米草混合厌氧消化产沼气的试验    陈广银;郑正;邹星星;杨世关;方彩霞;冯景伟;

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研究    李大鹏

运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若干战略思考    贾运林;邵高波;景彩;马晓范;薛新鹏;乔丽;

加强西部大开发执法工作研究    曾文革

中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法律对策    曾文革;余元玲;许恩信;

厌氧消化过程中Fe、Co、Ni对NH_4~+-N的拮抗作用    李亚新,董春娟,徐明德

有机废水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相分离问题的探讨    俞汉青;顾国维;

国务院关于当前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报告——2006年12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周生贤;

印染工业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黄川,刘元元,罗宇,娄霄鹏

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    左宜,左剑恶,张薇

ABR-EGSB-SBR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    龚敏;张勇;赵九旭;吴传文;

复合式折流板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    苏鸿洋,夏雪芬,董发开

乙醇型发酵和混合酸发酵产氢能力的比较    秦智;任南琪;李建政;邢德嶂;

生物制氢反应系统初始容积负荷对乙醇型发酵形成的影响    宫曼丽;任南琪;邢德峰;李建政;

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菌种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陈宇

SBR法工艺分析    高俊发

遗传算法在反应器网络综合中的应用    周红敏,金思毅

非稳态非等温操作的CSTR的计算    廖质彬

基于UKF的递归神经网络训练算法研究    李大字;李德强;刘霞;耿延睿;

L-天冬氨酸生物反应器的最优组合    赵振兴,欧阳藩

CSTR中三变量连续放热化学反应模型的非线性分析    刘赵淼

生化系统中时间延迟与非线性振荡研究    王洪礼,郭树起,谭欣

硫化合物与H_2O_2在非催化反应中的非线性行为    高庆宇,汪跃民,臧雅茹,马克勤,赵学庄

CSTR中以果糖、丙酮为底物的B-Z反应体系研究    黄振炎

CSTR中苯乙烯本体热聚合过程模型化和仿真分析    谢芳宁,潘勤敏,潘祖仁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CSTR控制器设计    连玺;解小华;秦贵军;

CSTR反应器发酵产氢操作及工程参数测定方法的研究    李永峰;陈红;韩伟;徐菁利;

反馈线性化构造性预测控制及在CSTR中的应用    何德峰;宋秀兰;杨马英;

串级CSTR的非线性模糊预测控制    王书斌;胡品慧;王艳云;

连续搅拌反应釜的混合监督学习控制    杨东勇;许力;蒋静坪;

一种学习控制系统及其在CSTR系统中的应用    梁浩;朱继懋;吴启迪;

锌湿法冶炼浸出过程H_∞优化控制研究与设计    邓燕妮;桂卫华;胡荣强;

基于小波变换的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    杨青;李树荣;

计算流体力学在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优化设计运行中的应用    丁杰;王博;

连续流生物发酵制氢操作参数的优化研究    吴小敏;杨鸿辉;郭烈锦;

一步一步玩CS    李翔

连续炼钢流程发展回顾①    海青

连续炼钢流程发展回顾②    海青

高效稳产沼气关键技术通过验收    韩梅

新源:沼气项目再获中央投资200万    通讯员肖伊红 贺燕玲

碘酸盐—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反应体系的时空动力学    刘海苗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    郑国臣

聚苯乙烯工业装置的建模与优化    王文清

丁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连续溶液共聚合研究    李洪泊

CO偶联再生反应系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徐艳

一类连续化工生产过程的模型辨识及非线性预测控制研究    张健中

一类连续化工生产过程的模型辨识及非线性预测控制研究    张健中

猪场废水氮磷MAP回收工艺及其对传统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    张冬梅

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    岳莉然

水葫芦厌氧发酵特性及工艺技术研究    叶小梅

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CSTR系统有界控制的研究    陈辉

自抗扰控制器在CSTR上的应用及其参数整定方法研究    董超

连续搅拌反应釜(CSTR)控制方法研究    王维

基于CSTR温度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研究    李长鹏

连续搅拌反应釜(CSTR)反应物浓度软测量方法研究    王婷

基于CSTR的反应器网络综合研究    周红敏

非热等离子体气体脱硝的主要反应和动力学机制    刘新

改进的模糊神经网络及其在化工过程中的建模与控制    杜文莉

MPCE装置连续反应过程建模与实验验证    杨喜迎

CSTR振荡系统的分岔与混沌    柴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