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对棕壤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2:21
热度:

玉米秸秆对棕壤中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的影响【摘要】:在(30±2)℃条件下对3种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中量、高量和不施肥)耕层土壤和土壤母质(40~60cm)及其加入玉米秸秆的相应土壤

【摘要】:在(30±2)℃条件下对3种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中量、高量和不施肥)耕层土壤和土壤母质(40~60cm)及其加入玉米秸秆的相应土壤培养100d,研究了玉米秸秆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棕壤水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降低而后达平稳状态,玉米秸秆对土壤DOC含量影响主要在培养初期。所有处理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表现为随时间先增加而后下降趋势,在培养后期玉米秸秆和有机肥施用量对DON含量的影响较大。有机肥施用量和玉米秸秆相互作用对浸提液中NO-3含量在整个培养期间都有显著影响(P0.05)。高量有机肥施用量条件下无玉米秸秆的浸提液中NO-3含量最高。加入玉米秸秆的母质土壤浸提液中NO-3含量最低。随培养试验进行有机肥高施用量的土壤DOC/DON值变宽,有玉米秸秆加入的土壤相对于原土DOC/DON值变窄。加入玉米秸秆后,水浸提液中NO-3-N占总可溶氮的比例显著降低,水浸提的DON占总可溶氮的比例增加。DON比例表现为随土壤肥力增加而降低。有机肥中高施用量土壤DON与DIN呈极显著负相关,有玉米秸秆加入的土壤相对于原土相关系数降低。在中高量有机肥土壤上DON比DOC优先分解,DON易矿化部分可能主要为氨基酸N,NO-3含量增加。玉米秸秆的加入后土壤水溶有机质C/N变窄和相关系数降低表明有机物料影响水溶性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玉米秸秆 水溶性无机N 水溶性有机N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89)
【分类号】:S158.3
【正文快照】: 溶解有机质(DOM)在土壤的碳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它影响着土壤中成土作用、固定作用和污染物质的转化[2]。尽管土壤中的DOM库占土壤有机碳库的比例仅为0.04%~0.22%[3],但却代表着土壤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因此DOM可以作为影响碳、氮循环过程的有用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伍松鹏;张秀娟;吴楚;衣晓明;

森林土壤碳、氮淋失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方华军;程淑兰;于贵瑞;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吕国红;周广胜;周莉;贾庆宇;

氮素形态处理下水曲柳幼苗养分吸收利用与生长及养分分配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吴楚,王政权,范志强

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特性    赵满兴;周建斌;陈竹君;杨绒;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及特性    杨绒;严德翼;周建斌;汪文霞;马勤安;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王晶,解宏图,朱平,李晓云

陆地生态系统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    刘艳,周国逸,刘菊秀

陆地生态系统中人为因素对DOM影响研究进展    卢萍,杨林章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汪文霞;周建斌;严德翼;马勤安;

园艺作物生产系统中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    葛体达;宋世威;丁明;黄丹枫;

土壤中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殷士学;陈丽敏;

农田土壤空气CO_2动态和土壤——大气界面CO_2释放的研究    戴万宏

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徐秋芳

长期施肥对我国主要土壤有机氮磷形态与分布的影响    张俊清

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    周国模

可溶性有机氮、碳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研究    赵满兴

番茄对有机氮的吸收及土壤可溶性有机氮行为特性研究    葛体达

冀西北高原土壤酶活性及肥力因素动态变化研究    程东娟

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特征化合物影响的研究    赵劲松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变化    周印东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姜小凤

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有效磷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间的关系及其对养分添加的响应    杨阳

还田秸秆配施外源酶效应研究    韩玮

邻二氯苯对土壤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何敏超

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绒

水稻—小麦轮作农地中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及铜镉活性的影响    潘逸

毛村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环境效应    黄黎英

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培育土壤肥力的实践    李艳霞;郭和平;王爱东;

有机物料腐熟剂:腐秆剂    陈木源;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邵晨;李明敏;安丰华;

无机氮素加入量对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棕壤氨基糖含量的影响    丁雪丽;何红波;张彬;张旭东;

降解纤维素菌株筛选及其鉴定    辛亚平;昝林森;杜双田;次旦卓玛;田万强;朱光星;

河西走廊绿色农业循环模式研究    车宗贤;于安芬;李瑞琴;赵有彪;苏永生;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的补偿机制实证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农户调查为例    周颖;尹昌斌;程磊磊;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闫晓杰;李杏桔;

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许策玉;

北京农业废弃物现状与循环利用模式探讨    袁顺全;韩洁;

~(13)C标记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    暴春平;郭岩彬;杨景娜;吴文良;孟凡乔;

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的腐解特征    车宗贤;卢秉林;

不同碳氮比植物残体施用对三峡库区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胡荣桂;林杉;高璟赟;聂文婷;

“吃”进玉米秸秆 “吐”出肉蛋果蔬    本报记者 孙春晓 通讯员 于本生

玉米秸秆“烧”出生态农业循环链    本报记者 侯永锋

冬季如何堆制玉米秸秆肥    吴凡

山东张店:玉米秸秆变成宝贵资源    本报记者 单保江通讯员 张秀贵

玉米秸秆怎样直接还田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新技术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

撑起“科技伞”抵御多雨天    王绘丰 首席记者 曾庆霖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误区多    景县王千寺镇政府 李天亮

“秸秆变宝”技术全程无“三废”    安莹

秸秆产业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丁永宏

两种木霉混合菌产酶的条件优化及其对玉米秸秆降解的研究    李国强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