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河西地区风速变化特征及风能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19:27
热度:

河西地区风速变化特征及风能预测方法研究【摘要】: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以改善化石能源枯竭的现状,具有调整能源结构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功效,将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能

【摘要】: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以改善化石能源枯竭的现状,具有调整能源结构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功效,将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但风电受风速变化特性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间歇性、不可控性和反调峰特性,由此给电网调度和电力供应管理构成显著压力。 为实现电力供应系统稳定运行,接入风电必须考虑留有足够的备用电源和调峰容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而且大规模风电的引入已给电力系统平稳运行带来诸多隐患。因此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风电穿透功率超过一定值后,为使电网平稳运行,建立有效可靠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必将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速预测是风电功率和风电场发电量预测的最重要基础和前提,但目前风电场风速预测精度依然不足,风速预测精度的提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系统分析了甘肃省风能蕴藏量最大的河西地区近60年来风能变化特征,划分了风速变化的特征类型,将风速分型引入风速预测中,提出了一种风速预测的新方法--小波分解自回归结合风速变化分型的预测方法(WDAR2),由此为发展出适合该地区的风速预测系统模型,为提高风速预测及风能评估精度打下基础,为风能稳定调配上网提供技术支持。 (1)每日4次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可以较好代表同期每日24次风资料的分析结果;河西地区在2000年以前风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风速则呈现增长的趋势;采用Mann-Kendall(M-K)检验法分析河西地区风速的气候变化适用性较差;2005-2010年间瓜州(原名:安西)地区最大风速为18.4m/s,未超过25.Om/s。 (2)可将河西地区风速变化分型为:平缓波动型风速、普通波动型风速(包括尖峰型风速和宽峰型风速)、递增型风速和递减型风速。 (3)在同一区域内,基于气象站地面风观测(10m高度)、区域测风塔(70m高度)风观测资料计算的风能资源量与利用风电场测点(70m高度)风资料的计算结果存在着差异。表明利用气象站或区域测风塔等替代资料计算风电场的风能资源时,需要进行风的相关性分析,做必要的订正。同时,需要将气象站的地面风订正至风机高度。 (4)本文构建的小波分解自回归结合风速变化分型的预测方法(WDAR2)能够用于风速短期预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速的预测精度。 (5)在用于电力系统调节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中,小波分解自回归结合风速变化分型的风速预测方法(WDAR2)优于小波分解自回归的风速预测方法(WDAR1),也优于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自回归风速预测方法(AR)。 【关键词】:河西地区 风能 风速 分型 预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61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2 世界风能利用11-13
  • 1.2.1 世界风能储量11
  • 1.2.2 世界风能开发11-13
  • 1.3 我国风能利用13-16
  • 1.3.1 我国风能储量13-14
  • 1.3.2 我国风能开发14-16
  • 1.4 国内外风能研究现状16-22
  • 1.4.1 风的变化16
  • 1.4.2 风能评估16-17
  • 1.4.3 风力发电技术17
  • 1.4.4 风速、风电功率及风电场发电量预测17-22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22-24
  • 第二章 风速预测方法及资料24-36
  • 2.1 风速预测方法24-33
  • 2.1.1 自回归风速预测方法(AR)24-25
  • 2.1.2 小波分解自回归风速预测方法(WDAR1)25-29
  • 2.1.3 小波分解自回归结合风速变化分型预测方法(WDAR2)29
  • 2.1.4 数值模式WRF模拟预测方法29-33
  • 2.1.5 预测结果评估参数33
  • 2.2 资料及其质量控制33-36
  • 2.2.1 资料来源33-35
  • 2.2.2 缺测数据处理35-36
  • 第三章 河西地区风速变化特征36-92
  • 3.1 风观测资料差异性分析36-41
  • 3.1.1 观测时次改变前后风速变化差异36-37
  • 3.1.2 每日4次观测风速序列差异37-38
  • 3.1.3 每日24次与同期每日4次观测风速序列差异38-40
  • 3.1.4 小结40-41
  • 3.2 河西地区风速变化特征41-52
  • 3.2.1 河西地区风速年际变化趋势41-44
  • 3.2.2 河西地区风速年际变化特征44-49
  • 3.2.3 风速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49-51
  • 3.2.4 小结51-52
  • 3.3 河西地区风电场建设期间局地风场变化特征52-58
  • 3.3.1 风电场建设期间风速变化特征53-54
  • 3.3.2 风电场建设期间主导风向变化特征54-55
  • 3.3.3 风电场建设期间风速波动性变化特征55-56
  • 3.3.4 风电场建设期间风速周期性变化特征56-57
  • 3.3.5 小结57-58
  • 3.4 河西地区代表性风速变化分型58-84
  • 3.4.1 平缓波动型风速59-67
  • 3.4.2 普通波动-宽峰型风速67-74
  • 3.4.3 普通波动-尖峰型风速74-78
  • 3.4.4 递增型风速78-80
  • 3.4.5 递减型风速80-84
  • 3.5 风速与气压的变化特征84-90
  • 3.6 总结90-92
  • 第四章 风能评估方法比较92-120
  • 4.1 站点选择和资料选取92-94
  • 4.2 观测方法改变对风能参数计算影响分析94-98
  • 4.3 风能评估方法98-100
  • 4.3.1 基于气象站常规观测数据评估风能98-99
  • 4.3.2 基于测风塔观测数据评估风能99
  • 4.3.3 基于风电场实测数据评估风能99-100
  • 4.4 基于气象站观测数据风能评估100-107
  • 4.4.1 代表年选取100-102
  • 4.4.2 风能参数计算102
  • 4.4.3 瓜州气象站离地面10m高度层风能资源评估102-105
  • 4.4.4 推算瓜州气象站离地面70m高度层风能参数105-107
  • 4.5 威布尔参数计算107-112
  • 4.5.1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估计法107-108
  • 4.5.2 平均风速和标准差估计法108
  • 4.5.3 最小二乘法估计法108-112
  • 4.6 基于测风塔观测数据风能评估112-116
  • 4.6.1 测风塔逐月气象要素统计113-115
  • 4.6.2 测风塔风能资源评估115-116
  • 4.7 基于风电场实测数据风能评估116-117
  • 4.8 风能评估结果对比117-118
  • 4.9 总结118-120
  • 第五章 风速预测120-160
  • 5.1 AR、WDAR1、WDAR2等不同方法预测对比120-140
  • 5.1.1 AR、WDAR1、WDAR2对平缓波动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120-124
  • 5.1.2 AR、WDAR1、WDAR2对宽峰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124-128
  • 5.1.3 AR、WDAR1、WDAR2对尖峰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128-132
  • 5.1.4 AR、WDAR1、WDAR2对递增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132-136
  • 5.1.5 AR、WDAR1、WDAR2对递减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136-140
  • 5.2 WDAR2不同预测步长对比140-146
  • 5.2.1 WDAR2对平缓波动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对比140-141
  • 5.2.2 WDAR2对宽峰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对比141-142
  • 5.2.3 WDAR2对尖峰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对比142-143
  • 5.2.4 WDAR2对递增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对比143-144
  • 5.2.5 WDAR2对递减型风速不同步长预测对比144-145
  • 5.2.6 小结145-146
  • 5.3 WDAR2不同风速变化类型预测对比146-150
  • 5.3.1 WDAR2对不同风速类型1h预测对比146-147
  • 5.3.2 WDAR2对不同风速类型6h预测对比147-148
  • 5.3.3 WDAR2对不同风速类型24h预测对比148-149
  • 5.3.4 WDAR2对不同风速类型72h预测对比149-150
  • 5.3.5 小结150
  • 5.4 WRF预测150-153
  • 5.5 WDAR2与WRF预测对比153-158
  • 5.5.1 WDAR2与WRF对平缓波动型风速预测对比153-154
  • 5.5.2 WDAR2与WRF对宽峰型风速预测对比154-155
  • 5.5.3 WDAR2与WRF对尖峰型风速预测对比155-156
  • 5.5.4 WDAR2与WRF对递增型风速预测对比156-157
  • 5.5.5 WDAR2与WRF对递减型风速预测对比157-158
  • 5.6 总结158-160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160-163
  • 6.1 主要结果160-162
  • 6.2 创新和特色162
  • 6.3 讨论162-163
  • 参考文献163-168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168-169
  • 致谢1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综述    王健;严干贵;宋薇;穆钢;

风场短期风速预测研究    罗文;王莉娜;

风力发电机及风力发电控制技术综述    刘细平;林鹤云;

基于脊波神经网络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茆美琴;周松林;苏建徽;

基于小波—BP神经网络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方法    师洪涛;杨静玲;丁茂生;王金梅;

基于改进空间相关法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风电场短期风速分时预测模型    李文良;卫志农;孙国强;完整;缪伟;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风电场风速预测优化模型    潘迪夫;刘辉;李燕飞;

基于相空间重构小波神经网络的短期风速预测    秦剑;王建平;张崇巍;

中国风能资源    杨振斌;

甘肃酒泉区域风能资源评估    朱飙;李春华;陆登荣;

南太湖地区风要素特征分析    陈峰云;黄玲琳;陈世春;徐新法;卢剑;刘双喜;

WT在风电场风能资源推算中的应用    冯长青;杜燕军;包玲玲;车利军;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数值模拟研究    何泽能;李永华;白莹莹;

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风的差异及其订正的初步研究    张志富;任芝花;范邵华;

喀左县风能资源开发和利用    潘成军;马成芝;梁志兵;李宝刚;高鹏;

基于数值模拟的湖北省风能资源储量估算    成驰;杨宏青;袁业畅;夏智宏;

利用区域气象站资料进行风能资源评估的方法探讨    贺捷颜;戴宇;金宣喜;吕校华;王卫农;刘从省;

博州风能资源研究    王翔;沈铁元;

近50年西北地区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    田莉;奚晓霞;

第二松花江流域近75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吴亚楠;李鸿雁;王玉新;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风力发电与抽水蓄能匹配的探讨    张兰丁;吴征;

风力发电之转子侧变换器的研究    莫显聪;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综述    秦明;张坤;郭靖;

风电场风速预测优化模型的新型算法研究    屈晓栋;宋双鹰;纪志成;

online Clustering for Wind Speed Forecasting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RBF Neural Network and Persistence Method    

基于相似日聚类的径向基神经网络风速预测方法    朱锋;周玮;孙辉;

风电场风机优化布置数学模型研究    王丰;刘德有;谭志忠;

风力发电与抽水蓄能匹配的探讨    张兰丁;吴征;

基于时间序列法的风电场风速预测研究    邵璠;孙育河;梁岚珍;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张伯松

变速恒频无刷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    金石

风电场功率短期预测方法优化的研究    杨志凌

风电场与输电网协调规划的模型和方法研究    王茜

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    张颖媛

非均匀下垫面近地层风动力降尺度研究    路屹雄

分布式并网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问题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蔚兰

风电规律预测及对电网运行影响的研究    李智

铁路沿线风信号智能预测算法研究    刘辉

青岛华威风电场风能资源分析及选址关键技术研究    张琴

风电机组变桨距实验平台数字物理混合设计及仿真    杨先有

微粒群优化算法及其在风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杨维

钒液流储能电池建模及其平抑风电波动研究    唐志伟

风电场输出功率预测方法的研究    杨晓亮

MW级风电球铁轮毂疲劳性能的研究    姜珂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风电功率预测应用研究    杨世成

基于可信性理论含规模化风电的机组组合问题研究    孙翠英

风功率预测软件的开发及微网能量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黎远思

基于ARMA模型的风电机组风速预测研究    孙翰墨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短期风速预测研究    王慧勤;

风力发电机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程明;张运乾;张建忠;

基于GIS的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马轩龙;李春娥;陈全功;

新型直接驱动外转子双凸极永磁风力发电机    张建忠;程明;

一种基于EMD的短期风速多步预测方法    刘兴杰;米增强;杨奇逊;樊小伟;

风力发电机及风力发电控制技术综述    刘细平;林鹤云;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性能研究    张岳;王凤翔;

我国风电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魏晓霞;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及微观选址    连捷;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沿海风能资源评价    江东,王建华

MM5/CALMET模式系统在风能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周荣卫;何晓凤;朱蓉;

风电场功率短期预测方法研究    韩爽

风电场风速软测量与预测及短期风速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纪国瑞

风电场风电功率短期预报技术研究    孙川永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股市预测    陶小龙

风电场风速和发电功率预测研究    肖洋

风电场整体风速功率模型及风速预报    胡光旺

风电场短期产能预测研究    肖永山

开关磁阻四端口机电换能器及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研究    袁永杰

河西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重点策略    张自尧;冯林;

地铁区间软土隧道沉降的治理    杨德建;张亦婕;

汉代河西地区道路和邮驿系统刍议    范香立;

南京河西地区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赵红光;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提高河西内陆河水资源利用率研究(续)    杜红民

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几点认识    钱正英

河西地区初始水权分配问题探讨    陈文;王启优;

河西内陆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水资源利用率研究    张济世,康尔泗,蓝永超,陈仁升,陈满祥

古代河西水利开发成效及其评价    刘扬;

浅谈河西地区渠道冻胀破坏特征及地基处理措施    康永鸿

甘肃省河西地区荒漠化防治对策建议    张惠昌;

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及其与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    祝意青;梁伟锋;凌晔;刘练;

河西地区地壳加卸载响应比图像特征与地震研究    张伯宏;江在森;

河西地区苜蓿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罗蜀杭;刘富渊;刘金平;

浅谈甘肃省河西地区地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的修复保护    马鹰;胡琰;

甘肃省河西地区胃癌检出及趋势    周永宁;吴静;严祥;任登先;王玉玲;王惠珍;王沁;张志镒;吴正奇;张正坤;

论甘肃省河西地区啤酒大麦产业化前景    王效宗;

甘肃省河西地区凉造新泉的发现与研究    康柳硕;

西州大姓敦煌宋氏研究    施光明;

江南娱乐在线下载最新版苹果 的环境效益分析    刘荣;丁卫颂;王天龙;

河西“死水”将全部连通变“活水”    记者  曾浩

西部水资源利用需要制度创新    刘黄

加强公安协作 共建和谐河西    陈露

春播总面积预计增加30万亩    记者 庄俊康

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 促进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    记者 张革文

贵德两千多亩流转土地“赚”出了效益    文国海 李渊

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建    本报记者 妥超云

河西走廊该怎么“走”    本报记者 李宝进

战天斗地平山湖    李学仁

西部开发 设施先行    本报记者 张倩

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    贾文丽

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    程弘毅

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    崔红芬

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    郭永利

西北简牍所见汉匈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特日格乐

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钱国权

多元与边缘    王明博

魏晋北朝河西走廊的民族结构与社会变动    白雪

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李钰

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    蔺海明

明朝前期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    安旭强

南京河西地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与分析    季杰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晓春

甘肃河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董国英

甘肃河西地区小城镇战略研究    张自尧

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刘澈元

河西地区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柳建平

河西地区回族社区变迁研究    张晓武

河西地区沙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岳文河

甘肃河西地区沙产业开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田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