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5:30:50
热度: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摘要】:从200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销大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大的来源国,在面临严

【摘要】:从200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销大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大的来源国,在面临严峻的减碳排放和节约能源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可再生资源,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等相关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也使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成为可能。吉林省长春市享有汽车之城的盛名,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迅速发展,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管理体系中缺乏系统集成和网络化的理念,缺乏各创新要素的互动、整合与协同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难以突破,实验室研发到生产应用的鸿沟难以跨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足,新能源汽车相应的配套设施跟不上等使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展缓慢。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现状构建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三种模式,从模式的构建以及对模式的评价,总结出本文研究的结论:(1)参与协同创新的组织很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首先确定主体问题是研究协同创新的基础,本文给出了对主体的分析与确认,把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体定位为企业、政府、高校。各主体的优势资源都不尽相同,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阶段资源整合的要素也不同,各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同,本文对不同阶段各主体的分工和地位做了说明。(2)协同创新是多主体的创新活动,在某些时候单个主体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模式的限制,本文对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设计了三种模式,即中心模式、园区模式和“一汽主导”模式,并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三种模式进行了选择,认为“一汽主导”模式最适合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3)本文认为协同创新的各参与方要有明确一致的目标,基于目标一致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在运行的过程中,利益、责权、科技成果等问题的确定是协同创新活动持续运行的保障。(4)本文在分析影响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因素时,从创新要素的投入和环境要素两方面分析,确定研究人员的投入量、知识存量、资金投入量、信息流通、技术投入、市场环境支持度、政策支持度、法律法规保障度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度为分析指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 协同创新 模式 模糊综合评价法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47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9
  • 1.2 相关概念界定9-10
  • 1.2.1 新能源汽车9-10
  • 1.2.2 协同创新10
  • 1.2.3 战略联盟10
  • 1.3 文献综述10-13
  • 1.3.1 国内外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10-11
  • 1.3.2 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11-13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4
  • 第二章 协同创新理论基础14-19
  • 2.1 技术创新理论14-16
  • 2.2 协同学理16-17
  • 2.3 生命周期理论17-19
  • 第三章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19-27
  • 3.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19-23
  • 3.1.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情况19-20
  • 3.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销量情况20-21
  • 3.1.3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展状况21
  • 3.1.4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模式21-23
  • 3.2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23-25
  • 3.2.1 吉林省新能源汽产业市场发展情况23-24
  • 3.2.2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24
  • 3.2.3 吉林省基础配套设施情况24
  • 3.2.4 动力电池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情况24-25
  • 3.3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25-27
  • 3.3.1 核心技术难以突破25
  • 3.3.2 产业化进程慢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25
  • 3.3.3 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25
  • 3.3.4 产学研协同程度不够25-27
  • 第四章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的要素分析27-32
  • 4.1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的主体要素27-28
  • 4.2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的动力要素28-30
  • 4.2.1 内部动力28-29
  • 4.2.2 外部动力29-30
  • 4.3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协同要素30-32
  • 第五章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设计32-42
  • 5.1 中心模式32-35
  • 5.1.1 中心模式的构建32-33
  • 5.1.2 中心模式的运行33-34
  • 5.1.3 中心模式的利益分配与风险控制34-35
  • 5.2 园区模式35-38
  • 5.2.1 园区模式的构建35-36
  • 5.2.2 协同创新园区模式运行36-37
  • 5.2.3 协同创新园区模式利益分配与风险控制37-38
  • 5.3“一汽主导”模式38-41
  • 5.3.1“一汽主导”模式的设计38-39
  • 5.3.2 协同创新“一汽主导”模式运行39-40
  • 5.3.3 协同创新“一汽主导”利益分配与风险控制40-41
  • 5.4 三种模式的比较41-42
  • 第六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的评价模型42-50
  •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概论42-43
  • 6.2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影响因素43-44
  • 6.3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评价指标设计44-48
  • 6.4 三种模式的评价与选择48-50
  • 第七章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对策建议50-52
  • 7.1 加强基础建设建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50
  • 7.2 完善相关税收补贴制度和法律法规制度50
  • 7.3 加强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保护50
  • 7.4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人才队伍质量50-51
  • 7.5 结论与展望51-52
  • 7.5.1 结论51
  • 7.5.2 局限与展望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60
  • 作者简介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探讨中国新能源问题    曹茹;董淑芳;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支持    陈柳钦;

解读德国“国家电动交通工具发展计划”以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借鉴    胡其颖;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支持    陈柳钦;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困境分析及对策    姚占辉;

关于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郭琨焜;

关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思考    高菊珍;

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马春梅;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策研究    魏云逸;李维刚;

浅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倪天鹿;

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以中国武汉和美国加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张政;赵飞;

新能源在车辆工程中的运用    胡建;

新能源汽车电池工业的发展现状    胡信国;杨春巍;刘建生;

新能源光伏产业的示范效应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例    王军;陈龙珠;崔秀丽;张国锋;

科技传播创新的概念要清晰准确——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朱征洪;任广耀;

新能源汽车技术状况评价与保持技术研究    王志洪;

济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    张玉盟;赵瑞广;张文;

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的河南新能源汽车项目风险评价    罗党;张敬;

绿色技术视阈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分析:基于山东威海的调查研究    石红波;许玉平;

利用风能等新能源创造低碳城市    潘红波;

促进河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徐东华

基于GM(2,1)复合模型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张博

基于集聚度的榆林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李斐

基于在线算法的新能源汽车赁购策略研究    肖天奇

XHDZ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差异化战略专案研究    郑乐怡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党相宝

杭州地调新能源运营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陆炜

考虑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电网规划评价指标研究    王灿

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设计研究    王凯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驱动力的实证研究    谭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