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不同海拔天然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5:15:43
热度: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不同海拔天然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摘要】: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栎类混交林是该区

【摘要】: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栎类混交林是该区域的典型林分类型。分别在鸡公山海拔200、400和600 m的天然松栎混交林分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并与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9.74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97.57 t·hm-2)土壤层(70.56 t·hm-2)凋落物层(10.57 t·hm-2)灌木层(0.83 t·hm-2)草本层(0.21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200、400和600 m 3个海拔高度上,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仅在土壤层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层次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林分密度正相关,随着样地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松栎混交林总碳储量高于落叶栎林,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也为当地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作者单位】: 信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松栎混交林 海拔 碳储量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403201)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4101)共同资助
【分类号】:S718.5
【正文快照】: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大气中CO2浓度急剧上升,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1]。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最大生产力和生物量积累,碳储量高达638 Gt(1 Gt=1×109 t)[2],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张学顺;王兵;冯万富;戴慧堂;刘国顺;单燕祥;厉相卿;董卉卉;

山西太岳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密度    迟璐;王百田;曹晓阳;王宁;王文静;聂森;

秦岭松栎混交林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李银;侯琳;陈军军;白娟;张硕新;

6种温带森林碳密度与碳分配    张全智;王传宽;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1981―2000    

安徽岭南优势树种(组)生物量特征    张国斌;李秀芹;佘新松;胡茶青;胡国华;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storage in Shanghai's urban forest    WANG Zhe;CUI Xuan;YIN Shan;SHEN GuangRong;HAN YuJie;LIU ChunJiang;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    吕劲文;乐群;王铮;张国君;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秦武明;何斌;韦善华;蔡树威;覃永华;

土壤养分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武丽;戴万宏;

西宁北山土壤性质与植被关系探讨    姜小萍;王庶;

马占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研究    温中林;郑卫;陈日美;

井冈山天然林和人工林灌木特征分析    林伟;郑博福;郭建明;

不同防治方法对思茅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影响    岳锋;杨斌;

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

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    刘正刚;洪祖荣;

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莫德祥;廖克波;吴庆标;覃静;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in millet phytoliths from dry-farming of crops in China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左昕昕;吕厚远;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    谭文雄;梁素莲;

海岸沙地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碳库和碳吸存    叶功富;郭瑞红;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

提高和保护森林碳汇加快林业碳汇经济的发展    孙明学;

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    黄丽媛;陈钦;

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    陈绍志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吴金友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    尹刚强

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    石军南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    高述超

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    柏方敏

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    吴珊珊

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窦荣鹏

黄河干流有机碳及调水调沙时期碳输运规律    刘冬梅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    林伟

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呼吸通量研究    贺旭东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茜

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    李秀花

云杉林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研究    王苏颖

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与分布    易利萍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    张国斌

京西山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姚延梼

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    马钦彦

森林对地气系统碳素循环的影响    贺庆棠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大样地木本植物组成及主要树种的生物量    姜萍;叶吉;吴钢;

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研究    程堂仁;马钦彦;冯仲科;罗旭;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    马钦彦,谢征鸣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和碳储量研究进展    杨洪晓,吴波,张金屯,林德荣,常顺利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张治军;王彦辉;袁玉欣;李志勇;曹磊;于澎涛;王颖;

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周丽艳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    罗云建

子午岭辽东栎林碳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韩娟娟

太岳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研究    乌吉斯古楞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蒋志荣;

长白山阔叶次生林主要乔木地上碳储量分布    姜慧泉;张会儒;亢新刚;

人工防护林碳储量估算——以新疆墨玉为例    吕妍;宁虎森;王让会;卢筱莉;吉小敏;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昭日格;岳永杰;姚云峰;李钢铁;

海河流域农田林网碳储量及其潜力评估    齐永青;刘荣慧;沈彦俊;朱骥;

抚顺市森林碳储量评估    林枫;

区域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概述    杨传金;杨帆;梅浩;刘金山;戴前石;

采伐对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乔木碳储量影响初步研究    陈永富;乔婷;雷渊才;陈巧;王继红;

洪湖湿地碳储量的研究    刘刚;陈利;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与动态变化研究    李蔓;杨广斌;牟智慧;李雪冬;陈涛;

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

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

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

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

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    谭文雄;梁素莲;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    谭文雄;梁素莲;

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年总价值10万亿元    记者 简菊芳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价值评估是重要一步    本报记者 韩乐悟

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    记者 朱广菁

森林投资成果有多少?    本报记者 曹俊

中国森林生态价值有多大?    严冰 陈雯婷

择伐不是热带雨林保护的大敌    周吉仲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白彦锋

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    李海玲

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    陶玉华

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刘恩

大兴安岭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与分析    戚玉娇

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    刘畅

徐州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周伟

岷江上游森林碳储量特征及动态分析    张国斌

北京森林碳储量研究    张萍

基于生物量计测的北京城区园林绿地净碳储量研究    王迪生

沽源县森林碳储量遥感动态监测    刘书剑

基于森林资源普查的徐州市森林碳储量研究    田勇燕

火干扰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周文昌

河南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与环境响应研究    杨晓菲

基于采伐扰动森林碳储量变化的合理采伐强度研究    张晓净

不同施肥处理毛竹根际土微生物量特征与碳储量关系研究    冯刚

南平地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预估    叶倩玲

秦岭栓皮栎林下灌草多样性及碳储量研究    侯磊

陕西省主要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储量研究    李庆华

四川“蜀南竹海”绵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    谢瑞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