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主要农作物生物质能生态潜力及时空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18:22
热度:

中国主要农作物生物质能生态潜力及时空分析【摘要】:[目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可开发潜力的估算是农业生物质能科学开发利用研究的关键和基础。同时农作物秸秆还田具有维护和增强土壤功能的作用

【摘要】:[目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可开发潜力的估算是农业生物质能科学开发利用研究的关键和基础。同时农作物秸秆还田具有维护和增强土壤功能的作用,因此对农业生物质能生态潜力的评估,是实现农业生物质能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前提。基于此,考虑土壤生态要求,研究不同还田比情景下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生物质能生态潜力,并对其时空间特性和结构构成进行分析,为中国农业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结合相关历史统计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法、文献调研和专家预测等方法,对未来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各省(市、自治区)播种面积占比、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和单产进行预测;其次,在分析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秸秆的草谷比、工业比、饲料比和燃烧比进行设计,并从保护土壤功能的角度,结合相关研究文献,运用情景分析法,设计高、中、低三种秸秆还田比情景;最终,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的角度,对中国主要农作物最终可利用生物质能潜力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结果](1)到2050年,低还田比(0.3)、中还田比(0.5)和高还田比(0.75)情景下中国主要农作物最终可利用生物质能分别为1.86亿吨标煤、0.93亿吨标煤、0.15亿吨标煤,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主要农作物最终可利用生物质能会发生空间、时间和种类构成集聚的现象;(2)在低、中还田比情景下,中国主要农作物最终可利用生物质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华中,其中河南、黑龙江、山东、新疆等地占比较大;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8月、9月和10月,从构成上来看主要是由稻谷、小麦和玉米秸秆构成;(3)在高还田比情景下,从空间上来看则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其中广西、云南、河南、黑龙江等地占比较大,时间上则集中在1月、2月、11月和12月,在构成上则仅由小麦、豆类、薯类和甘蔗构成。[结论]在主要农作物生物质能开发方面,可优先考虑河南、黑龙江、新疆、山东等地。在构建区域农作物秸秆集散基地、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大型秸秆直燃发电基地等大型综合农业生物质能开发项目,可优先考虑东北和华中区域。此外,可通过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最终可利用生物质能潜力。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低碳能源中心;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关键词】生物质能 秸秆 主要农作物 可再生能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73026,71073095)
【分类号】:S216
【正文快照】: 0引言【研究意义】生物质能占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比例约为10%,是仅次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1]。据测算,中国理论生物质能资源约为50亿吨标煤[2],是2014年中国总耗能的1.17倍。相比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只有生物质能才能生产出高品质、高清洁的石油商品替代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质的热化学反应特性和秸秆气化问题    高先声

我国各地区复种发展潜力与复种行为研究    梁书民;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谢光辉;韩东倩;王晓玉;吕润海;

中国非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谢光辉;王晓玉;韩东倩;薛帅;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    崔明;赵立欣;田宜水;孟海波;孙丽英;张艳丽;王飞;李冰峰;

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兆亮;杨子生;邹金浪;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Under Switchgrass Grown as a Bioenergy Crop Compared to Other Conventional Crops    F.G.DOU;F.M.HONS;W.R.OCUMPAUGH;J.C.READ;M.A.HUSSEY;J.P.MUIR;

秸秆类生物质加压气化特性研究    肖军;沈来宏;邓霞;王泽明;仲晓黎;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应用与农业生态环境研究    张百良,杨世关,马孝琴

生物质能源发展会带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吗?——以玉米燃料乙醇为例的模型及分析框架    张锦华;吴方卫;沈亚芳;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China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凤阳县农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宏观分析    于群英

生物质能利用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分析    王许涛;李刚;张百良;

新疆生物质能资源调查与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卢燕;蒙晓琴;高婧;王哲;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高利伟;王方浩;马林;张卫峰;马文奇;张福锁;

北京市秸秆资源潜力及利用状况分析    张东菊;刘俊伟;田秉晖;

华北平原典型农区秸秆资源与利用——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牛新胜;张宏彦;牛灵安;

秸秆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    罗晶;解玉红;李思蓓;冯炘;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in millet phytoliths from dry-farming of crops in China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左昕昕;吕厚远;

秸秆规模化利用农村能源工程模式评价    艾平;晏水平;李会;王殿龙;张衍林;

玉米秸秆去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朱新华;杨中平;郭康权;吴永锋;查峥;

外源激素对油菜角果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杨彦明;张胜;张润生;

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

外源植物激素对春油菜叶片及角果的影响    杨彦明;张胜;张润生;

临沂市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与开发战略研究    曾昭鹏;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综合平衡分析    黄宇慧

颗粒物对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及其分形数值模拟研究    王洪亮

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    杨雪薇

中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经济效应    王士海

水稻早衰控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水稻出糙率的QTL定位研究    饶玉春

玉米秸秆及其纤维素的改性和吸附水体镉离子的机理研究    郑刘春

建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    何娟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    温和

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周海川

秸秆生物发酵对日光温室辣椒越冬栽培的影响    付乃旭

生物质综合利用CDM项目方法学应用研究    李威

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若干法律制度研究    李斌

生物质气化系统与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集成模拟    董智慧

湖北省秸秆沼气发展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江亮

泰安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绩效与长效机制研究    安峰

中国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研究    徐柠杉

煤低焦油两段气化的基础研究    吴仕生

重庆市农林生物质资源估算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周春江

不同生态区谷子创新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秦岭;管延安;杨延兵;张华文;

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晁赢;李絮花;赵秉强;左余宝;林治安;

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薯生长发育及高产生理特性的影响    辛国胜;林祖军;韩俊杰;刘志坚;商丽丽;刘述河;潘少丽;郭征华;

不同叶龄插秧对北方粳稻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张文香;王成瑷;赵磊;赵秀哲;侯文平;高连文;

土壤肥力和植株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影响    石强;李德志;朱志玲;王绪平;盛丽娟;柯世朕;王超华;范旭丽;

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不同种植方式研究    强兴明;

豫东平原夏芝麻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研究    张化远;岳学友;杨铭;侯乐新;

干旱胁迫及氮用量对烤烟干物质与氮·磷·钾积累的影响    刘丹;朴世领;郑仙霞;郑艳春;金春姬;

栽培方式对杂交油菜德油6号花后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海鑫;胡宁;吴永成;李首成;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油菜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的差异    左青松;唐瑶;石剑飞;杨光;惠飞虎;冷锁虎;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不同栽培措施对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    王林

土壤功能及其分类与评价研究进展    吴克宁;梁思源;鞠兵;赵华甫;党胤;

全球尺度过量氮元素输入的土壤功能响应    Mark Adams;Phil Ineson;Dan Binkley;Georg Cadisch;Naoko Tokuchi;Mary Scholes;Kevin Hicks;孙会首;

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    孙志英;吴克宁;吕巧灵;赵彦锋;李玲;韩春建;

区域土壤主要功能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王秀丽;吴克宁;李玲;赵华甫;梁思源;

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功能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响应    纪中华;李建增;闫帮国;钱坤建;潘志贤;奎建蕊;

食细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冯运;朱冬;刘满强;陈小云;李辉信;胡锋;

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玉米秸秆能源开发潜力模拟    刘贞;David Fridley;

食真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陈石;陈小云;李辉信;胡锋;刘满强;

土壤功能评价指标解译    梁思源;吴克宁;

    

区域土壤主要功能评价研究    王秀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