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煤油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4:04:42
热度:

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煤油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摘要】: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为辅的方法,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RP3煤油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研

【摘要】: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为辅的方法,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RP3煤油的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研究,明确了煤油在不同压力下加热过程中的流型演变规律,在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以及近临界压力区不稳定性的形成机理。研制了高温高压流体观测装置,对煤油在不同压力下的升温过程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下,煤油升温过程为两相流,会经历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环状流等流型;在临界压力下,煤油在临界温度附近会出现乳光现象;而在超临界压力下,煤油流动更类似于单相流,直接从过压流体过渡到超临界态。当裂解反应发生后,未裂解的超临界煤油将裂解生成的气态小分子产物和固态积碳溶解于主流中,宏观表现仍类似于单相流。流动方式(竖直、水平、倾斜)不会影响流型的类型,但会影响相态的相对空间分布。依据对传热的影响,将亚临界压力下的流型分为了气泡流、气芯流以及干涸流,拟合出了流型转变的经验公式。研究了煤油的替代组分正癸烷在亚临界压力以及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正癸烷在亚临界压力下的传热可分为液相传热、两相传热、气相传热三种状态。液相传热时,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如0.3MW/m~2),传热机制为贴近壁面处发生微弱沸腾,壁温维持在沸点左右,油温逐渐上升。在较低的热流密度下(如0.08MW/m~2),传热机制为单相对流传热,壁温、油温均逐渐增加。液相传热时,传热系数随着油温的增加而增大;两相传热时,正癸烷的传热分为核态沸腾和膜态沸腾,油温始终维持在沸点左右。核态沸腾的传热系数非常高,壁温油温之差很小。而一旦气膜覆盖壁面形成膜态沸腾,壁温将快速上升,传热系数迅速下降,并不断减小;气相传热时,正癸烷的传热机制为单相对流传热,壁温、油温均逐渐增加,但传热系数几乎不变。研究了热流密度、流速、压力对正癸烷亚临界压力下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了正癸烷在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发现其类似于单相流动传热,但传热系数低于同一温度时亚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系数。研究了煤油在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发现当煤油入口油温较低时,会由于层流边界层的作用在入口段形成一个传热较差的区域。煤油在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可分为正常传热、传热强化和传热恶化三种状态。在正常传热区,传热系数随油温增加而增大,但增大的速率较小,主要跟煤油的物性变化以及流动状态为层流有关;在传热强化区,传热系数随油温增加而大幅增大,主要是由于煤油流动从层流转变为了充分发展的湍流,换热强度大大增强;而在传热恶化区,传热系数随油温增加而减小,主要是由于煤油发生了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放热反应,因此使得传热恶化。研究了热流密度、流速、压力对煤油超临界压力下传热特性的影响。将煤油在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实验数据与已有的传热实验关联式进行了对比,考虑物性梯度的影响,提出了新的传热关联式,预测精度有了大幅提高,90%的数据点落在了±30%的误差带内。研究了煤油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不稳定性,分析表明这是一种低频振荡。热流密度越大,压力越小,流速越小,入口油温越低,管径越小,越容易发生振荡。通过分析振荡发生时流量、压差、壁温的变化规律发现,该振荡是密度波不稳定性。它由煤油温度达到拟临界温度时密度急剧减小而触发,当密度变化、流量、压差三者满足一定的相位关系后,自持的振荡便会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V235.2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机理分析及效果评估    陈建华,杨宝庆,周立新,杨永红,吴海波

粗糙元对高温气冷堆中间换热器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    吴彦楠;董玉杰;原鲲;

超声速燃烧室再生冷却结构对传热的影响分析    张明哲;艾青;刘华;

不同翼片扰流特性的PIV对比实验    车翠翠;田茂诚;冷学礼;唐玉峰;

膨胀循环发动机推力室传热优化    宣智超;刘中祥;齐戎;

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概述    耿铁;闫丽群;

GH_2/GO_2涡流冷却推力室设计与数值计算    吴东波;李家文;常克宇;

一种再生冷却面板的温度控制热设计方法    夏新林;艾青;

液氧/煤油高压推力室液膜冷却环局部过热分析    吕发正;吴海波;杨永红;迟淳;陈建华;

高压推力室人为粗糙度煤油强化换热实验    陈建华;张贵田;吴海波;夏开红;周立新;吕发正;

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压推力室冷却技术    陈建华;张贵田;夏开红;吴海波;

人为粗糙度强化传热机理数值分析    周立新,张会强,雷凡培,葛李虎,曾立

新型竹结构建筑传热特性    李念平;曾德军;王倩;龙激波;李靖;

太阳墙热特性分析    杨昭;徐晓丽;韩金丽;

多孔太阳墙结构热特性及应用分析    顾洁;黄俊;王晓博;

密度锁内分层传热特性的初步探讨    谷海峰;阎昌琪;

卫星星上功率电缆热特性研究    朱剑涛;罗成;王东;陈少华;

关于无限棒束间流动和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蒋莉,沈孟育

循环单井的传热特性    倪龙;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李炳熙;

船用蒸汽蓄热器快速充汽过程吸热特性的测量方法研究    胡继敏;金家善;严志腾;

户式温湿度分控系统热特性实验研究    刘畅;张旭;周翔;

偏心圆环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刘蕾;肖泽军;闫晓;曾小康;黄彦平;

太阳能新风与相变复合技术对建筑热特性影响的分析    于水;冯国会;王庆辉;李威;孙阳;江向阳;

卫星星上功率电缆热特性研究    朱剑涛;罗成;王东;陈少华;

NaCl、蔗糖对鲢肉蛋白热特性的影响    鲁长新;甘承露;龚婷;熊善柏;

终端盒体自然散热优化研究    朱旺法;薛松;易杰;景佰亨;郭雨龙;

大米凝胶形成过程的热松弛和力学松弛特性    丁玉琴;赵思明;熊善柏;

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煤油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王宁

大功率LED应用设计的热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王宏民

数控机床主轴部件热特性研究    欧阳国帅

大豆组织蛋白的热特性及其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于源

建筑节能窗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许凯

新结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热特性及工艺研究    魏冬寒

基于流—固—热耦合的机床进给系统热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    王羽

星地激光通信终端热特性研究    李一凡

AMT离合器热特性仿真与试验    朱小龙

铣削加工中心主轴组件热特性的研究    黎新齐

流量波动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王畅

倾斜窄通道中单相流体的传热特性研究    周伟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