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IPAT模型的洱海流域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4:00:14
热度:

基于IPAT模型的洱海流域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水是生态和环境系统的核心要素,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我国流域水

【摘要】:水是生态和环境系统的核心要素,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我国流域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洱海作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其流域水环境的好坏与当地人口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然后介绍IPAT模型以及其扩展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洱海流域为例,采用IPAT模型为基础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流域1999年到2012年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流域未来5年的水污染情况进行了预测。 首先采用因素贡献模型,以人口、人均GDP和技术水平三个指标为影响因素,对流域水污染进行因素贡献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技术水平对流域水污染的影响较大,而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较小;接下来文章采用STIRPAT模型,并运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在原有三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两个因素,对洱海流域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规模、人均财富、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对流域水污染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最后采用IGT模型对洱海流域未来5年的水污染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洱海流域未来时期的水污染会加重。因此应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更好的技术手段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形成“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来减轻流域的水污染,改善流域的水环境。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末尾对洱海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流域应注重协调经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并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层面出发,共同做好环保事业,保护洱海流域。 【关键词】:IPAT模型 STIRPAT模型 IGT模型 水污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9-10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0-11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1-12
  • 2 相关理论基础12-17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2-15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12-13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13-15
  • 2.2 循环经济理论15-17
  • 2.2.1 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发展15
  • 2.2.2 循环经济的原则15-17
  • 3 IPAT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17-23
  • 3.1 IPAT模型的由来17
  • 3.2 IPAT模型中三因素的影响17-20
  • 3.2.1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17-18
  • 3.2.2 人均财富对环境的影响18-19
  • 3.2.3 技术对环境的影响19-20
  • 3.3 IPAT模型的扩展及应用20-23
  • 3.3.1 STIRPAT模型20
  • 3.3.2 IGT模型脱钩理论20-23
  • 4 洱海流域概况23-30
  • 4.1 洱海流域基本情况23-26
  • 4.1.1 洱海简介23
  • 4.1.2 洱海流域人口规模23
  • 4.1.3 洱海流域经济状况23-26
  • 4.2 洱海流域水污染及治理情况26-30
  • 4.2.1 水污染表现26-27
  • 4.2.2 流域水污染现状27-28
  • 4.2.3 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28-30
  • 5 基于IPAT模型的洱海流域水污染的实证研究30-43
  • 5.1 基于IPAT模型的因素贡献分析30-34
  • 5.2 基于STIRPAT模型的回归分析34-42
  • 5.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34-35
  • 5.2.2 回归分析35-42
  • 5.3 主要研究结论42-43
  • 6 洱海流域水污染预测43-53
  • 6.1 预测模型43-44
  • 6.2 数据来源44
  • 6.3 洱海流域水污染预测44-52
  • 6.3.1 洱海流域当前经济发展情况44-45
  • 6.3.2 洱海流域当前污染物排放情况45-47
  • 6.3.3 洱海流域水污染预测47-52
  • 6.4 研究结论52-53
  • 7 对策及建议53-56
  • 7.1 协调经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53
  • 7.2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53-54
  • 7.3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54
  • 7.4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4
  • 7.5 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层面出发,共同做好环保事业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    刘宾;董谦;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肖忠海;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发展观    郭志伟;关雪梅;李贵海;

基于IPAT等式的草原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牧区的实证为例    陈强强;孙小花;李新文;

洱海水质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郑国强,于兴修,江南,何隆华

基于IPAT方程的大连水资源效率研究    朱显成;刘则渊;

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对草原环境的影响——以甘南州草原牧区为例    陈强强;孙小花;

基于IPAT模型的苏州市环境压力-响应分析    罗宏;舒俭民;吕连宏;裴莹莹;

洱海流域城乡经济发展与洱海湖泊水环境保护的实证分析    柯高峰;丁烈云;

基于IPAT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实证研究    戴钰;刘亦文;

安徽矿业循环经济范式初探    蒋健明;

推进循环经济 实现持续发展——对徐州经济发展的思考    高山平;

成都市青白江区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    许文来;张建强;

铁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关系研究    孙梁;王治江;王彤;夏广锋;

四川省青白江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策略    姜磊;

生态浮床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宋丰明;汪银梅;曹文平;

岭回归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及农业应用实例    郎云雯;段美英;鲁绍坤;杨德;

循环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张万茂;

发展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孙陶生;

长春南湖环境水化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晶;王小雨;冯江;

循环经济:一个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李勇;郑垂勇;

循环经济理论与建设崇明生态岛实践的探索    黄伟;陶宗德;沈跃栋;罗争峰;

地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效能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朱海伦;郑琳;谢斌;

浅析循环经济立法    陈豪俊;李希昆;

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之我见    高路;

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立法界限    张炳淳;

实行农业标准化 推动我市农村“两型”社会建设    刘恩栋;夏世斌;

流域水污染总量控制现状及“十二五”实施建议    赵娟;

发展绿色包装 推进循环经济    李炳武;

临沂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浅析    徐树建;张慧;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韩广

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姜宏汝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    沈铁冬

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孙起生

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    庞燕

水电工程移民权益保障研究    李勋华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    黄振达

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    刘辉

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    鲁凤

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    多鲁洪·哈地尔

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    田华

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李科

潍坊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刘刚

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赵贵栋

洱海沉积物无机氮释放特征及其通量研究    胡彬

纳版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框架研究    卢星星

ZY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竞争优势分析    刘艾琼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董国军

长岛南北长山大桥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鲁艳

竹环蜂窝板托盘研究    吴正心

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孟伟庆;马春;鞠美庭;李洪远;冯海云;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    徐中民,程国栋

基于ImPACT等式的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分析——以甘肃省虚拟水消费为例    焦文献;徐中民;尚海洋;程怀文;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邹长新;燕守广;方芳;

关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关系的研究(英文)    毛建素;杨志峰;陆钟武;刘瑞民;

平原河网地区SWAT模型子流域概化方法    罗运祥;苏保林;李卉;袁军营;张倩;

城市循环经济规划的分析工具及其应用——以上海为例    诸大建;邱寿丰;

发挥甘肃草业优势 促进草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张自和

甘肃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许国成;

甘肃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绩效、存在问题和对策    李文卿;胡自治;龙瑞军;高新才;李发弟;

浅海与湖泊三维环流及水质数值模拟研究和应用    王惠中

生态工业共生体稳定性研究    杜旻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天津市资源生产力    刘伟;鞠美庭;楚春礼;马宁;邵超峰;

基于IPAT模型的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分析    吴璇;李洪远;孟伟庆;

基于IPAT模型的苏州市环境压力-响应分析    罗宏;舒俭民;吕连宏;裴莹莹;

辽宁石油资源消耗变化及影响因子模拟分析    吴亚男;

    

    

    

    

    

    

基于IPAT模型的洱海流域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赵闪

基于IPAT模型的青岛市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    蔡文胜

湖南省用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谢海涛

城市碳排放清单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孙宇飞

甘肃省生活能源消耗及其节能减排效应研究    魏银丽

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碳交易体系的研究    温岩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水生态环境管理研究    李昊怡

庄河市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的水资源规划研究    李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