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城市污水变模式生化前处理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3:31
热度:

城市污水变模式生化前处理试验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污水处理生物/生态型组合工艺中的变模式前处理单元技术。前处理单元在两个模式,即兼性生化模式与生物强化絮凝模式之间转换。本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污水处理生物/生态型组合工艺中的变模式前处理单元技术。前处理单元在两个模式,即兼性生化模式与生物强化絮凝模式之间转换。本文在前期兼性生化模式正交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分为2个模式,3个试验阶段。 在兼性生化模式研究中,提出了兼性生化反应的临界温度为13℃,并在前期提出的最佳工况下进行了低温(13℃以下)恒工况与常温恒工况(13℃-24℃)试验,观测了两种状态下COD、NH_3-N、TN、TP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兼性生化反应有机物出水保持在60-80mg/L之间,可满足后续生态处理的要求,但脱氮除磷效果较低,对其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思路。常温下,向反应器内外加碳源,发现各指标的去除效果都分别上升了10%-20%,并发现投加蔗糖作为兼性生化的外加碳源的最佳投配应达到进水COD为400mg/L左右。 生物强化絮凝模式主要是改善低温下兼性生化模式的不足。试验采用烧杯试验的形式进行。首先,进行了低温下城市污水的混凝试验,得到最佳混凝剂与混凝控制参数,即最佳混凝剂为PAC,最佳投加剂量为30mg/L,最佳搅拌条件为快速搅拌强度n_1=150r/min,中速搅拌n_2=80r/min,慢速搅拌n_3=30r/min; 相对应搅拌时间为t1=0.5min,t2=5min,t3=15min。然后将絮凝剂投加到兼性生物污泥与污水的混合物中,考察絮凝剂的强化作用,以及絮凝剂与兼性生物的协同作用。试验发现,PAC在投加量为20mg/L ,停留时间为8h时反应达到最好水平,此时生物污泥与污水混合液经混凝后COD的去除效率达到69.50%,比单纯的污水混凝系统和单纯的生物反应系统提高15%; 而生物污泥与污水混合液经混凝后TP去除率可达到50.85%,比单纯污水混凝系统与单纯生物反应系统提高约20%; 混凝剂与生物在脱氮上没有表现出协同作用。 【关键词】:城市污水 兼性生化 生物强化絮凝 协同作用 脱氮除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8
  • 1.1 课题来源9-10
  • 1.2 生物技术处理城市污水技术之进展10-15
  • 1.3 混凝技术处理城市污水技术之进展15-17
  • 1.4 本研究内容与目标17-18
  • 2 变模式生化工艺及其技术理论18-28
  • 2.1 变模式生化的提出18
  • 2.2 变模式生化基本工艺流程18-20
  • 2.3 兼性生化工艺原理20-26
  • 2.4 生物强化絮凝工艺原理26-28
  • 3 兼性生化模式试验研究与分析28-45
  • 3.1 试验基本情况28
  • 3.2 试验装置及分析方法28-30
  • 3.3 前期试验成果30
  • 3.4 临界温度确定30-32
  • 3.5 低温恒工况32-35
  • 3.6 兼性生化常温试验研究35-44
  • 3.7 本章小结44-45
  • 4 生物强化絮凝模式试验研究与分析45-60
  • 4.1 试验过程45-46
  • 4.2 试验设备46
  • 4.3 测试指标46
  • 4.4 最佳混凝控制参数试验46-50
  • 4.5 生物絮凝试验结果与分析50-58
  • 4.6 本章小结58-60
  • 5 结论与建议60-62
  • 5.1 结论60-61
  • 5.2 建议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低温生活污水强化混凝试验    吴云生;章北平;陆谢娟;王翠;赵颖;刘礼祥;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代学民,王霞,马云霞,邓大鹏

生物除磷技术新工艺及其微生物学原理    赵丹,任南琪,陈坚,马放,鄢敏林

兼氧技术应用于有机污泥的处理    李茵

不同碳源及其碳氮比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王丽丽,赵林,谭欣,闫博

厌氧好氧生物滤池处理城镇污水的研究    杨健,吴一蘩,王树乾,施鼎方

铝絮凝剂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活性影响研究    赵春禄,张明明,马文林,刘振儒,范建平

用生活污水在常温下培养厌氧颗粒污泥的研究    周琪,袁嗣兵,竺建荣,胡纪萃,顾夏声

PCR-DGGE技术在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的特点    王峰,傅以钢,夏四清,杨殿海

聚硅氯化铝混凝剂中Al(Ⅲ)水解聚合历程及铝硅作用特性研究    高宝玉,王占生,汤鸿霄

羟基聚合氯化铝的絮凝形态学    汤鸿霄

水产品保鲜废水回用的兼性生化工艺研究    杨群

ASM1中污水水质参数与化学计量系数的估测    王波

DE型氧化沟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苏蓉;李红莲;

稳定剂对聚合氯化铁铝(PFAC)特性的影响    蓝伟;邱慧琴;张洁;喻艳菁;

无机高分子复合铁盐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王继芝,刘建忠,高磊红,王末肖

复合絮凝剂聚硅硫酸铁的形貌结构及性能研究    刘红;方月梅;梁晶;邵俊;

生物废水处理中除磷机理及工艺分析    邵友元;姚创;汪义勇;李卫;谭圣君;杨忠林;

含硅多核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凝机理研究    方月梅;张杰;罗承辉;肖文胜;

铝絮凝剂絮凝沼泽红假单胞菌研究    闫海;马翠杰;孙旭东;陈建;王东升;

铝箔制备高纯聚合氯化铝及其性能研究    刘莉;潘宏杰;李风亭;

含硼聚硅铁的形貌结构研究    方月梅;张晓玲;王成;

强化预处理阶段渗滤液处理效能研究    段秀举;刘亚丽;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进展    陈小敏;王梅;

A/O-MBR处理生活污水低温启动试验研究    刘慧君;许晓毅;朱跃敏;肖瑞;

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分析    姜昕;马鸣超;李俊;钟佐燊;

长江上游三峡库区低温、低C/N城市污水中TN去除对策分析    雷晓玲;叶方剑;刘贤斌;陈文华;

利用污水管渠空间处理中小城镇污水的探讨    田文龙;

波形潜流湿地对低浓度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    曾祥英;章北平;孙高升;

低浓度城市污水兼性生化工艺参数的优化    曾祥英;李尔;

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振栋;

出水循环强化人工湿地处理效能    何连生;刘鸿亮;席北斗;朱迎波;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    邢坤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常温下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袁志宇

颗粒物对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及其分形数值模拟研究    王洪亮

利用两种大型海藻制备生物能源的探索研究    冯大伟

聚环氧氯丙烷胺及其聚合氯化铝复合混凝剂的脱色性能研究    王元芳

严重受污染河道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及重金属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令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许文来

好氧颗粒污泥-膜组合工艺低温条件下脱氮除磷效能    王玉兰

污泥吸附除磷脱氮工艺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李昂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优势脱氮菌的筛选及工业化应用基础研究    孙菲

旋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EIC)处理酒精废水的试验研究    丁玉

A/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脱氮性能试验研究    吕晶晶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侯亚辉

厌氧折流板—好氧反应器处理染废水中试试验研究    呼冬雪

重金属离子对好氧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研究    赵晓宁

双氧水、活性炭、沸石不同组合对污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李海洋

对虾池塘精养环境的综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陈爱玲

活性炭和膨润土强化SBR工艺脱氮性能研究    于群

上海合流一期污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    黄天寅,夏四清,吴志平,印明,卢峰,赵建夫

兼性生化反应池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杨群,章北平,李敏

兼性生化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李强

化学混凝-两级BAF工艺处理低温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卢伟;封莉;马华敏;张立秋;

聚合氯化铝中Al_b形态去除腐殖酸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徐秀明;王燕;高宝玉;许伟颖;朱小彪;

Al_b形态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许伟颖;高宝玉;王燕;徐秀明;岳钦艳;

混凝-溶气气浮装置预处理ABS树脂废水    李焱;王启宝;何绪文;李福勤;门坤阔;石靖靖;

固体聚硅酸铁铝混凝剂的制备及其混凝除磷研究    梁美娜;韦文慧;朱义年;张华;

化学混凝—两级BAF强化处理低温城市污水研究    卢伟

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处理低温城市污水    马华敏

昆明城市污水水质分析与化学强化处理实验研究    徐静圆

高盐环氧丙烷废水物化—生化处理研究    吴鹍

混凝剂复合强化处理滦河水源水研究    刘一曼

物化—生化—消毒工艺处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废水的研究    王榕

低温条件下强化水解-AICS工艺处理小城镇污水性能研究    赵岩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白晓慧,王宝贞,余敏,聂梅生

难降解有机物的水解-酸化预处理    陈新宇,陈翼孙

有机污水的水解-好氧处理技术    芮尊元,阎宁,蔡晶

1997年国内厌氧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    宋平,杨柳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基础研究    汤鸿霄

聚合氯化铝与传统混凝剂的凝聚-絮凝行为差异    汤鸿霄,栾兆坤

两相厌氧条件下升流式污泥床的起动和污泥颗粒化    严月根,钱易

常温中试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污泥颗粒化过程研究    李晓岩,邢永杰,刘安波,胡纪萃

进水浓度对UASB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研究    竺建荣,夏晓红,胡纪萃,顾夏声

厌氧UASB-好氧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竺建荣,杨艳茹,安虎仁,钱易

浅谈城市污水的资源化    王健

关于城市污水的农业回用    崔桂贤,刘赫男,董淑香

城市污水中热能的回收    李宁;李亚峰;金亚斌;

涿州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    

简论城市污水的社会性和综合防治的必要性    胡国炳;

对城市污水分区综合治理规划的意见    过祖源;

论石河子城市污水的处理    郭聚福;

凤眼莲对城市污水的净化作用及其利用展望    马光莲

细菌彷徨试验检测城市污水致突变性    赵泽贞,黄民提,梁索元,丁树荣

保定市城市污水农灌可行性分析    赵晋民,王路光

近代城市污水的社会性及其污染之综合防治的现实性    张润贤;

城市污水低位热能回收利用的研究    吕鑑;冯彦刚;

城市污水成为取暖制冷新能源    羽中;

浅议利用城市污水资源营造城市森林大业    肖锦;

浅议《利用城市污水资源 营造城市森林大业》    肖锦;

城市污水热能资源化的节能环保效果研究    韦新东;尹军;赵小萍;郝黎明;秦霏;刘海燕;荆玲;

顺德城市污水问题及防治对策    罗智刚;洪伟;

浅议《利用城市污水资源,营造城市森林大业》    肖锦;

城市污水热能资源化评估体系研究    张承虎;吴德珠;孙德兴;

赋存于城市污水中的低温热能利用研究    尹军;

城市污水也能变成宝?    张琦 本报记者 李丽云

哈工大首创城市污水冷热源应用技术    齐智杰 吴天飞

胶南为城市污水管网安上“电子眼”    谭明堂 李守晟

取暖制冷可用城市污水 哈工大研制成功新能源    于勇澜

威海:城市污水“冬暖夏凉”,做个空调如何?    记者 董学清

黄骅4500万元建设城市污水管网    孙福新 张国文 周万良

应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    市建筑安全管理站 王爱爱

城市污水 明天的第二水源    本报记者 张雅萍

全市新增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完成90%    记者 臧耀红

开启民企进军城市治污大门    本报记者 丁军杰

城市污水流变与换热特性研究    徐莹

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    邵丕红

GSBR和HBR处理城市污水的效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李超

ABR-MBR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性能研究    吴鹏

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传质机理及其载体填料的研究    王艺

城市污水流动与换热及污垢增长特性研究    吴学慧

城市污水热能采集套管输送换热法    李桂涛

城市污水中新型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及杀灭效果研究    赵海静

城市污水热能资源化的研究及应用    张雨

昆明城市污水水质分析与化学强化处理实验研究    徐静圆

以城市污水作补充水的工业冷却水系统阻垢工艺的研究    苟晓东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仿真研究    高云

城市污水回灌农田中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魏明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    仲衍伟

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可处理性评价的研究    赵红梅

水解—厌氧—微氧城市污水低能耗生物处理工艺研究    孙艳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