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空调新风用除湿与能量回收复合系统及其节能潜力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11:42
热度:

空调新风用除湿与能量回收复合系统及其节能潜力分析【摘要】:针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空调系统对空气湿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由高湿环境所引起的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以及空调能耗高、

【摘要】: 针对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空调系统对空气湿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由高湿环境所引起的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以及空调能耗高、冷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理论研究方法和模拟分析的方法,分析空调新风用除湿与能量回收复合系统的除湿与排风热回收的节能潜力。 分析影响小型办公楼建筑室内湿度控制的主要因素和空气热湿控制规律,通过对显热比制约因素和冷源利用效率分析,得出建筑空间显热负荷比和空气处理设备显热比之间的关系制约空间湿度控制效果和能量利用效率,提出了采用转轮与蒸发压缩冷却和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AAERE)的复合除湿与新风能量回收空调系统。 采用DeST能耗分析软件模拟计算了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5个代表城市不同新风热回收方式的全年逐时冷负荷节能潜力,和13个代表城市新风负荷全年逐时构成,为准确选择显热或者全热型新风能量回收装置提供了可以量化的参考依据;基于三波简化模型定义了复合系统新风度焓时数和表冷器度含湿量时数的概念,新风全年度焓时数的计算可以作为新风全热回收节能潜力分析的判断标准,表冷器度含湿量时数对量化分析表冷器除湿负荷节能潜力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除湿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 温湿度控制 显热比 建筑节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83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11
  • 1.1.1 高湿度的问题及除湿意义8-9
  • 1.1.2 空气余热回收在空调系统节能中的意义9-11
  • 1.2 研究动态11-16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11-15
  • 1.2.2 存在的问题15-16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6-17
  • 第二章 空调空间热湿控制规律17-28
  • 2.1 HVAC除热、除湿特点17-22
  • 2.1.1 湿度控制不足的原因17-18
  • 2.1.2 建筑空间显热负荷比SHR18
  • 2.1.3 空气处理设备显热比SCR18-19
  • 2.1.4 显热比SCR的制约因素19-22
  • 2.2 空间湿负荷分析22-23
  • 2.3 空间余热分析23-26
  • 2.3.1 余热来源23-24
  • 2.3.2 余热排除的效率分析24-26
  • 2.4 有效控制温湿度的途径26-27
  • 2.5 本章小节27-28
  • 第三章 新风能量回收与冷却复合式除湿、热回收系统28-43
  • 3.1 AAERE的分类型式28-29
  • 3.2 转轮式 AAERE29-31
  • 3.3 AAERE热回收量31-33
  • 3.4 AAERE系统的性能参数33-35
  • 3.4.1 AAERE的回收经济温差、经济焓差33-34
  • 3.4.2 AAERE的性能系数 COP34-35
  • 3.5 新风全热回收对相对湿度的控制35-36
  • 3.6 转轮 AAERE与冷却复合式热回收、除湿系统36-39
  • 3.6.1 单级转轮一次回风系统36-37
  • 3.6.2 单级转轮二次回风系统37
  • 3.6.3 双级转轮二次回风系统37-38
  • 3.6.4 双级转轮全新风系统38-39
  • 3.6.5 单级转轮与蒸发压缩冷却复合除湿热回收系统39
  • 3.7 复合系统比较及适应性分析39-42
  • 3.7.1 控制空气含湿量 CAH39-40
  • 3.7.2 各种复合系统适应条件比较40-42
  • 3.8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新风能量回收节能潜力分析43-61
  • 4.1 空气处理系统全年逐时模拟分析必要性43
  • 4.2 气候条件适应性43-44
  • 4.2.1 空气热回收适应性判据43-44
  • 4.2.2 除湿适应性判据44
  • 4.3 实例分析44-54
  • 4.3.1 对象描述45-48
  • 4.3.2 负荷计算结果48-50
  • 4.3.3 热回收节能效果比较50-54
  • 4.4 典型城市不同能量回收方式的节能潜力比较54-60
  • 4.4.1 上海54-56
  • 4.4.2 福州56-57
  • 4.4.3 昆明57-59
  • 4.4.4 重庆59-60
  • 4.5 本章小节60-61
  • 第五章 基于三波简化模型的新风焓和含湿量分析及应用61-78
  • 5.1 新风冷负荷分析61-67
  • 5.2 室外新风焓值和含湿量分布67-77
  • 5.2.1 三波简化模型67-68
  • 5.2.2 新风焓值和含湿量全年频率分布68-74
  • 5.2.3 新风度焓时数74-75
  • 5.2.4 复合除湿时表冷器除湿度含湿量时数75-77
  • 5.3 本章小节77-78
  • 第六章 结论与后续工作78-80
  • 6.1 本文结论78-79
  • 6.2 后续工作79-80
  • 参考文献80-85
  • 致谢85-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86
  • 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6
  • 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教学工作86
  • 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空调系统排风冷能利用研究    黄艾星

两种气候条件下空气热交换器的适用性分析    钟珂;次晋芳;亢燕铭;

空气全热回收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分析    刘仙萍;丁力行;

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结构参数的优化    钱以明;董启平;

全年干球温度双正态简化分布模型及其应用    郭卉

保温隔热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殷仲海

高层建筑节能评估方法研究    范宏武,卜震,曹毅然,陆善后,李德荣

基于有限元法的冷负荷温度确定研究    方永林;

夏热冬冷地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体系的热工计算    高本立;张源;肖飞;

人体着装过程热湿舒适性仿真研究    田晓亮,章大海,王兆俊,孙晖

鲜浒苔脱水干燥工艺的研究    王翠苹;刘淇;袁婉丽;

诱导与强制通风联合的喷雾加湿冷却空调性能分析    杜威;杨启容;宋基盛;

某空调房间气流组织及热舒适性的CFD仿真评价    李郁武;邢欣;胡松涛;

动车组软卧车包厢气流组织方案比较分析    王刚;周昂;胡松涛;曹瑜;周睿;

低气压环境对人体散热特性影响的研究    李绪泉;生晓燕;辛岳芝;刘国丹;

辐射冷却系统下人体热源在室内的换热实验研究    刘乃玲;刘英杰;王金墩;蔡芳芳;王海宁;

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研究进展    苏鹏;喻李葵;

分析法在供暖末端方式选择中的应用    祖文超;左廷荣;王佃友;齐敏霞;李鑫;

典型天气条件下辐射制冷换热模型分析    康海宏;董华;李英;

恒温恒湿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    王江江;荆有印;张春发;时国华;

加气混凝土典型自保温墙体结露问题数值判断    张源;高本立;杜垲;

跨临界CO2制冷系统变工况的实验研究    王哲;龚毅;侯锋;

变工况跨临界CO2双节流阀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    王哲;龚毅;侯锋;吴学红;

典型办公室外墙空气幕数值模拟研究    夏雪娇;刘泽勤;

回热器对CO_2跨临界制冷系统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哲;龚毅;侯锋;吴学红;

平行流冷凝器的热分布特性和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鲁红亮

风窗玻璃霜雾结解过程传热及其解化特性研究    王永珍

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    张辉

餐饮业烟道油垢自燃发火机理及细水雾自动灭火系统研究    谢正文

夹河矿HEMS深井降温系统热能交换分析    齐平

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    于靖华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藏西南边远地区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研究    肖伟

毛细管格栅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    刘学来

适于城市住区规划的室外热环境实测与模拟研究    高亚锋

通风方式对气流组织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模拟研究    王高飞

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    侯建军

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    亓玉栋

聚氨酯小框体外墙外保温体系研究    田利辉

WSAC居住建筑热响应特性的研究    姚微

毛细管辐射式空调系统的CFD研究    刁建美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节能研究    俞春尧

窗户热屏系统对室内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张允

地方原生材料在云南传统民居中的应用解析    肖蓉

拼装反射式地板采暖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刘树林

通道构型对全热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苏铭;闵敬春;

直接蒸发冷却空调在我国非干燥地区应用分析——大空间厂房、高温车间的通风降温应用    强天伟;沈恒根;冯健民;梁仁健;

空气经过淋水纸质填料时的热湿交换过程    张庆民,陈沛霖

外交公寓水泵的选用    马钊;

蒸发冷却空调最佳淋水密度的实验研究    张丹;黄翔;吴志湘;

空调条件下板翅式换热器分析    孙志高,刘光远

装配式空调机的一些技术处理    郑远隆

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与冷却塔内部传热、传质过程的类比分析    杜鹃,黄翔,武俊梅

全热交换器投资回收期分析    赵建伟,徐延辉

直流式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节能方案研究——双喷淋室露点温度全热回收系统    王领;王季震;王四海;封和平;

排风热回收装置的适用性及经济性    董乃进;徐传汉;

板式热回收器的性能试验    钱兆铭;黄支美;

淋水金属填料的冷却、除湿性能研究    邢永杰;由世俊;刘芳;

组合式空调数字化设计研究    白伟

暖通空调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    刘映

新风热回收空调器的研发及实验研究    郭岩杰

静止式空气—空气全热交换器性能评价研究    王政

高效节能的蒸发冷却技术及其应用的建模与实验研究    蒋毅

典型建筑使用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的节能研究    吴晓非

空调系统热回收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    林喜云

全热空气热交换器在医院净化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李在秋

夏热冬冷地区空调排风热回收节能性分析    徐胡清

空调箱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扩展开发    郝源成

安徽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模拟    宋凌,林波荣,朱颖心

频率曲线法及皮尔逊Ⅲ型曲线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姚允龙

氯化锂除湿转轮的性能预测    秦朝葵,Gerhard Schmitz

关于透过体系透过率计算方法的探讨    江亿,李元哲,狄洪发

活性炭-R134a吸附性能的研究    谭智超,许煜雄,王如竹,吴静怡,邓亚琳

新型复合吸附剂SiO_2·xH_2O·yCaCl_2与常用吸附剂空气取水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    刘业凤,范宏武,王如竹

太阳辐射逐时模型的建立    张素宁,田胜元

转轮式干燥冷却系统的参数分析与性能预测    代彦军,俞金娣,张鹤飞

夏热冬暖地区玻璃幕墙和门窗的节能    杨仕超

确定皮尔逊-Ⅲ型分布统计参数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任伯帜,廖继源

北京市旅馆类建筑测试与分析(二) 水系统现状及分析    燕达;朱伟峰;刘昕;薛志峰;江亿;金招芬;

新风全热回收的全年节能效果分析    张立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