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南海北部西沙和东沙海区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指示意义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8:03
热度:

南海北部西沙和东沙海区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指示意义【摘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0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航次所采的西沙(XS-2012)

【摘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0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航次所采的西沙(XS-2012)和东沙(DS-2012-A, DS-2012-B)三个站位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测试,包括元素浓度、阴阳离子浓度、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值以及溶解硫酸盐硫同位素值。并试图通过研究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来揭示研究区可能存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和沉积有机质的氧化作用(SOM),指示该区的微生物活动强弱及流体运移过程,为我国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西沙海槽XS-2012站位沉积物孔隙水Cl-、Na+、K+等盐度元素浓度随深度基本不变,未发现明显异常,其值与海水基本一致,表明该站位所在区域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盐度特征主要还是继承了海水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受到其他外来流体(如生物甲烷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所改造过的流体)的干扰。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δ13c值总体来讲稳定在-20‰附近,只有0-1.5m由于受到海水扩散作用的扰动,存在-15--20%o的波动。这一特征表明该站位溶解无机碳的来源主要为原地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作用(SOM),该站位所在区域主要受到SOM作用控制。Ca2+、Mg2+、Sr2+浓度随沉积物埋藏深度增加而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尤其是Mg2+和Sr2+,这与自生碳酸盐的形成有关,说明该站位所在区域具有有机质分解并提供碳源(HCO3-或C032-)。该站位的碘通量计算值为13.09×10-3μmol·cm-2a-1,要明显高于布莱克海台997站位的碘通量值(7.2×10-3μmol·cm-2a-1),说明该区域具有强烈的有机质分解作用,并释放出生物碘。硫酸盐浓度曲线拟合计算得到XS-2012站位SMI深度为14.5m,但从其他浅表层地球化学数据来看,该区域不存在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造成硫酸根消耗的主要因素是原地有机质的氧化(SOM)作用。计算所得的该站位孔隙水较高的硫酸盐还原速率(2.53×10-11μmol·m-3s-1)似乎说明该区域具有异常强烈的微生物活动,导致原地有机质大量地消耗硫酸根。另外,该站位具有较低的硫同位素富集因子(s=21.3‰),较低的硫同位素分馏系数(α=1.021),同前人获得的西沙地区的硫同位素数据相比,进一步印证了该区域存在高活性的有机质,微生物活动强烈,SOM特征明显。东沙海域DS-2012-A和DS-2012-B站位的沉积物孔隙水Cl-、Na+、K+等盐度元素随深度变化未见明显异常,说明这两个站位孔隙水也继承了海水的盐度特征,没有受到其他外来流体的干扰。对比两个站位Ca2+、Mg2+、Sr2+特征,DS-2012-B站位比DS-2012-A站位显示更加强烈的梯度负异常。DS-2012-A站位碘通量为4.60×10-3 μmol·cm-2a-1,DS-2012-B站位为11.50×10-3μmol·cm-2a-1,前者明显低于布莱克海台碘通量值,后者则要明显高于布莱克海台。DS-2012-A站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δ13c值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减小(-5-25‰),底部δ13C值略低于沉积有机质(-21‰),说明该站位DIC来源主要为对流海水和一定程度的有机质分解(SOM)作用释放,以及伴随有不明显的AOM作用。DS-2012-B站位碳同位素δ13C值随深度具有剧烈的梯度负异常(0~42‰),底部δ13C值接近生物甲烷气碳同位素值(-50%0),表明该站位DIC来源主要为生物甲烷气厌氧氧化作用(AOM)。通过线性拟合计算得到两个站位的SMI深度分别为18.6m和8.4m。两个站位距离相近,DS-2012-A站位存在一定程度的SOM和不明显的AOM作用,我们可以将该站位假定为能够代表整个区域初始沉积环境的参考站位。通过对两个站位硫酸根还原速率的对比,可以定性-半定量地计算出DS-2012-B站位所在区域AOM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占据了整个硫酸根消耗的91.3%,说明在DS-2012-B站位存在剧烈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相同的沉积环境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硫同位素分馏特征,因此,抛开温压条件和酸碱度条件,微生物活动是影响两个站位发生不同程度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而具体一点来讲主要是AOM过程导致。另外,DS-2012-A和DS-2012-B站位硫同位素富集因子分别为27.2%0和16.7%o(对应硫同位素分馏系数为1.027和1.017),说明后者具有更高的硫酸盐还原速率,这也与我们计算所得的两个站位的硫酸盐还原速率相吻合(分别为0.66×10-11 mol m-3s-1和7.63×10-11molm-3s-1),进一步说明了DS-2012-B站位所在区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 【关键词】: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物孔隙水 地球化学 硫同位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18.13;P74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研究10-14
  • 1.1.1 排盐效应和孔隙水盐度异常11-12
  • 1.1.2 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元素异常12-13
  • 1.1.3 硫酸根和SMI13-14
  • 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沉积物孔隙水研究14-15
  • 1.3 存在的问题15-17
  • 第二章 地质背景17-19
  • 2.2 西沙海槽17
  • 2.3 东沙海域17-19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19-23
  • 3.1 样品采集和处理19-22
  • 3.1.1 站位信息19-20
  • 3.1.2 岩心特征20-21
  • 3.1.3 孔隙水样品提取和处理21-22
  • 3.2 孔隙水样品常规测定分析方法22-23
  • 第四章 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23-30
  • 4.1 测定原理23-24
  • 4.2 测试方法24-27
  • 4.2.1 样品准备24-25
  • 4.2.2 仪器参数配置25-26
  • 4.2.3 数据处理26-27
  • 4.3 结果和讨论27-29
  • 4.3.1 长期稳定性和精度27
  • 4.3.2 基质效应及其校正27-28
  • 4.3.3 测定孔隙水样品28-29
  • 4.4 小结29-30
  • 第五章 西沙海槽XS-2012站位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30-39
  • 5.1 元素基本特征30-33
  • 5.1.1 盐度特征30
  • 5.1.2 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相关元素特征30-31
  • 5.1.3 碘离子特征31-33
  • 5.2 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特征33-34
  • 5.3 溶解硫酸盐及其硫同位素特征34-37
  • 5.3.1 硫酸根浓度和SMI35
  • 5.3.2 硫酸根还原速率35-36
  • 5.3.3 硫同位素分馏特征36-37
  • 5.4 小结37-39
  • 第六章 东沙海域DS-2012-A和DS-2012-B站位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39-52
  • 6.1 元素基本特征39-43
  • 6.1.1 氯离子浓度特征39-40
  • 6.1.2 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相关元素特征40-42
  • 6.1.3 碘离子特征42-43
  • 6.2 溶解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特征43-44
  • 6.3 溶解硫酸盐及其硫同位素特征44-50
  • 6.3.1 硫酸根浓度和SMI44-46
  • 6.3.2 硫酸根还原速率46
  • 6.3.3 硫同位素分馏特征46-50
  • 1. 基本特征46-48
  • 2. 硫同位素分馏原理讨论48-49
  • 3. 硫同位素分馏的控制因素49-50
  • 6.4 小结50-52
  • 第七章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历68-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国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主要技术构成    许红,刘守全,王建桥,蔡乾忠

我国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    

可燃烧的冰 天然气水合物    方银霞;

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姚伯初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戚学贵,陈则韶

21世纪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    石磊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及我国的对策    高爱国

天然气水合物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金庆焕

海底藏着巨量“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21世纪新(?)源    吴克勤;

可燃烧的冰    陈荣发;

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    栾锡武;

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雷兴林;何丽娟;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前景浅析    卢振权;

天然气水合物的性质、勘探及开采    吴应湘;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战略与“西气东输”相关的问题    雷怀彦;王先彬;郑艳红;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    韩月旺;苏现波;

国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实践与资源经济战略对策    许红;刘守全;吴琳;蔡乾忠;闫桂京;孙和清;吴志强;李刚;龚建明;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及对海底天然气排放的控制    陈多福;L.M.Cathles;

天然气水合物的三大环境效应    王淑红;颜文;

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钻具的试验研究及施工方案研究    张永勤;孙建华;赵海涛;刘秀美;王汉宝;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利与弊    毛彬

天然气水合物:一朵带刺的玫瑰    张卫东

国家应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    记者 安丰

台湾西南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    记者胡创伟、张勇

天然气水合物将走进我们生活    记者 江书程

俄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    张浩

青岛所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扩建    赵艳霞

我国成功申办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    记者 张立

青岛所建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通讯员 杨惠晴 特约记者 曹雪晴

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终身成就奖和青年奖揭晓    记者 王少勇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邬黛黛

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马立杰

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取样方法的室内试验及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郭威

天然气水合物热管式孔底快速冷冻机构及蒸汽法试开采试验研究    贾瑞

含天然气水合物相变的环空多相流流型转化机制研究    王志远

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地层钻井液试验研究    张凌

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孙璐

深水钻井井筒内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预防研究    刘晓兰

东海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及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    徐宁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    龚建明

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及其表面张力影响研究    高伟

天然气水合物钻进时井内温度分布模型研究    张凌

水深通信技术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盛堰

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保真器结构研究    刘健

青海南祁连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邹常伟

置换结合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研究    陈晓庆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识别及成因机理探讨    栾奕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海水溶解甲烷地球化学特征和提取技术研究    李攀峰

海水中甲烷浓度原位地球化学探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张志冰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识别新方法应用    梁裕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