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7:13
热度: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将玉米秸秆切段、粗粉碎、细粉碎、细粉碎后压粒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研究玉米秸秆深施还田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将玉米秸秆切段、粗粉碎、细粉碎、细粉碎后压粒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研究玉米秸秆深施还田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程度越细,吸水能力越强,深施后土壤渗水速度越快;粉碎的秸秆较其他处理更能促进土壤水分竖直方向转移;各处理的蓄水能力表现为粉碎状秸秆处理段状秸秆处理CK(不施秸秆),且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在还田初期就能呈现出明显的蓄水效果;秸秆粉碎状态越细,深施后土壤容重减小的速度和幅度越大,细粉碎处理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能在还田初期对减小土壤容重产生明显作用,播种后25 d,土壤容重减小幅度最大,分别达0.052和0.045 g/cm3;秸秆深施还田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排序为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粗粉碎细粉碎后压粒秸秆切段CK(不施秸秆),其中细粉碎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影响最明显。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
【关键词】玉米 秸秆粉碎 深施还田 土壤含水率 土壤容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5354) 国家“973”项目(2011CB10053)
【分类号】:S141.4;S152
【正文快照】: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对促进农业良性循环、粮食增产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早已重视秸秆的还田利用,美国平均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量达4.5亿t,其中,秸秆还田量占68%;英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占秸秆总产量的73%[1]。我国年产秸秆约8.2亿t,而用于还田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高油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玲;刘振;杨贵运;李晓莎;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商艳丽;马俊然;

南方多熟制稻区水田耕作新技术新装备研究    周勇;许绮川;夏俊芳;张国忠;黄海东;

碱地酸有机肥在盐渍型水稻土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王典;

建水县肥料施用现状调查    王艳霞;沈洁;沈超;张书江;

茎叶还田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刘传和;刘岩;匡石滋;田世尧;凡超;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徐萌;张玉龙;黄毅;张玉玲;虞娜;闫洪亮;邹洪涛;

施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豆豆;康建军;李伟;

亚热带单季稻区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有机碳和养分释放特征    王飞;林诚;李清华;何春梅;林新坚;李昱;

秸秆深施机单体设计及深施装置的试验研究    孔德刚;张超;张帅;赵刚;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分析    瓦庆丽;

水稻秸秆降解研究进展    蔡艳玲;何美丹;

红壤丘陵区耕地肥力质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蒋端生

施硅、钙、氮、有机肥与覆膜旱作对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邓文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王增丽

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及其微生物机制    杨倩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    徐慧

深松和培肥对旱地农田土壤水分保蓄能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张丽

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    程存刚

腐熟麦秸对植烟土壤的营养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陈红丽

玉米秸秆还田的微生态效应及对小麦纹枯病的适应性控制技术    齐永志

玉米蔬菜不同间套模式对菜田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    仲惟磊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粉碎秸秆还田用量对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杜璇

西北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基础研究    薛澄

蚕豆—玉米套作体系下土壤碳、氮转化特性研究    夏志敏

秸秆腐解对土壤供锌能力的影响    杨芳

几种不同类型水稻养分吸收特性及施肥效果研究    李云春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新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冬小麦水肥利用及农田固碳效应的影响    周立峰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    王莉

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    吴崇友,金诚谦,魏佩敏,夏晓东,卢晏

堆肥技术及进展    魏源送,王敏健,王菊思

有机肥料施用后潮土中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变化    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

稻田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    王凯荣,刘鑫,周卫军,谢小立,R.J.Buresh

施肥制度与养分循环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陈安磊;王凯荣;谢小立;

特定培养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规律的研究    张晋京,窦森,曹亚澄

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及其关系    汪文霞;周建斌;严德翼;马勤安;

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的影响研究    孟静娟;史学军;潘剑君;黄礼辉;雷学成;史学正;孙波;李忠佩;

轮耕措施对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孔凡磊;张海林;孙国峰;黄光辉;陈阜;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慕平;张恩和;王汉宁;方永丰;

虎峰镇土壤水分的动态及其随机模拟    彭万杰;郭异礁;

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杨涛;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孟丹;

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探讨    徐联;申俊初;翟英涛;

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高建华;胡振华;

降尺度土壤水分信息与植被生长参量的时空关系    王安琪;施建成;宫辉力;解超;

自动土壤水分数据质量控制中的阈值确定    胡伟;熊凌云;熊雄;胡新华;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研究    陆枫;胡志洪;胡毅恒;

人工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差异探讨    黄文杰;吕军;翟伶俐;魏晓奕;朱宝;

华北地区土壤水分问题——Ⅰ.土壤水的扩散机制及水在剖面中运动的限制    冯兆林;陈玲爱;

辽西砂荒地带土壤水分演变趋势与土地利用问题    花临亭;

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    王新;

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

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

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

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

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

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

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

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昇;邹春辉;翁永辉;

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    班胜林

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

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    王一

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

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    记者 王建忠

我省建成5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    记者 田宜龙

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

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    张芳 仲维健

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    记者 刘剑英

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    邢开成 胡佳军

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    王安琪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    魏新光

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    刘丙霞

丘陵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其模拟    王改改

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    刘伟

黄土丘陵区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杨开宝

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赵燕东

黄土区土壤水分对典型植物有效性的研究    吴元芝

干旱区盐渍地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韩桂红

土壤水的监测技术方法与运移规律研究    贾志峰

土壤水分监控保障系统研究    赵忠凯

河南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苏欢

土壤水分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动态模拟研究    丁从慧

不同植被类型对陡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    张洛丹

黄土土柱降雨特征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    白盛元

土壤水分对三七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李佳洲

牧草根系形态特征及土壤水分对修剪高度的响应研究    张雪

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王金锋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起垄覆膜垄沟覆草技术研究    苏一鸣

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和氮素分布规律研究    上官玉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