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海季风爆发的关系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7:09
热度:

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海季风爆发的关系【摘要】:用LEVITUS和NCEP/NCAR OISST资科,分析了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暖池的关

【摘要】:用LEVITUS和NCEP/NCAR OISST资科,分析了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暖池的关系,讨论了南海暖池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季凤爆发时间的联系。结果指出,南海暖池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12~2月隆冬季节最弱,~4月迅速发展北上,6~9月达其盛期,整个南海均为高于28℃的暖水,10~11月迅速减弱南退;在南海暖池盛期,其高于28℃的暖水最大厚度达55m,暖池轴线呈西南一东北向,主轴位于北加里曼丹-马拉望岛西侧海域陡坡区:南海暖池、西太平洋暖池和印度洋暖池处于同一大尺度海气耦合系统中,有4.8年左右的长周期振荡;南海暖池和印度洋暖池还有2.5年左右周期的振荡和同步的年际变化,南海暖池的强度变化落后于西太平洋暖池5个月左右。结果还指出,南海暖池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有密切关系,前期冬春季南海暖池持续偏暖(冷)时,初夏南海季风爆发一般偏晚(早),这种关系与初夏南海高压的活动有关。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关键词】南海暖池 季节特征 年际变化 南海季风爆发
【基金】:中科院重大项目“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的综合研究” 国家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和国家基金 “南海上层海洋热力动力学变异在南
【分类号】:P732.6
【正文快照】: 引言 众所周知,热带西太平洋至热带印度洋为全球最大的暖水区,该区终年存在高于28 ’C的暖水,人们习惯称之为暖池,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部分称之为西太平洋暖池,位于热带印度洋的部分称之为印度洋暖池,南海位于二者之间,该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内,也存在高于28 ’C的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戴民汉,翟惟东,鲁中明,蔡平河,蔡卫君,洪华生

中国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1998-2002)    蒲书箴,赵进平,于卫东,赵永平,杨波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特征及其爆发迟早原因的探讨    蓝光东,温之平,贺海晏

菲律宾以西海域的高温暖水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姜霞;刘秦玉;王启;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关系研究    梁肇宁;温之平;吴丽姬;魏晓琳;

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    杨明珠

海洋动力过程对南海海面温度的影响    姜霞

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    于乐江

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震超覆层序与海平面变化研究    钟广法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与热带印度洋及南海海温变化的联系    钱玮

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李青

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变动与环境关系的卫星遥感研究    李雪丁

中国南部海域遥感海表层温度应用研究    李娜

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南海海温变化与初夏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    罗绍华,金祖辉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    刘霞,谢安,叶谦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变化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某些联系    陈烈庭,金祖辉,罗绍华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李峰

荆江河段洪水过程云系关键影响区卫星亮温T_(BB)相关场特征分析    张胜军,徐祥德,吴庆梅,苗秋菊,谭德宝

1998年4~7月南海环流结构及其演变特点的初步分析    詹华平,潘玉球,许建平

海南岛沙老岸礁区滨珊瑚氧、碳同位素对气候的记录    吕炳全,王红罡,大场忠道,徐国强,岛村道代,丰田和弘,村山雅史,赵会民

海气交换与海气边界层观测研究进展    高登义

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贾小龙,李崇银

热带、副热带海陆分布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形成中的作用    梁潇云;刘屹岷;吴国雄;

南海海温变化与初夏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    罗绍华,金祖辉

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的探讨    邓爱军,陶诗言,陈烈庭

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季风降雨对南海上层盐度层结的影响    曾丽丽;王东晓;施平;

印尼苏门答腊三次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洪水关系的研究    高建国;姚清林;强祖基;黄树桃;杜乐天;王涌泉;郭增建;吴永祥;刘丽平;贾燕;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    梁建茵;吴尚森;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关系研究    梁肇宁;温之平;吴丽姬;魏晓琳;

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的影响    何金海;王黎娟;温敏;

南海地区降水的四个阶段    李国丽;王安宇;冯瑞权;

热力作用下的副热带高压东西进退机制研究    董兆俊;张韧;

伴随南海季风爆发热带环流演变的合成分析    罗雨;张立凤;

东南亚地区夏季风异常对云南2005年初夏干旱的影响    刘瑜;赵尔旭;孙丹;琚建华;

黄河三—小间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及水汽形势分析    张胜军;陈怀亮;翁永辉;

珊瑚记录之近50年南沙群岛高分辨率气候变化    余克服

3万年来南沙海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胡建芳

南海环流数值模拟和南海及邻近海域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    白学志

热带印度洋热收支与经向环流的研究    胡瑞金

前期海温和ENSO指标与棉铃虫发生的遥相关及长期灾变预警    秦淑莲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高辉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    舒强

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颜京辉

南海夏季风建立与南亚高压重建及其数值模拟    胡鹏

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理研究    何春

南海夏季风建立特征分析和模拟及南亚高压西进特征分析    李飞

2005年6月华南致洪暴雨的成因分析及可预报性研究    许晓林

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加热对中高纬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    刘鹏

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降水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    郭丽娜

东亚夏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关系    于星

夏季欧亚中高纬典型持续流型特征    潘婕

东北地区汛期降水异常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关系    贾小龙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极值的时空特征及其遥相关研究    张永领

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田红

华北春季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王建波

岩性和气候条件对长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的影响    夏星辉,张利田,陈静生

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分析应用之一    刘国臣,金之钧,李京昌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刘俊峰

中国东部河流颗粒物的地球化学性质    陈静生,洪松,王立新,王飞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龚道溢,何学兆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

论海平面变化与层控矿床成因    刘宝,王剑

当前反射地震学研究中的问题浅析    马在田

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贾小龙,李崇银

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    王桂华

吕宋海峡黑潮形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    贾英来

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碳减排研究    后立胜,许学工,彭慧芳,姚新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齐玉春,董云社

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热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佟景全;王静;齐义泉;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    宋金明;徐亚岩;张英;李学刚;袁华茂;

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选取    高辉,梁建茵

论21世纪生态学的新使命——演绎生态系统在地球表面系统过程中的作用    蒋有绪

基于个体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及模型验证    延晓冬;赵俊芳;

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高学鲁

草原土壤有机碳动力学同位素示踪研究    陶贞

长江口与胶州湾海水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与氮、磷的耦合关系    李宁

中国黄海、南海和青岛近海表面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多层研究    宫海东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    温之平

南海沉降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    陈建芳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    司家亮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    赵锦梅

植物过程对土壤浅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鸿博

南海海—气耦合模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季风降水的关系    王宏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在解决干旱河谷地区农村能源及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宋文华

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    林晶

云南腾冲上新世五种植物化石角质层研究    云飞

南海北部ODP1146站位上新世超微化石组合及上层海水结构变化    杨玚

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罗绍华,金祖辉,陈烈庭

南海海温变化与初夏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    罗绍华,金祖辉

太平洋赤道海温与500mb副高特征指数联系的季节变化    陈烈庭

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    陶诗言,朱福康

南海夏季风的推进    谢安,张振洲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变化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某些联系    陈烈庭,金祖辉,罗绍华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吴迪生,白毅平,张红梅,许建平,庞海龙,张俊峰

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    周春平,李万彪

厄尔尼诺的发生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    李崇银,穆明权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关系的CGCM模拟结果    周广庆,李崇银

南沙与暖池海域SST的长期振荡及其耦合过程    谢强,鄢利农,侯一筠,胡基福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时频特征的区域性    张启龙,翁学传

基于AVHRR/SST的西太平洋暖池近期变化研究    方立新,陈戈,方朝阳,韩冬

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海季风爆发的关系    赵永平,陈永利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穆明权,李崇银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浮游有孔虫记录    涂霞,郑范,向荣,陈木宏,汤贤赞,颜文

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    张启龙;翁学传;

南海暖池对台湾海峡SST时间变动的影响初探    李娜;商少平;张彩云;商少凌;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黄菲;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黄菲;

东印度洋暖池变异及其与印度洋偶极子的关系    张启龙;齐庆华;郑冬梅;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吴迪生;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邱东晓;黄菲;杨宇星;

热带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温之平;梁洁仪;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    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张娟;俞胜宾;冯伟忠;张文静;

La Nina背景下热带太平洋SST分布对中国东部夏季大面积降水异常的影响    薛峰;

科考大洋队展开深海温度观测    本报特约前方记者 杨威

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为研究重点    甲丁

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研究获成果    潘锋

西太平洋暖池导致全球气候演变    海涵

我科学家将为深海号脉    刘军

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启动    记者 唐少曼 通讯员 刘洋

海上的流动哨兵    本报记者 王娅莉

全球海洋观测机遇难求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许建平

厄尔尼诺今年重现太平洋?    本报记者 李欣

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共享航次起航    记者 唐少曼

IPCC模式对印太暖池模拟的研究    孙燕

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岳彩军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陈光华

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郑建秋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张增信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及其对我国旱涝的影响研究    郑冬梅

中国南部海域遥感海表层温度应用研究    李娜

太平洋暖池三维海温异常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立峰

印度尼西亚通道对西太平洋海温及大气影响的数值模拟    周波涛

东亚冬季风对西北太平洋海温影响的区域性特征    秦正坤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资料分析研究    袁绍宇

西北太平洋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韩飞

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IPCC多模式比较    江蓓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