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陆面过程响应特征预估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8:19
热度: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陆面过程响应特征预估分析【摘要】:利用NCAR CCSM3.0 IPCC AR4陆面模式(CLM3.0)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和21世纪中等排放SRES

【摘要】:利用NCAR CCSM3.0 IPCC AR4陆面模式(CLM3.0)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和21世纪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的气候模拟结果,从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区域差别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陆面的水分、热量和积雪等过程的变化特征。 主要结论如下: 21世纪北半球气温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大气降水、空气湿度和地面净辐射通量都呈增大趋势。夏季空气湿度和净辐射通量的增大幅度将大于冬季,冬季降水增幅大于夏季。21世纪上半叶大气降水及空气湿度的增幅将大于下半叶,而地面净辐射的增大幅度小于下半叶。 在SRES A1B排放情景下,21世纪北半球地面温度仍然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幅度大于夏季,且冬季地面温度的年际变化也比夏季明显。地面温度增幅大体上呈纬向带状分布,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增加。冬季北美地区地面增温幅度强于欧亚大陆,而夏季区域差异并不大。 伴随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的升高,21世纪北半球陆面地表感热通量也表现为增加趋势;冬、夏季感热通量在21世纪前期略有下降,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21世纪中后期。冬、夏季潜热通量均呈持续增大的趋势,且夏季增幅和增强趋势均比冬季明显。夏季地表土壤热通量呈减小趋势,而冬季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气候变暖背景下,伴随降水率的增加,21世纪北半球陆面蒸发、地表径流量也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平均而言,夏季地表蒸发率的增加比冬季更为明显;而地表径流的增加则以冬季更为显著。土壤含水率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21世纪上半叶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后期上升趋势相对较弱,冬季土壤水分变化的振幅大于夏季。 随着北半球地面温度持续升高,21世纪北半球陆面积雪深度呈下降趋势,且冬季的下降幅度大于夏季。冬季积雪深度的年际变化显著,区域差异明显;冬季北美和欧亚地区都表现为一致的下降趋势,北美地区积雪深度的下降幅度大于欧亚地区;夏季积雪深度在欧亚地区呈现较弱的下降趋势,而在北美地区下降趋势和下降幅度都比较显著。 【关键词】:气候变暖 IPCC AR4 陆面过程 水热响应 积雪深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引言10-17
  • 1.1 全球气候变暖10-11
  • 1.2 陆面过程研究进展11-14
  • 1.2.1 陆面研究的重要意义11-13
  • 1.2.2 气候对陆面特征的敏感性13-14
  • 1.2.3 陆面模式研究进展14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14-17
  • 1.3.1 研究目的14-15
  • 1.3.2 主要内容15-17
  • 第二章 模式资料及IPCC排放情景简介17-20
  • 2.1 模式资料17
  • 2.2 排放情景17-20
  • 第三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气候变化特征预估20-30
  • 3.1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20-22
  • 3.1.1 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20-21
  • 3.1.2 气温变化的时间序列21-22
  • 3.2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22-24
  • 3.2.1 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22-23
  • 3.2.2 降水变化的时间序列23-24
  • 3.3 空气湿度变化特征分析24-26
  • 3.3.1 空气湿度变化的空间分布24-25
  • 3.3.2 空气湿度变化的时间序列25-26
  • 3.4 地面温度变化特征分析26-28
  • 3.4.1 地面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26-27
  • 3.4.2 地面温度变化的时间序列27-28
  • 3.5 小结28-30
  • 第四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陆面能量收支变化特征预估30-40
  • 4.1 陆面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30-32
  • 4.1.1 感热通量变化的空间分布30-31
  • 4.1.2 感热通量变化的时间序列31-32
  • 4.2 陆面潜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32-34
  • 4.2.1 潜热通量变化的空间分布32-33
  • 4.2.2 潜热通量变化的时间序列33-34
  • 4.3 陆面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34-36
  • 4.3.1 土壤热通量变化的空间分布34-35
  • 4.3.2 土壤热通量变化的时间序列35-36
  • 4.4 陆面净辐射通量变化特征分析36-38
  • 4.4.1 净辐射通量的空间分布36-37
  • 4.4.2 净辐射通量变化的时间序列37-38
  • 4.5 小结38-40
  • 第五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北半球陆面水文变化特征预估40-50
  • 5.1 陆面蒸发变化特征分析40-42
  • 5.1.1 蒸发率的空间分布40-41
  • 5.1.2 蒸发率变化的时间序列41-42
  • 5.2 陆面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42-44
  • 5.2.1 径流量变化的空间分布42-43
  • 5.2.2 径流量变化的时间序列43-44
  • 5.3 陆面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分析44-46
  • 5.3.1 土壤含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44-45
  • 5.3.2 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时间序列45-46
  • 5.4 陆面积雪变化特征预估46-48
  • 5.4.1 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46-47
  • 5.4.2 积雪深度变化时间序列分析47-48
  • 5.5 小结48-50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50-54
  • 6.1 研究总结50-53
  • 6.2 问题与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8
  • 作者简介58-60
  • 致谢6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气候变化的最新情景预测    姜大膀,王会军,郎咸梅

全球变化的主要科学问题    叶笃正,符淙斌

陆面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可能机制——基于CMIP3的多模式集合分析    华文剑;陈海山;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一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    赵鸣,江静,苏炳凯,符淙斌

一个简单的陆面过程模式    戴永久,曾庆存,王斌

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张雪芹;彭莉莉;林朝晖;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机理的数值模拟    刘树华,蔺洪涛,胡非,梁福明,王建华,刘和平

陆面过程实验和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从HEIFE到IMGRASS和GAME-Tibet/TIPEX    王介民

CO_2含量加倍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会军,曾庆存,张学洪

陆气相互作用及陆面模式的研究进展    陈海山,孙照渤

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蒸发与水热耦合传输的进一步研究    孟春雷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尚英;

土壤温度和湿度方程差分格式的构造及其数值求解研究    魏楠;李文富;钟灵;杨少杰;赵凡;孙梦婕;

安徽省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    温华洋;田红;卢燕宇;

1959~2008年辽宁省浅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孙丽;李志江;李岚;明惠青;

PRECIS模式模拟陕西未来干旱变化趋势    李明娟;赵奎锋;

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县城气温演变特征——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    冯婧;秦天玲;高宇;李立新;

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普布次仁;赵林;除多;

柴河水库流域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方法    姜志文;刘树春;

旱情实验站研究方法    杨玉和;王恂;于红伟;

Projecting the Summer Climate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Middle 21st Century: Will the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Persist?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且末绿洲生态需水量研究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城市湿地公园水系规划浅析——以河北唐山乐亭古滦河湿地公园水系规划为例    杨艺红;应倩岚;

RegCM3对中国东部区域气候模拟的性能检验    张井贝;乐群;吕劲文;

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辛明月;王丽;卢小凤;

基于区域ATOVS数据同化的2008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暴雪监测研究    陆其峰;张文江;张鹏;吴雪宝;张凤英;刘志权;DALE M.Barker;

Simulation evaluation and future prediction of the IPCC—AR4 GCMs on the extreme temperatures in China    

福建闽东诸小河泥沙及其变化分析    陈胜晶;

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挖掘回收工程风险评估理论体系概述    陈海平;黄顺祥;

水资源调度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    邵军荣;韩龙喜;吴时强;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    杨胜天;王冰;王玉娟;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    穆振侠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    赵军凯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响应    方显瑞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小侠

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    俞亚勋

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陆面特征及地表凝结水研究    王胜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    肖霞

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    曾成

春夏过渡期青藏高原东缘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孙绩华

连环湖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特征及沉积意义研究    孙丽

基于随机动态规划的清江梯级水库发电优化调度规则研究    仇军

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    刘丽娜

ArcSWAT在淅川县丹江口库区的应用研究    魏冲

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    齐林

低丘山地人工林显热通量空间代表性和尺度效应的研究    郑宁

极端洪水和低温条件下的土石坝安全评价    雷瑞丽

天山北坡洪水区域频率分析与应用    徐磊

水库除险加固效益的风险评估    姚艳杰

新安江模型在中型水库洪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虞慧

区域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高学杰,赵宗慈,丁一汇

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    沈永平;

北半球春季植被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    龚道溢,史培军,何学兆

中国天气发生器的降水模拟    廖要明,张强,陈德亮

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平衡的特征和模拟    季劲钧,刘青,李银鹏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拟    刘树华,黄子琛,刘立超

植被覆盖度对干旱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罗哲贤

A Numerical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张学洪,粱信忠

A Coupling Experiment of an Atmosphere and an Ocean Model with a Monthly Anomaly Exchange Scheme    刘辉,金向泽,张学洪,吴国雄

用IAP/LASG GOALS模式模拟CO_2增加引起的东亚地区气候变化(英文)    郭裕福,俞永强,刘喜迎,张学洪

统计降尺度方法的研究及其对中国未来区域气候情景的预估    范丽军

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的进展    胡隐樵

HUBEX试验期间淮河流域陆面过程特征的初步分析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

陆面过程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研究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

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中国暴雨影响研究的进展    赵鸣;

MM5BATS对东亚夏季气候及其变化的模拟试验    汤剑平,赵鸣,苏炳凯,赵得明

黑河实验(HEIFE)研究获重大成果    胡隐樵,左洪超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敏感性实验    刘树华,文平辉,张云雁,洪钟祥,胡非,刘辉志

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    布和朝鲁,纪立人,崔茂常

一种陆面过程模式对径流的模拟研究    苏凤阁,郝振纯

水分胁迫对绿洲影响的数值模拟    高艳红,陈玉春,吕世华

山丘地形的陆面过程及边界层特征模拟    胡小明;刘树华;

中国北方不同气候区不同天气陆面过程区域特征差异    曾剑;张强;王胜;

区域气候模拟中不同陆面过程方案的比较试验    汤剑平;赵鸣;苏炳凯;赵得明;

两极海冰与高原陆面过程“耦合”特征    周丽;徐祥德;陈联寿;卞林根;

陆面非均匀研究进展    席朝笠;杨学成;

全球及区域模式中陆面过程的植被分类方案研究    张佳华;

陆面过程对梅雨锋暴雨数值模拟影响的研究    周祖刚;谈哲敏;

应用土壤—植被—大气模式研究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及区域气候效应    刘树华;乐旭;

基于陆面过程的4~10月降水量场预测研究    郑小华;栗珂;屈振江;

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Ⅰ诊断分析    郑彬;蒙伟光;

黄土高原变暖速度快于其他地区    李明心

影响天气气候的重要角色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倪永强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在京举行    记者 苏玉君

专家研讨干旱气候变化    记者 倪永强 通讯员 杨启国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跨越发展    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宋连春

解读干旱气候观测系统    张强 杨兴国

定位未来发展方向    李国昌

西北干旱区陆气如何相互作用    记者侯铁中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结硕果    陈磊

瀚海冲浪    潘继鹏

干旱半干旱区两种典型下垫面的陆面过程模拟研究    杨启东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基于GIS & RS的长江流域区域地表水循环研究    薛根元

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联系的研究    崔洋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研究    涂钢

陆面过程模式中植被冠层四流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周文艳

陆面过程模式中土壤蒸发与水热耦合传输的进一步研究    孟春雷

陆面下边界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LAI为例)及区域气候模式(CWRF+CLM)陆面遥感参数预处理研究    陆其峰

新疆融雪径流预报及其不确定性研究    房世峰

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陆面特征及地表凝结水研究    王胜

中国北方地区陆面过程特征和参数化及其与气候关系    曾剑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时空变化特征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黄菁

干旱区荒漠草原过渡带快速变化的陆面过程的观测与数值研究    杨扬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    杨兴国

植被对气候响应的初步数值试验    赵玲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陆面过程响应特征预估分析    蒋晓武

复杂地表区域蒸发散量的统计—动力参数化方案研究    杨宝钢

MCAR_CLM系列陆面模式对全球和区域陆面过程模拟的对比研究    朱司光

复杂地形及非均匀地表水热通量参数化问题的研究    谢志清

AREM中尺度暴雨模式及其陆面、边界层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海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