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对神经系统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抗氧化剂tBHQ的干预作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46:21
热度:

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对神经系统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抗氧化剂tBHQ的干预作用【摘要】: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摘要】: 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商品名:滴滴涕。它是有机氯农药的代表之一,我国在上世纪50-80年代大量使用这种农药,由于DDT的高残留、难降解的特性,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对于DDT早已禁止使用,但是其在环境中难降解,对于DDT可能造成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仍不容忽视。例如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病的增高与环境污染有关。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率与当地的杀虫剂的销售量及伐木场蔬菜场的分布呈明显的剂量-效应相关趋势。Semchuk等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是PD的危险因素,且与田间劳动生活的时间长短呈剂量-反应关系,但在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杀虫剂的使用成为唯一的危险因素。 氧化应激在神经毒性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很好地解释迟发性和蓄积性神经损害,近年来倍受关注,是目前神经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表明,氧化应激的发生与很多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顿病、阿尔兹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有关,可能是这些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过去对DD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肝脏毒性、生殖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对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报道比较少,主要是有关体外电生理实验以及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研究。至于DDT对神经组织的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未见有相关的报道。因此,本次研究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的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为研究对象,通过整体实验DDT染毒,观察不同脑区的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变化;另外,在体外实验条件下,以PC12细胞为研究模型,探讨DDT对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引入一种人工合成的酚型强抗氧化剂和代谢酶的诱导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Butylhydroquinone,tBHQ),观察它对DDT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否具有拮抗作用,为DDT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滴滴涕对大鼠不同脑分区的氧化应激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滴滴涕对雄性SD大鼠神经组织氧化-抗氧化系统的毒性作用 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DDT(20mg/kg、40mg/kg、80mg/kg)对雄性SD大鼠连续7d经口灌胃给药后,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其大脑不同区域皮层、海马和小脑内的MDA含量以及酶性抗氧化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的活性。 结果:随着DDT剂量的增加,与溶剂对照组比较:①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中MDA含量升高,T-SOD活性下降;②大脑皮层GSH-PX活性在低剂量时升高,在中、高剂量组则显著下降,海马GSH-PX活性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而小脑GSH-PX活性则在中、高剂量组出现显高,高剂量组著下降;③海马GR活性在中、高剂量组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小脑则只有高剂量组出现了下降,皮层GR活性在各剂量组未观察到明显改变;④皮层GST活性在低、中剂量组升变化不明显,在海马,所有剂量组的GST活性均显著升高,小脑GST活性在中剂量组升高,在高剂量组显著下降。结论:DDT可以引发神经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且有剂量反应关系。DDT导致机体组织的氧化损伤可能在动物神经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滴滴涕对大鼠神经组织活性氧生成的影响 目的:在已知DDT引起氧化损伤的基础上,研究滴滴涕对雄性SD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活性氧生成的影响,试图了解产生氧化损伤的机制。 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DDT(20mg/kg、40mg/kg、80mg/kg)对雄性SD大鼠连续7d经口灌胃给药后,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 结果:在大脑皮层,20、40和80mg/kg剂量组的活性氧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80mg/kg组ROS含量比40mg/kg组高出37%(P0.05),但与20mg/kg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海马,除了在80mg/kg组出现了与对照组和20mg/kg组相比的显著性升高外(P0.05),20、40 mg/kg组与对照组相比仅出现一升高趋势,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小脑,20、40和80mg/kg剂量组的活性氧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但三个剂量组之间的相互比较却没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DDT可以诱导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的ROS含量升高,但是这种升高没有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且与整体实验当中观察到的临床中毒并不一致,推测升高的ROS在发病机制中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可能更多地参与介导某些下游信号通路的运行。 第三部分滴滴涕对体外培养PC12细胞的活性氧含量的影响及抗氧化剂tBHQ的拮抗作用 目的:以PC12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观察DDT对PC12细胞ROS含量的影响以及tBHQ的拮抗效应。 方法:40μmol/L的tBHQ采用预孵育16h的方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低、高剂量的DDT(1×10-9和1×10-8mg/ml)单独或者与tBHQ联合给药,在2h、6h、12h和24h对PC12细胞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结果: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在各个时间组别中,DDT各个剂量组均可以诱导ROS含量升高,但剂量-反应关系不是十分明显;低剂量组ROS含量随着时间推延先下降,然后再升高;在高剂量组未观察到时间-反应关系;另外,单独的给予tBHQ,并不影响细胞胞内ROS的生成。在各个时间点,tBHQ+低剂量组与tBHQ+高剂量组的ROS含量均低于各自的剂量组。 结论:在体外条件下,DDT也可以诱导ROS含量的升高,与体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tBHQ在所给剂量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拮抗DDT的这种毒效应。 第四部分滴滴涕对体外培养PC12细胞胞内氧化与酶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tBHQ的干预作用 目的: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DDT对PC12细胞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tBHQ的拮抗效应。 方法: 40μmol/L的tBHQ采用预孵育16h的方式,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剂量的DDT(1×10-9和1×10-8mg/ml)单独或者与tBHQ联合给药,在2h、6h、12h和24h对PC12细胞胞内MDA含量、SOD、GSH-PX、GR和GST的活性影响;HPLC法测定同等条件下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γ-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γ-glutamate cysteine ligase,γ-GCS)的活性。 结果:在体外实验条件下,通过一定时间的预孵育,tBHQ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明显拮抗DDT诱导PC12细胞发生的氧化应激;tBHQ对SOD活性影响不大或者根本无影响;tBHQ诱导的抗氧化酶当中,以GR活性的升高出现得最快,先于Ⅱ相解毒酶GST和γ-GCS。 结论:tBHQ的拮抗作用与DDT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有关,对于DDT给药剂量过高或者作用时间过长的情况,tBHQ的抗氧化效应并不明显;以GSH为中心的GSH抗氧化系统,必须与SOD协同作用才能真正起到清除自由基和转运外来有毒化合物出胞等抗氧化作用;GR活性的快速升高可能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低剂量的外来刺激的适应性反应机制。 【关键词】:氧化应激 抗氧化系统 神经毒性 丙二醛 谷胱甘肽还原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 活性氧 谷胱甘肽-S-转移酶 γ-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42.5
【目录】:
  • 缩写词5-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3
  • 前言13-20
  • 一、目的和意义13-15
  •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5-20
  • 第一部分 滴滴涕对大鼠不同脑分区的氧化应激影响20-28
  • 材料与方法20-21
  • 结果21-24
  • 讨论24-26
  • 参考文献26-28
  • 第二部分 滴滴涕对大鼠不同脑分区活性氧含量的影响28-36
  • 材料与方法28-30
  • 结果30-31
  • 讨论31-34
  • 参考文献34-36
  • 第三部分 滴滴涕对体外培养 PC12 细胞的活性氧含量的影响及抗氧化剂 tBHQ 的拮抗作用36-44
  • 材料与方法36-39
  • 结果39-40
  • 讨论40-42
  • 参考文献42-44
  • 第四部分 滴滴涕对体外培养 PC12 细胞胞内氧化与酶性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 tBHQ 的干预作用44-62
  • 材料与方法44-46
  • 结果46-55
  • 讨论55-59
  • 参考文献59-62
  • 研究小结62-63
  • 综述 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与神经毒性63-78
  • 附录78-79
  • 致谢7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彗星试验检测叔丁基对苯二酚对苯骨髓毒性的保护作用    赵职卫,熊永山,陈小慧,黄萍萍,毕勇毅

细胞色素P-450循环与维生素C    Гудецова Е;杨鲁第;

钙失稳态与神经元凋亡    朱晓峰

中枢神经系统铁代谢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王俊,姜宏,谢俊霞

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漏、质子漏与“活性氧循环”模型 :运动氧应激的新视点    刘树森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研究进展    聂立红,王声湧,胡毅玲

适应性反应    刘树铮

c-fos反义寡核苷酸对谷氨酸诱导PC12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康静琼,阮旭中,王开颜,王伟,张苏明,朱遂强

用多终点体内试验法研究硫丹的雌激素活性    裘炯良,常艳,朱心强

铅对大鼠脑细胞凋亡的诱发作用及对P53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安兰敏,杨军,徐兵

过氧基异丙苯对雄性小鼠的自由基毒性与遗传毒性的研究    徐文;海春旭;杨晨;刘瑞;

1,1-双(4-氯苯)-2,2,2-三氯乙烷对大鼠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作用    梁骏华;钟玉芳;戴中华;石年;

铅对大鼠脑细胞凋亡的诱发作用及对fos、jun、p53基因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安兰敏;牛玉杰;徐兵;刘纳;

胡麻油烟凝聚物诱导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恶性转化作用    刘秀芳;李丽萍;胡尚平;郭凤英;

半夏泻心汤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    徐颖,张祖志,方正清,许冠荪

体外培育牛黄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蔡红娇;刘烈刚;姚平;郭庆华;吴荣庆;

海棠(Malus hupehensis)叶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和成分分析    李静;

木绣球花清除自由基活性及其成分分析    经弘羽;

区域健康风险评估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赵肖;周雯;郭振仁;

姜黄水醇提取液对冰乙酸损伤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文华;黄国栋;赵凤达;

达里诺尔湖和岗更湖瓦氏雅罗抗氧化酶的研究    张玉;宋翠艳;刘海涛;孙伟男;

新疆药桑椹花青素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江岩;

A β_(1-40)诱导大鼠脑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异常及远志皂苷的保护作用    陈勤;胡冠宇;曹炎贵;

不同来源高钙日粮对青年蛋鸡血清和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曹华斌;郭小权;雷鹏;胡国良;李浩棠;张彩英;国鑫;田山;

醋酸棉酚对小鼠黄体细胞凋亡的影响    倪鸣;袁志航;李荣芳;邬静;袁莉芸;文利新;袁慧;

低频电针对大鼠性发育前后下丘脑GnRH释放效应的实验观察    张朝晖;崔毓桂;仲远明;王茵萍;王雪松;丁贵鹏;居小斌;

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LD大鼠细胞凋亡变化的动态研究    丁宏娟;何建成;

宽光谱响应触媒功能纤维研究    张朝伦;沈连明;王芳;姚鼎山;

室旁核活性氧在慢性心力衰竭和肾血管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韩莹

自控锻炼对癌症长期生存者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汪继兵

皱纹盘鲍抗氧化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营养调控下表达的研究    吴成龙

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    曹春晖

老龄小鼠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破裂心室重构的分子机制及NF-κB的靶向干预研究    向阳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金橘活性物质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    黎继烈

海带多糖对慢性电离辐射致雄性大鼠生殖功能损伤干预机制的探讨    刘军

球孢白僵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s)的基因克隆、鉴定及功能分析    谢雪钦

慢性时差模型的情绪时间动力学特征及其针刺干预机制研究    周奇志

猪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红素的提取及SOD的应用研究    葛静微

藜蒿硅窗气调保鲜研究    陈小红

外源抗氧化剂对肉鸡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尹守铮

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对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和抗热应激能力的影响    曹杰

卵巢摘除结合D-半乳糖注射复合因素AD动物模型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苏阳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NA在慢性癫痫大鼠脑中的表达    蒋颖

不同低氧训练对大鼠血清T和C及MDA和SOD的影响    温鑫菲

过氧化氢对人牙髓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汤俊岭

去卵巢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家兔边缘系统NOS的活性及n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分布变化    谢有莲

戴氏虫草(Cordyceps taii)的化学成分及其清除自由基活性物质的研究    王金彬

线粒体呼吸链电子漏与质子漏的相互作用——电子漏引起质子漏    刘树森,焦选茂,王孝铭,张力

疲劳性运动中线粒体电子漏引起质子漏增加    时庆德,张勇,陈家琦,刘树森

接苯工人外周血染色体损伤研究    李桂兰,李凌凛,郭卫红,常平,席立强,邢彩虹,戴宇飞,尹松年

低剂量辐射诱导免疫适应性反应的实验研究    鞠桂芝,苏旭,傅海青,罗灿,宋春华,范冰,刘林林,齐进,张迎春,刘建香,傅士波,龚守良,刘树铮

低水平环境因子与适应性反应    刘树铮

白细胞介素1β对谷氨酸诱导的培养海马神经元单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王玉,阮旭中,张苏明,孙逸群

煤烟对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影响的干预研究    肖虹;周燕荣;王润华;王勋;刘元福;程淑群;内山严雄;王青跃;坂本和彦;沟口次夫;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酶水平的研究    李洁;孔伶俐;刘丹;

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殷松楼;周冬梅;奚珏;殷寒秋;

银杏叶提取物对迟发性运动障碍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王翠;闫全志;何淑婵;郑友兰;

1,1-双(4-氯苯)-2,2,2-三氯乙烷对大鼠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作用    梁骏华;钟玉芳;戴中华;石年;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MDA、SOD、VE的测定及意义    肖文霞,马秀菊

氧化应激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    马秀菊;肖文霞;

自然流产妇女血清氧化应激状态分析    马秀菊;肖文霞;

自然流产妇女血清MDA、SOD、VitE的测定及意义    肖文霞;马秀菊;

胎膜组织氧化应激状态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    肖文霞;马秀菊;

亚砷酸钠所致兴奋性效应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杨萍;李爱萍;刘起展;周建伟;

不同刺五加加工产品对犊牛肝脏SOD及MDA活性的影响    杨连玉;孙艳丹;刘佳佳;翟博;陈大雷;秦贵信;

黄芩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吴泽成;刘慎微;尹超;

通脉灵Ⅰ号对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刘春兰;李勇;曲卫;姜枫琴;柳青;王开森;

甲醛对肾组织细胞的氧化损伤影响    江中发;李宁;张本延;

蛋白消合剂对肾病综合征大鼠SOD、MDA和-OH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霞;关小玲;陈欣欣;

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及胃黏膜SOD、MDA的影响    赵欣纪;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研究    平芬;马小宁;韩书芝;牛占丛;苏力;孙洁静;

定志小丸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老龄小鼠学习记忆作用的比较研究    王永丽;贾庆忠;王永利;

黄芩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吴泽成;刘慎微;

我科学家发现新型抗氧化系统    记者李天舒

我国学者从蛙类皮肤中发现新型抗氧化系统    董志昕 程守勤

疾病防治新思路——氧化应激窗口期干预假设    朱作霖

氧化应激干扰有望成为预防疾病新手段    记者 项铮

预防疾病,进入“氧化应激”时代    

身体异常与“氧化应激”有关    灵诺

远离疾病,科学家找到新方法    

知未来 治未病    郭枫

氧化应激是基因突变的主要潜在致因    刘海英

氧化应激研究与中医治未病“不谋而合”    熊昌彪

SA脂质体介导人白介素10基因(hIL-10)转染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张一

大黄酸对肥胖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王镁

痕量DDT与纳米二氧化钛协同诱导人胚肝细胞氧化应激和遗传毒性作用的研究    张江华

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谷胱甘肽及其相关酶的研究    丁燏

从分子及细胞水平的改变研究经口摄入的Cr(Ⅵ)对小鼠的毒性效应    王晓峰

新杀虫剂啶虫脒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及其降解研究    姚晓华

氧化应激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和JNK的调控机制    符跃强

维生素D_3上调蛋白1(VDUP1)参与哮喘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赵海金

血管内皮细胞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茶多酚放射防护的实验研究    李坚

硫胺素缺乏对β-淀粉样多肽前体蛋白加工和Aβ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骑鹏

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对神经系统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抗氧化剂tBHQ的干预作用    梁骏华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质过氧化物及三种抗氧化酶水平的研究    孔伶俐

雏鸭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后NO和抗氧化系统的动态变化    郑艳华

氧化应激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    肖文霞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DA、GSH PX、SOD表达的影响    鲁雅琴

胎衣不下奶牛血清离子、抗氧化指标及激素的变化    牟瑞营

心房颤动患者氧化应激与热休克蛋白60的研究    陈卓宏

大黄多糖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曹晓林

补脾益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氧自由基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仲维莉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的研究    赵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