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原位修复模拟地下水中三氯乙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40:43
热度:

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原位修复模拟地下水中三氯乙烷【摘要】:三氯乙烷是一种典型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近年来在许多工业废弃物场地都有检测出,严重危及人类健康与生态安全。纳米零价铁由于

【摘要】:三氯乙烷是一种典型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近年来在许多工业废弃物场地都有检测出,严重危及人类健康与生态安全。纳米零价铁由于其电负性强,能有效的降解地下水中氯代烃。但在实际应用中,纳米零价铁在水中不稳定,往往存在团聚、钝化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小麦秸秆生物炭负载,制备得到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材料,考察材料对三氯乙烷的吸附脱氯效果,并以该材料为反应活性介质,构建降解反应柱列,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考察1,1,1-TCA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小麦秸秆生物炭的负载,能有效提高纳米零价铁双金属的反应活性。在30 min内1,1,1-TCA去除率达到了92%,并且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材料在1,1,1-TCA浓度为40 mg/L的废水中能重复使用10次,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生物炭的负载能有效提高纳米双金属的稳定性,同时生物炭有利于1,1,1-TCA的吸附,从而提高了脱氯反应效率。在室内模拟实验中,运行20 d内,1,1,1-TCA的去除效果维持在85%左右。证明以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为填料构建降解反应柱列去除地下水中1,1,1-TCA是可行的。 【关键词】:1 1 1-TCA 生物炭 纳米铁镍双金属 原位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21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10-11
  • 1.1.1 课题来源10
  • 1.1.2 研究背景10-11
  • 1.2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物污染现状11-12
  • 1.3 生物炭及其应用12-14
  • 1.3.1 生物炭的定义12
  • 1.3.2 生物炭的制备12-13
  • 1.3.3 生物炭的性质及表征方法13
  • 1.3.4 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13-14
  • 1.4 零价铁还原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14-16
  • 1.4.1 零价铁还原脱氯机理14
  • 1.4.2 纳米零价铁、双金属体系强化还原脱氯14-15
  • 1.4.3 稳定化纳米双金属体系强化还原脱氯15-16
  • 1.5 PRB技术研究现状16-18
  • 1.5.1 PRB的结构类型17-18
  • 1.5.2 Fe~0-PRB技术研究与应用18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18-19
  • 1.6.1 研究目的18
  • 1.6.2 研究意义18-19
  • 1.7 研究内容19-20
  • 1.8 技术路线图20-21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21-26
  • 2.1 实验器材与试剂21-22
  • 2.1.1 实验主要试剂21-22
  • 2.2 主要实验装置及仪器22-23
  • 2.2.1 实验主要仪器22
  • 2.2.2 实验装置22-23
  • 2.3 三氯乙烷的分析方法23-26
  • 第3章 生物炭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表征26-35
  • 3.1 研究背景26
  • 3.2 材料方法26-29
  • 3.2.1 材料来源26
  • 3.2.2 制备方法26-27
  • 3.2.3 生物炭结构性能表征27
  • 3.2.4 生物炭对1,1,1-TCA的静态吸附实验27-29
  • 3.3 结果与讨论29-34
  • 3.3.1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29-30
  • 3.3.2 生物炭对1,1,1-TCA的吸附30-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制备及优化35-43
  • 4.1 研究背景35
  • 4.2 材料方法35-37
  • 4.2.1 实验材料35
  • 4.2.2 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的制备35-36
  • 4.2.3 BC-Ni/Fe对1,1,1-TCA的吸附脱氯36-37
  • 4.3 结果与讨论37-42
  • 4.3.1 最佳合成条件37-38
  • 4.3.2 重复利用率38
  • 4.3.3 影响因素38-42
  • 4.4 本章小结42-43
  • 第5章 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强化还原脱氯机理43-47
  • 5.1 研究背景43
  • 5.2 实验方法43
  • 5.2.1 BC-500、Ni/Fe、BC-Ni/Fe对1,1,1-TCA的吸附脱氯实验43
  • 5.2.2 BC-Ni/Fe体系的表征43
  • 5.3 结果与讨论43-46
  • 5.3.1 BC-Ni/Fe强化吸附还原脱氯43-44
  • 5.3.2 SEM、XRD分析44-45
  • 5.3.3 BC-Ni/Fe强化还原脱氯机理45-46
  • 5.4 本章小结46-47
  • 第6章 BC-Ni/Fe对1,1,1-TCA的室内模拟原位修复研究47-60
  • 6.1 研究背景47
  • 6.2 材料方法47-51
  • 6.2.1 渗流槽的装置47-49
  • 6.2.2 实验方法49-51
  • 6.3 结果与讨论51-59
  • 6.3.1 NaCl示踪实验51-53
  • 6.3.2 1,1,1-TCA的迁移规律53-58
  • 6.3.3 原位修复模拟实验58-59
  • 6.4 本章小结59-60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7.1 结论60-61
  • 7.2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70
  • 致谢70-71
  • 硕士期间的相关研究论文及专利7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吕宏虹;宫艳艳;唐景春;黄耀;高凯;

生物炭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    张越;林珈羽;刘沅;夏靖靖;童仕唐;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苯胺的吸附    仇银燕;张平;李科林;阙胜峰;

生物炭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杨璋梅;方战强;

生物炭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其重金属修复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代宽;李心清;董泽琴;刘永霞;周思;周强;余浪;

生物炭对水中五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郎印海;刘伟;王慧;

生物炭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行为研究    张闻;宋奇轩;王加宁;黄玉杰;陈贯虹;卢媛;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徐楠楠;林大松;徐应明;谢忠雷;梁学峰;郭文娟;

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林雪原;荆延德;巩晨;何振立;

Effects of particle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on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by nanoscale bimetallic Ni-Fe    Jianjun Wei;Yajing Qian;Wenjuan Liu;Lutao Wang;Yijie Ge;Jianghao Zhang;Jiang Yu;Xingmao Ma;

生物基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安玉良

锰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吸附去除1,4-苯醌    朱灵峰;何怡雪;张昊;王庆同;李月飞;耿悦;谷一鸣;孙倩;陈洁;李国亭;

浒苔基生物炭特性研究    丁宜强;张振华;武君;王建华;

核壳结铁纳米线对水中Cd~(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张紫君;邓红梅;许楠;陈永亨;武高远;

蚯蚓粪生物炭对Cu(Ⅱ)的吸附性能    郭海艳;李雪琴;王章鸿;沈飞;

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过程氮素转化的影响    徐路魏;王旭东;

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对污染林地土壤重金属淋失和有效性的影响    吴萍萍;王家嘉;李录久;李敏;

生物炭的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    田永强;张正;张倩茹;尹蓉;

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对黄土吸附苯甲腈的影响    蒋煜峰;Uwamungu Jean Yves;孙航;胡雪菲;慕仲锋;展惠英;

农林废弃物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吴缨;汪洋;李焱;王丽;

不同热解条件下制备的秸秆炭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    常春;刘天琪;廉菲;王胜利;郭景阳;

重油残渣定向转化新型碳功能材料的研究    杨永珍

炭基材料在燃油吸附一氧化脱硫中的应用研究    于畅

生物炭-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砷(Ⅲ)的性能研究    于志红;黄一帆;廉菲;谢丽坤;刘爽;宋正国;

不同生物质原料水热生物炭特性的研究    孙克静;张海荣;唐景春;

不同热解温度下生物质废弃物制备的生物质炭组成及结构特征    郭平;王观竹;许梦;李旭;李琳慧;于济通;

生物炭-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对红壤吸附铜特性的影响    于志红;谢丽坤;刘爽;杨姗姗;廉菲;宋正国;

废弃Mg(OH)_2/AC焙烧产物对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孙金香;王海增;

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石红蕾;周启星;

坡缕石黏土污泥对水相中亚甲基蓝吸附研究    高淑玲;杨翠玲;罗鑫圣;周鹏鑫;张哲;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

生物质炭修复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张小凯;何丽芝;陆扣萍;王海龙;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

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张千丰;王光华;

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

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孟军;陈温福;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

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

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    黄苹;潘波;焦杏春;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陈再明;陈宝梁;

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    李程;李小平;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把生物炭还给农田    记者 王靖瑄

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    白云水

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    本报记者 张晔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    记者 班玮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    本报记者 郝晓明

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    鄂洋

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杰

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    孙大荃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影响    吴洁

生物炭的特性分析及其在黄水资源化中的应用    谢淘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农业中应用的基础研究    刘宁

生物质炭对西北地区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NGUYEN THI HUONG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    勾芒芒

生物炭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原位修复模拟地下水中三氯乙烷    邱月峰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李昌见

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    梁桓

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    武玉

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李阳

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    邱志腾

生物炭精控制备方法的研究    吴晶

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盖霞普

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    王丽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