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工艺的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24:12
热度:

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工艺的分析【摘要】:合成氨约占中国化学工业总能耗的50%,75%以上的合成氨煤气是以煤为原料制得的。造气工段的实际能耗水平远大于理论能耗,所以深入分析合成氨造气工艺

【摘要】:合成氨约占中国化学工业总能耗的50%,75%以上的合成氨煤气是以煤为原料制得的。造气工段的实际能耗水平远大于理论能耗,所以深入分析合成氨造气工艺能优化工艺参数,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本文采用实际数据计算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诊断了华昌化工造气工段DCS记录的生产数据。 本文基于造气工段的历史数据,以Excel为计算工具,编写了四组分计算模型。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全组分计算模型的结果比较,发现相应生产指标的偏差均在±3%之内;与相应的实际生产数据比较,发现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后者的偏差在±5%之内,确认了四组分计算模型能够指导华昌化工的实际生产。此外,通过改变四组分计算模型中的工艺参数,获得生产指标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为间歇煤气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依据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采用MINITAB统计分析软件拟合出上下行温度和与炉条机转速、入炉蒸汽压力、入炉蒸汽流量、汽包液位及风机电流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上下行温度和的拟合值与生产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残差分析,验证了回归模型的可靠性和通用性。 【关键词】:间歇煤气化 造气工段 实际数据计算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 增氧气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28
  • 1.1 引言9
  • 1.2 煤气化过程的基本原理9-16
  • 1.2.1 煤的干燥9-10
  • 1.2.2 煤的热解10-11
  • 1.2.2.1 煤的热解定义10
  • 1.2.2.2 煤热解的影响因素10-11
  • 1.2.3 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11-14
  • 1.2.3.1 碳与氧的反应11-13
  • 1.2.3.2 碳与水蒸气的反应13
  • 1.2.3.3 生成甲烷的反应13-14
  • 1.2.4 气化反应动力学14-16
  • 1.2.4.1 碳氧反应动力学14-15
  • 1.2.4.2 碳与水蒸汽反应动力学15-16
  • 1.3 煤气化的工业方法16-22
  • 1.3.1 引言16
  • 1.3.2 固定床气化16-20
  • 1.3.2.1 UGI 炉16-20
  • 1.3.2.1.1 UGI 炉概述16-17
  • 1.3.2.1.2 UGI 炉气化原理17
  • 1.3.3.1.3 UGI 炉气化工艺影响因素17-20
  • 1.3.2.2 鲁奇加压气化炉20
  • 1.3.2.3 BGL 炉20
  • 1.3.3 流化床气化20
  • 1.3.4 气流床气化20-22
  • 1.3.4.1 K-T 炉和Shell 气化技术21
  • 1.3.4.2 Texaco 水煤浆气化技术21
  • 1.3.4.3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21-22
  • 1.4 固定床间歇制气工艺现状及改造方向22-28
  • 1.4.1 煤气炉的改造22
  • 1.4.1.1 煤气炉髙径比22
  • 1.4.1.2 提高夹套锅炉高度22
  • 1.4.2 降低蒸汽消耗22-23
  • 1.4.3 富氧连续气化法23-24
  • 1.4.4 华昌改造方向24-28
  • 1.4.4.1 型煤24-25
  • 1.4.4.1.1 腐植酸钠煤棒的制取24
  • 1.4.4.1.2 设备改造24-25
  • 1.4.4.1.3 操作优化25
  • 1.4.4.2 增氧气化25-28
  • 1.4.4.2.1 供氧25-26
  • 1.4.4.2.2 上、下吹风增氧制气26
  • 1.4.4.2.3 增氧吹净26-27
  • 1.4.4.2.5 增氧制气的设计参数27
  • 1.4.4.2.6 增氧气化改造成效27-28
  • 第二章 分析和诊断方法28-35
  • 2.1 实际数据计算法28-31
  • 2.1.1 引言28
  • 2.1.2 实际数据计算法基本思路28-29
  • 2.1.3 计算步骤29-30
  • 2.1.3.1 采集和获取基本数据29
  • 2.1.3.2 物料衡算29
  • 2.1.3.3 热量衡算29-30
  • 2.1.3.4 燃料配比30
  • 2.1.3.5 气化效率30
  • 2.1.4 Excel 计算模型简述30-31
  • 2.2 统计分析方法31-34
  • 2.2.1 相关分析31-32
  • 2.2.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32-33
  • 2.2.2.1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的概述32-33
  • 2.2.2.2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一般过程33
  • 2.2.3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的简化算法33-34
  • 2.2.4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的精度分析34
  • 2.2.5 统计分析执行软件34
  • 2.3 采用MINITAB 对生产数据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34-35
  • 第三章 实际数据计算法的计算结果与讨论35-41
  • 3.1 引言35
  • 3.2 验证四组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35-36
  • 3.3 对比计算结果和生产数据36
  • 3.4 工艺参数的影响36-41
  • 3.4.1 入炉蒸汽温度的影响36-37
  • 3.4.2 热损失的影响37-38
  • 3.4.3 降低残碳的意义38-39
  • 3.4.4 减少带出物量39-41
  • 第四章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41-53
  • 4.1 上下行温度和41-42
  • 4.1.1 研究上下行温度和的实际意义41
  • 4.1.2 用上下行温度之和代替反应层温度的原因41
  • 4.1.3 用上下行温度之和代替反应层温度的依据41-42
  • 4.1.4 PLS 寻找上下行温度和与各操作参数的关系42
  • 4.2 各操作参数的相关分析42-44
  • 4.3 PLS 回归分析生产数据44-46
  • 4.4 回归方程的检验46-53
  • 4.4.1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46-47
  • 4.4.2 回归方程的残差分析47-49
  • 4.4.3 回归方程的线性度检验49-50
  • 4.4.4 回归方程的通用性50-53
  • 第五章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煤化程度和升温速率对热分解影响的研究    朱学栋,朱子彬,朱学余,张成芳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于广锁,龚欣,刘海峰,王亦飞,王辅臣,于遵宏

气流床干煤粉气化技术的发展    韩梅,吴国光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供试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孙宪印;吴科;钱兆国;丛新军;王超;米勇;李斯深;

神经元网络在精馏塔控制中的应用    汪东军,汪夏燕

对体育科研中多元回归方程病态设计阵的分析及其LS估计的改进    彭大松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赵全超;汪波;王举颖;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证研究    张斌,府亚军

一种简化递推偏最小二乘建模算法及其应用    刘强,尹力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飞行器姿态估计算法    赵世峰;张海;范耀祖;

煤粉锅炉高温空气无油点火研究    李栋,王恒,赵立合,冯武军,陈燕

近红外光谱法用于含能材料快速分析的研究    杨旭,任芊,黄友之,赵德荣

车用乙醇汽油对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的影响    郭瑞莲;鲍晓峰;岳欣;崔平;纪威;

丙烯腈反应器收率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与建模    沈之宇;孙德敏;

煤粉射流吸热着火稳燃机理及新型稳燃技术探讨    周怀春;方庆艳;张志国;

光学陀螺漂移模型温度建模实验研究    韩冰;徐清雷;邓正隆;

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代正华;周志杰;陈雪莉;刘海峰;于广锁;于遵宏;孙卓庆;朱敏;杨树青;刘强;祝庆瑞;

基于PCA的火电厂锅炉过程故障检测与诊断    朱孔伟;曹鸣;

干煤粉气化与粉矿流化床直接还原的联合工艺    钱晖;周渝生;

煤全组分族分离的新方法及其意义    秦志宏;魏贤勇;孙昊;江春;周敏;胡光洲;宗志敏;

腐泥煤、烛煤和树皮煤的吸附性能及机理解释    钟玲文;李彬刚;降文萍;晋香兰;

安徽省沿淮地区梅雨特征及其时空分布分析    郁家成;黄小燕;郁阳;陈晓红;王华;

复杂工业系统基于小波网络与鲁棒估计建模方法研究    吕立华

植物生长的结构—功能模型及其校准研究    展志岗

中压加氢处理从中间基原油制取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研究    郭庆洲

先进控制策略与软件实现及应用研究    王跃宣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    李庆波

基于负荷预测在线修正的冰蓄冷空调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石磊

基于GPS的航天器姿态、相对姿态确定研究    郑庆晖

关于在P—M模糊测度空间构建CSI测评体系的研究    王海燕

人体微气候热湿传递数值模拟及着装人体热舒适感觉模型的建立    刘丽英

超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热态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徐璋

产品结构优化遗传算法研究    袁金彪

生产函数模型的回归分析及其应用    徐圣兵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及其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    武娇

模具企业关键设备更新风险决策研究    吴海东

三维空间精密测量系统的开发与研制    袁荣钢

软测量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彭向华

基于神经网络的涵闸流量软测量建模研究    周玲

FMS工艺系统可靠性分析    蒋平

测量平差系统病态性的诊断与处理    郭建锋

矿渣、粉煤灰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张兰芳

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的试验研究    任永强,许世森,张东亮,夏军仓,朱鸿昌,郜时旺

褐煤热重法热解动力学研究    郭树才,袁庆春,朱盛维

新型撞击流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    龚欣,王辅臣,刘海峰,于广锁,于遵宏

气流床煤气化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于广锁,牛苗任,王亦飞,梁钦锋,于遵宏

自主创新的气流床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龚欣,郭晓镭,代正华,于遵宏,吕传磊,赵瑞同,路文学,韩飞,郭宝贵,张鸿林,贺克农,赵柱,孙铭绪,黄信良,谭可荣

不同床层煤炭气化方法的比较及气化工艺的选择    张玉柱;吴春来;

鹤壁煤制甲醇项目煤气化工艺介绍及炉型选择    马文清;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设备概况    张大晶;

文摘    

美国煤气化工艺现状及对中国气化技术的启示    苗真勇;韩甲业;应莹;

Shell粉煤加压气化工艺及与YH粉煤连续成型气化工艺的对比    蒋远华;杨晓勤;古永红;刘晓;冯加新;姚继烨;潘建平;

我公司2种煤气化工艺的运行比较    樊少波;

煤气化模拟计算模型    弥勇;余安华;

粉煤气化工艺EK考克    

U-GAS工艺用于合成氨    J.G.帕特尔,D.莱平,梁正

大型煤气化工艺技术在氧化铝生产中的探讨    王志强;

煤气化工艺发展改造氮肥原料    西北化工研究院 张东亮

直接还原工艺需求的煤气化工艺技术比较    钱晖 周渝生

业界专家肯定型煤富氧气化工艺    特约记者 邓衍长

煤气化风险控制研究取得新成果    王志强

典型加压煤气化工艺的比较    山西原平化学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刘天灵

煤炭深度转化的“龙头”技术    徐振刚

如何提高煤制天然气的竞争力    采访记者 王鹏

煤气化技术需闯节能减排关    本报记者 张兴刚

“能源隧道”助万里煤海腾气龙    本报记者 叶迎春 通讯员 陈斌

航天科技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陈瑜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性能稳健优化与控制研究    张进春

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    李继炳

循环流化床双床煤气化工艺试验研究    于旷世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煤的气化反应行为及气化为基础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鞠付栋

石油焦成浆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    展秀丽

生物质催化气化定向制备合成气过程与机理研究    成功

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工艺的分析    娄可清

两段式化学热回收煤气化工艺冷态及热态的研究    焦延涛

“三高”劣质煤气化应用研究    李小红

高压煤气化激冷射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夏同伟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系统设计与经济分析    王云华

焦化废水制备水煤浆的研究及工业应用    陈佩仪

煤高效制合成气装置的模拟研究    陈清军

双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    孙陆军

煤间接液化工艺流程的模拟与优化    刘钧

基于Aspen plus的煤气化链式燃烧整体联合循环模拟研究    张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