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荒漠戈壁区光伏电站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57:45
热度:

荒漠戈壁区光伏电站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摘要】:近几年,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的拉闸限电的现象,间接地反映出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传统的火力发电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

【摘要】:近几年,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的拉闸限电的现象,间接地反映出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传统的火力发电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不仅开采和挖掘难,而且污染空气。因此需要调整我国能源利用的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作为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因其储量丰富、普遍、经济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西北地区有广袤的荒漠化土地,土地因其肥力下降或是沙化严重而被弃置,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太阳能在这些荒漠戈壁上建设光伏电站。这一措施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 本文以酒泉市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对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示范基地进行减排预测,根据热力学公式估算出地表温度每年的变化量。再根据蒸发量的计算公式,预测示范基地建成后土壤水分蒸发率的变化趋势,进而预测出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推求示范基地建成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最后根据植被覆盖度与风速和输沙率的关系,推求风速和输沙率的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建成运行后,年均发电量1.54×1010kW'h,在光伏组件25a的生命周期内发电量为3.85×1011kW.h。与传统的火力发点相比,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节约5.19×105万t标准煤,减排常规污染物:炭粉灰1.563×105t,SO24.62×104t, NOx2.31×104t;减排重金属:As2.58×109mg、Cr6.18×109mg、Pb6.667×109mg、Hg7.54×107mg、Ni7.22×109mg、 Cd1.03×108mg;此外示范基地每年可以减少1.18×1011kgCO2的排放。因此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还能减少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因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分,因此示范基地的建设对于气候变暖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2)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正式运行后,由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使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会随之降低,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得出,地表日平均温度降低0.049℃,这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示范基地建成后当地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少,蒸发率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一定程度上会有微量增加,缓解了荒漠戈壁区久旱的危机。 (3)示范基地建成后,大面积的电池板覆盖在地表,不但起到了沙障的作用,还使地表水分蒸发率降低,植被的恢复率增加。再加上人工绿化措施,示范基地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对于降低风速和输沙率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达到治理荒漠化的目的。 【关键词】:光伏电站 地表温度 蒸发速度 空气相对湿度 植被覆盖度 防风固沙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8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选题背景11-14
  •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11-12
  • 1.1.2 太阳能的特点与开发利用12-14
  • 1.2 光伏电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14-17
  • 1.2.1 国外光伏电站建设的情况14-15
  • 1.2.2 国内光伏电站建设的情况15-17
  • 1.3 荒漠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17-22
  • 1.3.1 国外荒漠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17
  • 1.3.2 国内荒漠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17-22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22
  • 1.5 研究内容22-23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3-25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5-32
  • 2.1 自然环境概况25-30
  • 2.1.1 地理位置25
  • 2.1.2 地形地貌25-26
  • 2.1.3 气象26-27
  • 2.1.4 太阳能资源27-28
  • 2.1.5 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28
  • 2.1.6 土壤和植被28-30
  • 2.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30-32
  • 2.2.1 社会经济概况30-31
  • 2.2.2 土地利用状况31-32
  • 第三章 光伏发电替代化石燃料的环境效应32-39
  • 3.1 节省煤炭与常规污染物减排效应34
  • 3.2 重金属减排效应34-37
  • 3.3 二氧化碳减排效应37-39
  • 第四章 光伏电站气候效应分析39-47
  • 4.1 地表年积温降低39-41
  • 4.2 日较差和年较差降低41
  • 4.3 蒸发量减少41-43
  • 4.4 年平均相对湿度增加43-44
  • 4.5 降水量增加44-47
  • 第五章 光伏电站防风固沙效应分析47-53
  • 5.1 防风效应47-49
  • 5.1.1 电池板的阻风作用47-48
  • 5.1.2 植被的防风作用48-49
  • 5.2 固沙效应49-53
  • 5.2.1 风速降低输沙率降低49-50
  • 5.2.2 植被的固沙效应50-53
  • 第六章 光伏电站建设的总效益分析53-56
  • 6.1 节能减排效益53
  • 6.2 生态效益53-54
  • 6.3 社会效益54
  • 6.4 经济效益分析54-5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7.1 结论56-57
  • 7.2 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能光伏发电    崔容强;喜文华;魏一康;张兰英;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盖志毅;

零排放煤基发电及其技术发展    刘淑敏,国文学,范莉娟,居芳,陈梅倩,何伯述

光伏发电接入智能配电网后的系统问题综述    刘伟;彭冬;卜广全;苏剑;

燃煤重金属污染抑制的研究进展    卢静,王忠柯,叶和清,陆继东,余亮英

关于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考    唐振华,苏亚欣,毛玉如

和田绿洲土地沙化及其防治措施    苏来满·依布拉音

结皮土壤的抗风蚀性分析    李晓丽;申向东;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与实现方式选择——以甘肃临泽为例    马丁丑;王生林;

不同电力生产链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差异    JOSEPHV.SPADARO;LUCILLELANGLOIS;BRUCEHAMILTON;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    马忠海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荒漠化治理的保持耕作模式研究    赵举

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    黄月艳

库布齐沙漠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崔琰

贝叶斯网络在土壤蒸发量计算中的应用    高绪华

植被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的研究    马士龙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植物防护体系防风阻沙效益研究    刘芳

温室效应及其防治对策    范彩玲;高向阳;朱保安;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    赵沛义;妥德宝;郑大玮;段玉;李焕春;闫伟;姚俊卿;

普兰店冰雹气候统计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燕;

1955~2009年张掖市甘州区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庞成;郑学金;

白银市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石光普;杨文科;景怀玺;李富洲;陈少勇;岳玉林;

河南省清丰县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生命周期评价    柴育红;王明新;夏训峰;

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四——清时期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

注烟道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的可行性分析    王军红,王红瑞,于洪观

临夏州马铃薯病毒病动态气象预测模式研究    贾小琴;尹宪志;傅正涛;常静;

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及年代际变化    刘洪兰,李栋梁,郭江勇

甘肃省气候特征    王立斌;

边坡生态防护中草本植物根系的力学试验研究    王琼;宋桂龙;辜再元;

退耕还林工程中植物根系固土作用研究进展    曹波;张雪彪;孙保平;

用LCA方法研究土壤源热泵节能减排效益    马明珠;张旭;

农业清洁生产与生态补偿——以山东桓台为例    梁龙;吴文良;孟凡乔;王大鹏;

甘肃省伏旱指数特征及多层递阶方法预测应用    杨晓华;白虎志;周志鹏;

农作物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马鹏里;杨兴国;陈端生;刘宏谊;杨启国;

甘肃省冬春季人工增雨雪作业条件分析    尹宪志;张强;丁瑞津;徐启运;牛国强;

不同气候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王素萍;张存杰;韩永翔;

兰州市新区规划气候条件评估分析    朱飙;李书严;李春华;房小怡;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    李年君

民勤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张艳丽

林木根系固土护坡力学基础研究    张超波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王楠

面向机电产品方案设计的生命周期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王晓伟

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繁殖性状及化学计量特征对载畜率的响应    陈海军

植被护坡根系固土及坡面侵蚀机理研究    王华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研究    杨发鹏

陶瓷企业低碳制造系统模式及评估与建模方法    陶雪飞

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王姗姗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研究    王皓

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若干法律制度研究    李斌

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研究    唐志燕

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碳贮量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    张雄

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    张琪祁

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集热器的传热与流动过程的研究    朱海林

底泥负载K~+基CO_2吸收剂的制备及其再生动力学特性研究    邰晓燕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研究    赵娜

分布式储能对微网运行特性的作用研究    王中秋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及其对比分析    段宁;程胜高;

基于VRML的西安市旅游信息系统虚拟旅游模块设计的初步实现    王莹,卫海燕

生命周期评价    樊庆锌;敖红光;孟超;

黄河尾闾故道区荒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舒莹;

污染物的脱除率对燃煤电站生态效率的影响    何伯述,陈梅倩,林江,陈昌和

氨法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应用分析    陈梅倩,何伯述

吐鲁番沙漠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克里木;

北京春季风沙的分析    陆鼎煌

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根系固土力学机制研究    朱清科,陈丽华,张东升,谢春华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丁国栋,赵廷宁,范建友,杜华

宁夏沙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沙产业开发的思考    苏亚红;张仲举;马芳;

    齐联 贾达明 李汶璟

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    惠振江

330MW电站对冲锅炉炉内过程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及四角锅炉变负荷研究及炉内过程通用程序的设计与研究    钱力庚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    马忠海

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研究——以盐池县荒漠化评价监测为例    张克斌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万幼清

蒸发条件下夹砂层土壤水盐运移实验研究    史文娟

基于RS与GIS的内蒙古正蓝旗草原沙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    吕子君

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韩春鲜

内蒙古荒漠化防治政策执行机制研究    包庆丰

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及其影响研究    杨旭东

宁夏沙湖旅游区水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钟艳霞

内蒙古杭锦旗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布仁吉日嘎拉

新疆特种旅游发展研究    刘天虎

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    王雪娜

库布齐沙地主要灌木树种耗水特性研究    唐道锋

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研究    曾芳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并网问题研究    陈赟

基于环境价值的节能发电调度环境影响评价    胡超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建最大硅基薄膜光伏电站    

中国建设低成本光伏电站发展趋势看好——超白太阳能玻璃、硅基薄膜电池为建造低成本光伏电站提供了基础    徐美君;

太阳能在沙漠腹地油田的应用    贾德刚;何林海;

送电到乡工程在青海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李文婷

光伏上网电价晒利好理由    牟雪江;

青海省光伏电站接入电网调度模式探讨    李春来;朱慧敏;

国家电网建成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    

聚焦光伏话语权    刘梦飞;

印度和德国合作建印度最大太阳能电站    

新奥光伏:憧憬“薄膜”下的蓝天    李鹏;刘伯栋;刘丽叶;

基于机理模型的并网光伏电站实时效率分析    陈祥;

乌兰并网光伏电站设计体会    杨建;杨宇东;胡会永;史红丽;

浅议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在光伏电站和电信环境使用中的区别    安强新;朱纪凌;

光伏电站的数据采集系统    赵炜;孙晓;

高海拔地区电气绝缘情况分析及光伏电站交流配电系统的设计研制    陈东兵;

中德财政合作青海太阳能项目光伏电站设计与运行    刘宏;李田珍;岳兴华;

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配置研究    孙庆;何一;

光伏工程电池阵列 间距计算探讨    闫廷满;

光伏工程电池阵列间距计算探讨    闫廷满;

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中国太阳能光伏尚德荣誉奖” 获奖者 王长贵    

国内最大并网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邹峥

若羌:首座光伏电站开建    通讯员 张忠敏 关文凯

徐州协鑫20兆瓦光伏电站投运    实习记者 宋飞

我地区对太阳光伏电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航天机电 拟建500MW光伏电站    本报记者 王锦

我市首家光伏电站正式建成投用    记者 邓超 通讯员 朱伟峰

青海公司服务光伏电站并网    记者 马长文

天威薄膜产品应用德国最大光伏电站    本报记者 张慧英 通讯员 杨洋 杨静 王岩

探索设计光伏电站气象服务系统    记者 王晨

屋顶光伏电站或将渐成主流    本报记者 李永强

电网接纳光伏电站并网运行的适应性及对策研究    李乃永

并网型光伏电站发电功率预测方法与系统    王飞

计及相关性的含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    秦志龙

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徐瑞东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晓刚

光伏系统在内蒙古地区标识绿色建筑节能贡献    明杰

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与故障检测及其应用    陈建民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海洋环境下船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特性研究    孙玉伟

新型Fresnel光伏聚光镜的设计研究    荆雷

内蒙古巴彦淖尔20MWp光伏电站投资可行性研究    贾雄

并网光伏电站模型及其运行特性研究    许晓艳

光伏电站检测系统的研究    方白

并网光伏电站的电能质量评估及运行特性分析    叶金根

大规模光伏电站建模及外特性研究    王旭阳

基于物联网分布式楼宇光伏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柳希广

内蒙古某10MW光伏电站可行性方案论证    王慧玲

大型光伏电站接入对内蒙电网影响的研究    李伟

光伏电站有功功率控制策略研究    李烨

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    张琪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