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亚洲玉米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温度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3:38
热度:

亚洲玉米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温度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摘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其分布广泛、为害严重

【摘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其分布广泛、为害严重且生态适应性强。昆虫是变温动物,气候变暖必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为明确亚洲玉米螟在气候变暖条件下种群动态响应性变化及其适应机制,本文结合历史资料,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及其天敌发生规律的变化;研究了气候变暖引发的频率和烈度不断增加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以亚洲玉米螟对低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为切入点,运用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 SCP)测定和低温暴露试验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的耐寒策略、耐寒能力和地理种群间耐寒力变化;采用体内生化物质测定、mRNA差异显示(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mRNA DD-PCR)和蛋白质组学方法,从生理生化、基因表达和蛋白调控层面上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和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田间落卵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近10a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全年落卵时间延长,1代卵末期和田间终见卵时间均延后10d左右,1代卵期延长,1,2代落卵间隔期缩短;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现3代卵,3代卵可发育到老熟幼虫并安全越冬,将导致沈阳地区由2代区变为2,3代混生区。 2.卵期和越冬期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高,1代和2代分别达2992.67粒/百株和8746.33粒/百株,近10年2代卵量有显著下降趋势;赤眼蜂是卵期主要天敌,1代卵寄生率在2%~15%之间,随1代卵期延长有上升趋势,2代卵寄生率介于40%~70%之间,后期达90%以上;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死亡率高,介于45%-65%之间,寄蝇、茧蜂和白僵菌三种主要天敌的控制力在22.50%-34.11%之间,连续四年未发现寄生性线虫。 3.对辽宁干旱和洪涝灾区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显示,受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穗期虫量16.67头/百株,为害率34.67%),第二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为害较轻(为害率16.67%),但穗期为害上升(虫量73.11头/百株,为害率47.78%),第三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心叶期为害率37.33%,穗期虫量94头/百株,为害率80.44%);在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受灾年份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维持在较高水平(穗期虫量172头/百株,为害率98.33%),但不能直接影响第二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心叶期为害率8.33%)。 4.对东北地区7个地理种群(佳木斯、德惠、公主岭、沈阳、瓦房店、普兰店和旅顺)亚洲玉米螟野生滞育幼虫耐寒性评价显示:试虫SCP介于-6.18~-29.98℃间,个体间差异大;试虫-30℃以上低温暴露12h无死亡,-30℃以下处理后死亡率随温度降低而升高,-80℃冷冻处理12h后仍有部分能够复苏,表明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耐寒能力极强,以耐结冰的耐寒性策略越冬,SCP不能评价其耐寒性强弱,低温存活率和LT50可以作为界定其耐寒性强弱的指标;7种群12h低温暴露死亡率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差异显著(P0.05),其致死中温(LT50)介于-52.19~-68.19℃间,LT50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种群间差异显著(P0.05)。 5.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耐寒能力和抗寒物质含量测定显示,虫体干物质中脂肪含量最高,12月下旬达62.51%,其次为蛋白质、甘露醇和糖类,血淋巴中甘油含量最高,2月达170.96mg/mL,其次为蛋白质、甘露醇和糖类;随时间延长,越冬期亚洲玉米螟含水量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随温度变化,越冬幼虫耐寒能力呈“倒U型”变化,糖类和甘露醇呈“U型”变化,脂肪和甘油呈“倒U型”变化;致死中温和死亡温度变化相关性极显著(P0.01);死亡温度变化与游离脂肪含量变动显著负相关(P0.05),与血淋巴中甘油含量变化趋势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r=-0.802,P=0.055),致死中温变化与甘油含量变化致显著负相关(P0.05);脂肪和甘油为亚洲玉米螟抵御低温胁迫积累的主要物质,蛋白质、甘露醇和糖类在低温胁迫响应中提供能量和物质转换原料。 6.采用mRNA DD-PCR技术对亚洲玉米螟4℃和0℃低温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显示,4℃和0℃胁迫下分别发现154和170条mRNA差异带,回收条带后二次扩增分别得到121和149个单一条带,经反向Northern杂交证实,这些片段均是组成型基因表达。认为亚洲玉米螟通过调节某些组成型基因的表达量或激活某些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调节某些物质含量、改变细胞膜的构象等方式来响应短暂低温胁迫。 7.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淋巴中耐低温胁迫相关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发现胁迫与否表达量稳定差异2倍以上蛋白点24个,将差异蛋白点做质谱分析后进行生物信息学比对,成功鉴定21个点,其中18个上调表达,8个下调表达;其中包括热激蛋白、肌动蛋白、精氨酸激酶等酶系、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离子通道和免疫球蛋白等多个类群,这些蛋白在防御反应、能量和物质代谢、物质运输、基因和离子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 气候变暖 气象灾害 适应机制 耐寒性 温度胁迫 基因表达 蛋白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435.132
【目录】:
  • 摘要10-13
  • Abstract13-16
  • 前言16-1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8-33
  • 1.1. 亚洲玉米螟及其生物学特性18-22
  • 1.2 昆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22-24
  • 1.3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气象灾害对昆虫的影响24-26
  • 1.4 昆虫对温度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26-31
  • 1.5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昆虫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31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31-33
  • 第一部分:亚洲玉米螟及其天敌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33-62
  • 第二章 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期及发生世代的变化34-45
  • 2.1 材料与方法34
  • 2.2 结果与分析34-40
  • 2.3 结论与讨论40-45
  • 第三章 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及其天敌变动规律45-57
  • 3.1 材料与方法45-46
  • 3.2 结果与分析46-52
  • 3.3 结论与讨论52-57
  • 第四章 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57-62
  • 4.1 材料与方法57
  • 4.2 结果与分析57-59
  • 4.3 结论与讨论59-62
  • 第二部分:亚洲玉米螟对温度胁迫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62-125
  • 第五章 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低温适应性研究63-70
  • 5.1 材料与方法63-64
  • 5.2 结果与分析64-67
  • 5.3 结论与讨论67-70
  • 第六章 亚洲玉米螟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70-88
  • 6.1 材料与方法70-74
  • 6.2 结果与分析74-82
  • 6.4 结论与讨论82-88
  • 第七章 亚洲玉米螟在低温胁迫下基因表达分析88-102
  • 7.1 材料与方法88-97
  • 7.2 结果与分析97-101
  • 7.3 结论与讨论101-102
  • 第八章 亚洲玉米螟适应低温胁迫的蛋白组学研究102-121
  • 8.1 材料与方法103-112
  • 8.2 结果与分析112-116
  • 8.4 结论与讨论116-121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21-125
  • 9.1 研究结论121-122
  • 9.2 创新点122-123
  • 9.3 问题与展望123-125
  • 参考文献125-139
  • 致谢139-140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14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玉米螟幼虫主要天敌——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冯建国

山东省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及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调查    李丽莉;于毅;张安盛;张思聪;门兴元;张建军;

干旱灾害对干旱气候变化的响应    邓振镛;张强;尹宪志;张存杰;辛吉武;刘德祥;蒲金涌;董安祥;

光周期和温度与亚洲玉米螟滞育发育关系的研究    陈沛,弓惠芬,王瑞,阎毅

桑尺蠖越冬幼虫的耐寒性研究    孙绪艮,郭慧玲,李恕廷,王兴华

微粒子虫属二新种(微孢子门:微粒子科)    问锦曾,孙传信

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    王长燕;赵景波;李小燕;

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行为及分布研究    李璧铣;高书兰;刘勇;

不同食料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杨益众,戴志一,黄东林,王春安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居煇;许吟隆;熊伟;

家蚕滞育的生理学研究    吴大洋

家蚕丝腺、血液、脂肪体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    侯勇

基于凝胶电泳的中国明对虾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    黄冰心

蝗虫精氨酸激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李淼

模拟气候变暖温度特征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影响    陈瑜

辽宁省自然灾害系统脆弱性研究    张海静

曲阜市麦蚜复合种群动态与发生因素浅析    黄瑶贞;杨振霞;

山东省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及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寄生性天敌调查    李丽莉;于毅;张安盛;张思聪;门兴元;张建军;

Bt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马雪;邱丽娜;弓爱君;郎序菲;王兆龙;

玉米螟厉寄蝇研究初报    刘刚;

桃小食心虫的研究现状    王鹏;于毅;张思聪;张安盛;门兴元;凌飞;许永玉;李丽莉;

1992~1994年棉铃虫猖獗发生,关键性因子的分析    华尧楠

浅谈害虫综合治理防治策略    缪勇,刘家成

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应对措施    陈友祥,陈超,魏宏伟

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杜娟;关泽群;

瓜叶菊上美洲斑潜蝇的生物学特性及蛹的耐寒性研究    刘军和;禹明甫;贺达汉;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李树岩;马志红;

干旱对许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赵巧梅;苏丰敏;方彦召;刘玉巧;

气候变暖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刘晓迎;杨娜娜;卢学锋;王长坤;罗长青;

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马柱国;符淙斌;

昆明地区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寄生性天敌的初步调查    张丽;陈斌;严乃胜;李正跃;张红叶;宁静;

生物热激蛋白及真菌HSP70的研究进展    邢淑莲;周益林;段霞瑜;邹亚飞;

赤眼蜂滞育的研究进展    张洁;张礼生;陈红印;李玉艳;王伟;

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辛明月;王丽;卢小凤;

我国研究和利用白僵菌防治农林害虫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徐庆丰;

昆虫流行病及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武觐文;

中国对虾应答WSSV侵染相关基因的研究    赖晓芳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新疆草坪用野生偃麦草种质资源评价    李培英

高温热应激环境对雄性小鼠生殖机能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    赵珺

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怀坤

异色瓢虫低温胁迫耐受性及其越冬策略的研究    赵静

芦苇湿地蒸散发测算方法及耗水预测研究    王昊

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殷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幼叶虫食防御对策研究    刘志国

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周丽艳

香菇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李海峰

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抗寒力和滞育强度的种群内变异研究    徐淑

β-丙氨酸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燕

龟纹瓢虫不同色斑型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    潘悦

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差异性比较研究    金占宝

大头金蝇不同地理种群差异比较研究    袁曦

黄脊竹蝗生物学及胚胎发育特征的研究    赵琴

杞柳瘿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俞艳栋

家蚕热休克蛋白Bmhsp21.4基因的研究    张静

家蚕小热激蛋白19.9及其N末端缺失体的原核表达和分子伴侣功能研究    王丽燕

文登县1975年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总结    

玉米螟幼虫主要天敌——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冯建国

三种麦蚜发生规律及穗期发生程度预测研究    王宪聚;

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研究    陶训,冯建国,庄乾营,张勇,陈修会,屈增明,王彦鸣,李瑞松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    杨彬云;吴荣军;郑有飞;关福来;吴超;

美凤蝶滞育期间糖类物质与脂肪含量变化研究    易传辉;陈晓鸣;史军义;周成理;

气候变暖对甘肃省武威市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    刘明春;蒋菊芳;魏育国;徐生海;

含山县水稻主要病虫害动态演变与治理对策    刘守荣;

祁连山中部地区 40a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丁永建,叶佰生,刘时银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家蚕滞育的生理学研究    吴大洋

麦红吸浆虫滞育与化学物质变化研究    仵均祥

南美白对虾类Ig的定性、功能和免疫分子进化的研究    章跃陵

中国明对虾和文蛤EST分析及细胞黏附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谱    董波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菌因子及模式识别蛋白的研究    柳峰松

滞育麦红吸浆虫的化学物质变化与分子机理研究    王洪亮

串联质谱蛋白质鉴定方法的研究    盛泉虎

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    张鑫

锯缘青蟹血淋巴和血蓝蛋白免疫活性研究    刘文杰

云南玉米螟研究快报    杨本立;

低温贮藏对亚洲玉米螟卵生活力的影响    王振营

中国北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生态型的初步研究    李建平,王蕴生,谢为民,杨桂华

一代亚洲玉米螟超长期预报    田正仁,赵淑艳,胡忱孝,杜冰

亚洲玉米螟对氰戊菊酯抗性遗传的研究    王开运,慕立义

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的控制作用    胡学难,梁广文,曾玲

不同类型玉米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振营,何康来,邢珍娟,白树雄,文丽萍

飞机喷洒Bt及Bt混剂防治亚洲玉米螟试验    忻亦芬;刘志娴;马绍元;徐文贵;

注意防止亚洲玉米螟为害柚果    谭永中

长白山西南坡亚洲玉米螟天敌种类调查    宋宏国,张瑞霞,高俊峰,袁福英

亚洲玉米螟对玉米的致害机制初探    周大荣;文丽萍;何康来;宋彦英;

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单倍型分析    周淑香;鲁新;

亚洲玉米螟雄蛾趋向性诱源的行为研究    何康来;周大荣;宋彦英;

玉米螟人工大量繁殖研究:Ⅲ.噻菌灵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宋彦英;何康来;司焕增;周大荣;

野生的与人工饲养的亚洲玉米螟成虫在实验室条件下交尾行为的研究初报    王振营;周大荣;

相对湿度对复苏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存活及化蛹的影响    鲁新;周大荣;

我国二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区利用赤眼蜂控制亚洲玉米螟危害的治理对策    丛斌;

芜菁夜蛾线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趋向行为研究(英文)    何康来;周大荣;

应用OFGV-01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殷永升;常金玉;白羊年;王言贵;刘维静;孙国机;孙秦峰;赵永平;

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及其在害虫治理研究中的应用    周大荣;叶志华;王振营;

亚洲玉米螟成虫扩散规律    

执著的精神让事业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 胡昕

我国生物农药研制前景广阔    屈光明 陈扬

首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    记者 钟燕平

利用昆虫信息素治虫    云南中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

菲律宾转基因抗虫玉米提高单产37%    记者 张桂敏

种印楝树开发印楝素前景广阔    李闻芝

亚洲玉米螟滞育和生物学特性地理变异的研究    涂小云

基于分子标记和Wolbachia感染检测的亚洲玉米螟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研究    李菁

Cry1Ab抗性亚洲玉米螟对不同Bt毒素的交互抗性及其产生的分子机理    徐丽娜

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杂交后代滞育特性与mtDNACOⅠ序列特性的研究    黄丽莉

腰带长体茧蜂抵御其寄主亚洲玉米螟细胞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胡建

亚洲玉米螟OfHex2的生化性质与生理功能    刘凤翊

低致死剂量杀虫剂处理幼虫后对成蛾化学通讯系统的影响    魏洪义

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行为及寄主亚洲玉米螟细胞免疫机制    陆剑锋

转基因抗虫玉米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及对亚洲玉米螟寄生性天敌腰带长体茧蜂的影响    白树雄

亚洲玉米螟β-N-乙酰己糖胺酶的基因克隆、分离纯化和性质表征    刘田

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王伟业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田生荣

亚洲玉米螟糖原磷酸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郭建青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滞育相关蛋白分析    王滔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饮水前后蛋白质组学解析    靳军灵

亚洲玉米螟寄主种类及其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研究    袁志华

Cry1Ac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及在亚洲玉米螟—中华草蛉间的传递    周琼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于永涛

亚洲玉米螟Cry1Ab抗性种群的生物学及其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李光涛

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价    赵秀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