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5:43
热度: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摘要】:秸秆覆盖技术是当前世界旱农地区广泛推广的一项耕作技术。在我国,秸秆覆盖在传统农业中早有利用,近些年来在北方旱农地区迅速发展

【摘要】: 秸秆覆盖技术是当前世界旱农地区广泛推广的一项耕作技术。在我国,秸秆覆盖在传统农业中早有利用,近些年来在北方旱农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少耕、免耕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是地上部光合与地下部根群吸收水分、养分相统一的系统过程。土壤温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是重要的农林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关于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结果存在很多矛盾。覆盖条件下作物到底是增产还是减产?土壤温度是不是造成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其作用机制又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尚未有合理的解释。本研究通过一个大田试验和两个水培试验,探讨了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温度效应及作物生长对根区温度的响应,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根据土壤日均温的变化特点,冬小麦田秸秆覆盖后至小麦收获之间的6个月可以分为4个阶段:冬前和越冬前期——土壤温度迅速下降阶段,越冬中期——土壤温度最低阶段,越冬后期至返青期——土壤温度缓慢上升阶段,拔节期至小麦生长后期——土壤温度持续上升阶段。秸秆覆盖使冬麦田昼夜平均温度显著升高,从冬前至返青期阶段,覆盖与无覆盖土壤昼夜平均温度差异越来越小,返青期后覆盖的增温效果则越来越明显:10 cm土壤温度最高可增加2.52℃,20 cm土壤温度最高可增加1.65℃。土壤10 cm温度从最低上升到最高需要6~9个小时,秸秆覆盖与无覆盖没有明显差异,拔节前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日振幅,因此,秸秆覆盖土壤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显著低于无覆盖土壤;拔节期至小麦生长后期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日振幅显著高于无覆盖土壤,因此,秸秆覆盖的土壤升温和降温速率也都显著高于无覆盖土壤。冬前至返青期土壤20 cm昼夜平均温度均显著高于10 cm土壤,秸秆覆盖对其差异无显著影响;拔节期至小麦生长后期土壤20 cm昼夜平均温度则低于10 cm土壤,秸秆覆盖的差异显著高于无覆盖的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最低温和最高温出现的时间与无覆盖一致。 (2)与作为对照的常温处理相比,越冬前、越冬期和返青期低温和高温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越冬前低温处理对小麦根长没有显著影响,越冬期和返青期低温则抑制根长的增加;越冬前和越冬期高温均能促进根长增加,但返青期高温则不利于根长增加。与常温相比,越冬前低温抑制小麦生长,其中对地上部的影响大于对根系的影响;越冬前高温促进根系生长而不利于地上部干物质累积。越冬期低温也不利于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越冬期高温显著提高根系体积,对小麦地上部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返青期低温同样明显抑制小麦生长,对根系的影响稍大于地上部;高温主要影响小麦根系生长。三个时期内低温处理均明显抑制小麦整体对养分的吸收;越冬前高温降低了小麦的养分吸收量,越冬期高温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养分吸收,返青期高温则有提高小麦地上部养分吸收的趋势。 (3)越冬期常温条件下,1/2N水平处理(6 mmol·L-1)小麦根长高于正常N水平(12 mmol·L-1);低温条件下二者差异不大;高温条件下,1/2N水平处理小麦根长则略低于正常N水平。本水培试验条件下,氮素供应对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影响不大。1/2N水平条件下,低温趋于减小根系干重、根系体积和地上部干重;高温则趋于促进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常温条件下,供氮水平降低对小麦的养分吸收没有明显影响。低温和高温条件下,供氮水平降低均显著影响小麦对养分的吸收。不论供氮水平如何,低温均显著降低小麦的养分吸收量,高温则显著提高养分的吸收量。不论供氮水平如何,高温可显著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供氮水平降低对细胞间隙CO2浓度(Ci)、蒸腾速率(E)及气孔导度(Gs)没有显著影响,对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L)的影响则与根区温度有关。常温条件下,1/2N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具有时段性;低温条件下,1/2N处理光合速率呈高于正常N处理的趋势;高温条件下,1/2N光合速率较低。常温和高温条件下,1/2N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与正常N处理差异不明显,低温条件下,1/2N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正常N处理。 【关键词】:土壤温度 秸秆覆盖 冬小麦 生长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512.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3
  • 1.1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12-17
  • 1.1.1 秸秆覆盖技术的发展12-13
  • 1.1.2 秸秆覆盖技术的生物学意义13-15
  • 1.1.3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15-17
  • 1.2 土壤温度对作物的影响17-20
  • 1.2.1 土壤温度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18
  • 1.2.2 土壤温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18-19
  • 1.2.3 土壤温度对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的影响19
  • 1.2.4 土壤温度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19-20
  • 1.2.5 土壤温度对植物病害的影响20
  • 1.3 作物生长对温度、养分胁迫的响应20-21
  • 1.3.1 作物生长对温度胁迫的响应20
  • 1.3.2 作物生长对养分胁迫的响应20-21
  • 1.4 研究展望21-23
  • 第二章 覆盖栽培的土壤温度效应23-32
  • 2.1 材料与方法24-25
  • 2.1.1 试验设计24-25
  • 2.1.2 测定项目和方法25
  • 2.1.3 数据处理25
  • 2.2 结果与分析25-31
  • 2.2.1 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动态变化25-27
  • 2.2.2 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27-29
  • 2.2.3 秸秆覆盖条件下热量在土壤中的垂直传递29
  • 2.2.4 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的升温与降温速率29-31
  • 2.3 结论31-32
  • 第三章 不同根区温度对小麦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32-38
  • 3.1 材料与方法33-34
  • 3.1.1 试验设计33
  • 3.1.2 水培试验过程33-34
  • 3.1.3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34
  • 3.1.4 数据处理34
  • 3.2 结果与分析34-37
  • 3.2.1 不同根区温度对小麦根长的影响34-35
  • 3.2.2 不同根区温度对小麦植株发育的影响35-36
  • 3.2.3 不同根区温度对小麦N、P、K 养分吸收量的影响36-37
  • 3.3 结论37-38
  • 第四章 不同根区温度和供氮水平对小麦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38-46
  • 4.1 材料与方法39-40
  • 4.1.1 试验设计39
  • 4.1.2 培养过程39-40
  • 4.1.3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40
  • 4.1.4 数据处理40
  • 4.2 结果与分析40-44
  • 4.2.1 不同根区温度和供氮水平对小麦根长的影响40-41
  • 4.2.2 不同根区温度和供氮水平对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41
  • 4.2.3 不同根区温度和供氮水平对小麦N、P、K 养分吸收量的影响41-42
  • 4.2.4 不同根区温度和供氮水平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42-43
  • 4.2.5 不同氮肥和根区温度冬小麦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的特征43-44
  • 4.3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56
  • 致谢56-57
  • 作者简介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黑龙江西部风沙土区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李月兴

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与亏缺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庄健元

渭北旱塬秸秆覆盖对土壤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刘婷

根系分布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进展    王法宏,王旭清,刘素英,王晓理

冬小麦冬灌、秸秆覆盖、后期喷生长剂的节水增产效果    朱遐龄,甘吉生

玉米秸秆覆盖技术增产效应分析    梁菊花

不同措施对高寒旱地莜麦土壤水分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肖凯,王殿武,褚达华

透光、施肥、土面增温对红松人工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赵惠勋 ,周晓峰 ,王义弘 ,胡正昌 ,金永岩

根系温度对植物的影响(Ⅰ)──根温对植物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冯玉龙,刘恩举,孙国斌

根系温度对植物的影响(Ⅱ)──根温对植物代谢的影响    冯玉龙,刘恩举,孟庆超

秸秆覆盖的作用与机理    李富宽,姜慧新

断伤作物根系对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现状及问题    刘文兆,李秧秧

高寒山区杂交玉米秸秆覆盖增产效应研究    何庆才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春小麦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其范式    凌莉

地膜稳定性研究进展    王岩,纪雷,孙健,王境堂,杜恒清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磷对平邑甜茶根系质膜H~+-ATPase活性的调控    马方放;杨洪强;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节水灌溉对水稻根系干物质量和含氮量的影响    刘晗;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林木种子休眠原因与解除研究进展    冯岳东;于晓英;张力;杨潇怡;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张凯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根系分布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进展    王法宏,王旭清,刘素英,王晓理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温和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张宇;刘恩才;于海秋;张丽娟;衣莹;

不同覆盖条件下旱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研究    刘秀英;黄国勤;

半干旱高寒区保护性耕作法对土壤孔隙状况和微形态结构特征的影响    王殿武,文宏达

行间覆膜节水技术集雨作用的研究    刘庆华;王立坤;马永胜;

玉米高产生理指标的研究    李振华,张培英,焦光纯,胡国良

透光、施肥、土面增温对红松人工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赵惠勋 ,周晓峰 ,王义弘 ,胡正昌 ,金永岩

根系温度对植物的影响(Ⅰ)──根温对植物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冯玉龙,刘恩举,孙国斌

根系温度对植物的影响(Ⅱ)──根温对植物代谢的影响    冯玉龙,刘恩举,孟庆超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群体生理研究    王海泉;陈怡;满为群;栾晓燕;刘鑫磊;来永才;马岩松;杜维广;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生态因子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赵建波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调亏灌溉对大豆生理、生态特征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蔡大鑫

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    李全起

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农业高效用水研究    杜新艳

秸秆覆盖夏玉米灌水效应研究    张吉祥

秸秆覆盖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君林

玉米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田间蒸发、蒸散和地温的影响    于稀水

陇东旱塬区免耕覆盖对冬小麦的影响    史志锋;尹强;段进宝;史红珍;薛亮;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水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高飞

秸秆覆盖还田对渭北旱塬土壤理化性质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李涵

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黑土区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试验研究    李晓丹

根系分布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进展    王法宏,王旭清,刘素英,王晓理

地膜覆盖的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姚建国,於忠祥

杂交稻根系活力的动态变化及调节    郑相穆;黄加明;

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与调控    李国师,谢士估

苹果幼树断根效应初探    柳伟,唐吉玲,郭艳梅

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与免耕播种技术    陈君达;王兴文;李洪文;

植物叶组织弹性模量新的计算方法    沈繁宜, 李吉跃

京西山区人工林水分参数的研究(Ⅱ)    李吉跃,张建国,姜金璞

小麦断根措施的增穗防倒和抗干热风作用(断根试验总结)    宋秉彝;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刘臧珍,王淑敏,杨丽琳

水稻覆膜旱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梁永超;胡锋;沈其荣;吕世华;吴良欢;张福锁;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理及土壤温、湿状况的影响    于晓蕾;吴普特;汪有科;张立强;员学锋;张吉祥;

菜地土壤物理性状及调节    唐高霞;

结荚圈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对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    刘德金;

苗圃中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    Γ.П.萨芙诺娃;Л.А.别斯托娃;杨希正;

成龄橡胶树株间地膜复盖的水热效应    梁尚朴

有色膜对烟田土壤温度影响的研究    李新有

土壤 Eh 和温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徐华,蔡祖聪,李小平

土壤温度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程建峰,陈素珍,潘晓云,陈凤梅,方加海,刘宜柏

土壤温度和湿度对长白松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刘颖,韩士杰,胡艳玲,戴冠华

地表覆盖对季节性冻融土壤温度影响研究    杨金凤;郑秀清;孙明;

广东龙门地区草地下垫面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观测和分析    丁张巍;温之平;黎伟标;简茂球;颜昭潮;李伟权;

河西走廊中段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状况初步分析    柳媛普;李耀辉;王胜;刘宏谊;张良;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    赵逸舟;马耀明;马伟强;李茂善;孙方林;王磊;向鸣;

东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    马春梅;邸伟;赵泽松;宋秋来;刁晓林;曾祥亮;龚振平;

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对那曲地区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岳艳霞;高志球;王琳琳;范俊红;

液体地膜对棉花苗期土壤温度与水分的影响    王树林;林永增;王志忠;李智锋;

土壤温湿度对人工杨树林土壤呼吸影响    谭炯锐;查同刚;

畜禽粪便自然堆放及施入农田后粪大肠菌群数量的消长    叶小梅;陈欣;常志州;

东北地区不同气候带落叶松林土壤呼吸比较研究    尤文忠;张慧东;邢兆凯;郭锦山;颜廷武;赵刚;魏文俊;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树下积雪好处多    山东省东平县农业局 王凤英

果树防冻十法    丁乡 丁立威

冬季果树咋防冻    本报记者 傅海军

早春提高大棚温度措施    王德明

朝天椒的田间管理    陈传立

提高早春大拱棚温度七法    丹阳办事处农技站 高红霞

甜(辣)椒露地栽培育苗要点    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刘云

雪后菜苗咋萎蔫了?    本报记者 徐志波

高温对大棚蔬菜的影响及措施    

草木灰的应用    山东 吴建民 田俊华

资源-环境-植物系统中热物理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范爱武

人参设施生产中温度环境的研究    于立娟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李洪建

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辐射传输研究    王乾

东北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动态研究    杨金艳

珠江三角洲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硫化合物地气交换通量研究    易志刚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诱导性植物提取研究    陈亚华

黄土高原双垄覆膜和地槽集水技术对土壤水温、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周丽敏

土壤水势与桃树生命互作过程试验研究    贺军奇

半干旱区蒸散发对地下水变化响应机制研究    黄金廷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土壤温度观测及其变化特征    韩晓

河西内陆河灌区覆盖免耕储水灌溉节水技术初步研究    姚宝林

生态垫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张梅花

土壤蒸发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试验验证    李红星

胡萝卜品质发育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响应    刘露

黄土塬区休闲地与农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何汇虹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王丽君

土壤温度、水分梯度测量的网络节点设计    陈啸晓

土壤温度对温室早露蟠桃休眠及升温期生理生化的影响    王连荣

内蒙古东部草原积雪对土壤水热状况及牧草返青的影响    王玉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