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利用工业废渣制备太阳能蓄热材料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1:02
热度:

利用工业废渣制备太阳能蓄热材料的研究【摘要】:赤泥是以铝土矿为原料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渣。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赤泥产量约占全球1/3以上,不仅产量大,而且带来巨大的环境污

【摘要】:赤泥是以铝土矿为原料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渣。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赤泥产量约占全球1/3以上,不仅产量大,而且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也是一个钢铁产量大国,每年因为提炼钢铁而产生的铁尾矿也成为了重要的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累计堆存的铁尾矿总量达到了2×109t。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我国70%以上的能源是由煤炭发电提供的,随着有限煤炭资源的消耗,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而作为清洁、无限性的太阳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为了将赤泥和铁尾矿等工业废渣综合环保利用起来,同时考虑到能源利用的紧张形势,故本研究将上述工业废渣应用于太阳能发电的蓄热材料方面,以求达到既环保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又能开拓新的太阳能蓄热材料的目的。 本文前期以山东拜尔赤泥、山东页岩、山东滑石、山铝钾长石、林州钠长石、山东石英为主要原料设计了P系列配方,通过干法球磨、半干压成型、无压烧结法制备了"K-Al-Si"系太阳能蓄热陶瓷材料。利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P系列配方样品进行了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结果表明:以山东拜耳赤泥为主原料制备太阳能蓄热材料的设想是可行的。1080℃烧成制备的P-4样品的总体性能较优,其中样品的气孔率为7.82%、吸水率为3.07%、体积密度为2.55g·cm-3、抗折强度为46.66MPa、热震(室温-800℃,空气中冷却)30次后不开裂,且热震30次后的抗折强度为38.51MPa(强度损失率为17.47%),热震30次后的质量损失率为0.009%,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为11.24×10-6℃,且在600℃时,导温系数为5.709×10-3cm2.s-1、比热容为6.9295×10-1J·(g·K)-1、热导率为10.237×10-1w·(m·K)-1、蓄热密度为415.77kJ-kg"1。相组成分析表明P系列配方样品热震前后主晶相均为赤铁矿、鳞石英、硅线石、钠长石。 为了提高赤泥质陶瓷蓄热材料的抗热震性,又在P系列配方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G系列6组不同的配方组成,利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G系列配方样品进行了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加入大冶硅灰石可以有效地提高样品的抗热震性。1040℃下烧成的G-4样品的性能优良,其气孔率为39.17%、吸水率为21.27%、体积密度为1.89g·cm-3、抗折强度为33.32MPa、热震(室温-800℃,空气中冷却)30次不开裂,月30次热震后的抗折强度为32.47MPa(强度损失率为2.56%),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为10.48x10-6℃-1(比P-4的热膨胀系数减小了6.76%),且在600℃时,导温系数为4.368×10-3cm2·s-1、比热容为7.4214×10-1J·(g·K)-1(比P-4配方提高了7.10%)、热导率为7.273×10-1W·(m-K)-1、蓄热密度为445.28kJ-kg-1(比P-4配方提高了7.10%)。相组成分析表明G-4样品热震前后的主晶相均为赤铁矿、鳞石英、钠长石、钙长石、蓝晶石。 G系列配方虽然提高了赤泥质陶瓷蓄热材料的抗热震性能,但是相应的其强度也降低了,所以为了能够在原有抗热震性能优良的前提下,继续提高样品的强度和抗热震性,本实验在P系列最优配方P-4和G系列最优配方G-4的基础上通过添加Si3N4和SiC设计了L系列配方,利用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1040℃下烧成的L系列样品进行了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测试,结果表明:加入Si3N4可以有效地提高样品的强度和抗热震性。在1040℃下烧成的L-1样品的性能优良,其气孔率为39.62%、吸水率为19.05%、体积密度为1.96g·cm-3、抗折强度为41.16MPa、热震(400-800℃)30次不开裂,且30次热震后的抗折强度为39.62MPa(强度损失率为3.74%),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为10.47×10-6℃-1(比G-4的热膨胀系数减小了),且在600℃时,导温系数为4.533×10-3cm2.s-1、比热容为5.9058×10-1J·(g·K)-1、热导率为5.852×10-1W·(m·K)-1、蓄热密度为354.35kJ·kg"1。相组成分析表明L-1样品热震前后的主晶相均为赤铁矿、鳞石英、钠长石、钙长石、蓝晶石、氮化硅。 在进行赤泥质陶瓷蓄热材料研究的同时,本研究还对本钢铁尾矿质陶瓷蓄热材料进行了前期探索。以本钢铁尾矿、山东页岩、山铝钾长石、林州钠长石、鹤壁铝矾土为主要原料设计了H系列配方。利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H系列配方样品进行了性能和微观结构测试。结果表明:以本钢铁尾矿为主原料制备太阳能蓄热材料的设想也是可行的。1120℃下烧成的H-3配方较优,其样品的气孔率为21.47%,吸水率为10.26%,体积密度为2.09g·cm-3,抗折强度为59.02MPa,抗热震性能在400-800℃条件下30次不开裂,热震30次后的强度为56.78MPa,热震强度损失率为3.79%,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为10.55×10-6℃-1,在600℃时,导温系数为4.039×10-3cm2·s-1、比热容为1.0087x10-1kJ·(kg·K)-1、热导率为8.413×10-1W·(m-K)-1、蓄热密度为605.22kJ·kg-1。样品的相组成分析表明主晶相为鳞石英(SiO2)、刚玉(a-Al2O3)、赤铁矿(Fe203)。 本实验除对基体材料进行了研究外,还试验了用于潜热-显热复合陶瓷蓄热材料的封装剂和PCM的研究。通过试验各种封装剂配方组成,得到最优的封装剂配方,其中赤泥质的最优封装剂配方组成为:赤泥基材添加量50wt%,合成革青石粉添加量35wt%,KNO3添加量5wt%,硼熔块添加量10wt%;铁尾矿质的最优封装剂配方组成为:铁尾矿基材添加量80wt%,硼熔块添加量20wt%。通过SEM测试,可知最优配方的封装剂与基材的结合性良好,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NaCl和MgCl2进行包裹,并对包裹的球体进行SEM测试可知,赤泥质陶瓷蓄热球包裹MgCl2的效果良好,MgCl2与基材的相容性良好;而铁尾矿制陶瓷蓄热球包裹NaCl效果良好,NaCl与基材的相容性良好。 【关键词】:赤泥 铁尾矿 太阳能热发电 陶瓷蓄热材料 强度 抗热震性 性能与微观结构 封装剂 PCM 结合性 相容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B3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1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及应用现状进展14-20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第2章 K-Al-Si系赤泥质陶瓷蓄热材料的研究21-48
  • 2.1 实验21-28
  • 2.1.1 样品的制备21-23
  • 2.1.2 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表征23-28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28-46
  • 2.2.1 影响样品收缩性能的因素28-30
  • 2.2.2 影响样品气孔率、吸水率和体积密度的因素30-33
  • 2.2.3 影响样品抗折强度的因素33-35
  • 2.2.4 影响样品抗热震性能的因素35-36
  • 2.2.5 影响样品重烧体积收缩性能的因素36-37
  • 2.2.6 影响样品热膨胀性能的因素37-38
  • 2.2.7 影响比热容、热导率、导温系数和蓄热密度的因素38-39
  • 2.2.8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39-40
  • 2.2.9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40-46
  • 2.3 本章小结46-48
  • 第3章 Ca-Al-Si系赤泥质陶瓷蓄热材料的研究48-78
  • 3.1 实验48-51
  • 3.1.1 样品制备48-50
  • 3.1.2 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表征50-51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51-76
  • 3.2.1 影响样品收缩性能的因素51-53
  • 3.2.2 影响样品气孔率、吸水率和体积密度的因素53-58
  • 3.2.3 影响样品抗折强度的因素58-59
  • 3.2.4 影响样品抗热震性能的因素59-63
  • 3.2.5 影响样品重烧线收缩性能的因素63-64
  • 3.2.6 影响样品热膨胀性能的因素64
  • 3.2.7 影响比热容、热导率、导温系数和蓄热密度的因素64-65
  • 3.2.8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65-67
  • 3.2.9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67-76
  • 3.3 本章小结76-78
  • 第4章 提高赤泥质陶瓷蓄热材料的强度及抗热震性途径的研究78-96
  • 4.1 实验78-81
  • 4.1.1 样品制备78-80
  • 4.1.2 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表征80-81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81-94
  • 4.2.1 影响样品收缩性能的因素81
  • 4.2.2 影响样品气孔率、吸水率和体积密度的因素81-82
  • 4.2.3 影响样品抗折强度的因素82-83
  • 4.2.4 影响样品抗热震性能的因素83-85
  • 4.2.5 影响样品重烧线收缩性能的因素85-86
  • 4.2.6 影响样品热膨胀性能的因素86
  • 4.2.7 影响比热容、热导率、导温系数和蓄热密度的因素86-87
  • 4.2.8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87-88
  • 4.2.9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88-94
  • 4.3 本章小结94-96
  • 第5章 铁尾矿质陶瓷蓄热材料的研究96-121
  • 5.1 实验96-99
  • 5.1.1 样品制备96-98
  • 5.1.2 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表征98-99
  •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99-120
  • 5.2.1 影响样品收缩性能的因素99-101
  • 5.2.2 影响样品气孔率、吸水率和体积密度的因素101-104
  • 5.2.3 影响样品抗折强度的因素104-105
  • 5.2.4 影响样品抗热震性能的因素105-108
  • 5.2.5 影响样品重烧线收缩性能的因素108-109
  • 5.2.6 影响样品热膨胀性能的因素109
  • 5.2.7 影响比热容、热导率、导温系数和蓄热密度的因素109-110
  • 5.2.8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110-112
  • 5.2.9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112-120
  • 5.3 本章小结120-121
  • 第6章 陶瓷蓄热材料封装剂和PCM的研究121-135
  • 6.1 实验121-122
  • 6.1.1 封装剂的组成设计121
  • 6.1.2 封装剂的制备工艺流程121
  • 6.1.3 相变材料的封装121-122
  • 6.1.4 样品的性能和微观结构表征122
  •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122-134
  • 6.2.1 封装剂与陶瓷基体结合性分析122-129
  • 6.2.2 相变材料的选择129-133
  • 6.2.3 潜-显热复相蜂窝陶瓷蓄热性能的研究133-134
  • 6.3 本章小结134-135
  • 第7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135-137
  • 7.1 全文结论135-136
  • 7.2 本文创新点136
  • 7.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136-137
  • 参考文献137-141
  • 致谢141-1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4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铁尾矿的机械力化学活化及制备高强结构材料    郑永超;倪文;徐丽;李德忠;杨菁华;

Si_3N_4-SiC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张林,赵光华,朱喜仲

蓄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吴会军;朱冬生;李军;王春华;程军;

硅灰石在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蔡克勤,张强

利用铁尾矿制备SiC-Y_3Al_5O_(12)复相陶瓷    张淑会;薛向欣;吕庆;黄大威;

利用赤泥制备建筑陶瓷    蒋述兴;贺深阳;

工业废渣赤泥的特性及回收利用现状    曹瑛;李卫东;刘艳改;

抗热震陶瓷材料的设计    张彪,郭景坤,诸培南,黄校先

高致密硅质耐火材料的生产与性能研究    王立平;

陶瓷材料的强度和脆性    张清纯

氮化硅基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    刘国玺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    宿建峰

从赤泥中回收铁工艺的研究进展    姜平国,王鸿振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李霞;于贤昌;艾希珍;李清明;

相变储热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展望    王志强,曹明礼,龚安华,苏青青

新型水溶性高分子土体固化剂对不同组成土的固化剂性能研究    张峰君,刘瑾,陈晓明,朱鑫,朱文锋

TiO_2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水杨酸的研究    徐玲,徐立红,李燕

户用PV系统设计    牟志平;

龙王山页岩陶粒的研制    苏宜,李燕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建筑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郑建三;朱绍峰;李萍;丁益;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    贺立三;刘振波;高林朝;高艳军;

赤泥中氟的迁移规律    袁霄梅;王冰莹;熊飞;

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建议    冯乃琦;杨扬;贾红军;余珍友;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魏琪;赵俊;

赤泥选铁工艺研究现状    陈来保;马正先;

差热分析在铁尾矿制备微晶玻璃中的应用    王秀兰;任瑞晨;刘洋;

尾矿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及其意义    杨国华;郭建文;王建华;

天然沸石多孔陶瓷的研制    张学斌;刘杏芹;孟广耀;

江苏某地坡缕石黏土改性及非水泥基耐水腻子生产可行性研究    杨飞华;彭兵贤;

用于环保陶瓷的低温生料釉的研究    吴建锋;邓大侃;徐晓虹;周城;项铭禹;

水系流延氧化铝陶瓷基片的研究    陈华龙;

釉面缺陷及防止对策暨釉的品质管制    俞康泰;

过渡金属氧化物型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许洁

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    文俊强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拜耳法赤泥高温相转变规律及铁铝钠回收研究    刘万超

铟铁铜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制备及结构与光折变性能研究    毕建聪

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    左远志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佳飞

高碱赤泥资源化研究及其应用    房永广

浮法锂铝硅系统微晶玻璃的组成、结构、性能及浮抛机理的研究    谢军

钴硼酸盐晶须的制备与机理初探    孟庆芬

烧结温度与升温速率对牙科可切削硅藻土全瓷材料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殷雪萌

SHS法制备TiB_2-Al_2O_3复相陶瓷的组织及形成机理研究    窦志强

河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    刘磊

赤泥回收利用工艺的研究    陈来保

太阳能果蔬脱水车间性能试验及苹果脱水工艺优化研究    高兴海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    安丽

铁尾矿为原料制备介孔分子筛    吕扬

定形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杨文洁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    丁翠

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    刘凤龙

从赤泥中回收铁工艺的研究进展    姜平国,王鸿振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纪献兵;蒲绍选;谢建;李云苍;刘滔;

氮化硅烧结体的缺陷分析    李熙章,徐明英,张杰

β-Si_3N_4 晶粒生长对热压自韧 Si_3N_4 力学性能的影响    罗学涛,张立同,吕杰

微观结构对 Si_3N_4 材料静疲劳特性的影响    王红洁,王永兰,金志浩,周惠久

赤泥微晶玻璃的研究    梁忠友

氮化硅陶瓷的制备及进展    祝昌华,蒋俊,高玲,杨海涛

氮化硅常压烧结研究进展    杜大明,赵世坤,李华平,高玲,杨海涛

多孔陶瓷材料的发展状况    刘富德,陈森凤,张书政

工业炉用Na_2SO_4/SiO_2复合蓄热材料的研究    李爱菊,张仁元,柯秀芳

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高林

真空玻璃盖板热管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王世锋

赤泥粉煤灰免烧砖的研制    王梅

新型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集成研究    袁建丽

陶瓷蓄热材料的损坏机理    李朝祥,王雪松,王志贵

陶瓷蓄热材料的开发研究    李朝祥

高铝质陶瓷蓄热材料的研究开发    王雪松,李朝祥,王耀卿

蓄热材料——申请专利发明项目之四    

温室暖房用的新潜热蓄热材料    刘印月;

国内外蓄热材料发展概况    刘玲,叶红卫

日本开发出可控温的蓄热材料    卢利平;

温室用的蓄热新材料    

纳米技术在蓄热材料中的应用    李军,朱冬生,张立志,吴会军,赵朝晖

低蓄热窑车    吴静娴

新型陶瓷蓄热材料的开发研究    李朝祥;王雪松;王耀卿;

相变材料与太阳能利用的探讨    张华锋;张志刚;

介绍一种结构简单的RTO废气焚烧炉    曾光龙;

高超声速风洞用蓄热式加热器    黄河激;潘文霞;吴承康;

相变材料的一步低热固相化学合成及其热性能    柴卉;曾令可;刘平安;王慧;程小苏;税安泽;

金属基与熔融盐复合蓄热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祁先进;王华;王胜林;何方;

空气源热泵机组冬季除霜热量补偿装置特性分析    欧阳军;陈超;李香玲;刘铭;

吸湿相变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冯雅;

玻化微珠相变保温蓄热材料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及其能耗分析    王蕊;姚轩;李珠;

高温相变蓄热的研究进展    王胜林;王华;祁先进;李洪宇;

高密度蓄热材料有效促进降耗减排    付毅飞

日本制定节能技术开发新战略    记者 阎海防

吊炕搭砌技术要点    迁安市科学技术局 于爱民

牧民喜欢的“科技房”    本报记者 马悍德

“新燃烧方式”服务节能减排    冯永锋

耐火材料在加热炉上的发展和应用(4)    薛文东

包头市利用清洁能源暖万家    记者 祝福

电采暖入编国家暖通标准 红外辐射器掀起采暖革命    本报记者 王春生

美国建筑节能措施    五合

红外辐射采暖器向传统采暖开战    实习记者 张言

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制与潜热储能中热物理现象的研究    夏莉

融盐自发浸渗过程与微米级多孔陶瓷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研究    黄金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热光伏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吴玺

适于北方浅山地区的太阳能蓄热技术的研究    游俊

利用工业废渣制备太阳能蓄热材料的研究    葛海鹏

间接式移动蓄热系统蓄热器的加肋强化换热研究    杨波

新型相变材料蓄放热特性的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    于静

MgO陶瓷基高温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张兴雪

MgO-MgO·Fe_2O_3系耐火材料的制备及其热震稳定性的研究    卢胜军

太阳能高温熔盐传热蓄热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    朱建坤

固体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和放热性能研究    李曾敏

以PNIPAm系凝胶为载体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和研究    于典

建筑蓄热与通风的耦合    覃小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