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加压流化床煤气化数学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7:53
热度:

加压流化床煤气化数学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的研究【摘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其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摘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其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规模煤气化技术成为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我国50%以上的煤种具有灰熔点高、灰分高的特点,在气流床气化炉应用中受到限制,而流化床能够有效解决高灰熔点煤气化的问题,本文提出适用于高灰熔点煤的高温型加压流化床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和二氧化碳回收型加压流化床气化应用系统,对作为关键技术的加压流化床气化炉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索大型加压流化床煤气化的最佳操作条件和设计参数,为大容量气化炉放大尺寸提供有效数据和设计依据;并且进行高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为高灰熔点煤气化数学模型提供必要的动力学数据。 针对加压流化床煤气化系统,建立与实际流化床气化运行贴近的数学模型,包括颗粒混合模型、气相混合模型、气泡模型和焓平衡模型。分析了给煤速率、氧量和水蒸气等操作参数对碳转化率、产气量和冷煤气效率等的影响,并确定了给煤速率的最佳操作范围。 在空气气氛下对数学模型求解,结果表明:初期碳转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对于相同床面积的气化炉,可通过提高反应压力来提高气化炉处理量;反应压力提高40%,单位煤产气量可增加34%以上:高给煤速率和高反应压力有利于可燃气体(CO+H2+CH4)的生成;当反应压力为1.5MPa时,给煤速率的最佳操作范围为1.0~1.5kg/(m2·s),当反应压力为2.1MPa时,给煤速率的最佳操作范围为2.0~2.5kg/(m2·s);氧碳比为0.45~0.55时,冷煤气效率可达77%;生成气体热值与水蒸气比成正比。 在CO2气氛下对数学模型求解,结果表明:在采用CO2回收循环系统下可获得70%以上的(CO+H2)合成气;CO2气氛下的气化能力比在空气气氛下减少了约2%;反应压力为1.5MPa时,给煤速率的最佳操作范围为1.3~1.8kg/(m2·s);氧碳比为0.5时冷煤气效率可达76%;气化温度与氧碳比成正比,通过对氧碳比的控制可有效地调节气化温度;随着水蒸气比的增加,冷煤气效率会出现最大值,气体热值会逐渐增大;在气化温度为1073~1273K时,CO2气氛下反应的操作范围比空气气氛下的范围大。 在气化温度为1073-1273K范围内,采用等温热重法进行煤焦-CO2/H2O气化反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灰熔点煤的气化反应速率低于低灰熔点煤,反应活性较低,要达到高反应活性,气化温度需高于1273K;气化温度越高,气化反应速率越高;煤焦-CO2/H2O气化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呈现山峰状的变化,低灰熔点煤气化反应速率达到峰值后下降的速度比高灰熔点煤快;煤焦-H2O气化反应活性高于煤焦-CO2的反应活性。 【关键词】:煤气化 加压流化床 数学模型 灰熔点 反应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Q5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主要符号说明7-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2 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研究现状14-19
  • 1.2.1 流化床气化简述14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3 流化床气化数学模型研究现状19-21
  • 1.3.1 平衡模型19-20
  • 1.3.2 神经网络模型20
  • 1.3.3 动力学模型20-21
  • 1.3.4 气化反应速度研究21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21-24
  • 第2章 加压流化床煤气化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方法24-37
  • 2.1 引言24
  • 2.2 煤气化反应及气化反应速度式24-25
  • 2.3 模型的建立25-35
  • 2.3.1 模型的假定25-26
  • 2.3.2 颗粒混合模型26-27
  • 2.3.3 气相混合模型27-30
  • 2.3.4 气泡模型30-32
  • 2.3.5 焓平衡模型32-35
  • 2.4 模型的求解35-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加压流化床煤气化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37-49
  • 3.1 引言37
  • 3.2 操作变量和操作条件37-38
  • 3.3 空气气氛下煤气化数值模拟38-42
  • 3.3.1 给煤速率的影响38-41
  • 3.3.2 氧碳比和水蒸气比的影响41-42
  • 3.4 CO_2气氛下煤气化数值模拟42-47
  • 3.4.1 给煤速率的影响42-44
  • 3.4.2 氧碳比和水蒸气比的影响44-47
  • 3.5 本章小结47-49
  • 第4章 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49-59
  • 4.1 引言49
  • 4.2 实验条件及方法49-51
  • 4.2.1 实验原料49-50
  • 4.2.2 实验方法50-51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51-57
  • 4.3.1 煤焦气化碳转化率的计算51-52
  • 4.3.2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52-54
  • 4.3.3 气化温度的影响54-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59-61
  • 5.1 全文总结59-60
  • 5.2 工作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恩德炉粉煤流化床气化工艺简介    顾进

高灰熔点煤气化特性及灰渣熔融特性的研究    乌晓江;张忠孝;徐雪元;刘建斌;张建文;

煤气化的工艺技术对比与选择    陈仲波;

SES煤气化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应用    汪家铭;

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现状分析    张建宇;潘荔;杨帆;刘嘉;

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0.6MPa工业炉运行概况    李庆峰;赵霄鹏;黄戒介;房倚天;王洋;

中国高灰、高硫、高灰熔融性温度煤的灰熔聚流化床气化    王洋,吴晋沪

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加压大型化研发新进展    房倚天;王洋;马小云;黄戒介;吴晋沪;程中虎;陈寒石;

煤气化过程热力学平衡组成的理论计算    项友谦,K·Hedden

浅谈恩德炉粉煤气化技术    董广财

江南app下载平台666 型两段式煤气发生站节能及环保效果分析    苑卫军;秦利生;

煤气化过程的理论计算    陈培荣,金昆,项友谦

工业燃料煤气气化技术的探讨与分析    苑卫军;石丽艳;陈红英;

粉煤加压流化床气化试验与模拟的比较    项友谦,彭万旺,步学朋,逢进,谢可玉

循环制气过程的数字模型    项友谦

温度对天然焦蒸汽气化特性的影响    向文国;赵长遂;庞克亮;

高灰熔点煤气化特性及灰渣熔融特性的研究    乌晓江;张忠孝;徐雪元;刘建斌;张建文;

基于响应面法的煤气化工艺参数效应分析    张进春;侯锦秀;

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乌晓江;张忠孝;朴桂林;小林信介;森滋胜;板谷义纪;陈国艳;

金属催化剂对褐煤热解气体产物析出影响的实验研究    杨景标;蔡宁生;张彦文;

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内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颜卓勇;梁钦锋;郭庆华;于广锁;于遵宏;代松涛;李兴龙;

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系统的数学模拟方法    吴永霞;代正华;王辅臣;彭宇慧;万翠萍;于遵宏;

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

煤炭气化技术进展    王连勇;蔡九菊;王爱华;田红;刘汉桥;

煤焦-CO_2高温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Ⅰ)——等温热重法    李朋;于庆波;

煤焦-CO_2高温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Ⅱ)——程序升温法    李朋;于庆波;

生物质焦的水蒸气气化研究    许桂英;孙国刚;汪洋;程辉;

煤的催化气化制氢研究评述    梁兴;郭烈锦;

固定床煤气化发生炉用耐火材料炉衬的选择    卜相娟;程智;孙红刚;闫双志;

MEA同CO_2的反应产物对MDEA吸收CO_2的催化作用研究    申赫男;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    迟金玲

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IGCC和甲醇联产系统的研究    周贤

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    李继炳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性能稳健优化与控制研究    张进春

面向水煤浆气化装置的过程建模与操作优化技术    孙漾

工业CFB锅炉掺烧高硫石油焦油页岩混合燃料的研究    陆伟群

烟煤和石油焦为原料的气流床气化及间歇排渣系统的数值模拟    孙钟华

富钙生物油脱硫脱硝机理研究    张谋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炼油厂含油污泥与高硫石油焦混合制浆共气化的研究    吴颜

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    卢珊珊

上出料发料罐系统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研究    董卫宾

高温下渣/灰熔融与矿物质行为对煤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吴加奇

两段式化学热回收煤气化工艺冷态及热态的研究    焦延涛

水煤浆气化喷嘴加压雾化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李波

水煤浆气化喷嘴冷态模化试验研究与新型喷嘴开发研究    胡莹超

助熔剂在煤气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左永飞

耦合式煤气化炉操作参数及其放大过程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    贾亚龙

煤气化过程的理论计算    陈培荣,金昆,项友谦

煤经气化制液体燃料及其高温煤气净化研究进展(英文)    王建国;李永旺;韩怡卓;孙予罕;房倚天;赵建涛;秦张峰;

粉煤加压流化床气化试验与模拟的比较    项友谦,彭万旺,步学朋,逢进,谢可玉

循环制气过程的数字模型    项友谦

喷动流化床射流穿透深度试验研究    钟文琪,章名耀

基于颗粒尺度DEM直接数值模拟的喷动流化床颗粒运动特性    张勇;金保升;钟文琪;

循环流化床内局部颗粒混合特性的研究    黄群星,马增益,池涌,岑可法

部分煤气化炉的热力学数学模型    余廷芳,蔡宁生

IGCC系统关键部件的选择及其对电厂整体性能的影响——(1)气化炉篇    高健;倪维斗;李政;椙下秀昭;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李政;曹江;何芬;黄河;倪维斗;

循环流化床流动及磨损特性的DEM数值模拟    纪律

煤焦与水蒸气及CO_2共气化实验研究    徐春霞

制焦温度和停留时间对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周志军;林妙;匡建平;刘建忠;周俊虎;岑可法;

煤焦在加压条件下的气化反应性研究    邓一英;

煤灰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谷小虎;曹敏;王兰甫;田亚鹏;

利用气化特性的研究来评价影响气化反应的因素    许令奇;

淮南煤焦结构及其高温气化反应性研究    吕洁;宗志敏;谢瑞伦;姚子硕;魏晴;郄丽曼;芦海云;魏贤勇;

刍议煤焦的理化性质及高温气化反应性特征    张剑;

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陈国艳;

压力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    杨红深;谷小虎;

矿物质对小龙潭褐煤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齐学军;郭欣;郑楚光;

煤(焦)气化反应活性评价研究进展    黄于益;何璐;解强;

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通用关系    吴加奇;许慎启;周志杰;代正华;于广锁;

兰炭气化反应行为研究    高冰;张建良;左海滨;郑常乐;贾建军;

非等温热重法研究碳气化反应动力学    刘忠锁;汪琦;邹宗树;谭广雷;

入口角对等离子体煤气化反应率的影响研究    冀春俊;陈曦;张英姿;

超声萃余煤的CO_2气化反应性热重研究    胡军印;徐龙;曹彬;何涛;刘艳;牟卫强;马晓迅;

煤焦-CO_2高温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Ⅰ)——等温热重法    李朋;于庆波;

煤焦-CO_2高温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Ⅱ)——程序升温法    李朋;于庆波;

两种中国典型烟煤的CO_2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段红宇;陈路;刘鑫;周志杰;

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戎妍;张建良;左海滨;吴小兵;高冰;

提升木屑衍生燃料气化过程焦油减量之评估研究    江康鈺;呂承翰;簡光勵;

木质生物燃料与CO_(2)和H_(2)O的反应特性    全荣

高炉模拟条件下大量氢和微量硫对混合焦炭填充层反应行为的影响    全荣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不同煤焦的理化性质及高温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吴诗勇

煤的气化反应行为及气化为基础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研究    鞠付栋

等离子体炬辅助煤气化研究    庞先勇

K-/Ca-/Fe-化合物的煤催化气化反应机理研究    许凯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高温下渣/灰熔融与矿物质行为对煤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吴加奇

滴管炉内煤和石油焦的快速热解及气化反应性研究    陈路

制焦条件对煤焦的结构及其本征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陈望舒

助熔剂对煤灰渣流动性及煤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刘庆旺

高灰熔点煤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胡世磊

熔融盐催化煤气化反应研究    王晋权

CO_2气氛下高灰分劣质煤气化特性研究    彭锦

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热重研究    胡军印

煤在高炉渣中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杜文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