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太阳能光伏发电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6:58
热度:

太阳能光伏发电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摘要】:化石能源的大量应用是人类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基础,而化石能源的有限储量和日益枯竭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使得新型替代能源及清

【摘要】:化石能源的大量应用是人类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基础,而化石能源的有限储量和日益枯竭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使得新型替代能源及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大规模应用已经迫在眉睫。太阳能凭借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无需运输等优点成为新能源的重要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更为简便,直接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因而在近些年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的具体工作在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太阳能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开展,主要针对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因素进行相应的理论、实验研究,及模拟计算。 本文研究了局部阴影对光伏组件性能的影响。占组件面积10%的阴影遮挡可以导致80%甚至更高的功率损失,遮挡面积达到20%及以上时,组件的输出功率几乎为零。相同面积的阴影遮挡时,集中遮挡造成的组件输出特性衰减远大于分散遮挡,而且遮挡越分散造成组件输出特性的衰减越小;阴影在不同的电池子串组上分布均匀时,特性曲线趋势正常,分布不均匀时,子串组间电流不均衡,使得组件I-V曲线呈阶梯状,P-V曲线出现多峰;在被遮挡的单体电池上,阴影所占的面积比例越大,组件的功率损失越大。 本文研究了表面积灰对光伏组件性能的影响。测试积灰对玻璃样片透光率的影响,积累灰尘的时间越长造成的透光率衰减越大,在350~2750nm光谱范围上衰减明显,水平面上积累30天灰尘时玻璃的透光率平均衰减21.8%,40天时平均衰减45.5%。光伏组件盖板表面积累的灰尘越多,组件的功率损失越大,积灰量为5.65g/m2时,功率损失达到15.2%。 本文研究了安装角度及调节方式对光伏组件采光效率的影响。由实验得出呼和浩特地区光伏阵列七、八、九月份最佳安装倾角分别为4°、18°、36°,与RETScreen模拟出的相应倾角几乎完全吻合。由RETScreen模拟分析,安装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光伏阵列应当半年调节一次倾角,四月至九月阵列倾角为16°,十月至次年三月阵列倾角调节为59°,这样既可以提高采光效率,又不会大幅增加安装维护成本和运行工作量。 【关键词】:光伏发电 光伏组件 I-V特性 P-V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能源现状8-12
  • 1.1.1 世界能源发展与现状8-9
  • 1.1.2 中国能源现状9-10
  • 1.1.3 太阳能资源分布10-12
  • 1.2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及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内外应用现状12-13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 课题主要工作内容14-15
  • 第二章 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15-23
  • 2.1 光伏组件的负载特性15-17
  • 2.1.1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15-16
  • 2.1.2 光伏组件负载特性16
  • 2.1.3 光伏组件特性曲线及参数16-17
  • 2.2 组件特性曲线测试17-23
  • 2.2.1 测试原理17-19
  • 2.2.2 测试设备及系统19-20
  • 2.2.3 测试方法20-21
  • 2.2.4 测试结果21-23
  • 第三章 局部阴影遮挡对光伏组件性能的影响23-32
  • 3.1 大比例遮挡对组件特性的影响23-25
  • 3.2 特定比例遮挡对组件特性的影响25-29
  • 3.2.1 对比集中遮挡与分散遮挡27
  • 3.2.2 两组特性曲线对比27-28
  • 3.2.3 单体电池遮挡比例的影响28-29
  • 3.3 10%遮挡对组件发电量的影响29-30
  • 3.3.1 测试设备及系统29
  • 3.3.2 实验及结果分析29-30
  • 3.4 MPPT 策略讨论30-31
  • 3.5 实验结论31-32
  • 第四章 表面积灰对光伏组件性能的影响32-42
  • 4.1 表面积灰对透光率的影响32-34
  • 4.1.1 实验设备32-33
  • 4.1.2 实验及结果分析33-34
  • 4.2 表面积灰对组件特性的影响34-38
  • 4.2.1 积灰粒度分析34-36
  • 4.2.2 积灰量影响对比36-37
  • 4.2.3 积灰状态影响对比37-38
  • 4.3 表面积灰对组件发电量的影响38-41
  • 4.3.1 实验设备及系统38-40
  • 4.3.2 实验及结果分析40-41
  • 4.4 实验结论41-42
  • 第五章 安装倾角影响42-51
  • 5.1 光伏阵列安装方式42-43
  • 5.2 RETScreen 模拟43-46
  • 5.2.1 RETScreen43-44
  • 5.2.2 光伏组件安装倾角模拟44-46
  • 5.3 倾角调整实验46-48
  • 5.3.1 测试设备及系统46-47
  • 5.3.2 实验及结果分析47-48
  • 5.4 倾角可调的安装方案48-51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51-54
  • 6.1 总结51-52
  • 6.2 本文工作的创新点52-53
  • 6.3 今后工作的改进和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光伏电池板在阴影影响下输出特性    胡义华;陈昊;徐瑞东;昝小舒;

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建模与分析    刘晓艳;祁新梅;郑寿森;王飞;陈达明;

城市光伏建筑一体化    靳静;顾承红;艾芊;奚玲玲;

固定式太阳电池方阵最佳倾角的实验研究    常泽辉;田瑞;

基于动态电容充电的光伏阵列I-V测试仪    张国荣;瞿晓丽;苏建徽;刘宁;董康;

基于LabVIEW的光伏组件IV曲线测量系统设计    陈卓武;陈鸣;

倾斜面上太阳辐射计算与最佳位置确定    李庆林;王平阳;杨帆;

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全局MPPT控制方法    彭韬;丁坤;刘海皓;卞新高;

硅太阳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    苏建徽,余世杰,赵为,吴敏达,沈玉梁,何慧若

太阳能建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Ⅰ)——光伏屋顶热性能的调查    赵春江,崔容强

双轴跟踪装置对太阳能发电系统增效的理论研究    卢育发;李旗号;李倩;

变电站光伏直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林航;陈晓明;

30 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应用与运行    沈晨;陈晓明;

24V/5A太阳能控制器设计    包文俊;黄长杰;

市电自动切换在独立光伏系统中的应用    袁世建;胥平;尚海涛;

新型智能化太阳能光伏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傅定文;韩莉娅;庄勇;谢建;

新疆哈密十三间房地区大型并网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互补性研究    康乐;李兴亮;

并网型家用PV系统抗雪灾能力的调查    赵春江;刘永生;杨金焕;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陈芝俊;

中大功率组合型逆变器的优势    时剑;刘俊;刘凯;陈云峰;

基于OIF-Elman网络的光伏电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研究    苏刚;龚威;潘雷;高瑞;王贝贝;

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

非均匀辐射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及运行稳定性分析    张渊明;孙彦广;张云贵;

光伏发电温室的现状及技术前景研究    魏晓明;周长吉;丁小明;鲁少尉;曹楠;

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及前景    罗雪莲;

基于动态电容充电的光伏阵列Ⅰ-Ⅴ测试仪    张国荣;瞿晓丽;苏建徽;刘宁;董康;

太阳能发电气象条件分析    舒海静;李永安;李绍济;赵淑敏;

HAA高空飞艇能源与动力系统探讨    赵文利;陈松;杨学武;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孙亚宁;

并网调节的不间断光伏电源    郑万雷;刘文良;

分布式电源的概率建模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王敏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    朱震宇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    于蓉蓉

微电源并网同步检测与定功率输出控制技术研究    龚宇雷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曹太强

半导体晶体材料放电加工技术研究    邱明波

分布式风光互补系统控制与最大功率跟踪策略研究    刘立群

小型光伏系统及其关键问题研究    胡义华

新型表面微结构硅及其在太阳能热电系统应用的研究与探索    梅浩

用于矿灯充电的独立光伏系统研究    毛娟

太阳能电池用α-SiC_x:H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瑞丽

光伏发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    李亭

模糊控制在光伏最大功率追踪预测中的应用与研究    陈亚峰

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    刘凤龙

并网光伏电站模型及其运行特性研究    许晓艳

光伏建筑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    徐建国

船用太阳能电池板玻璃盖片光学性能损伤效应研究    赵亮亮

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系统    王鑫磊

基于ZigBee技术的绿地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王淑珍

太阳辐射量与光伏系统优化设计软件    杨金焕;葛亮;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王飞,余世杰,苏建徽,沈玉梁

基于改进扰动观察法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    刘邦银;段善旭;刘飞;徐鹏威;

太阳电池热斑现象的研究    王军;王鹤;杨宏;张伶;

几种光伏系统MPPT方法的分析比较及改进    徐鹏威;刘飞;刘邦银;段善旭;

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梁才浩,段献忠

独立光伏系统最佳倾角计算新方法    顾超,崔容强

硅太阳电池数学模型的简化    陈中华;赵敏荣;葛亮;李慧玉;

建筑能耗用室外气象资料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万蓉;刘加平;

太阳光伏与建筑集成化及发展前景(综述)    刘京华,庄向东,景丹阳

任意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性能预测    翟载腾

建筑集成光伏系统的能量变换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邦银

光伏热斑现象及多峰最大功率跟踪的研究    陈如亮

光伏方阵失配现象研究    刘素梅

直流模块式光伏发电系统拓扑及控制研究    梁超辉

第九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暨展览会(2006.11.5-9.中国成都)    

太阳能辅助燃煤一体化热发电系统    杨勇平;

世界首座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站    臧亚琴;柯惟力;

“并网难”绊住光伏发电前进脚步    

找准光伏产业优势    李峰;

我国初步开发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系统”    

光伏发电何时照亮中国?    

全国首家住宅“太阳能光伏建筑示范工程”调查    邱国福;

国内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投产    

中国将制定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    宋雪莲;侯隽;

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数据库设计研究    唐俊;傅希德;张俊;陈正洪;成驰;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结构强度设计    郝文华;

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    张萍;郭伟;

太阳能光伏发电风险评价    李伟;李世超;王丹;

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技术研究    傅家祥;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    李大军;

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特性及自动化技术应用    叶漫红;

基于太阳能技术的LED灯在住宅公共照明中的应用    韩慧锋;张骞;孙鹏飞;

含蓄电池储能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董旭柱;雷金勇;饶宏;黄晓东;刘怡;李鹏;

西藏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水利发电的利弊分析    姜南;黄燕;崔容强;

在积累和创新中前行    本报通讯员 刘庆忠 孙永年

我区出台全国首个管理办法    记者 王刚

我市举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合作签字仪式    记者 刘迎春

太阳能光伏发电解决通信系统供电难题    中兴通讯 李方明

以建成新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厂    记者 郑晓春

国内首座光伏高压并网电站发电    记者 苏伟 通讯员 徐俊钐

“逐日”西班牙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张金江

新疆首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在哈开工    记者褚惠芳

禹城巧手引“太阳”    崔珠峰 陈勇 孙士国

我太阳能光伏发电可望商业化    记者 王春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问题研究    熊远生

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微网中储能系统的构建与控制研究    曾杰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    陈宗祥

含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可靠性问题研究    汪海瑛

掺锗直拉硅中的杂质缺陷及其光伏应用研究    朱鑫

光伏微网的发电预测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    陈昌松

新型可溶液加工有机小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    李在房

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    崔明勇

可溶液加工的给受体型有机小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    李慧

基于Z源网络的三端口光伏系统研究    高志强

太阳能光伏发电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冯志诚

天津市太阳能光伏发电量预报技术研究    王佳

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后评价及实证研究    孟忠

河南省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前景的研究    郭勇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法律保障制度研究    左媛

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日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刘丽红

自动跟踪式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研究    徐静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元综合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郭莉

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研究    梁盼

太阳能光伏发电增氧驱动系统的研制    徐小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