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5:18
热度: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仅仅依靠化石能源已远不能满足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并且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仅仅依靠化石能源已远不能满足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并且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已成为能源发展的最大问题,所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现阶段能源利用的必然选择。由于可再生能源普遍具有不可控性,很难稳定的并网发电,并且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特点,所以多能源综合互补利用的方式很适合可再生能源发展初期的过渡时期。本文将低碳环保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与国内成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进行联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可控性、节约了能源、减少了CO2的排放、提高了机组的效率并实现了能源的深层次节能。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我国仅处于试验阶段,在工程实用中还未能广泛推广,在工程应用中如何微观选址将直接影响槽式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的电站的经济投入和运营状况,而太阳能热发电部分的微观选址最主要根据当地的太阳能直辐射资源的好坏。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太阳能资源差异较大,在我国却只有少数几个的气象站能够测量太阳能辐射值,本文针对没有太阳能辐射观测站的地区如何获取辐射数据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选取了巴彦淖尔市、拉萨、成都三个地区分别进行计算,并将理论计算所得到的太阳能直辐射数据同各地气象站所提供的气象数据和卫星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根据所求得的太阳能直辐射数据求得目的地一天之中的瞬时辐射值,为下文中槽式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的经济性分析提供数据。 由于太阳能集热部分的发电量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量的变化相一致,并且燃用天然气清洁环保,槽式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电站很适合建设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参与调峰。本文分别对三个地区的各时刻辐射值下的槽式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电站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槽式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系统的热效率能够达到60%左右,远高于常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的热效率(一般为45%~50%)。除此以外,当电站在不同地区建设时对年发电量、节约燃气量和CO2减排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本文还采用国际上计算可再生能源通用的能源平均成本对联合循环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为槽式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电站在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太阳能辐射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 技术经济分析 CO2减排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611.3;TM6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5
  • 1.3 课题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简介17-27
  • 2.1 太阳能辐射资源概况17
  • 2.2 太阳能发电类型17-19
  • 2.2.1 太阳能光伏发电18
  • 2.2.2 太阳能光热发电18-19
  • 2.3 槽式集热器的运行方式19-21
  • 2.4 ISCC 电站的集成方式21-26
  • 2.4.1 太阳能集热系统22-23
  • 2.4.2 燃气轮机发电系统23-25
  • 2.4.3 蓄热系统25-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太阳能辐射资源的计算与评估27-45
  • 3.1 太阳能资源数据的获取27-28
  • 3.2 太阳能辐射值的理论计算28-30
  • 3.3 巴彦淖尔地区的太阳能辐射值30-39
  • 3.3.1 气象数据分析31-34
  • 3.3.2 太阳能资源评估34-37
  • 3.3.3 瞬时辐射强度计算37-39
  • 3.4 拉萨地区的太阳能辐射值39-41
  • 3.5 成都地区的太阳能辐射值41-42
  • 3.6 三个地区比较分析42-43
  • 3.7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系统的经济性分析45-64
  • 4.1 ISCC 电站的调峰性能45-46
  • 4.2 ISCC 电站模型的建立46-47
  • 4.3 ISCC 系统的性能指标47-51
  • 4.3.1 太阳能集热部分47-49
  • 4.3.2 蒸汽轮机部分49
  • 4.3.3 年技术经济指标49-51
  • 4.4 集热面积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51-55
  • 4.5 温度变化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55-56
  • 4.6 辐射强度对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56-62
  • 4.6.1 巴彦淖尔地区56-58
  • 4.6.2 拉萨地区58-59
  • 4.6.3 成都地区59-61
  • 4.6.4 年经济性指标比较61-62
  • 4.7 CO_2的减排分析62-63
  • 4.8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ISCC 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64-69
  • 5.1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64-65
  • 5.2 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65-68
  • 5.3 本章小结68-69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69-71
  • 6.1 主要研究成果69-70
  • 6.2 后续工作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75-76
  • 致谢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能槽式热发电技术综述    范兵;陈步亮;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热平衡热效率计算及评价    黄宗汉

关于燃气电厂设计标准的探讨    谭平;高学伟;彭涛;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概况及我国建设条件分析    闫鹏;张钧;李惠民;魏春岭;

以太阳能为热源的冷热电联合循环研究综述    万勍;苏亚欣;

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燃煤热发电的高效集成    李金平;张明紫;邓育轩;何坚;

太阳能辅助燃煤一体化热发电系统研究与经济性分析    杨勇平;崔映红;侯宏娟;郭喜燕;杨志平;

太阳能–煤炭互补的发电系统与互补方式    崔映红;杨勇平;张明智;

光伏发电技术系列讲座(1) 光伏发电原理及发展现状    王宏华;

中国太阳能长期变化及计算方法研究    赵东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微观选址的方法研究    赵明智

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燃煤热发电的高效集成模式研究    张明紫

我国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方法的讨论及辐射资料的均一性检验    鞠晓慧

太阳能和燃煤机组混合发电系统研究    张燕敏

基于火电机组的太阳能热利用研究    李少宁

槽式太阳能集热与热发电系统集成研究    王亚龙

M701S型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蒸汽旁路控制系统    韦素云;高士臣;罗金勇;

密切值法下的哈尔滨市工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    汪中华;梁慧婷;

羌塘盆地胜利河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何江林;王剑;付修根;孙涛;申家年;

太阳能声屏障试验研究    刘学科;

一种新型双输入反激DC/DC变换器    王勤;张杰;阮新波;金科;

世界非常规天然气的储量及开采现状    陈会年;张卫东;谢麟元;郭敏;

广东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    童罡;

M701F燃气轮机温度保护回路优化分析    席亚宾;马永光;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汽包水位控制优化    朱国雷;曹阳;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概况及我国建设条件分析    闫鹏;张钧;李惠民;魏春岭;

槽式太阳能集热发电系统发展状况    张同伟;

大型燃气联合循环机组配置优化及特点    贾伟;

GE燃机安装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李伟;胡万畅;陈挺;范跃军;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    刘芳兵;刘伟;

马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控制系统    李继明;朱虹;

威海市年平均温度等气象要素的非均一性检验    崔宜少;李建华;丛美环;闫淑莲;

GT5-4000F(4)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工程实践    章嵛耑;李强;李军;

储能装置对微电网暂态电能质量改进的研究    郑德化;张卫;魏丹;王睿喆;

LNG在油田洗井清蜡设备中的应用分析    阴伟男;裴彦杰;翟红霞;刘辉;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高压天然气管网动态模拟与壅塞流动特性研究    刘庆堂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阎秦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马金玉

致密气藏的储层特征与流体识别    倪根生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肖华锋

槽式太阳能直接蒸汽热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杨宾

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    袁建华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耦合机理与热力特性研究    崔映红

城市电网黑启动预案研究与优化评估    吴烨

大连LNG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侯立新

湿空气热物性计算软件与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辅助决策系统的UML建模    袁智

基于APDL的联合循环汽轮机转子热应力计算及启动优化的研究    郑李鹏

基于DEM的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棕榈适宜性评价    邓杏杏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特性分析及数学建模    杨志

太阳能高效吸热陶瓷材料的研究    刘孟

基于间歇性双边无功率扰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研究    张俊

基于低碳排放的洁净煤发电技术评价模型研究    王春晶

基于全年负荷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分析    高伟

单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MPPT的研究与实现    顾雪霏

利用数字地形模型计算复杂地形下的短波辐射平衡    李新,陈贤章,曾群柱

云中液水含量与云光学厚度的统计关系研究    刘晓春;毛节泰;

光伏并网技术与市场——现状与发展    尹璐;赵争鸣;

中国西北地区总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陈少勇;董安祥;王丽萍;

太阳能发电的发展与展望    姜茜;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综述    尹淞;郝继红;

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技术与进展    尹淞;

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现状与趋势    蔡宣三;

基于DEM的山地总辐射模型及实现    杨昕,汤国安,王雷

探索我国火力发电技术进一步升级之路    汤蕴琳;

    牛顺生

    国网能源研究院 王乾坤 方彤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燃料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的热力循环    洪慧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微观选址的方法研究    赵明智

碟式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刚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及性能优化    宿建峰

日本研究改进型联合循环发电    

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    熊一权

生物质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发展现状    李飞;张铺;阴秀丽;赵增立;李海滨;吴创之;陈勇;

联合循环发电现状    田彦梅

日立公司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宋克俭

联合循环发电用透平型发电机最新动向    李连贵

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刘韶林,闫安民,李冠华,王宏志,刘跃新,王磊

天然气能源与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    王铭忠

部分气化空气预热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韩安沛,龙潮

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最新进展    杨南星

广西发展LNG发电项目若干问题分析    赵松;韦斌;梁思伟;阳隆富;

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燃料气中硫含量的检出技术    陈天岭;

大型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何语平;

煤层气发电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樊金璐;吴立新;任世华;罗腾;赵路正;

广西发展LNG发电项目若干问题分析    赵松;韦斌;梁思伟;阳隆富;

邯钢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开发应用    弭远志;李强;

燃气轮机运用于电石炉尾气联合循环发电的发展前景    丁芳;

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向文国;魏启东;

单轴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燃气轮机功率监测    刘尚明;虎煜;刘冰;

河南利源煤焦:打造煤气联合循环发电样板工程    本报记者 刘云丽

涟钢燃气联合循环发电工程开工    秦者 谢建辉

世界功率最大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鞍钢投产    通讯员 刘敬元记者 罗冰

投资2亿元的联合循环发电项目签约    李昌奇 牛向荣

联合循环发电用透平型发电机最新动向    陈晨

涟钢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工程正式投产    李双平

高效发电    

空气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    董维武

南汽机研发国产首套低热值联合循环发电设备    黎建华

上海开建最大天然气电厂    郑蔚

煤部分气化燃烧集成系统的研究    吕小兰

湿空气热物性计算软件与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辅助决策系统的UML建模    袁智

大型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吴玉进

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王晓苹

燃气轮机通流部件维护周期优化决策模型研究    程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