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碳氮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9:18
热度:

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碳氮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摘要】:采用3因素2水平交互设计室内恒温培养试验,通过调控秸秆施用、氮肥用量及食细菌线虫,探讨三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

【摘要】:采用3因素2水平交互设计室内恒温培养试验,通过调控秸秆施用、氮肥用量及食细菌线虫,探讨三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mic和Nmic)、可溶性碳氮(DOC、DON)、矿质氮(NH4+-N和NO3--N)及温室气体排放(CO2、N2O和CH4)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显著增加了食细菌线虫数量、Cmic和Nmic,而随着氮肥用量增加,Cmic和Nmic降低,食细菌线虫对Cmic和Nmic的影响则依赖于秸秆和氮肥用量.秸秆、氮肥和食细菌线虫对可溶性碳氮和矿质氮表现出强烈的交互作用,其中秸秆和氮肥均增加了DOC、NH4+-N和NO3--N;食细菌线虫对DOC的抑制作用和对矿质氮的促进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秸秆处理对CO2、N2O的促进及对CH4的抑制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线虫和氮肥的影响则更多表现出交互作用.在培养第56天,有秸秆时,低量氮肥下食细菌线虫显著促进了CO2的排放,而高量氮肥下则表现出对CO2和N2O显著的抑制作用.总之,土壤生态功能的发挥不可忽视土壤动物的作用.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土壤生态实验室;
【关键词】秸秆 微型土壤动物 土壤功能 活性资源 温室气体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8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KYZ201207)资助
【分类号】:S154.1
【正文快照】: 土壤生物活性主要受制于活性有机碳水平[1],而氮素则是限制植物生产功能发挥的重要因子[2].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将其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质量,而且还可减轻秸秆焚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此外,与仅施氮肥相比,施加秸秆后土壤生物活性增加,氮素矿化量增大[4-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田间管理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万运帆;李玉娥;高清竹;秦晓波;林而达;

华北平原玉米-小麦轮作农田N_2O交换通量的研究    裴淑玮;张圆圆;刘俊锋;伦小秀;牟玉静;

低等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杨红;彭建新;刘凯于;洪华珠;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娟;赵秉强;李秀英;Hwat Bing So;

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氮肥管理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鲍雪莲;李琪;梁文举;朱建国;

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氮素分布和矿化特性的影响    马力;杨林章;肖和艾;殷士学;夏立忠;李运东;刘国华;

热胁迫后施用氮肥和秸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功能的影响    陈小云;陈石;刘满强;焦加国;李辉信;胡锋;

生物质炭化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玉学;王耀锋;吕豪豪;陈义;唐旭;吴春艳;钟哲科;杨生茂;

原生动物对白蚁食性的影响研究    徐忠东;张有森;陶瑞松;张雁;

潮土区蜜柚配方施肥研究    沈方科;黄剑平;李柳霞;何明;郭志荣;赵凤芝;廖曼玲;

不同根域空间施有机肥对苹果~(15)N吸收利用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刘建才;姜远茂;彭福田;魏绍冲;葛顺峰;王富林;周恩达;

不同施肥方案对露地和盆栽桑树根围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于翠;胡兴明;黄淑君;邓文;叶楚华;熊超;

黑土区轮作系统大豆田土壤线虫种群结构研究    韩新华;许艳丽;潘凤娟;李春杰;

我国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冷疏影;李新荣;李彦;许皓;康慕谊;江源;殷秀琴;陶岩;辛未冬;

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    殷秀琴;宋博;董炜华;辛未冬;

龙岩市水稻土主要养分变化的研究    黄燕翔;华村章;李双芳;

天然湿地N_2O产生机理及排放异质性研究进展    张永勋;曾从盛;王维奇;

玉米秸秆堆肥处理对芥菜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黄继川;彭智平;于俊红;杨林香;林志军;

食细菌线虫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循环效率的影响与机理    陈小云;胡锋;李辉信;刘满强;

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研究展望    胡锋;刘满强;李辉信;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施肥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发生的影响    杨卫星;袁虹霞;孙炳剑;邢小萍;吴绪金;张飞跃;殷宪平;李洪连;

金银花立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研究进展    乐乐;何腾兵;林昌虎;

黄河三角洲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    许士国

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    孙艳丽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土壤食细菌线虫影响水稻根系生长的养分和激素作用机制    成艳红

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    周际海

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质量和生产力可持续性影响的研究    杨曾平

超声波—缺氧/好氧污泥减量化机理与应用研究    郑莉

食细菌线虫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和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毛小芳

可溶性有机氮、碳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研究    赵满兴

长期施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对茶园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施用安全性分析    戴婷

微生物菌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李小磊

秸秆处理下冬小麦生长及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动态研究    车慧

四种白蚁纤维素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许利霞

曼地亚红豆杉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淡静雅

种植利用紫云英对南方稻田土壤肥力性状影响的研究    张珺穜

不同畜禽粪便配比在烤烟上的施用效应及对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姜娜

施肥处理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与土壤供氮能力的研究    于爱水

巨桉萌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苏江峰

施肥对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微生物活性及N_2O排放的影响    曾泽彬

油菜秸秆还田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初探    宋执儒;葛诗平;杨勇;

土壤动物科学研究的里程碑——我国土壤动物系列研究成果著作评介    高峰

堆肥浸提物和堆肥茶抑制爪哇根结线虫的盆栽试验    朱开建;王博;方文珍;罗大民;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樊丽琴,南志标,沈禹颖,高崇岳

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    严红,魏湜,张雷,夏国芳,戴先锋,王帆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    任书杰;曹明奎;陶波;李克让;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孙波,赵其国

我国红壤现代成土过程和发育年龄的初步研究    赵其国;

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秦小光,蔡炳贵,吴金水,王国安,刘东生

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徐正进;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与C、N转化过程    周卫军

氮肥损失成因及有效利用    乔峻,李勇,李文耀

氮肥对草坪的影响(综述)    彭燕

巧用氮肥提高利用率    

氮肥施用“九不宜”    

偏施氮肥害处大    赵福元

常用氮肥及提高其利用率的方法    李彦茹;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氮肥施用状况、问题和对策    周杨;司友斌;赵旭;王庆乾;徐浩江;王慎强;邢光熹;

氮肥施用“七忌”    底玉娟

氮肥的合理施用    陈伟;肖丽虹;

改进的稻田氮肥施用技术在红壤上的应用    尹端龄,饶德安

农田中氮肥的氨挥发    蔡贵信;

旱作玉米施用氮肥对土壤氮素淋溶和移动的影响    郭建华;赵春江;王秀;孟志军;马伟;

氮肥施用对水稻水中甲烷氧化的抑制作用研究    Mohammad Saiful Alam;

协调我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问题    朱兆良;

现代农业需要科学施肥    刘楠

尽快改变农民过度依赖氮肥状况    本报记者 罗芸 实习生 唐武 特约通讯员 黄燕子 通讯员 何描

农户“减肥”意愿微弱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马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卫峰

冰雪干旱怎么施氮肥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推动尿素增效,实现氮肥减量化    四川汇力禾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 曾雪东

水稻氮肥合理利用研究通过鉴定    特约记者 吴志雄

应用新技术少施30%氮肥粮食产量不会减    本报记者 黄朝武 通讯员 何志勇

氮肥施用过量会致减产    本报记者 汪名立

肥料如何顺应低碳农业?    本报记者 张四代

巧用氮肥 提高利用率    刘耀恒

中国农田化学氮肥施用和生产中温室气体(N_2O、CO_2)减排潜力估算    汤勇华

不同氮肥施入模式对苏打盐碱稻田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    徐尚涛

山西省不同土壤上氮肥氮的去向研究    李成学

关中农田氮肥利用及NO_3~--N淋移特点    尹晓芳

不同稻田轮作体系下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气体强度研究    张啸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