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反应吸附强化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研究及其工艺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6:50
热度:

反应吸附强化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研究及其工艺评价【摘要】:我国工业副产焦炉煤气(COG)资源丰富,研究焦炉煤气低成本、高效的规模制氢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利用焦炉煤气

【摘要】:我国工业副产焦炉煤气(COG)资源丰富,研究焦炉煤气低成本、高效的规模制氢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利用焦炉煤气化学转化方法制氢可以解决焦炉煤气变压吸附(PSA)等物理方法制氢存在产氢效率低、资源利用性差的问题。本文在焦炉煤气化学转化方法制氢的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C02反应吸附强化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ReSER-COG)的制氢新技术。对实现焦炉煤气节能、减排、高效制氢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对COG中含有的C2+组分分别进行了不同工艺操作条件下的ReSER反应制氢效果的热力学模拟计算。通过分析优选的C2+组分ReSER制氢的工艺条件,为ReSER-COG制氢工艺的实验研究提供工艺参数选择依据。计算结果得到C2+优选的ReSER制氢的工艺条件为:水碳摩尔比4,钙碳摩尔比2.5,温度200~650℃,压力0.1-1.8MPa范围内,在此优选条件下C2+均可通过ReSER反应获得H2含量在95%以上的产物;产物气体中H2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和C02吸附率的增加而增大。在所研究的相同长度碳链的烃类中,烯烃比烷烃更容易发生ReSER反应,而原料的碳链越长,越容易发生ReSER反应。 其次,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原料为COG经过一次PSA提取氢的模拟解吸气,采用已有制备的Ni-nano-CaO/Al2O3复合催化剂,参考优选计算的ReSER的工艺条件,实验研究了ReSER-COG制氢工艺。研究表明:ReSER-COG制氢在600℃下即可获得浓度高于95.8%的H2,比没有反应吸附强化焦炉煤气蒸气转化的反应温度可降低200℃左右。相同反应条件下,C2+组份比CH4更易发生ReSER反应,证明了C2+的ReSER制氢热力学计算的结果。C2+组份的存在有利于提高产物中的H2浓度,在获得相同H2浓度的前提下,含有C2+的解吸气反应温度可降低50℃左右。C2+对于CH4转化率的抑制影响则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反应水碳摩尔比以及原料空速来消除。在ReSER反应条件下,C2+的存在不会使复合催化剂产生积炭问题。 根据反应原料COG同时含有CH4、CO、CO2等多种反应组分的特点,假设CH4重整反应为控制步骤,建立了ReSER-COG过程的本征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考察了常压下水碳摩尔比为4、温度在560℃~680℃、原料气体空速在0.0417~0.0105g·min·ml-1范围内COG的反应速率情况。结果显示:拟合的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只有4.58%。计算得到COG中甲烷重整反应活化能为95kJ/mol,解释了ReSER-COG过程在较低反应温度下能得到较高CH4转化率的原因。 最后,基于Aspen plus模拟软件,建立了完整的ReSER-COG连续制氢工艺流程。结合实验研究和热力学计算结果确定的ReSER-COG制氢最优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600℃,水碳摩尔比4,钙碳摩尔比为2.75的条件,计算得到ReSER-COG制氢工艺可获得最大产氢率为1.8Nm3H2/Nm3COG,能量转化效率达到最高76.3%,耗水量处于最低值0.8kgH2O/Nm3H2,原料消耗量处于最低值0.56Nm3COG/Nm3H2。在制氢的同时,采用热钾碱对含氮尾气进行C02脱除的方式比不脱除C02的方式,COG能量转化效率降低3.7%,能耗升高15%。比较了不同COG制氢工艺间的产氢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技术指标,结果表明:ReSER-COG制氢工艺具备最强的技术优势。 本文对ReSER-COG制氢工艺的研究结果为焦炉煤气节能、减排、规模化的高效制氢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制氢 焦炉煤气 反应吸附强化重整 本征动力学 技术性能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Q116.2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6
  • 第1章 前言16-21
  • 1.1 焦炉煤气应用概况16-18
  • 1.2 甲烷水蒸汽重整制氢概况18-19
  • 1.3 反应吸附强化水蒸汽重整制氢技术19-21
  • 第2章 文献综述21-48
  • 2.1 焦炉煤气制氢工艺研究现状21-32
  • 2.1.1 物理方法制氢工艺21-24
  • 2.1.2 化学方法制氢工艺24-28
  • 2.1.3 C2+原料蒸气重整制氢反应分析28-32
  • 2.2 以甲烷为原料的反应吸附强化重整制氢技术32-42
  • 2.2.1 反应吸附强化甲烷蒸气重整制氢技术原理32-34
  • 2.2.2 反应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特点34
  • 2.2.3 反应吸附强化重整制氢研究现状34-42
  • 2.3 焦炉煤气的反应吸附强化蒸气重整制氢热力学计算42-44
  • 2.4 文献总结44-45
  • 2.5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45-48
  • 2.5.1 论文研究思路45
  • 2.5.2 论文研究内容45-48
  • 第3章 C2+的ReSER制氢反应热力学计算48-68
  • 3.1 热力学分析原理和方法49-53
  • 3.1.1 反应方程式49-50
  • 3.1.2 热力学可行性计算方法50-52
  • 3.1.3 改变CO_2脱除率优化工艺条件的计算方法52-53
  • 3.2 工艺操作参数对制氢效果的影响53-61
  • 3.2.1 反应产物随温度的变化53-55
  • 3.2.2 钙碳比对H_2浓度的影响55-57
  • 3.2.3 水碳比对H_2浓度的影响57-59
  • 3.2.4 压力对H_2浓度的影响59-61
  • 3.3 改变CO_2脱除率对制氢工艺条件的影响61-67
  • 3.3.1 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61-64
  • 3.3.2 工艺条件计算结果64-67
  • 3.4 本章小结67-68
  • 第4章 ReSER-COG制氢复合催化剂制备及表征68-78
  • 4.1 实验材料和制备方法68-70
  • 4.1.1 化学试剂68
  • 4.1.2 实验仪器68-69
  • 4.1.3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69-70
  • 4.2 复合催化剂分析表征方法70-73
  • 4.2.1 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分布测试70
  • 4.2.2 表面形貌观测70
  • 4.2.3 晶体组分分析及晶粒尺寸计算70-71
  • 4.2.4 活性组分金属分散度测试71-72
  • 4.2.5 CO_2吸附性能评价72-73
  • 4.3 复合催化剂表征结果73-77
  • 4.3.1 复合催化剂物性73
  • 4.3.2 复合催化剂微观形貌表征测试结果73-74
  • 4.3.3 复合催化剂微观晶相测试结果74-75
  • 4.3.4 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度测试结果75-76
  • 4.3.5 复合催化剂CO_2吸附性能测试结果76-77
  • 4.4 本章小结77-78
  • 第5章 ReSER-COG制氢反应工艺研究78-90
  • 5.1 焦炉煤气原料组成78
  • 5.2 ReSER-COG制氢实验方法78-81
  • 5.2.1 实验原理78-79
  • 5.2.2 实验装置79
  • 5.2.3 实验步骤79-80
  • 5.2.4 计算公式80-81
  • 5.3 ReSER-COG制氢反应效果81-88
  • 5.3.1 复合催化剂的ReSER-COG制氢性能81-82
  • 5.3.2 反应温度对制氢效果的影响82-85
  • 5.3.3 水碳比对制氢效果的影响85-87
  • 5.3.4 反应空速对制氢效果的影响87-88
  • 5.4 复合催化剂抗积碳性能评价88-89
  • 5.5 本章小结89-90
  • 第6章 ReSER-COG制氢反应动力学研究90-106
  • 6.1 ReSER-COG制氢反应动力学模型推导91-94
  • 6.1.1 反应机理分析91-92
  • 6.1.2 反应模型推导92-94
  • 6.2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94-104
  • 6.2.1 ReSER-COG制氢反应动力学实验95-96
  • 6.2.2 各组分分压P_i的求取96-100
  • 6.2.3 各温度下COG甲烷转化率对W/F_(COG)拟合100-102
  • 6.2.4 参数的确定102-103
  • 6.2.5 k值和E_a值求解103-104
  • 6.3 动力学方程的检验104-105
  • 6.4 本章小结105-106
  • 第7章 ReSER-COG制氢工艺的技术性能评价106-130
  • 7.1 原料的设计参数106-107
  • 7.2 ReSER-COG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107-110
  • 7.2.1 工艺流程的建立107-109
  • 7.2.2 操作参数的设定109-110
  • 7.3 技术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110-117
  • 7.3.1 工艺数据计算方法110-111
  • 7.3.2 技术性能评价指标111-112
  • 7.3.3 技术性能评价方法112-116
  • 7.3.4 技术性能评价流程116-117
  • 7.4 结果和讨论117-126
  • 7.4.1 对反应温度敏感度分析117-120
  • 7.4.2 对Ca/C敏感度分析120-123
  • 7.4.3 对S/C敏感度分析123-126
  • 7.4.4 对设备产能敏感度分析126
  • 7.5 不同COG制氢工艺的技术性能指标比较126-128
  • 7.6 本章小结128-130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130-134
  • 8.1 结论130-132
  • 8.2 主要创新点132-133
  • 8.3 建议和展望133-134
  • 参考文献134-143
  • 个人简历、博士期间研究成果14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焦炉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艺的应用    王岩

Ni/α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    王金刚,杨立英,刘辉,李成岳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魏玺群,陈健

超高纯氢的制备    李义良

A micro-sphere catalyst complex with nano CaCO_3 precursor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used in ReSER process    

国外氢气生产技术分析    王桂芝;

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吸收剂引导的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模拟    阳绍军;徐祥;田文栋;

沉淀法SiO_2包覆纳米CaCO_3吸附剂性能    师琦;吴素芳;

吸附强化的甲烷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特性    贺隽;吴素芳;

小分子烃类及含氧有机物蒸汽重整制氢反应热力学    熊刚华;李平;张世渊;周兴贵;潘相敏;周伟;

焦炉煤气催化转化制氢镍基催化剂的研究    程红伟

多级搅拌槽内流动特性实验及模型研究    周国忠,高正明,王英琛,施力田,刘青

毛细管中泰勒流的流动及液相分散特性    周媛;张庆勇;刘辉;雷志刚;

不同催化剂条件下毛竹材液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傅深渊;程书娜;赵广杰;

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探讨    赵增慧,夏丽

炮烟中有毒气体含量的确定    吕早生,王光华

间歇釜反应器热衡算解析    孙竹范,李凤梅,叶旭,焦伟堂

氢气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林小芹;贺跃辉;江垚;张丰收;

全膜法水处理工艺在火力发电厂循环水排污水回用方面的应用    赵荧;

高纯氢的制取及其技术要点    强志炯,李少波,沈涛

变压吸附技术在合成氨厂的应用    毛薛刚;张玉迅;周洪富;管建平;

基于钯钇合金膜的光纤氢气传感器特性研究    刘繄;陈幼平;张冈;宋涵;

氢同位素气体分析进展    石磊;李金英;纪存兴;赵志军;唐占梅;

纳滤膜对双组分无机盐溶液离子脱除模型研究    孙凯;邢锴;

高压液相催化合成碳酸丙烯酯影响收率的因素    刘庆利;董学坤;彭志刚;

变压吸附气体分离系统设计工程软件开发    卜令兵;刘应书;刘文海;赵华;

AI/P-SBA-15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合成及其对萘与异丙醇的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任传利;仇深杰;付文文;刘宗昉;孙继红;

流化床还原铁精矿粉动力学初算    周继良;邹宗树;周渝生;余艾冰;

流态化炼铁工艺冷态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燕云;李强;邹宗树;

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的生态化研究    张春霞;胡长庆;殷瑞钰;

焦炉气中氢的规模分离方案研究    昌锟;李青;李强;

竹材液化、树脂化反应动力学及其生成物的性能    傅深渊

无控制Ⅱ型动量交换型径向流反应器催化剂封和床层流场行为的研究    李瑞江

锆酸锂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高温CO_2吸附性能    尹先升

织金新华磷矿稀土赋存状态及其在浮选、酸解过程中的行为研究    金会心

有机污染物电化学氧化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和传质性能研究    苏静

新型复合吸收剂液相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    郭天祥

透氧膜反应器焦炉煤气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    杨志彬

碳材料捕获燃烧后二氧化碳过程研究    沈春枝

镍钼矿冶炼烟尘中硒的提取新工艺及其机理研究    侯晓川

大牛地老区低渗致密多层叠合砂岩气藏稳产技术对策研究    郑军

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的合成及相平衡研究    张君涛

1,7-二溴庚烷的合成及相关基础研究    朱江

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燃料转化技术研究    徐长松

化学回热器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许亮

集成膜技术深度处理油田采油废水研究    潘振江

活性炭和膨润土强化SBR工艺脱氮性能研究    于群

沥青球的流态化氧化行为研究    王永邦

二甲醚重整制氢系统的实验研究    邹卫兵

烃类蒸汽转化制氢气工业生产装置的扩能    周书飞

基于化学链耦合的吸附增强式合成气脱碳过程的研究    开声银

焦炉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艺的应用    王岩

天然气转化制氢工艺进展及其催化剂发展趋势    谢建川;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La_2O_3助Ni/MgAl_2O_4催化剂    张兆斌,余长春,沈师孔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载体及助剂对Ni系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余林,袁书华,田久英,王升,储伟

贵金属铂对镍基催化剂上萘转化性能的影响    李增喜,陈霄榕

CuZnAl水滑石衍生催化剂上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Ⅰ.催化剂焙烧温度的影响    汤颖;刘晔;路勇;朱萍;何鸣元;

固体酸催化剂对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的影响    王晓蕾;任克威;潘相敏;林瑞;马建新;

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贾宏,郭锴,郭奋,邹海魁,陈建峰

变压苯菲尔工艺模拟计算及节能效果分析    曲平,贾爱娟,冷万里,俞裕国,梁波

氢液化装置设计的有关问题    许耀庭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数学模型及优化研究    张兴华

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镍催化剂的实验研究    王艳辉,吴迪镛

Z204催化剂上生物油水相重整制氢反应    汪璐;王铁军;张琦;徐莹;常杰;

生物乙醇重整制氢反应器    张超;郎林;阴秀丽;吴创之;

PEMFC制氢技术现状    王艳辉,王树东,吴迪镛

甲醇催化重整制氢反应器的二维模拟及管径的选取    吴倩,王弘轼,朱炳辰,朱子彬,钟娅玲

微反应器在重整制氢系统中的应用与进展    李吉刚;孙杰;程玉龙;张立功;

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催化剂失活因素研究    王艳辉,张金昌,吴迪镛

处于商业化前夜的乙醇低温重整制氢催化技术    李吉刚;孙杰;陈立泉;李弘;程玉龙;张立功;董中朝;

板翅式反应器中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潘立卫,王树东

醇类重整制氢控制系统设计    练彬;胡志华;肖慧;李鹏芳;郑杰明;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Cu/ZnO/Al_2O_3催化剂的研究    石国军;崔群;张志勇;姚虎卿;

过渡金属对甲烷自热重整制氢Ni/ZrO_2-CeO_2-Al_2O_3催化剂的影响    董新法;蔡秀兰;林维明;

甲烷重整制氢用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杨修春;韦亚南;康晓春;

Ni-Co催化剂催化乙酸水蒸汽重整制氢的研究    胡勋;吕功煊;

碳纳米纤维表面酸性修饰及其在甲缩醛重整制氢中的应用    傅玉川;洪涛;沈俭一;

一类新的液相催化氢化反应体系的提出    李小年;项益智;姜莉;

车载甲醇重整制氢微反应器系统的研究    曾凯;陈鸿庆;余皓;彭峰;王红娟;潘敏强;汤勇;

磷酸铌的酸性及其酸催化性能研究    孙清;傅玉川;沈俭一;Aline Auroux;

等离子体制氢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宋凌珺;李兴虎;李聪;黄敏;

乙醇水蒸汽重整制氢Ni/ZrO_2催化剂的研究    李水荣;马新宾;

燃料电池氢源开发获重大突破    明峰

燃料电池:各国争相投入的洁净高效能源    张华民

国产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追上世界水平    王蔚

地球 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部长 徐冠华

BP携GE“掘金”氢能发电产业    本报记者  阮晓琴

上海新能源车下半年示范运行    记者 钟慧

“氢能车”将挑战传统车    王毅俊

制氢的本事越来越大    通讯员 李振国

竞争焦点:“零污染”    刘林森

焦炉气制氢:能源开发新思路    晋文

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过程研究    王艳辉

反应吸附强化焦炉煤气水蒸气重整制氢研究及其工艺评价    吴嵘

PEMFC甲醇自热重整制氢体系关键过程优化    王胜

蜂窝催化剂中甲醇自热重整制氢反应的研究    汪丛伟

高温过热水蒸气的制备及生物质高温气化重整制氢特性研究    高宁博

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氢和草酸二甲酯加氢合成乙二醇研究    李信宝

负离子自由基发射功能材料在苯酚合成及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上的应用    董婷

镍催化剂上烃类燃料重整制氢新工艺过程的研究    陈亚中

抗硫中毒汽油/柴油重整制氢Pt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    薛青松

二甲醚重整制氢催化反应过程的研究    冯冬梅

钯膜反应器中反应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的研究    吴成

Zn-Cr催化剂上甲醇氧化重整制氢研究    曹卫强

环境友好条件下甲烷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的研究    陈文艳

基于Pt/CZO/Al_2O_3催化剂的多种碳氢燃料水蒸气重整制氢技术的实验研究    邓福山

二甲醚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的研究    张利静

新型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集成研究    袁建丽

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热力学分析    刘波

乙醇蒸汽重整制氢Pd/Al_2O_3催化剂的研究    王皓

柴油机EGR掺氢燃烧及柴油废气重整化学动力学建模    程报

柴油废气重整的化学动力学建模及敏感性分析    徐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