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通风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5:40
热度: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通风性能研究【摘要】: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利用自然通风来实现建筑节能和改善室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太阳能实现建筑内自然通风,不仅可以改

【摘要】: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利用自然通风来实现建筑节能和改善室内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太阳能实现建筑内自然通风,不仅可以改善室内热环境,满足房间一定的舒适性要求,同时又可以节约设备和运行费用,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在竖直式太阳能烟囱中设置半圆柱形吸热墙的多通道太阳烟囱结构形式,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其通风特性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强化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性能。本文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压作用下和风热压耦合作用下的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优化结构在不同的通道宽度W、半圆柱吸热墙半径R下的通风性能;获得了多通道太阳能烟囱内局部速度场、温度场和通风量,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当只考虑热压作用时,在热流密度为100W/m2~1000W/m2的范围内,多通道太阳能烟囱的通风量随着烟囱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风量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小;在一定的太阳能烟囱结构尺寸下,烟囱内的通风量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当只有热压作用时,多通道太阳能烟囱内的通风量均高于传统太阳能烟囱内的通风量,其通风量随着烟囱通道宽度增大的幅度大于传统太阳能烟囱增大的幅度,当半径为150mm时,自然通风量的增长幅度达到38.9%,而传统太阳能烟囱内通风量的增长幅度最大为25%;当宽度一定时,多通道太阳能烟囱内的通风量比传统结构内的通风量增长的最大幅度约为36.4%;热流密度一定时,多通道太阳能烟囱内的通风量高于传统太阳能烟囱内的通风量。 在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时,多通道太阳能烟囱的通风量随着热流密度和室外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室外风场对太阳能烟囱内的通风量具有诱导作用,促使烟囱内的风量增大,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增益。对一定的多通道太阳能烟囱的结构尺寸,在热流密度为100W/m2~1000W/m2,室外风速为0.5m/s~4.0m/s的范围内,随着室外风速的增大,多通道太阳能烟囱内通风量不断增大,风压对多通道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性能有强化作用。 【关键词】:太阳能烟囱 半圆柱形吸热墙 优化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33;TU8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符号说明7-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14-17
  • 1.2.1 国际的研究现状14-16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16-17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多通道太阳能烟囱的通风原理19-31
  • 2.1 自然通风的影响因素19-26
  • 2.1.1 热压引起的自然通风19-21
  • 2.1.1.1 热压的计算19-20
  • 2.1.1.2 热压作用下通风量的计算20-21
  • 2.1.2 风压引起的自然通风21-23
  • 2.1.2.1 风压的计算22-23
  • 2.1.2.2 风压作用下的通风量的计算23
  • 2.1.3 风压和热压耦合作用下引起的自然通风23-26
  • 2.2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墙体内自然通风的机理分析26-31
  • 2.2.1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墙体内通风量的方程26-27
  • 2.2.2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墙体内的能量的方程27-31
  • 第三章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数值模拟的理论分析31-45
  • 3.1 自然对流的理论分析31-33
  • 3.1.1 连续性方程31-32
  • 3.1.2 动量方程32
  • 3.1.3 能量方程32-33
  • 3.2 导热的理论分析33-35
  • 3.2.1 导热的基本定律33-34
  • 3.2.2 导热的微分方程34-35
  • 3.3 辐射的理论分析35-37
  • 3.3.1 辐射的基本定律36
  • 3.3.2 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36-37
  • 3.4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的数值模拟37-42
  • 3.4.1 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37
  • 3.4.2 数学模型37-40
  • 3.4.2.1 近壁面流动的处理39
  • 3.4.2.2 壁面函数法的基本思想39-40
  • 3.4.3 收敛判据的确定40-42
  • 3.5 软件的简介42-43
  • 3.6 本文所用的模拟方法和收敛判据43-45
  • 3.6.1 本课题的基本研究方法43
  • 3.6.2 控制方程的参数和收敛指标43-45
  • 第四章 多通道太阳能烟囱在热压作用下通风性能的研究45-69
  • 4.1 物理模型45-49
  • 4.1.1 物理问题45-46
  • 4.1.2 网格独立性验证46-47
  • 4.1.3 网格有效性验证47-48
  • 4.1.4 多通道太阳能烟囱墙体数值模拟工况的说明48-49
  • 4.1.5 边界条件49
  • 4.2 太阳能烟囱的宽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49-56
  • 4.2.1 太阳能烟囱的宽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49-50
  • 4.2.2 不同宽度下的速度场分布50-53
  • 4.2.3 不同宽度下的温度场分布53-56
  • 4.3 半圆形吸热墙的半径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56-60
  • 4.3.1 半圆柱形吸热墙的半径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56-57
  • 4.3.2 不同吸热墙半径时的速度场分布57-58
  • 4.3.3 不同半径时的温度场分布58-60
  • 4.4 壁面热流密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60-67
  • 4.4.1 壁面热流密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60-61
  • 4.4.2 不同热流密度时的速度场分布61-64
  • 4.4.3 不同热流密度时的温度场分布64-67
  • 4.5 本章小结67-69
  • 第五章 热压和风压耦合作用下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通风性能研究69-83
  • 5.1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在热压和风压耦合作用下的模型及结构69-70
  • 5.1.1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的物理模型69-70
  • 5.1.2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数值模拟工况的说明70
  • 5.2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的宽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70-74
  • 5.2.1 太阳能烟囱的宽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70-71
  • 5.2.2 不同宽度下的速度场分布71-73
  • 5.2.3 不同宽度下的温度场分布73-74
  • 5.3 壁面热流密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74-78
  • 5.3.1 壁面热流密度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74-75
  • 5.3.2 不同热流密度时的速度场分布75-76
  • 5.3.3 不同热流密度时的温度场分布76-78
  • 5.4 室外风速对自然通风特性的影响78-81
  • 5.4.1 不同速度时的速度场分布79-80
  • 5.4.2 不同速度时的温度场分布80-81
  • 5.5 本章小结81-83
  • 第六章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83-85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83-84
  • 6.1.1 热压作用下烟囱内的通风性能研究83
  • 6.1.2 热压和风压耦合作用下烟囱内的通风性能研究83-84
  • 6.2 展望84-85
  • 参考文献85-89
  • 致谢89-91
  • 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    孙猛;刘靖;雷兢;刘石;

太阳能烟囱辅助教室混合通风的温度分布特征研究    许淑惠;董海广;马恬蕾;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的研究现状    苏亚欣;柳仲宝;

太阳能强化烟囱技术在强化室内自然通风中的研究进展    左潞;郑源;周建华;屈波;

太阳能烟囱内部气流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柳仲宝;苏亚欣;刘向锋;

建筑物冬季太阳辐射得热分析    杨昭,郁文红,张甫仁

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性能研究    杨启容;杜威;张金翠;

太阳能烟囱热压强化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井光娥;周艳;李庆领;

小城镇建设中的通风与供热水一体化研究    黄静萍;

基于方差分析的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分析及预测    王仁瑾;李祥立;

重庆地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的实测与分析    丁勇;连大旗;李百战;喻伟;

太阳能强化烟囱技术在通风采光装置中的应用研究    曹露春;张志军;

太阳能烟囱在居住建筑中的运用    王伟超;刘丽娜;陈兴义;

新型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研究    许鹰;

太阳能热化学制氢反应腔的热性能分析    黄兴;帅永;袁远;李炳熙;

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风量的计算模型    段双平;敬成君;

冬冷夏热地区太阳能烟囱热通道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傅俊萍;秦雯;

建筑外饰面材料的太阳辐射性能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麻建锁;董海荣;

一种新型太阳能蓄热风道及其在空气源热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胡磊;卢军;卜萃文;赵娟;

内置式PV-Trombe墙通风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徐小炜;雷菲宁;苏亚欣;

结构参数对内置式PV-Trombe墙内换热特性影响    雷菲宁;徐小炜;苏亚欣;

西藏高原低能耗居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    桑国臣

西北日光温室传热学简化模型构建及温光高效新结构初探    张勇

重力热管在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中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张涛

基于热力学模型的新型无机熔盐水化物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    尹霞

聚光光伏系统中太阳能电池的冷却问题研究    王子龙

高寒地区原油储存过程中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工艺方案优化    赵健

被动式环境调控策略及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朱佳音

热计量模式下居住建筑耗热量分摊模型研究    王仁瑾

太阳能烟囱对工业厂房自然通风影响的数值研究    薛宇峰

太阳能烟囱发电系统集热器的传热与流动过程的研究    朱海林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雷先鹏

自然通风在丽江车站的应用与优化分析    陈雨

乌海沙漠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塔囱的设计研究    田艳荣

既有公共建筑供暖系统节能改造的研究    席永刚

基于一种自动捕风排风装置的自然通风特性研究    霍廖然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柳仲宝

利用太阳能强化室内自然通风的研究    周颖

冬季教室空气质量对学生疲劳的影响    戴欢欢,岳巍,申得民

现代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    万鑫;苏亚欣;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及一项新技术    李珠;张泽平;刘元珍;穆启华;

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理论分析及其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翟晓强,王如竹

特朗勃壁温度场分析    杨昭;徐晓丽;

室内空气中CO_2的评价作用与评价标准    刘建国,刘洋

相变墙体与夜间通风改善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    李百战;庄春龙;邓安仲;李胜波;沈晓东;

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的一维稳态模型    苏亚欣;柳仲宝;

被动式太阳房集热部件优化选型及集热面积简易计算方法探讨    孟长再,巴特尔,马广兴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    孙猛;刘靖;雷兢;刘石;

自然通风的理论机理分析与实验验证    谭刚;左会刚;李晓锋;朱颖心;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雷先鹏

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效果实验研究    荆海薇

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效果实验与设计方法研究    郝彩侠

利用太阳能烟囱强化建筑物自然通风的基础研究    端木祥玲

太阳烟囱发电系统及其固有的热力学不完善性分析    葛新石,叶宏

烟囱高度合理性论证技术方法研究    董旭光;王栋成;张爱英;刘焕彬;王静;曹洁;

电厂烟囱高度确定的技术方法    杨佳财;王继民;孙白妮;

日光生电力 绿洲还子孙    周洲;

烟囱选型分析探讨    张磊;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烟囱的合理形体研究    吕晓东;袁行飞;

怎样砌筑民用烟囱    张志春;

节能炉灶烟囱砌筑    彭景勋;

烟囱最低高度的线算图    杨昌智;

烟囱高度与大气污染预防    吕拓

烧结烟囱高度的环保要求    王介超;程云飞;高景栋;全强;

300MW机组临时烟囱运行风险控制    颜东升;王鹰空;

增加高炉水渣烟囱高度能否节水的探讨    周龙义;

玻璃钢在工业烟气排放烟囱的防腐蚀浅析    王天堂;陆士平;

高耸刚性烟囱爆破拆除技术    贠小有;杨小林;谭家国;

太阳能烟囱辅助教室混合通风的温度分布特征研究    许淑惠;董海广;马恬蕾;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效率分析    明廷臻;潘垣;刘伟;

烟气脱硫对烧结烟囱高度的影响    王介超;高景栋;陈慧艳;顾爱军;范振宇;孙娜;胡林;唐仲尧;

烟囱改建用不锈钢前景广阔    杨延龄

黄电昨进行150米烟囱试爆    余子荣

蠡县紧扎“污染排放口”    冉文园

建造高排放烟囱引发多方质疑    记者 方智斌 见习记者 汪超群

空气发电实现“永动”    本报记者 吴德强

南岗拆除11个大烟囱    郑雷 记者  薛婧

基于西部太阳能烟囱热气流发电及应用研究    周新平

实现太阳能烟囱经济综合利用海水的系统性研究    朱丽

太阳能烟囱热气流发电系统的优化模拟研究    陈伟华

太阳能烟囱提高室内热压通风效果的数值模拟    王丽萍

多通道竖直式太阳能烟囱通风性能研究    赵文博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雷先鹏

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效果实验与设计方法研究    郝彩侠

高耸烟囱拆除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涂立冬

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效果实验研究    荆海薇

太阳能烟囱强化海水蒸发过程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方振雷

两种太阳能烟囱的结构设计方案及对比分析    赵志强

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柳仲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