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及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43:45
热度:

秸秆还田及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摘要】:目前我国化肥消费总量占世界总用量的近三分之一,而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大量施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施用是我国

【摘要】: 目前我国化肥消费总量占世界总用量的近三分之一,而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大量施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施用是我国目前水稻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出/投入比低、肥料利用率尤其是氮肥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等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能将农业生产中现有的有机肥资源合理利用,使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目的在于:(1)探明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研究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肥料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3)探讨稻草还田与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4)探讨耕作方式/稻草还田和氮肥管理模式结合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5)探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利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结合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可以使免耕处理获得与传统翻耕方式相当的产量。本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方式相比,免耕处理水稻幼苗期根系长度和茎蘖数略低,但分蘖成穗率提高,最终获得的有效穗数于翻耕处理相当;免耕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含氮量(SAPD值)与传统翻耕方式相当,但是中后期伤流量增加了14.3%,成熟期吸收的氮、磷、钾与传统翻耕相当,氮肥利用率并没有降低。 (2)不施氮肥时,稻草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但当氮肥用量在100 kgN ha-1-150kg N ha-1之间时,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被施用氮肥引起的增产效应所掩盖,因此还田处理和不还田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无论是稻草全部还田还是半量,结合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和合理的水分管理,水稻产量并没有降低甚至略有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不施氮肥的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比不还田的高10.3%-16.7%,其增产的机理主要是:稻草还田后,由于短时间内氮的固定作用,在生育前期水稻叶片SPAD值低于不还田处理,但在生育中后期,随着稻草的腐烂,被微生物固定的养分逐渐释放到土壤中供植株吸收利用,所以后期水稻叶片SPAD值高于不还田处理,同时提高了根系活力,因此,稻草还田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速度高于不还田处理,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形成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较大的库容,从而提高产量。但施用适量氮肥后,稻草还田引起的促进效应不显著,所以还田处理与不还田处理之间产量也没有显著差异。 (3)在本试验条件下,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实地氮肥管理(SSNM)的氮肥用量降低了16.7%-32.0%,但是在不同年份产量的表现不完全相同,2004和2005年增产效应不显著,但在2006年产量显著增加了5%。SSNM处理在2006年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收获指数比FFP处理显著增加。 (4)稻草还田有利于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本试验中,在施用氮肥的条件下,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三年分别增加12.1%、11.1%和5.6%,而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三年中秸秆还田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4.4%,25.7%和25.8%。 (5)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氮肥利用率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加了14.8%-20.6%,偏生产力提高了1.9%-8.4%,生理利用率也提高了4.3%-36.3%。本试验中,通过比较SSNM和FFP处理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发现,在不同的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方式下,SSNM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幅度达40.5%-54.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6.5%-50.1%,回收利用率提高了27.7%-62.0%,氮肥利用率提高原因的主要是,SSNM比FFP的氮肥用量大幅下降,但产量与其相当或显著增加。 (6)有机肥和化学氮肥配合施用可使水稻产量显著提高12.5%-22.3%,增产的原因主要是干物质积累量和库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数)显著增加,其次是收获指数的提高。施用有机肥后,水稻顶三叶长度和宽度增加,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大,整个生育期叶片含氮量(SPAD值)较高,中后期伤流量较大,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较多,这些均为产量提高的基础。经过分析产量对有机肥和氮肥的反应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氮肥的用量减少,因此,在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时,应对化学氮肥的用量做出相应调整,以同步提高有机肥和化肥的施肥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施用的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对晚稻有一定的残效,早稻有机肥用量和氮肥用量高的处理早稻,其后季作物(晚稻)产量显著高于肥料用量较低的处理。 【关键词】:水稻 有机肥 稻草还田 免耕 实地氮肥管理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511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缩写符号列表14-15
  • 前言15-25
  • 1 有机肥及其利用15-17
  • 2 秸秆还田17-21
  • 2.1 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17-18
  • 2.2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8
  • 2.3 秸秆还田对土壤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18-19
  • 2.4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19-20
  • 2.5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21
  • 3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21-24
  • 3.1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2
  • 3.2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2-23
  • 3.3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23-24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24-25
  • 第一章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模式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25-45
  • 1 材料与方法25-29
  •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25-26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管理26-27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27-29
  • 1.3.1 田间茎蘖动态27-28
  • 1.3.2 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28
  • 1.3.3 叶片SPAD值28
  • 1.3.4 干物质积累28
  • 1.3.5 根系伤流量28
  • 1.3.6 幼苗期最大根长28
  • 1.3.7 测产与考种28-29
  •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29
  • 2 结果与分析29-42
  • 2.1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茎蘖动态变化的影响29-30
  • 2.2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扬花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30-31
  • 2.3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叶片SPAD的影响31-34
  • 2.4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方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4-36
  • 2.5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伤流量的影响36-37
  • 2.6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幼苗最大根长的影响37-38
  • 2.7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38-42
  • 2.7.1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38-40
  • 2.7.2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以及氮肥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40-42
  • 3 讨论42-45
  • 第二章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及氮肥管理模式对双季晚稻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45-56
  • 1 材料与方法45-46
  •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45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管理45-46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46
  • 1.3.1 植株组织氮积累量46
  • 1.3.2 植株组织磷积累量46
  • 1.3.3 植株组织钾积累量46
  • 1.3.4 氮素利用率46
  •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46
  • 2 结果与分析46-54
  •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氮肥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46-52
  • 2.1.1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氮肥吸收和积累的影响46-48
  • 2.1.2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48-49
  • 2.1.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49-50
  • 2.1.4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氮肥回收利用率的影响50-51
  • 2.1.5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氮肥生理利用率的影响51-52
  •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磷素积累的影响52-53
  •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钾素积累的影响53-54
  • 3 讨论54-56
  • 第三章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56-76
  • 1 材料与方法57-58
  • 1.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57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管理57
  • 1.3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57-58
  • 1.3.1 田间茎蘖动态57-58
  • 1.3.2 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58
  • 1.3.3 叶片SPAD值58
  • 1.3.4 干物质积累58
  • 1.3.5 根系伤流量58
  • 1.3.6 主茎顶三叶长、宽及面积58
  • 1.3.7 测产与考种58
  •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58
  • 2 结果与分析58-74
  • 2.1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田间茎蘖动态的影响58-59
  • 2.2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59-62
  • 2.3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水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62-63
  • 2.4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水稻根系伤流量的影响63-64
  • 2.5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64-66
  • 2.6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水稻主茎顶三叶的影响66-70
  • 2.7 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70-74
  • 3 讨论74-76
  • 第四章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双季稻氮肥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76-82
  • 1 材料与方法77
  •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77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管理77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77
  • 1.3.1 植株组织氮积累量77
  • 1.3.2 植株组织磷积累量77
  • 1.3.3 植株组织钾积累量77
  • 1.3.4 氮素利用率77
  • 1.4 数据整理与分析77
  • 2 结果与分析77-80
  •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77-78
  •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78-79
  •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79-80
  • 3 讨论80-82
  • 第五章 结语82-86
  • 1 研究小结82-83
  • 1.1 稻草还田和免耕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82
  • 1.2 稻草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82
  • 1.3 SSNM和FFP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82-83
  • 1.4 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及氮肥管理方式组合的效应83
  • 1.5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83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83-84
  • 2.1 试验设计和思路的创新83-84
  • 2.2 将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和试验研究紧密结合84
  •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路84-86
  • 3.1 存在问题84
  • 3.1.1 有机肥施用对增强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深层次原因的研究不够84
  • 3.1.2 稻草还田只对晚稻进行了研究84
  • 3.1.3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水稻影响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不透彻84
  • 3.1.4 有机肥施用对水稻负面影响的研究不够深入84
  • 3.2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84-86
  • 3.2.1 进一步研究有机肥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84
  • 3.2.2 补充有机肥施用对水稻周年生产的研究84-85
  • 3.2.3 探明有机肥施用对水稻的不利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措施85
  • 3.2.4 深入研究有机肥化肥配施对水稻影响的生理生化机制85-86
  • 参考文献86-98
  • 致谢98-99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9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小麦秸秆基新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谢丽华

太湖流域不同肥力土壤稻—麦轮作系统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刘彩玲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时空变异特征    杨小梅

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对轮作稻麦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哈丽哈什·依巴提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杨庆福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有机肥追施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施用效益的影响    周青;陈风华;张国良;周风明;吕玉亮;滕志英;

饼肥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成熟期衰老的关系    朱焕潮;符冠富;王丹英;章秀福;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

施肥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张磷,黄小红,谢晓丽,谢耀均,王运房

长期定位试验中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效应研究    索东让

秸秆覆盖与秸秆翻压还田效果比较    李新举,张志国

稻草还田及利用技术在农田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效果    刘建松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    胡星明;

山东省高产粮田养分状况及施肥影响的研究    于淑芳,杨力,孙明,马丽,宋国菡,丁光国

腐殖酸和氨基酸肥料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刘兰兰;史春余;万勇善;刘风珍;陈万民;王成银;贾俊昌;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黄书涛;

长期定位施肥对盐化潮土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王薇;李絮花;章燕平;林治安;赵朋;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招远市土壤养分分析及培肥对策    吕世祝;刘建军;吴德敏;赵全桂;周海燕;原晓玲;柳小红;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晁赢;李絮花;赵秉强;左余宝;林治安;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大白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赵明;蔡葵;王文娇;赵征宇;陈建美;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    徐强;谢宝英;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郭熙盛;

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王道中;张成军;

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

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录久;王家嘉;黄厚宽;赵贤友;王黛平;吴萍萍;

“清洁农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前提    朱立志;方静;方兴;

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大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赵明;蔡葵;赵征宇;王文娇;陈建美;

水稻耐1,2,4-三氯苯胁迫基因型的筛选    张国良;陈文军;戴其根;许轲;霍中洋;张洪程;

绿色食品生产中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探讨    徐培智;解开治;杨少海;罗文贱;陈建生;张发宝;唐拴虎;黄旭;

控释肥高分子残膜的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包丽华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模拟氮沉降对三峡库区两种土壤碳、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    刘仁燕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尿素深施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高凤菊;吕金岭;

优化施氮对高产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井大炜;

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晁赢;李絮花;赵秉强;左余宝;林治安;

江淮地区大面积水稻田氮、磷、钾肥合适用量的估算——安徽省“测土施肥、因需配肥”肥东试点农化组技术总结之一    潘耀晃 ,许厥明

几种常用氮肥的相对肥效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    程扶玖;张隽清;

商品有机肥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    郭传贵,张峰

我国缓/控释肥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王恩飞;崔智多;何璐;肖传绪;莫海涛;张小勇;

施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

弱筋小麦扬麦15氮磷钾肥不同用量配比试验研究    陈海平;肖承璋;刘文广;杨德祥;吴一梅;

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李宝刚;谭超;何容信;

水旱轮作体系中的养分循环特征    石孝均

水旱轮作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    范明生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供氮浓度的响应    张岳芳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与调控    朱新开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氮肥适宜用量及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    晏娟

不同品种春小麦养分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李斐

江苏省太湖麦区优质专用小麦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王曙光

氮、磷、钾肥配比对中筋和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祥菊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研究中的养分资源管理    陈祥

湖南水稻种植情况调查及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唐珍琦

小麦生长与产量对施氮的响应及临界阈值的研究    罗娟

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韦雪骐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概述    王永振;高辉;赵江;王浩;姚秀玲;张津凤;侯廷帅;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水稻光合生态特性的初探    张明农,江力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水稻产量的影响    张本元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生态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王守红,张家宏,陈劲松

肥料定位试验中处理与年份互作效应分析    姜文武,陈式谷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度及其动力学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戴伟,白红英

杨槐混交林生长及土壤酶与肥力的相互关系    赵林森,王九龄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利用研究Ⅱ──生活垃圾肥施用于绿菜花的效果分析    刘悦秋,石爱平,刘克锋,王红利,李月华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及其调控途径    刘立军

应用~(15)N对提高氮肥利用率与土壤氮值的研究    陈魁卿;程岩;赵玉臣;林桂范;高妙贞;

土壤质地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党萍莉;肖俊璋;

海泡石对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陈振德,何金明,李祥云,陈建美,刘炳禄,王冠宙,宋国通

黑龙江省南部黑土施氮对大豆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戴建军,程岩

基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刘学军,赵紫娟,巨晓棠,张福锁

有机无机复配肥氮肥利用率的~(15)N生物示踪研究    姜丽娜,符建荣,马军伟,叶静,林成远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与指标    杨江龙,李生秀

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的研究进展    苏阳;刘德林;

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与效应    郑福丽;李彬;李晓云;石元亮;

2006年仪征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调查    陈莉萍;王长松;翟付凤;孔祥英;李梅;

不同施氮量对双季超级早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刘桃菊;江绍琳;唐建军;王润寒;罗真;朱冰;

不同施氮水平及氮磷钾肥配施对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董合林;王润珍;李鹏程;刘爱忠;

无机有机肥配施对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    刘克樱;朱克纯;

内蒙古氮肥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高翔;张胜;

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李小坤;李云春;李慧;

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

水分条件及施肥技术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金绍龄;

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方法的改进    田昌玉;左余宝;赵秉强;唐继伟;林治安;

不同氮肥品种和用量对油麦菜生长及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宁建凤;操君喜;邹献中;杨少海;陈勇;

稻草还田和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许有尊;吴文革;

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于千桂

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多    

常规肥料穿上“纳米外衣”    柴泽

氮肥利用率低的主因找到了    卢育辉

氮肥低成本“控失”技术取得突破    安顺一

氮肥低成本“控失”取得技术突破    安顺一

选用冲施肥须掌握四要领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电价上升对肥价影响有多少(下)    本报记者 王雅萍

采用新法施氮 肥料利用率高    曹一平

种田也不能“大手大脚”    陈洪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农田活性氮损失与氮肥利用率的定量分析    王桂良

秸秆还田及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许有尊

氮与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    秦建权

水稻氮素营养特性、氮肥利用率与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    黄见良

中国农田化学氮肥施用和生产中温室气体(N_2O、CO_2)减排潜力估算    汤勇华

超级杂交稻节氮高效栽培生理生化特性及关键技术研究    龙继锐

旱地不同栽培制度下作物养分流向与调控研究    郑险峰

保护地蔬菜氮肥利用、土壤养分和盐分累积特征研究    杜会英

西藏披碱草属牧草利用研究    曹仲华

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性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    赵利梅

稻-麦/油轮作体系中氮素淋失与利用研究    易时来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稻草覆盖还田对土壤性质和双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张水清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后期地上部氨挥发研究    陈刚

关中农田氮肥利用及NO_3~--N淋移特点    尹晓芳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时空变异特征    杨小梅

保水剂对甜椒光合生理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于建慧

不同氮肥增效剂对小麦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刘兵林

氮肥对超级稻冠层特性、纹枯病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李虎

不同基因型玉米冠层温度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    王国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