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4:55
热度:

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摘要】:N_2O和CH_4是大气中重要的微量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N_2O和CH_4的重要自

【摘要】: N_2O和CH_4是大气中重要的微量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N_2O和CH_4的重要自然排放源,特别是近岸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N_2O和CH_4浓度较高,对海洋温室气体释放的贡献较大。因此,研究典型的近岸海洋环境中溶解N_2O和CH_4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在全球尺度上估算海洋对大气N_2O和CH_4的贡献和对未来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海和长江口海域为研究目标,对这些海域中溶解N_2O和CH_4的分布特征和海-气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 于2006年4月对整个黄海海域、8月对北黄海海域海水中溶解CH_4和N_2O的水平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黄海表、底层海水中N_2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02±1.42 nmol/L和12.57±2.49 nmol/L。8月北黄海表、底层海水中N_2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00±3.22 nmol/L和13.74±3.19 nmol/L。两个航次表、底层海水中溶解N_2O均呈现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表明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尤其是在鸭绿江口附近海域,均呈现出受低盐富N_2O河水的影响。2006年4月黄海部分站位表层海水中溶解N_2O还处于不饱和状态,8月北黄海所有站位表层海水中N_2O均处于过饱和状态。根据现场风速和表层海水中N_2O的浓度,用两种不同的气体交换模式Liss and Merlivat (LM86)和Wanninkhof (W92)分别计算了N_2O的瞬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4月黄海N_2O平均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20±6.02μmolm-2d-1和2.98±9.63μmolm-2d-1,8月北黄海N_2O平均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9.23±11.11μmolm-2d-1和16.18±17.85μmolm-2d-1,约是4月的7.7倍,因此黄海的N_2O海-气交换通量有显著季节性变化。 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北黄海海区水体中CH_4浓度分布共同点为自近岸向外海递减,受鸭绿江冲淡水、黄海冷水团影响比较大;不同点是8月北黄海水体中溶解甲烷浓度要远高于1月,原因是1月陆地径流量远小于8月,陆源输入小,同时冬季由于水温较低,生物活动能力减弱,不利于CH_4的产生。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调查海区表层海水中甲烷饱和度范围分别为248.66-1784.22%和80.70-159.62%,平均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32±0.95和11.64±10.35μmolm-2d-1 (LM86)。可以发现甲烷海-气交换通量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2006年8月)约是冬季(2007年1月)的36倍。 分别于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中的溶解N_2O和CH_4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底层海水中N_2O水平分布具有共同的特征,即N_2O浓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说明陆源输入对N_2O水平分布影响显著。在8月和10月航次中,由于底层沉积物再悬浮现象,导致在杭州湾口外出现了底层溶解N_2O浓度的高值区;部分站位水体中N_2O的垂直分布与水体中的溶解氧呈很好的镜像关系,表明海水中溶解N_2O的产生受到水体中溶解氧的影响。三个航次各站位表层海水中N_2O均呈显著过饱和状态,长江口海域表层海水中的N_2O将通过海-气交换释放到大气中,造成海水中溶解N_2O的净损失。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N_2O海-气交换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月、8月、10月氧化亚氮平均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4.10±1.25、20.86±17.70和13.17±5.89μmolm-2d-1。其中8月份分别是6月和10月的5.1倍和1.6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大气N_2O的净源,而且其作为大气N_2O源的强度要远高于开阔大洋和陆架区。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底层CH_4浓度略高于表层,表明底层水体或沉积物中存在甲烷的源。长江口表、底层海水中溶解CH_4水平分布特征基本相同:即CH_4浓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且在长江口以北海区出现一明显的舌状分布,表明长江冲淡水的显著影响;由于底层沉积物再悬浮现象,导致在杭州湾口外出现了底层溶解CH_4浓度的高值区;甲烷垂直分布分具有温跃层的站位和垂直方向上混合均匀型站位两种类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CH_4海-气交换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利用长期风速和LM86公式估算出长江口6月、10月甲烷平均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5.9±18.4和19.67±27.05μmolm-2d-1。 长江口海域是大气N_2O和CH_4的净源,而且其源强要远高于开阔大洋,因此在全球海洋N_2O和CH_4释放通量的估算中一定要重视河口等近岸海域。 【关键词】:甲烷 氧化亚氮 海-气交换通量 (北)黄海 长江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5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前言9-10
  • 1. 文献综述10-21
  • 1.1 大气CH_4 和N_2O 的源和汇10-12
  • 1.1.1 大气 CH_4 的源10
  • 1.1.2 大气 CH_4 的汇10-11
  • 1.1.3 大气 N_2O 的源11
  • 1.1.4 大气 N_2O 的汇11-12
  • 1.2 海洋中溶解 CH_4 的研究现状及进展12-14
  • 1.2.1 海洋中溶存 CH_4 的分布12
  • 1.2.2 影响海洋中溶存 CH_4 分布的因素12-13
  • 1.2.3 海-气交换通量研究13-14
  • 1.3 海洋中溶解N_2O 的研究现状14-19
  • 1.3.1 海洋中溶解N_2O 的分布研究14-16
  • 1.3.2 海洋中溶存N_2O 分布的影响因素16-17
  • 1.3.3 海-气交换通量研究17-18
  • 1.3.4 海水中溶存 N_2O 的产生与消耗机理18-19
  • 1.4 目前我国CH_4 和N_2O 的研究现状19-21
  • 2. 黄海溶解氧化亚氮、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21-40
  • 2.1 前言21-22
  • 2.2 材料与方法22-25
  • 2.2.1 样品采集方法及站位分布22-24
  • 2.2.2 海水中溶解CH_4 和N_2O 测定方法24-25
  • 2.2.3 大气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9
  • 2.3.1 北黄海大气样品中N_2O 的浓度25-26
  • 2.3.2 黄海海区的溶解氧化亚氮26-32
  • 2.3.3 北黄海大气中的甲烷32-33
  • 2.3.4 黄海海区的溶解甲烷33-39
  • 2.4 小结39-40
  • 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40-67
  • 3.1 前言40-41
  • 3.2 材料与方法41-43
  • 3.3 结果与讨论43-65
  • 3.3.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溶解氧化亚氮43-57
  • 3.3.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溶解甲烷57-65
  • 3.4 小结65-67
  • 4.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6
  • 致谢76-77
  • 硕士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7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夏季渤海溶解甲烷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李佩佩;张桂玲;赵玉川;刘素美;

九龙江河口区夏季反硝化作用初探    陈能汪;吴杰忠;洪华生;

大连湾海域CO_2、CH_4和N_2O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王芹

台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含量估算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毕海波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夏新宇,王先彬

长江口外海上风速的近似推算摸式    徐家良

夏季长江河口潮间带反硝化作用和N_2O的排放与吸收    王东启;陈振楼;王军;许世远;杨红霞;陈华;杨龙元;胡玲珍;

夏季长江口潮间带CH_4、CO_2和N_2O通量特征    王东启;陈振楼;王军;许世远;杨红霞;陈华;杨龙元;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王明星,李晶,郑循华

海洋N_2O的研究进展    詹力扬;陈立奇;

海湾区海水中的溶存甲烷 Ⅰ.分布特征及成因    臧家业,王相芹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    朱玫,田洪海,李金龙,唐孝炎

DNDC模型在长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的CH_4和N_2O排放量估算中的应用    王效科,欧阳志云,苗鸿

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    刘素美,张经,陈洪涛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分布规律及环境指示意义    许淑梅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南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探讨    刘红梅;申唐;

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    赵红艳;陈晔;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中的模型应用    胡立峰;

北京地区甲烷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    苏芳,邵敏,张敏

海流要素辅助航行决策的区划技术研究    许兆新;吴传利;王晓玢;

深海环境对信号采集的影响研究    周知进,刘爱军

船用制冰装置的海水冷凝器及辅助部件    马捷,潘公瑾,何方正

东海北部渔场葛氏长臂虾密度分布与硝酸盐分布的研究    吕华庆;宋海棠;

海洋测绘与海战地理环境信息保障    梁开龙

海洋测绘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梁开龙

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雪灾成因分析    郑沛楠;宋翔洲;陈学恩;

海洋战场环境融合显示技术的研究    朱颖;陆毅;俞立军;李汉荣;牛红光;

卫星遥感与海洋战场环境空间框架的建设    马润赓;李喆;刘少峰;

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    孙敏;

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特征    任惠茹;康建成;王甜甜;安琰;孟菲;

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系统冬夏季温度三维分布特征    王甜甜;康建成;李卫江;任惠茹;安琰;孟菲;

海冰灾害风险分析    郑沛楠;闻斌;张勇;王彦磊;

青岛地铁地源热泵技术综合应用可行性分析    陈友媛;韩亚军;李文伟;邹元霖;李瑞霞;贾永刚;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环境活性金属元素的分布    刘莹;翟世奎;

基于航海雷达的海浪遥测关键技术研究    唐艳红

海上搜救模拟器中近海溢油的实时仿真与可视化研究    余枫

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    陈春涛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    胡利民

东海陆坡海底滑坡识别及致滑因素影响研究    胡光海

水下非均匀光场的目标探测研究    徐洪梅

东海赤潮监测卫星遥感方法研究    王云飞

深海环境及深海沉积物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研究    张鑫

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宋军

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    赵苑

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霍军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用于海岸线检测    张乐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波浪浮标传感器综合测试系统    王娟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底质沉积物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    徐刚

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水声信道多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杨光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杨斌

深海内波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南海应用的研究    宋诗艳

基于海洋台站和浮标的近海海洋观测系统现状与发展研究    李立立

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物理要素特征    徐珊珊

基于GIS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朱求安,张万昌,余钧辉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夏新宇,王先彬

硫酸盐-甲烷界面与甲烷通量及下伏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关系    方银霞;初凤友;

琼东南盆地崖13气田天然气形成水合物的温压条件和厚度计算    陈多福,赵振华,解启来,徐文新,姚伯初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马红波,宋金明,吕晓霞,袁华茂

全球与区域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估算    王淑红;宋海斌;颜文;

南海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分布特征及资源预测    陈多福,李绪宣,夏斌

青藏高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与分布预测    陈多福,王茂春,夏斌

南海北部地区海洋沉积物中孔隙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杨涛,薛紫晨,杨竞红,蒋少涌

带生物泵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    邢如楠

东海海-气界面CO_2通量研究    张龙军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中国黄海、南海和青岛近海表面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多层研究    宫海东

黄河入海径流量变化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马媛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南黄海春季CO_2海—气交换通量及其与夏季的比较    江春波

春季黄海表面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分层研究    张闯

长江干流及其河口水体pCO_2的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桂祖胜

夏季渤海海—气界面CO_2通量及主要影响机制分析    张云

冬季东中国海表层pCO_2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刘建栋

秋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_2分布及其控制机制探讨    郭朝

胶州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杨晶

长江和海南东部典型水体中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    赵静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溶存甲烷的影响    顾培培;张桂玲;李佩佩;韩玉;赵玉川;

地下水硝酸盐去除中反硝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李发东;张妍;李静;

成都市大气降水中无机硫、氮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杜锋

从粘土矿物特征初步探讨苏北辐射状沙洲的沉积特征    赵全基

缺氧环境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的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腾格尔,刘文汇,徐永昌,陈践发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夏新宇,王先彬

长江口外海上风速的近似推算摸式    徐家良

东海海域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分析研究    李福荣,赵继胜,毕嘉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赵一阳,鄢明才,李安春,高抒,3贾建军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稻田CH_4排放对比研究    王德宣,吕宪国,丁维新,蔡祖聪,王毅勇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丁维新,蔡祖聪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齐玉春,董云社

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特征和运移趋势    汪亚平,高抒,贾建军

末次冰期东海南部沉积物特征和物源分析    金秉福

长江河口涨潮槽的形成机理与动力沉积特征    王永红

北冰洋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陈志华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胶州湾及周边海域大气和海水中N_2O和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    李佩佩;张桂玲;赵静;杨晶;陆小兰;宁宇;王振;

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自动采样观测系统    王跃思,王明星,郑循华,沈壬兴,张文,骆冬梅,龚晏邦

北黄海溶解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通量的季节变化    杨晶;张桂玲;郑立晓;张峰;

小叶章生态系统根际土壤微生物及CO_2、CH_4、N_2O动态(英文)    徐小锋,宋长春,宋霞

长江口海域海水表层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    陈美榕,石少华,沈红梅

长江口海域潮流场数值模拟    苗育田,刘清玉,于洪华

海洋水文    

长江口海域有害重金属Cr(Ⅲ)、Cu(Ⅱ)和Hg(Ⅱ)的地球化学收支平衡    吴瑜端,陈慈美,陈于望,林玉明,王隆发

最大浑浊带对长江口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初探    林晶;吴莹;张经;朱卓毅;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Zn的行为    王正方,张碧珍,杨晓兰,姚龙奎,阮小正

介质阻挡放电条件下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的研究    张安杰;朱爱民;李小松;石川;

复合储气材料对氢、甲烷混和气体的储放气研究    孙艳;周亚平;周理;

甲烷芳构化反应中Mo/MCM-22和Mo/ZSM-5催化剂的比较    白杰;刘盛林;谢素娟;徐龙伢;林励吾;

超临界干燥对La_(0.8)Sr_(0.2)FeMn_(1.5)Al_(9.5)O_(19-δ)六铝酸盐性能的影响    张涯远;蒋政;张世超;朱庆山;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Co/MgO/HZSM-5催化剂的研究    张诺伟;黄传敬;高晓晓;翁维正;万惠霖;

Ca调变的Co/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高晓晓;黄传敬;张诺伟;翁维正;万惠霖;

Ni-Co-La-O催化剂上CH_4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    陈龙;王健康;解启慧;王晓来;

Ni/ZrO_2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宋月芹;贺德华;

两相UASB反应器处理木薯淀粉废水的启动运行特性研究    冼萍;潘正现;钟莉莹;

柠檬酸法制备Ce_(1-x)Mn_xO_(2-a)固溶体催化剂甲烷催化燃烧的研究    刘长春;於俊杰;陶炎鑫;蒋政;郝郑平;

35亿年前微生物就能造甲烷    记者  陈超

日本利用海藻进行甲烷发电和废热供暖系统实验    新洲

欧美发现目前火星生命重要证据    王俊鸣

“卡西尼”在土卫六上看见“疑似湖泊”    记者 陈勇

南工大开发高效菌种让粪便转化成甲烷    解悦

有雨有河,士卫六酷似地球40亿年前    记者 杨骏

北极甲烷面临解冻危险    吕静 王平才

深海甲烷遇暖破冰升空污染大气    辛 力

甲烷:气候变化的引爆器    本报记者 黄永明

地幔中可产生甲烷    记者 曹丽君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    徐仲均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胡正华

Ni、NiH~+、NiO和MgO等活化甲烷的理论研究    杨华清

组合多相催化技术及其在甲烷与小分子化合物耦合反应中的应用    王华

中国草原碳库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    张峰

近百年来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    金海燕

甲烷低温燃烧反应分子筛负载Pd催化剂    史春开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存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张峰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改性尿素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荆瑞勇

大气中的稀土元素及稀土农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章玮

胶州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杨晶

CH_4-CO_2低温转化合成含氧有机物的研究    王晓红

甲烷在甲醇和烃类混合溶剂中高压溶解度的研究    郭玉高

纳米铜锡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表征    贾超

天然气(CH_4)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究    闫智慧

金属负载的HZSM-5上甲烷和丙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研究    宣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