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9:49
热度: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摘要】:CH4和N2O是大气中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河流、河口和海洋等水体系是大气中CH4

【摘要】:CH4和N2O是大气中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河流、河口和海洋等水体系是大气中CH4和N2O的重要自然排放源。因此对典型水体中溶存CH4和N2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对认识不同水体系CH4和N2O的释放量和对未来气候的影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黄河及其河口为研究区域,首次对其溶存CH4和N2O浓度的季节变化、调水调沙期间两气体浓度随水沙的变化特征、黄河冲淡水对渤海溶存CH4和N20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以渤海和黄海为研究目标,认识和探讨了其溶存CH4和N2O的分布特征和释放通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每月在黄河河口段的垦利定点采集了水样,对其溶存CH4和N2O浓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2009年期间CH4的浓度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8.73-30.65 nmol/L和20.97±7.57 nmol/L,饱和度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251.9-1243.6%和(649.7±292.1)%,在世界已研究的河流中处于低值。CH4的浓度呈现出秋季高、春季低、夏、冬季居中的特征,与径流量呈正相关。黄河溶存N2O的浓度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8.78-24.26 nmol/L和17.80±4.90nmol/L,在世界各河流中处于较低水平,呈现出冬、春季高于夏、秋季的特征。N2O浓度和河流流量基本上无相关性,而与温度有较好的负相关。据本文初步估算,2009年黄河向渤海输入CH4和N2O的总量分别约为2.22×105mol/yr和1.72×105 mol/yr。黄河调沙期间,于2009年6月19日至7月18日在垦利设点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显示黄河溶存CH4和N2O浓度最高值比流量最高值提前了6天,随水头的到达而出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至低值后稳定,调沙结束后的几天,CH4和N20的浓度随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调沙时期的一个月内黄河向渤海输入CH4和N2O的量分别为2.15×104mol和1.86×104mol,约占2009年黄河向渤海CH4和N2O输入总量的9.7%和10.8%。于2009年6-7月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三次调查,研究表明黄河口溶存CH4和N2O的平均浓度、饱和度和释放通量在已研究的河口中处于低值,在调沙前、中、后期先增大后减小,CH4的变化幅度大于N2O。三次调查期间CH4和N2O浓度的水平分布大致为入海口处有最高值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外海逐渐降低,且调沙中期此最高值区域面积最大,调沙后期的最高值区域面积稍大于调沙前期;底层的浓度大部分高于表层。三次调查期间大部分站位CH4和N2O均处于过饱和状态。 2.于2008年8月至9月对渤海表、底层海水溶存CH4和N2O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渤海表、底层海水溶存CH4和N2O的分布明显受陆源输入和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底层水体溶存CH4浓度和变化幅度都高于表层。在秦皇岛近岸海域底层出现CH4浓度异常高值,有CH4的强源,反映出城市排污对于渤海溶存CH4的影响。其余CH4浓度高值大多出现在近岸和湾口处。夏季渤海表、底层海水溶存N2O的浓度分布有很大差异:表层海水中溶存N2O浓度有两个高值区:大连西部沿岸和莱州湾口北部海域;底层N2O浓度的高值出现在渤海中央区西南部和大连至秦皇岛之间海域。大部分站位N2O浓度从表层至底层呈逐渐增加趋势。夏季渤海各个站位CH4和N2O均呈过饱和状态,是大气CH4和N2O的净源,初步估算出夏季渤海CH4的释放量为3.6×108g-9.3×108g,N20的释放量为1.99×108g-5.40x 108g。 3.分别于2009年2月和3-4月对冬、春季黄海溶存CH4和N2O的分布与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季节表、底层海水溶存CH4和N2O浓度垂直分布较均匀。两季节表、底层CH4浓度水平分布均呈现自近岸向外海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冬季黄海表层CH4长江冲淡水影响,在整个调查区域的西南部有高值区域,底层CH4浓度在西北部沿岸出现高值,在东南部出现低值;春季黄海表层CH4在北部荣成沿岸海域出现高值,底层CH4高值出现在东部和北部沿岸海域,表、底层CH4浓度均随纬度南移而逐渐降低。冬、春季黄海表、底层溶存N20大致呈现从西部和北部近岸向远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冬季黄海表、底层溶存N20的水平分布受盐度、温度的影响较大。冬、春季黄海表、底层溶存CH4和N20处于轻度过饱和状态,海-气交换通量处于较低值。粗略估算出中国近海CH4和N2O的年释放量分别占全球海洋年释放量的3.9%和3.5%。 【关键词】:甲烷 氧化亚氮 黄河 渤海 黄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1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0 前言12-14
  • 1 文献综述14-29
  • 1.1 大气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源和汇14-15
  • 1.2 海洋中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5-17
  • 1.2.1 海洋中溶存CH_4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5-16
  • 1.2.2 海洋中溶存N_2O的产生与消耗16-17
  • 1.3 河流、河口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17-23
  • 1.3.1 河流、河口溶存CH_4的研究进展18-21
  • 1.3.2 河流、河口溶存N_2O的研究进展21-23
  • 1.4 陆架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23-29
  • 1.4.1 陆架海溶存CH_4的研究现状及进展23-24
  • 1.4.2 陆架海溶存N_2O的研究现状及进展24-25
  • 1.4.3 中国近海溶存CH_4和N_2O的研究进展25-29
  • 2 黄河口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29-53
  • 2.1 前言29-30
  • 2.2 材料与方法30-35
  • 2.3 结果与讨论35-51
  • 2.3.1 黄河河口段溶存CH_4和N_2O的分布和季节变化35-40
  • 2.3.2 黄河调流调沙期间溶存CH_4和N_2O的变化40-42
  • 2.3.3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溶存CH_4和N_2O42-51
  • 2.4 小结51-53
  • 3 夏季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通量研究53-66
  • 3.1 前言53
  • 3.2 采样与方法53-54
  • 3.3 结果与讨论54-65
  • 3.3.1 夏季渤海表、底层海水中温度和盐度分布54-55
  • 3.3.2 夏季渤海溶存CH_455-59
  • 3.3.3 夏季渤海溶存N_2O59-65
  • 3.4 结论65-66
  • 4 黄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66-81
  • 4.1 前言66-67
  • 4.2 材料与方法67
  • 4.3 结果与讨论67-78
  • 4.3.1 冬、春季黄海溶存CH_467-73
  • 4.3.2 冬、春季黄海溶存N_2O的分布与通量73-78
  • 4.4 小结78-81
  • 5 结论81-83
  • 参考文献83-96
  • 致谢96-97
  • 个人简历97
  • 发表的学术论文9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2009年8月底长江口海水中甲烷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赵玉川;张桂玲;刘素美;

长江流域及长江口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赵玉川

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溶解甲烷浓度及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夏新宇,王先彬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马红波,宋金明,吕晓霞,袁华茂

夏季长江口潮间带CH_4、CO_2和N_2O通量特征    王东启;陈振楼;王军;许世远;杨红霞;陈华;杨龙元;

海洋中溶存甲烷研究进展    张桂玲,张经

海洋N_2O的研究进展    詹力扬;陈立奇;

海湾区海水中的溶存甲烷 Ⅰ.分布特征及成因    臧家业,王相芹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    朱玫,田洪海,李金龙,唐孝炎

北黄海溶解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通量的季节变化    杨晶;张桂玲;郑立晓;张峰;

对黄河泥沙有机质的溶解特性和降解特性的研究——再论黄河水的COD值不能真实反映其污染状况    陈静生,张宇,于涛,何大伟

珠江口入海河段DIN形态转化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徐继荣,王友绍,殷建平,王清吉,张凤琴,何磊,孙翠慈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及N_2O的排放和吸收    王东启

渤海富营养化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分析    孙培艳

环渤海13城市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方案研究    崔正国

冬季黄海东海环流和长江冲淡水扩展    张衡

黄河入海径流量变化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马媛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黄河调水调沙时期的碳输运特征及花园口站碳系统各分量的年变化    孙超

2002~2004年及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营养盐的变化特征    王婷

胶州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杨晶

长江和海南东部典型水体中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    赵静

南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探讨    刘红梅;申唐;

渤海湾氮磷营养盐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张洁帆;陶建华;李清雪;赵海萍;

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    赵红艳;陈晔;

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氮和总氮的分布    王帅;赖子尼;杨婉玲;庞世勋;高原;

氨氮在底泥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进展    马宁;王宇;史春梅;王继红;

丰乐河污染输出特征研究    储茵;夏守先;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分类    石慧;蔡旭晖;宋宇;

对黄河泥沙与水质关系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陈静生,余涛

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分类    石慧;蔡旭晖;宋宇;

欧盟航空减排交易体制(EU ETS)探析——兼论国际航空减排路径    覃华平;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研究进展    陈祚伶;丁仲礼;

滇池柱状沉积物氮营养盐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李辉;展巨宏;王莹;邓莎;宋迪;潘学军;

反刍动物生产与碳减排措施    李胜利;金鑫;黄文明;曹志军;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雪灾成因分析    郑沛楠;宋翔洲;陈学恩;

海洋战场环境融合显示技术的研究    朱颖;陆毅;俞立军;李汉荣;牛红光;

卫星遥感与海洋战场环境空间框架的建设    马润赓;李喆;刘少峰;

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    孙敏;

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特征    任惠茹;康建成;王甜甜;安琰;孟菲;

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系统冬夏季温度三维分布特征    王甜甜;康建成;李卫江;任惠茹;安琰;孟菲;

海冰灾害风险分析    郑沛楠;闻斌;张勇;王彦磊;

基于航海雷达的海浪遥测关键技术研究    唐艳红

海上搜救模拟器中近海溢油的实时仿真与可视化研究    余枫

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    陈春涛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    胡利民

东海陆坡海底滑坡识别及致滑因素影响研究    胡光海

应用硅藻释读南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    孙美琴

水下非均匀光场的目标探测研究    徐洪梅

东海赤潮监测卫星遥感方法研究    王云飞

深海环境及深海沉积物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研究    张鑫

台湾以东黑潮锋的数值研究    李威

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    王雪峰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营养盐的收支特征    张鹏

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碳参数与营养盐调查研究    殷鹏

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霍军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用于海岸线检测    张乐

波浪浮标传感器综合测试系统    王娟

扬子浅滩成因探讨    侯志民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底质沉积物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    徐刚

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水声信道多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杨光

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生物学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奇

长江口外海上风速的近似推算摸式    徐家良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甲烷(CH_4)排放及其季节变化    杨红霞;王东启;陈振楼;陈华;王军;许世远;杨龙元;

长江干流主要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特征——1998~1999年日中合作调查结果分析    徐开钦,林诚二,牧秀明,村上正吾,徐保华,渡边正孝

夏季长江河口潮间带反硝化作用和N_2O的排放与吸收    王东启;陈振楼;王军;许世远;杨红霞;陈华;杨龙元;胡玲珍;

夏季长江口潮间带CH_4、CO_2和N_2O通量特征    王东启;陈振楼;王军;许世远;杨红霞;陈华;杨龙元;

海洋中溶存甲烷研究进展    张桂玲,张经

海洋N_2O的研究进展    詹力扬;陈立奇;

休伦湖Saginaw湾沉积物反硝化率的测定及其时空特征    杨龙元,WayneS.Gardner

海湾区海水中的溶存甲烷 Ⅰ.分布特征及成因    臧家业,王相芹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    朱玫,田洪海,李金龙,唐孝炎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南海、黄海及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化亚氮和甲烷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研究    许洁

胶州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杨晶

长江和海南东部典型水体中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    赵静

太湖流域源头溪流氧化亚氮(N_2O)释放特征    袁淑方;王为东;

典型河流、河口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释放及产生和转化    顾培培

荧光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对比试验    孙力

总量控制中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研究    汪俊启,张颖

大沽河干流青岛段水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及防治对策    潘伯宁;徐进;

辽河COD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探讨    常原飞,贾振邦,赵智杰,方志刚,贾玉霞

黄河三角洲水质污染对淡水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申保忠;田家怡;

应用模糊数学评价和预测海河的水质状况    孙韧,李玉,张瑞芝

天津市工业污染源结构分析与产业政策建议    赵喜梅

城市河段污染控制灰色动态规划的应用    张祥伟,王敦春

东线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咸水入侵影响及对策    沈焕庭,茅志昌,顾玉亮

长江口南汇东滩淤涨演变分析    陈沈良,谷国传,虞志英

珠江流域河流碳通量与流域侵蚀研究    魏秀国

长江口滨岸潮滩营养盐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效应    侯立军

胶州湾水体交换与营养盐收支过程数值模型研究    刘哲

中国近海部分海域溶解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张桂玲

黄河口泥沙输移及三角洲的近期演变    樊辉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    张晓龙

渤海浮游植物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    赵亮

长江沿程河湖及城市内河水质评价与模拟研究    高学民

天津市重点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研究    王亮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吴自军

长江口区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因子的研究    蒲新明

长江口营养盐结构变化研究    张平

淮河安徽段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李明霞

小清河流域陆源无机氮非点源入海通量的研究    惠二青

小清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    张玉兆

海河水环境保护管理研究    杨军

海湾水交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何磊

长江口潮滩氮、磷的潮汐循环与反硝化作用研究    胡玲珍

河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葛丽颖

浙江省象山港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研究    张永胜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锌的研究    史致丽,吕小乔,薛敏,王东海

黄河口滨海区潮流速度铅直分布及其粗糙度参量的初步研究    王凤聪,高慎月,苏志清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二)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张志南,图立红,于子山

黄河口及渤海湾海水的密度    陈国华,季荣,谢式南,张力军

GIS支持下的黄河口近期淤、蚀动态研究    赵庚星,张万清,李玉环,陈乐增

黄河口泥沙颗粒表面电荷的微电泳研究    张曼平,郑士淮,张正斌,刘莲生

黄河口水中微量酚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崔仙舟;王中柱;刘欣华;单室田;周学兵;

ENDECO-956型波浪跟踪浮标系统在自由漂浮状态下测波的现场试验    滕学春,刘永年,吴秀杰

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Ⅰ.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研究    石晓勇,mail.ouqd.deu.cn,史致丽,余恒,薛长玉

波浪作用诱发的黄河口水下斜坡失稳破坏    单红仙,贾永刚,许国辉

新形势下黄河口治理方向探讨    刘斌;张建中;刘立斌;尚彩霞;

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研究综述    李为华;李九发;时连强;应铭;陈沈良;张国安;

认识和治理黄河河口    沈焕庭;

新时期黄河河口治理的方向与措施探讨    胡春宏;

黄河口入海河道停水后海岸演变    程义吉;

黄河口河海域界划定    程义吉;

基于遥感技术对黄河口水色季相变化与河海划界探讨    马安青;胡泓;袁道伟;孙英君;

基于MIKE21的黄河口流场验证及嵌套模型论证    杨迎宾;童思陈;王万战;黄国鲜;

黄河口河道演变规律新探    王万战;张俊华;

清8出汊以来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演变研究    班丽;

把大闸蟹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 蔡文龙 通讯员 刘宏伟

黄河口大闸蟹彰显品牌效应    记者 蔡文龙 通讯员 张汉珍 黄学东

黄河口大闸蟹畅销国际市场    刘宪亮 张景智

黄河口旅游火起来    记者 葛铸聪通讯员 李先波

黄河口镇旅游服务区启用    记者 葛铸聪

黄河口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    记者 郑代玉

黄河口大闸蟹知名度提升    张汉珍

黄河口甲鱼成功叩关西北    记者 郑代玉 通讯员 付占记

垦利县叫响黄河口文化品牌    特约记者 刘宪亮

黄河口旅游,特色商品亟待“破茧”    记者 李波 通讯员 陈秀亭

黄河口泥沙输移及三角洲的近期演变    樊辉

黄河及河口烃类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张娇

黄河口悬浮泥沙扩散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史文静

黄河口碳输运过程及其对莱州湾的影响    张向上

波浪作用下黄河口海底滑坡研究    常方强

地形演变模型与湿地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在黄河口的应用    杨晨

黄河口海域风浪诱导的泥沙再悬浮数值模拟和全球海面气象参数遥感反演    宗海波

黄河口水体生物光学性质逐时变化的静止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探测研究    郝艳玲

渤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研究    剧永涛

渤海近代沉积物的古地磁与古环境研究    陈灏

基于RS黄河口主要生态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    李东颖

黄河口与长江口现代沉积物识别特征的比较研究    崔兆国

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向上

天然水体中锑的分析方法及其在黄河口和黄海的分布    万玉霞

黄河口无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输运通量    王飞

黄河口无机碳输运行为研究    王晓亮

波浪对黄河口海域海床冲淤的影响    孙晓娟

典型海区反硝化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晓东

洪、枯季黄河口水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及特征分析    秦宏国

黄河口粉质土体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    马德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