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ARM的在线甲烷浓度检测仪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8:33
热度:

基于ARM的在线甲烷浓度检测仪【摘要】:本文研制了一种专用于测试和预警矿井甲烷浓度的检测仪,它基于气体分子的红外吸收原理,采用了非分光技术(NDIR),并选用了带有ARM (Adv

【摘要】:本文研制了一种专用于测试和预警矿井甲烷浓度的检测仪,它基于气体分子的红外吸收原理,采用了非分光技术(NDIR),并选用了带有ARM (Advanced RISC Machines) Cortex-M3内核的STM32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单元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并以滤光片将作为激励源的脉冲红外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路,一路光波长为3.31μm,称为测试通道,一路光波长为4.00μm,称为参考通道,通过对这两路通道的测试数据的参比处理,最终得出测试甲烷的浓度。在大量的研究考证中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系统软硬件构架。硬件方面,提出了弯管气室的结构设计,有效延长光路使气体能充分吸收红外光,并将光源及热释电红外探测器集成在气室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气体分析系统,使三者相对位置不变,有效减少误差。选择了合适的滤光片配合热释电探测器以达到单光路双波长的效果。设计了滤波和放大电路对探测器输出的微弱信号进行了调理以满足单片机处理电压范围,并设计有液晶输出接口对测量数据进行实时的显示,同时也能通过串口连接至上位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在线查询和保存。软件方面,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对测试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进行了有效的编程控制,STM32驱动A/D转换模块采用了多次去噪算法、多次算术平均滤波和前向积分法对所得电压数据进行采集,最终提高了模数转换的分辨率,保证了测量的精度,且报警值写入EEPROM,实现了断电保存。 在仪器标定上,创新使用了在单片机中植入查询表程序的方式,即是在实验收集到一定量数据的基础上用有限的数据点在软件中用回归拟合的方式得到一条反映甲烷浓度与测试数据之间关系的呈指数式的曲线,再通过软件算出其一一对应的更密集的浓度点,将浓度与测试数据的对应信息以查询表程序的方式植入单片机,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即可根据测试数据输出对应浓度信息。 大量实验显示,该检测仪具有不易中毒,不易爆炸和响应速度快的特点,且功耗和体积较小。偏移量最大仅0.286%,系统灵敏度达到了100ppm,响应时间为25S,测试系统的各项性能基本达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红外吸收原理 NDIR ARM Cortex-M3 甲烷浓度 弯管气室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P2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引言9-10
  • 1.2 现有气体浓度检测仪的分类及比较10-11
  • 1.3 红外气体检测仪的国内外发展趋势11-12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2-14
  • 第二章 红外检测理论基础及甲烷浓度检测模型的建立14-24
  • 2.1 红外光谱的形成与红外区的分类14-15
  • 2.2 量子学说与分子内部的能级15-16
  • 2.3 甲烷的红外吸收峰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16-21
  • 2.3.1 分子的振动分类17
  • 2.3.2 分子的振动光谱17-20
  • 2.3.3 本设计选用的甲烷气体红外吸收谱线20-21
  • 2.4 甲烷浓度检测系统的理论基础21-24
  • 2.4.1 朗伯-比尔定律21-22
  • 2.4.2 非色散红外光谱法(NDIR)的特点和优势22-24
  • 第三章 甲烷浓度检测仪的结构设计和器件选型24-50
  • 3.1 系统的总体结构24-25
  • 3.2 气室部分的结构设计25-39
  • 3.2.1 气室的结构设计和原理25-27
  • 3.2.2 红外辐射光源的选定27-31
  • 3.2.3 红外探测器及其配套滤光片的选定31-39
  • 3.3 小信号检测调理部分的设计39-48
  • 3.3.1 系统总体电源供电电路39
  • 3.3.2 光源驱动电路39-41
  • 3.3.3 放大滤波电路41-44
  • 3.3.4 液晶显示电路的设计44-46
  • 3.3.5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46
  • 3.3.6 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TM32系列处理器46-48
  • 3.4 实际布线应考虑的问题48-50
  • 第四章 甲烷浓度检测仪软件设计50-56
  • 4.1 调制信号与放大后的输出信号的时序关系50-51
  • 4.2 系统软件设计51-53
  • 4.3 液晶显示功能模块设计53-54
  • 4.4 串口通信功能模块设计54
  • 4.5 软件调试54-56
  • 第五章 仪器标定法与实验数据的分析56-65
  • 5.1 浓度计算公式推导56
  • 5.2 数据拟合方法56-57
  • 5.3 查询表方法介绍57
  • 5.4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57-64
  • 5.4.1 甲烷浓度测试仪的实验室标定57-59
  • 5.4.2 实验步骤59
  • 5.4.3 实验数据稳定性分析59-61
  • 5.4.4 实验结果数据分析61-64
  • 5.5 本章小结64-65
  • 第六章 结论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CH_4气体光纤传感器的研究    叶险峰,汤伟中

光纤乙炔气体检测系统的研究    刘泉,林海燕

红外气体分析器    张永怀,白鹏,刘君华

红外技术的发展    潘小青,刘庆成

气体传感器及其发展    潘小青,刘庆成

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马戎,周王民,陈明

红外在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    加纳龙三,江涛

红外测量系统中光电导探测器电路设计    陈兴梧,刘鸣,赵煜,赵慧影

红外CH_4检测仪    王一丁,钟宏杰,金钦汉,白旭东,王德

气体传感器的发展概况和发展方向    刘崇进,陈明光,贝承训,倪新蕾,梁海生

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的紫外光固化研究    韩建;顾嫒娟;袁莉;梁国正;

鼠尾藻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潘路路;张明玉;黎庆涛;李亚丽;

光纤光栅式甲烷浓度差分检测系统研究    管立君;张景超;褚衍平;刘宇蕾;

基于Davinci DM6446的红外电力检测系统测温算法实现    代少升;姜伟;

基于积分时间的IRFPA成像系统动态范围的调整    代少升;肖义;徐沛;

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的甲烷气体监测技术    韦云波;印新达;江山;董雷;

MEMS微加速度与微角速率集成传感器的研制    吕树海;杨拥军;徐淑静;张旭辉;

射频溅射CoMnNi氧化物薄膜结构研究    谭辉,陶明德,韩英,张寒

改进的卡尔曼滤波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李晶;朱斌;郭立新;龙波;王小珂;

基于热管温控技术的红外伪装应用研究    杨辉;谢卫;张拴勤;潘家亮;

基于可调谐近红外二极管激光波长调制光声光谱    李劲松;高晓明;刘锟;方黎;张为俊;

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和进展    郭萌;姚素薇;张卫国;张莹;

近海面异常折射对光电探测目标特征的影响分析    李云波;方正;张永刚;王慧丽;

火灾早期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秦华礼;常德强;易光旺;陈宝智;

一种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研究    郭亚林;梁国正;丘哲明;刘爱华;

肉品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周炜;李小昱;王为;周竹;张军;

泥炭土中腐殖酸的提纯和表征研究    王波;刘德军;姚军;龙浩骑;陈曦;苏锡光;曾继述;范显华;

热红外抑制涂层研究    黄长庚;张拴勤;徐怡;蒋晓军;

三苄基锡巴豆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祁宝亮;孙庆宇;王芳霞;吴辉禄;

某发动机低压涡轮长轴内型面测量系统研究    张丽;吴兴锁;

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的FTIR/ATR光谱分析方法研究    尹浩

磷改性催化剂一步合成二甲醚研究    陈樑

聚酯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及喷墨印花应用性能研究    王春莹

结构植物学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    邢茗

水热法制备微/纳米结构WO_3及其气敏与光电性能的研究    闫爱华

疏肝补肾养心法对疲劳所致学习记忆力下降作用的机理研究    马佳美

光子晶体应用于红外辐射光谱控制的探索研究    李进

废轮胎热解油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王慧

基于吸收光谱法的光纤气体传感器及传感网络    余贶琭

双钨酸盐KRE_xYb_(1-x)(WO_4)_2激光晶体的研究    张莹

提高红外探测器探测率的理论分析    于石松

红外瞄具零位走动量测试系统研究    谢斌

基于嵌入式Linux的红外呼气酒精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开发    熊业攀

折射率调制光纤气体传感系统设计与研究    贾林涛

数字化光纤气体检测系统方案研究    杨蕊

近红外光纤甲烷气体检测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    石建中

稻秸秆提取纤维农用非织造地膜的研究    程士润

酪蛋白磷酸肽螯合铁的制备    陈美姣

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堆肥中简青霉产漆酶检测的研究    周雯婧

海水表面温度红外测量方法的研究    李冰

吸收式光纤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王玉田,郭廷荣,王莉田,侯培国

高分子功能材料及在传感器中的应用─气体传感器(连载二)    卢崇考

镉、锡复合氧化物及掺银薄膜的气敏光透射特性    许富江,翁文华,林祥云

一种新型金属复合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体系    张天舒,沈瑜生

吸收式光纤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王玉田,郭廷荣,王莉田,侯培国

浅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    乔冬平

红外生命探测仪的研制及试验    刘良刚,詹碧燕,俞飞鹏

加强气体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为微电子工业振兴服务    刘光会

半导体p+n型气体传感器原理    王毓德,吴兴惠,李艳峰,周桢来

光谱仪器探测器件应用评述    庄大奎;刘亚淑;刘华;

基于气体传感器阵列的混合气体检测系统    王玮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导热系数测定仪    张涛;李艳宁;丁丽丽;

基于ARM的微型热敏打印机设计    庄坚菱;郑崇苏;

ARM内核的中断技术    来卫国

μC/OS-II在ARM上的移植    李明

Armboot在EV40评估板上的移植    赵勐,陈朔鹰,马忠梅

基于Intel IQ80310平台的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配置    何磊,庞小红,吴智铭

基于ARM微控制器配置FPGA的实现    武文权,杨根庆

基于ARM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胡延霖;苏永振;陈晖;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手机启动引导程序实现    张威;徐勇;

基于ARM的新型远程脑服务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崔世钢;廉正光;邴志刚;董锦旗;

基于ARM与FPGA的机械手控制设计    丁庆振;王书茂;陈度;杨景利;徐鸿斌;

基于ARM处理器的LED可变情报板嵌入式控制器    龚兆岗;

电力电容器微机保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康明才;赵西平;

基于ARM的固态记录器控制模块的设计    李和平;

基于ARM的有源滤波器测控系统设计    夏文岳;袁海文;弥寒光;郭鑫;

基于ARM的多协议转换系统及其路由设计    曾翠荣;李斌;佘曼桂;

基于ARM的心电采集系统的设计    侯立亚;李艳峥;吴水才;张松;白燕萍;

基于ARM的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的研制    高得力;高聪哲;

嵌入式SMS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阮航;许榕生;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激光粒度仪电路设计    王俊;刘缠牢;赵丁;

ARM的另类生存    柴小瑞

ARM能成为真正的挑战者吗?    本报记者 周源

英特尔与ARM谁将最终获胜?    本报记者 赵艳秋

苹果大可不必买ARM    许磊

ARM电脑,越走越近    胡祝

联想选择ARM 英特尔阵营惊现裂痕    本报记者 王然

ARM总裁:将进入小尺寸笔记本市场    王如晨

新鲜ARM本不妨关注    总编 孙定

ARM试与Intel分天下    本报记者 郑迪

ARM与软件企业合作提供先进IP    本报记者 刘学习

基于ARM的双丝脉冲MIG高速焊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    张红兵

桥路型高温超导限流器的研究    张志丰

仿生机器蟹两栖步行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陈东良

基于ARM和WLAN的油田配电网终端数据远传关键技术研究    王秀芳

基于ARM架构的嵌入式人脸识别技术研究    李外云

基于手部特征的多模态生物识别算法研究与系统实现    竺乐庆

基于处方图的变量喷药系统研究    王利霞

基于ARM的二级倒立摆控制的研究    熊新

基于ARM的嵌入式车载导航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王楠

ARM反编译中的类型分析技术研究    周丽娜

基于ARM平台嵌入式数据传输通信软件的设计    石舒

基于ARM的矿用监测分站    张磊

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综合血压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黄杰

基于ARM的嵌入式网关多协议转换的研究    阎连龙

基于ARM的火焰识别系统的设计    李光

基于ARM控制器的物料色选系统研究    张志刚

基于ARM结构体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设计    刘凯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