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6:38
热度: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摘要】: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使得高原周缘区所形成的天然地理环境为水资源的储蓄与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由于高原强烈而持续的隆升,使得

【摘要】: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使得高原周缘区所形成的天然地理环境为水资源的储蓄与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由于高原强烈而持续的隆升,使得这些地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变得极其复杂,区域稳定性条件极差。本文以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为例,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所导致的构造活动效应及其工程危害效应。 本文在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递进式挤压隆升的动力学模式,同时详细研究了由于高原隆升所引起的活动构造效应、高原区活动断裂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地震活动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区的构造活动效应、中卫-同心断裂的现代活动性,以及由于F_(201)断层的现代活动对坝基可能产生的错断效应。 文章同时基于断裂力学、岩石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理论,将岩石破裂扩展概括为四种主要模式,并首次提出了断层的逆冲破裂扩展模式。对断层错断研究中,断层面两侧的相对错动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并概括出估算断层错动量的三种途径,据此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大柳树坝基断层错动效应问题以及松动岩体的稳定性问题。最后对大柳树坝址区存在的工程错断问题进行了初步预测。 【关键词】:青藏高原 大柳树坝址 递进式挤压隆升 构造活动效应 地震活动效应 工程错断效应 有限元模拟 有限差分模拟 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P542
【目录】:
  • 0 绪论7-18
  • 0.1 问题的提出及本课题的研究方向7-8
  • 0.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8-11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5
  • 0.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技术路线15-18
  • 1 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活动效应与地震活动效应18-59
  • 1.1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与隆升过程18-25
  • 1.1.1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问题研究简述18-22
  • 1.1.2 青藏高原隆升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22-25
  • 1.2 青藏高原隆升的活动构造效应25-34
  • 1.2.1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基本发育过程25-29
  • 1.2.2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基本活动类型及分布特征29-34
  • 1.3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震活动效应34-42
  • 1.3.1 高原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34-35
  • 1.3.2 高原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35-39
  • 1.3.3 低速高导层与多震层的关系39-42
  • 1.4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42-44
  • 1.5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特征44-59
  • 1.5.1 古构造与构造格局演化过程44-48
  • 1.5.2 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特征48-50
  • 1.5.3 活动构造基本特征50-54
  • 1.5.4 地震活动基本特征54-59
  • 2 大柳树坝址区区域稳定动力学环境研究59-71
  • 2.1 青藏高原东北隅--北祁连山东部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59-62
  • 2.2 地壳结构特征62-64
  • 2.3 香山逆冲推覆构造带64-67
  • 2.3.1 构造演化过程64-66
  • 2.3.2 香山逆冲推覆构造格局66-67
  • 2.4 中卫-同心断裂带基本活动特征67-71
  • 2.4.1 断裂带分布特征68
  • 2.4.2 断裂带现代活动特征68-71
  • 3 大柳树坝址区断裂构造活动效应71-101
  • 3.1 大柳树坝址基本构造格局71-77
  • 3.1.1 大柳树逆冲推覆构造格局71-75
  • 3.1.2 坝址区断裂构造系统75-77
  • 3.2 F_(201)断裂现代活动性研究77-93
  • 3.2.1 活动断裂的分段评价问题78
  • 3.2.2 中卫地震破裂带与F_(201)断层规模78-84
  • 3.2.3 F_(201)断裂活动性研究84-93
  • 3.3 坝址区其他主要断层活动性93-101
  • 3.3.1 主干断层活动特征93-95
  • 3.3.2 次级断层特征与活动性95-101
  • 4 工程错断效应的理论研究101-137
  • 4.1 概述101-104
  • 4.2 坝址区工程错断问题分析104-110
  • 4.3 坝址岩石破裂扩展模式研究110-120
  • 4.3.1 裂纹的三种基本类型110-112
  • 4.3.2 坝址区岩石破裂扩展模式的断裂力学分析112-118
  • 4.3.3 Coulomb破裂扩展模式118-119
  • 4.3.4 逆冲破裂扩展模式119-120
  • 4.4 大柳树坝址逆冲断层破裂扩展模式研究120-125
  • 4.4.1 材料力学理论分析结果121
  • 4.4.2 断裂力学理论分析结果121-122
  • 4.4.3 裂端扩裂迹线的确定122-124
  • 4.4.4 逆冲断层的前展式发育特征124-125
  • 4.5 断层面相对位错量及破裂带宽度的估计125-137
  • 4.5.1 中卫地震断层F_(201)位错量估计125-127
  • 4.5.2 震级与断层位错量关系研究127-130
  • 4.5.3 断层长度与位错量关系的研究130-133
  • 4.5.4 地震断层破裂带宽度的估计133-137
  • 5 工程错断效应数值模拟和断错问题预测137-173
  • 5.1 静力有限元分析基本过程137-138
  • 5.2 平面应变有限元模拟138-143
  • 5.2.1 模型及基本参数138-139
  • 5.2.2 计算结果分析139-143
  • 5.3 坝址地段三维有限元静载荷模拟143-147
  • 5.3.1 模型及基本参数144-145
  • 5.3.2 计算结果分析145-147
  • 5.4 三维动力有限元模拟147-160
  • 5.4.1 三维动力有限元分析基本过程147-151
  • 5.4.2 模型及基本参数151-153
  • 5.4.3 计算结果分析153-160
  • 5.5 平面动力有限差分模拟160-164
  • 5.5.1 平面问题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与过程160-162
  • 5.5.2 模型及基本参数162-164
  • 5.5.3 计算结果分析164
  • 5.6 大柳树坝址工程断错问题预测164-173
  • 5.6.1 导致断错效应发生的工程地质因素167-168
  • 5.6.2 断错效应灾害预测168-173
  • 6 结论173-177
  • 参考文献177-191
  • 致谢191-192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19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青藏高原递进式隆升的力学模式    马润勇,席先武,彭建兵,赵法锁,李喜安

松动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    席先武,邵铁全,彭建兵,雷小青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    马润勇;彭建兵;刘利年;潘爱芳;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    马润勇,彭建兵,刘利年,潘爱芳

确定地震破裂带长度的新方法——以中卫1709年7(1/2)地震为例    马润勇,彭建兵,门玉明

震级与破裂尺度及位错量关系的讨论    马润勇;彭建兵;

松动岩体群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席先武

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    胡高社

通海隧道区域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发震机理研究    李光慧

陕西彬县段泾河河流阶地初步研究    郭晓鸽

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石卫

宝鸡地区活动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地震活动性分析    王明秋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宝鸡—天水段活动性评价及区域应力场分析    刘树林

青藏东北缘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场分析与构造活动性研究    张冬菊

西安及邻区构造稳定性评价    何爱妮

雁行割缝大理岩平板次级裂纹演化的实验研究    赵永红,梁海华

青藏高原的地震分布与震源机制    傅维洲

脆性断层形成的递进连通模型    唐诗佳,彭恩生,孙振家

中卫—同心断裂带中段:香山—天景山断裂带1709年7_(1/2)级地震形变带特征    聂政,林伟凡

中卫—同心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    任利生,林伟凡

青藏高原东北隅强震构造模型    田勤俭,丁国瑜,申旭辉

平行走滑断层相互作用的粘弹模型和减震作用    傅征祥,刘桂萍

断层相互作用的初步讨论    姚兰予,聂永安,赵根模

电力工程活动断裂安全距离的研究    汤淼鑫

巴基斯坦北部的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期问题    李吉均,徐叔鹰

滑动摩擦和弹塑性阻尼器相结合的基础隔震体系    刘德馨

立式储罐抗震设计新方法    周利剑,孙建刚,张云峰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冯君,吕和林,李安洪

某白灰厂滑坡变形机制研究    娄世飞;于远忠;

惯性力考    宋天齐;

利用人工模拟脉动风压计算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动力反应时程    葛楠;周锡元;侯爱波;

关键块体在边坡岩体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陈广斌;

顺层岩石高边坡在卸荷条件下失稳长度的确定    钟卫;周德培;杨涛;冯君;

坝坡地震永久变形分析    王雪浪;

滑坡灾害链式演化阶段及规律研究    王羽;肖盛燮;冯五一;张元才;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oblique-thrusting during the 1 2 May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    

Surface de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and mountain building of the Longmen Shan,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atoshi Okuyama;Yoshiki Ninomiya;Sarah Wright;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滕吉文;张洪双;孙若昧;闫雅芬;张雪梅;杨辉;田有;张永谦;阮小敏;

An overview of the earth crust under China    José Badal;

基于矿物结构与钻探的花岗岩地质强度指标研究及应用    林达明;尚彦军;吴锋波;张巍;张翔;

高地应力地区河谷应力场特征    祁生文;伍法权;

岩石泊松比与内摩擦角的关系研究    张年学;盛祝平;李晓;李守定;赫建明;

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

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

基于大地测量资料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及模型研究    曹学伟

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李洪奎

直角域中圆形夹杂与裂纹反平面动力的相互作用    折勇

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    王猛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刘冬雁

    Dongyan Liu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逆冲推滑体系    金宠

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    王德才

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    田黎萍

祁连山北部侵蚀速率的时空分布与构造抬升变形研究    胡小飞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简化动力分析    张伟杰

断层活化导致井巷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薛志鹏

基于FLAC~(3D)的断层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贾晓亮

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    何寿迎

岩石三维内部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吕海波

中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与油气资源关系    马浩宁

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实验研究    李亚帮

基于地质环境评价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张超

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王晓初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冰川发育气候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    钟雷

活动断层的基本理论与常用研究方法    李玉森;

第四纪沉积物常用测年方法及其适用性研究    张生

隧道工程中水力耦合问题的探讨    吉小明;

地震带的隧道开挖    雷谦荣

重庆地区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破坏及围岩压力特点分析    雷谦荣

层状岩体强度异向性地下洞室的有限元分析    张玉军,唐仪兴

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    易朝路,李孝泽,屈建军

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叶佰生

第四纪中期青藏高原冰冻圈的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    施雅风

活动断层分段研究    李树德

三峡坝区的区域稳定性    刘国昌;刘玉海;曹炳兰;

关于区域稳定性的研究和评价的几个问题    罗国煜;魏学诚;吴浩;

渤海及邻区地应力场分析及构造稳定性评价    解秋红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研究    孟国杰

深切峡谷区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数值仿真研究    胡斌

岩质高边坡开挖与支护过程分析    喻军华

中国大陆板内构造运动的动力学研究    肖兰喜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    袁道阳

中国大陆地震应变场研究与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学数值模拟    王辉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    陈刚

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其防治对策    刘招伟

黄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    王均平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李攀峰

滇西北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    吴长富

渭河中下游河流阶地的演化模式    张猛刚

超大型电厂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其场地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王振华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原盆恢复及其演化    王建强

乌鲁木齐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与数据库建设    刘云华

鄂尔多斯南缘构造特征研究    周正

陕西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刘佳

青海省活动断裂展布特征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    周保

更新世黄土高原强烈侵蚀期发生的环境条件    伍铁牛;付秋萍;范冬庆;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王德朝;张进江;杨雄英;戚国伟;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构造岩片划分及形成——以仲巴-桑桑段为例    吴新国;吕继东;

西藏双湖托纳木地区上侏罗统雪山组物源分析    金玮;王成善;李亚林;

丽水-椒江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与油气运聚关系探讨    张胜利;夏斌;胡振华;张宴华;

柴达木北缘滩间山群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李峰;吴志亮;李保珠;

基于RS、GIS的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峰地区断裂构造的定量研究    张明华;

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    赵义来;刘亮明;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广东阳江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叶秀薇;闻则刚;刘锦;杨马陵;胡秀敏;

青藏高原吉隆-鲁谷(Hi-Climb)层析成像与印藏碰撞的消减作用    钱辉;姜枚;Chen Wangping;John Nabelek;Zhao Dapeng;赵磊;王亚军;

基于RS、GIS的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峰地区断裂构造的定量研究    张明华;

Dip-slip rate determined by cosmogenic surface dating on a Holocene scarp of the Daju fault,Yunnan,China    David Fink;

雅砻江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变形破裂特征及趋稳机制研究    胡耀飞

关中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    杨建军

鄂尔多斯盆地与能源矿产有关的一些地球化学研究    潘爱芳

双护盾TBM开挖深埋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    苏华友

无定河上游地区环境演变与抗逆植物资源及其在生态重建中的利用    李榜晏

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    伍铁牛

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姜辉

基于空间大地测量反演理论的汾渭盆地地壳形变及地裂缝群发机理研究    瞿伟

第四纪中晚期临汾盆地湖侵湖退的过程及其机制推断研究    王丽丽

宝鸡地区活动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地震活动性分析    王明秋

复合地基加固处理地震液化土地基现场试验与监测    王俊涛

富地下水条件下膨胀土松散堆积体边坡柔性支护技术研究    黄汉彪

地壳形变与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研究    王禹萌

西攀、攀田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姚强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王德朝

广东省中生代典型侵入岩隆升研究    张广平

布伦口地区河流阶地研究    冉钊

山陕地堑湖盆第四纪阶段性演化的时间序列差异及其意义    胡向阳

青藏高原的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对M.Kuhle的大冰盖假设的否定    施雅风,郑本兴,李世杰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    张兰生;

长江三峡坝区—库首地带地壳活动性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刘玉海

青藏高原隆升的主因—大陆板块内的盆-山碰撞作用    白文吉,杨经绥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与石炭二叠纪冈瓦纳北界    李才

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罗志立

龙门山中北段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宋鸿彪,刘树根

阿尔金山走滑断裂构造样式    蔡学林,魏显贵,刘援朝

塔里木盆地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模式——兼论楔入造山推覆成盆作用    蔡学林,彭大钧,刘援朝,田作基,魏显贵,刘文均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变形构造形成与演化模式    蔡学林,刘援朝,魏显贵,田作基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董光荣;王贵勇;陈惠忠;阎满存;金炯;王跃;

中国8级大震时间预测问题讨论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

上海金山深水槽两侧第四纪地层错断现象的分析    季幼庭,李端璐

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傅容珊,徐耀民,黄建华,李力刚

黄崖关断裂的新活动——错断长城    曹忠权,叶定衡,王金铎

小秦岭金矿田507脉成矿期内构造活动及矿体定位关系    郭晓东,王广兰

咸阳地裂缝成因分析    于国新;

汤原断陷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    王孔伟;张帆;林东成;

依~舒地堑汤原断陷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关系研究    王青海,张帆

构造活动模式变化对b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顺云,刘力强,马胜利,马瑾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化及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    崔卫国;穆桂金;文倩;岳健;

超饱和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及模拟试验    雷怀玉;王红岩;赵群;

北山候选区构造活动性评价初步研究    郭召杰;张志诚;王驹;陈伟明;

从新全球动力学理论探讨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及地质环境的形成机制    杨志华;苏生瑞;王北颖;张传林;

水氡正常和异常动态的特征研究    范雪芳;王吉易;

东昆仑东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分析    刘德民;

构造活动波的进一步研究    冯德益;聂永安;郭瑞芝;吴国有;

亚太地区的构造活动与变形    李延兴;胡新康;郭良迁;张中伏;

粤北花岗岩体内构造活动划分及其伴随的脉体活动    曹豪杰;谭正中;吴烈勤;

地球圈层结构中构造活动传递机制的塑性波理论    白登海;

构造活动迁移的动力机制    钱生华;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四段断层活动性研究    许承武;李忠;

麻城递进式培养新农村建设生力军    通讯员 陈中华

“递进式”服务提升出口电器质量    邹苗章 胡哲

自制修井工具治“瘫井”    方彤 王国仿

山东泰安 递进式培养活力教师    特约通讯员 丁连厚

王庄矿管理创新力足势猛    王能枝 乔德龙

“421”递进式成本管理效果好    李贻晨

我国企业服务递进式跨越发展    张佩颖

峨山递进式开展党内扶贫帮困    峨组

复杂修套技术    紫岚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记者 李晓明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    马润勇

关中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    杨建军

滇西澜沧江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带铜(金)多金属找矿远景研究    谢力华

用余震序列的数字地震资料对卢龙地区活动构造的研究    李文军

油气运移动力学及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研究    李行船

基于NCEP卫星红外增温异常与天体引潮力的地震短临预测应用研究    马未宇

胶东西北部构造体系及其对金矿分布的控制作用    邓军

粤西河台金矿区构造与成岩成矿关系的研究    岳石

河北寿王坟铜矿地区构造体系与矿液运移和铜铁矿分布的关系    乔德武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控油作用研究    冯建伟

基于ASTER-GDEM渭河中上游流域的地貌量化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李利波

套管错断井断口位移量计算方法研究    金春玉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作用与构造变动的关系    杨飏

结合河流阶地变形探讨临潼—长安断裂的活动性    郝凯

阿尔金山北麓晚新生代沉积记录的构造意义    马文忠

岩石受力过程多种物理场耦合关系研究    李国良

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安海波

黄河上游流域地形特征及构造成因探讨    吴森

大庆油田吐砂井连续冲砂工艺技术研究    宋明春

套损井修复配套技术研究    杨斌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