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淮北夏季暖式切变线暴雨特征及其预报预警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8:43:38
热度:

淮北夏季暖式切变线暴雨特征及其预报预警【摘要】:针对2000-2009年安徽省淮北地区夏季22例暖式切变线暴雨过程,利用MICAPS平台获取的多种资料、NCEP逐6h的2.5°×2

【摘要】:针对2000-2009年安徽省淮北地区夏季22例暖式切变线暴雨过程,利用MICAPS平台获取的多种资料、NCEP逐6h的2.5°×2.5°再分析资料和T213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对比订正等方法,研究暖式切变线暴雨气候特征及其预报预警.基于大气环流形势分析暴雨影响系统,根据暴雨发生前后的物理量变化得出NCEP资料的物理量阈值,利用T213资料对物理量阈值进行订正,根据满足指标阈值的物理量个数分3个等级进行暴雨的可能性预警,通过预报预警系统界面实现暴雨预报的自动化实时显示,并对预报效果进行试报检验和实际检验.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市气象局;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暖式切变线 暴雨物理量 对比订正 阈值 预报预警
【基金】:安徽省科技计划(07010202058) 安徽省气象局预报员专项(KY200903)
【分类号】:P458.121.1
【正文快照】: 淮北地区每年夏季都会有2-3次暴雨发生,常常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暴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涉及到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小尺度的边界层和地形的影响等.由于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导致暴雨预报准确率不高[1].暖式切变线是产生暴雨常见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常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一次暴雨过程的EOF分析    张铭;安洁;朱敏;

东北冷涡前期暖式切变降水天气分析    鄢志宇;杨桂娟;

京津冀大暴雨个例中尺度诊断分析    吴彬贵;姚学祥;王庆元;孟冬梅;

三明地区雨季强降水分类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研究    伍毓柏;黄发明;陈雪芹;王珊珊;王正廷;

2008年4月25日河北省大风扬沙天气过程分析    董怡;

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分析    王西贵;方翀;沐贤俊;

珠三角地区海陆风的数值模拟及城市化对其影响研究    陆希;寿绍文;

江苏省南京地区1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刘若冰;陈渭民;

一次强雷暴过程中闪电的初步分析    俞玮;陈渭民;钱宗浩;

一次春季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系统分析    尹东屏;吴海英;张备;孙燕;杨婷娅;刘安宁;

用历史资料揭示夏日降水特征    陈铁;曹乃和;汤建国;张鹏;凌和稳;

近10年黑龙江省道路结冰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许秀红;矫玲玲;王庆余;闫敏慧;胡晓径;

基于对流参数的雷暴潜势预报方法对比分析    柴瑞;王振会;张其林;冯民学;

七台河地区市·县最低气温差异分析    王淑艳;李兴宝;

2011年隆冬北京初雪的成因分析    董林;符娇兰;宗志平;

浙北地区一次深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马鹏辉;陈剑;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李海;李颂华;

东北低涡槽后型河南省强对流天气物理量特征    张一平;牛淑贞;席世平;梁俊平;

周口市一次雷暴天气分析    虎莹;任晓燕;

豫西南秋季连阴雨天气与热带气旋路径对比分析    单伟;李海;

南阳2011年5月9~10日暴雨过程分析    吴迪;

三门峡市2011年4月2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郭兰;

6月11日安阳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张启绍;陈海成;王爱玲;刘燕;邓世有;

豫西山区两次特大山洪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效文娟;高省莉;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钟水新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张新主

区域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粒子的单颗粒法解析    牛红亚

南大洋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在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    马浩

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居丽玲

淮北雨季的确定及其气候特征研究    吕军

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    闵晶晶

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    孙建光

30°N两侧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刘雪源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隋晓霞

中国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沙尘传输特征分析    申莉莉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    白慧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    韩世刚

数量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及应用    朱建章

揭阳市气象局实时监测、预警及决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郑继玲

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的异常天气挖掘    郑忠平

MJ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祝丽娟

北京初冬两场典型暴雪过程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及物理成因研究    叶晨

我国汛期降水的EOF分析    邓爱军,陶诗言,陈烈庭

一个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对1993年中国汛期降水的实时预报试验    宇如聪

中-β尺度云团造成不同降水强度的对比分析    李玉兰,杜长萱

利用EOF相空间分析东亚梅雨旱涝长期过程的初步研究    朱抱真,张瑞雪,林学椿

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    李崇银,吴静波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分析    齐琳琳,赵思雄

EOF/PCA诊断气象变量场问题的新探讨    丁裕国,梁建茵,刘吉峰

梅雨期中国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    宗海锋;张庆云;陈烈庭;

基层台站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措施    黄东林;邓全强;贲维芬;

一次降雹天气的预测技术分析    何草青;郭洪权;

吉林省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关系    于秀晶;王凤刚;

引发前汛期桂北雨量特多的阈值分析    吴恒强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    吴绍洪,尹云鹤,赵慧霞,李双成,邵雪梅,陶波

近48年来湘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分析    肖艳;黎祖贤;章新平;周建君;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确定极端事件阈值    杨萍;侯威;封国林;

GPS/Pwv资料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的特征分析    叶其欣;杨露华;丁金才;陆滟滟;徐秀芳;尹红萍;朱佳蓉;刘晓波;

福建强天气短时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陈秋萍;冯晋勤;李白良;刘锦绣;苏万康;陈齐川;

非线性探空因子的雷暴分级潜势预报    李艳;王振会;徐文;陈海燕;

闪电定位探测与人工观测雷暴资料对比分析    汪腊宝;杨仲江;

对我国极端高温事件阈值的探讨    李庆祥;黄嘉佑;

内蒙古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    白美兰;

气象探测网大型设备运行监控手机报警阈值设计    蔡宏;秦剑峰;

微波辐射计南极冰盖冻融探测方法研究    李新武;郭华东;程晓;梁雷;

风场信息在闽北一场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黄元森;郑丽英;吴木贵;

强天气短时预报方法研究    陈秋萍;李白良;陈齐川;刘锦绣;

一次冬季雷暴及降霰天气的动力及热力机制分析    彭云峰;白家惠;李学欣;李景占;

小波阈值法在地面气象自动站资料审核中的应用    高杰;杨青;

GPS/Pwv资料在上海地区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杨露华;丁金才;陆艳艳;叶其欣;徐秀芳;尹红萍;朱佳蓉;刘晓波;

三穗县近46年极端气候特征研究    杨胜海;杨胜忠;

关于气候系统危险人为干扰的相关科学问题    任国玉;

奥运气象服务效益和风险评估启动    罗慧

观天测云 努力不止    本报通讯员 刘磊

气候变暖与极端气候事件    翟盘茂

温度是控制二氧化碳变化主要因素    本报记者 韩士德

德科学家研制出新型二氧化碳模型    科讯

“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与发展权益”研讨会举办    

如何“分碳” 会否“谈崩”    综合新华社记者 杨骏 驻巴黎记者 李学梅 驻华盛顿记者 任海军 驻新德里记者 毛晓晓

河南:旱区有扩大趋势    通讯员 苏爱芳

合理布局防雷监测网青岛将新增6套大气电场仪    通讯员 林泽磊 孙琪

我国将建立气候灾害早期预警及风险管理系统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何文平

集合预报方法在大气环流模式延伸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颉卫华

天然白刺灌丛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    张金鑫

气象雷达原始回波数据无损压缩算法研究    许海英

利用卫星等遥感方法对云特征的研究    刘建朝

机器学习方法在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及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蒋志

FY-2C和TRMM卫星红外通道信号差异分析及降水判识研究    王天天

雷暴临近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    黄文彦

中国极端温度事件的检测方法    武培培

基于卫星数据的强对流初生预警和评价技术研究    刘京华

新一代天气雷达非降水气象回波识别与效果分析    李丰

基于GIS技术的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研究    刘艳艳

遗传神经网络在城市气象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郑洁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