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养鱼 水上发电 技术创新让“渔光曲”更响亮
水下养鱼 水上发电 技术创新让“渔光曲”更响亮无人机巡检技术、遥感技术、纳米涂层技术、智能复合增氧技术、电化水杀菌技术,猜想以上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应用场景吧!如果你的答案是水下养
无人机巡检技术、遥感技术、纳米涂层技术、智能复合增氧技术、电化水杀菌技术,猜想以上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应用场景吧!如果你的答案是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渔光互补项目,恭喜你,答对了!
渔光互补符合国情
“人多地少”是写在教科书里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光伏电站规模逐步加大,光伏用地日趋紧张,特别是光伏布局向用电量大、人口集中的中东部转移之后,光伏电站的可用土地选择就愈发有限。陆上不通,走水上!这种峰回路转的剧情正在光伏领域上演。
“领跑者”计划中涉及水上光伏规划项目表
近年来,水面光伏以其减少对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的占用为优势,正逐渐成为中东部光伏发电应用领域新的投资热点,得到光伏发电投资者们的青睐。自“领跑者”计划实施以来,渔光互补的水上光伏电站建设项目逐步增多,建设管理经验不断丰富,光伏与渔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也日臻完善,为下一步水面光伏电站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经验。日前,在南京召开的水面光伏电站建设交流会上,多位专家和行业代表便集中讨论了渔光互补的发展状况前景和存在问题。
其实,我国陆上水域资源丰富,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我国内陆水域面积为 1747.1万公顷。其中湖泊、水库、池塘面积1174.8万公顷,合11.748万平方千米。据合肥聚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吴丽峰测算,如果这些水面资源用来建设光伏,约可建水上光伏发电容量1.6亿kW。
渔光互补使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在水产养殖集中地区丰富的池塘水面资源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养殖模式。对于这笔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国家能源局提出“光伏发电也要因地制宜,南方多水域地区推广水上光伏电站大有可为”。在上述会议上,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我国已建和待建的光伏“领跑者”项目中,利用水面打造的基地装机规模超过10GW。
立体开发 多项增收
如何在水面上建设光伏电站?当前业界采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两种:桩柱式基础电站和漂浮式电站。与传统光伏电站相同,桩柱式基础电站是将组件支撑于支架上,支架固定于桩上。在水域深度较大的区域,一般在大于3米水深的地方,业界更多采用利用浮体的浮力来承受电池板及相关设备的重量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对于新型的浮体市场,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例如,阳光电源就将新建的浮体公司落子于水域分布广泛的淮南地区。
全球范围来看,漂浮式水面电站建设时间不长,但国外已有经验可循。法国企业夏尔特拉(北京)太阳能科技有限公总经理丁盛表示,水面漂浮光伏电站大势已起,项目各环节得到多方关注,每个项目具体情况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我们愿意将积累多年的项目经验应用于中国光伏市场。”他告诉记者。
无论采用哪种路径,渔光互补项目大多可实现水面上方建太阳能光伏发电,水面种植荷藕,水下养鱼的立体开发模式。
这种综合开发模式将太阳能发电与水生经济植物种植、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节约土地、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有效运用。
立体开发的渔光互补项目让农民的钱包更鼓了。中电投建湖光伏发电项目是江苏省首个渔光互补项目。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在鱼塘上建设光伏电站,改善了鱼塘养殖条件,增加了经济附加值高的喜阴鱼类养殖,每亩鱼塘可实现增收800元。
技术护航 赚钱更简单
在水面上建光伏电站,运维起来是不是难度更大了?面对记者这样的问题,协鑫集团设计研究总院技术管理部总经理万宏说:“会者不难!”
据万宏介绍,协鑫集团在江苏建成的渔光互补电站中,都采用了智能运维清扫装置,这些装置采用自动检查判别全自动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各种传感检测技术,检测组件状态。无人机巡检技术和遥感技术也正替代光伏运维中超大的人工巡检工作量。这些高科技手段可以高频次检测、瞬时采集多种数据、精确故障定位、及时掌握现场设备运行状况,降低运维成本。
渔业起家的新能源企业通威集团也在领跑渔光互补建设。通威集团光伏事业部总裁陈星宇告诉记者,通威“渔光一体”模式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光伏组件,水面下养殖鱼虾等水产品,可以实现水产养殖和光伏发电协同发展。
陈星宇介绍,为了实现光伏与渔业养殖的有机结合,通威组建了一支由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外聘国内外科研院校著名专家和学者等技术顾问30余位。经过3年的实验,通威累积了12万多条数据,通过5组对照实验得出,当鱼塘的遮光面积达到75%的时候,会促进有益藻类生长,从而达到鱼塘产值+光伏收益的最优点,将用户综合效益提高5-10倍以上。 (文丨钟银燕 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