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黄河上游生态恶化 救"天下黄河第一弯"刻不容缓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7-06-26 20:30:31
热度:

黄河上游生态恶化 救"天下黄河第一弯"刻不容缓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河曲马场,原本总面积为59.8万亩的草原草场已经被沙化侵蚀掉了半数以上。大片的草原草场被沙丘侵蚀包围(摄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河曲马场,原本总面积为59.8万亩的草原草场已经被沙化侵蚀掉了半数以上。大片的草原草场被沙丘侵蚀包围(摄于2016年6月3日)。

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黄河干流从青海省境内流入后,从南、东、北三面环绕县境,形成九曲黄河第一个弯曲部,玛曲因此有“天下黄河第一弯”之称。

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综合因素的影响,玛曲境内原本约8904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草场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沙化、盐碱化等现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这里逐年加剧,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已变得岌岌可危。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拯救“天下黄河第一弯”,综合施策进行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草原退化 草场沙化

高原六月,南风劲吹。成片的沙丘之上,表层沙粒随风飘散、四处飞扬,肆虐着周围逐年退化的草场、草原,疾风呼啸间,黄沙漫卷的苍茫与苍凉纤毫毕现。

这里是“黄河首曲”玛曲县的河曲马场。《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原本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近60万亩的草原湿地,现已半数退化成一片荒芜的沙丘之地。面对家乡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71岁的藏族老人丹正加唏嘘不已。

“二十多年前,这片沙漠只是零星的一点,现在越来越大了。”丹正加说,原来靠这片草场可以养活四五家牧民,现在连一家都生存不了。

六月,是“玛曲春天”的一道分水岭。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玛曲的“春天”来得较晚。往往到了六月,南风行到此处,“草原上该绿的草叶都绿了,该开的花都开了。”玛曲县畜牧林业局副局长宗文杰说,往年随便一搭眼望过去,褐色的大地上,到处长满了黄花绿草。“现在则是满眼的黄沙,绿草反倒成了点缀。”

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目前玛曲草原沙化面积已达到80万亩,90%以上的草场开始出现退化。”宗文杰忧心忡忡地说,“已经不长草即将沙化的黑土滩土地更是多达386万亩,主要分布在河曲马场、欧拉乡、曼日玛乡等黄河沿岸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

目前玛曲境内的沙丘分布,已从原来斑点状分布的半固定、半沙漠逐步向集中连片全沙化和流动沙丘演变。宗文杰介绍,全县黄河沿岸已出现36处大型沙化点,沙丘高达12米至15米,并出现了典型的沙生动物和植物,如蜥蜴、沙蓬等。从1994年以来,当地沙化年均增长率为3.1%,每年增长沙丘面积为3000多亩(2平方公里),黄河沿岸已出现220公里的沙化带,占县境内黄河总长433公里的一半以上。

“沙化导致黄河沿岸塌方、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塌方最宽处达到1000多米,大大增加了黄河的泥沙量。”宗文杰说,泥沙量增加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黄河被迫频繁改道。“黄河河床裸露以及严重的风蚀和鼠害推土成丘构成新的沙化,每逢冬春多风季节,黄河沿岸遍地沙丘滚滚,沙土被卷高达百米,扬沙波及数十公里,形成沙尘或沙尘暴天气。”

草原退化和草场沙化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天然草原青干草均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每亩300多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00公斤左右。”宗文杰用统计数据来说明当地生态的嬗变:目前在玛曲全县,鼠虫害面积已达300多万亩,“黑土滩”面积、也就是快要沙化的土地达到70多万亩,并呈逐年扩大趋势,进一步诱发了草场的大面积退化和沙化。

超载过牧 鼠害猖獗

作为当地的草原治理专家,宗文杰自1989年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玛曲工作,致力于草场沙化问题研究与技术治理恢复。在他看来,当地沙化原因主要是由三个方面造成的。

“沙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玛曲的沙源丰富。县境内433公里的黄河总长本身就携带大量沙源;其次是玛曲当地风沙太大。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每年要刮77天左右,在风蚀的作用下,一旦地表草场出现退化、沙化,就会形成沙丘。”宗文杰介绍,虽然自然原因不容忽视,但造成玛曲草场及湿地不断退化、生态恶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为因素。

“主要的人为因素还是牲畜的超载过牧问题。”宗文杰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玛曲以牦牛、绵羊为主的各类牲畜只有50万头只,对当地草场来说已基本饱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玛曲的各类牲畜目前已多达152万头只以上,超载了三倍多。牲畜的超载过牧,造成草场的退化,草场退化后又引起鼠害、虫害等各种灾害逐年加剧。”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沙化业已严重的河曲马场看到,千疮百孔的草原已不复美丽。大大小小的鼠洞虫穴星罗棋布、杂乱相交,不时有肆无忌惮的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钻来钻去,旁若无人。

宗文杰介绍,作为一个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玛曲县的人口由最初的3万人增加至现在的5.7万人,其中牧民群众超过4万人,占比超过70%。随着人口增加,当地牧民为了尽早脱贫致富,只能大量地养牛养羊,造成严重的超载过牧。“超载过牧必然带来草场退化,随之鼠害猖獗也就在所难免了。”宗文杰颇为无奈,既要增加农牧民收入尽早奔小康,又要做到草畜平衡,这样的双重目标在现有条件下显然难以兼顾实现。

“广大牧民群众的收入主要靠增加牲畜,以增加出栏量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宗文杰解释说,“如果要想做到草畜平衡,也就是控制各类牲畜在50万头只以内,那么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收入肯定受到很大影响,到2020年就难以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局部治理 整体恶化

为了解决当地发展中存在的生态日益恶化问题,2011年以来,国家在玛曲落实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引导林场职工和牧民群众自觉执行减畜计划,自觉保护草原资源。但由于补助资金过低,收效甚微。对此,宗文杰建议国家加大禁牧和草畜平衡等补助资金力度,让牧民群众真正减畜,进而保护草场草原,达到草畜平衡。

“现在的补助标准是,禁牧草场每亩国家每年补助20元,草畜平衡草场补助是每亩每年2.18元。”宗文杰说,国家在2011年确定的禁牧草场面积占玛曲总草场面积的20%,剩余80%则是草畜平衡草场。

由于玛曲县沙化面积过大,其自身缺乏大规模、大面积进行综合治沙的能力与资金,宗文杰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对玛曲县草原沙化治理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以更好地保护黄河上游的生态平衡,进而才能更好地维系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命脉。

“从专业治理的角度来讲,要想全面治理好沙化和退化的草原、草场,至少需要10亿元以上的项目和资金。”宗文杰说,但从2013年到目前,在玛曲投入的治沙资金仅有1亿多元,无法大规模、大面积地开展综合治理。

“虽然从2012年开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将玛曲沙化草原治理列入治理范围,但由于投资小,很难达到连片治理的效果。”宗文杰介绍,“所以目前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退化的速度。玛曲沙化草原治理眼下正处于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

沙化土地治理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更需要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作为基础。“虽然我们近几年和许多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做了治沙试验,但他们的试验项目结束后难以续存。”宗文杰说,要治理玛曲的沙化土地需要玛曲本土的专业人才,但在这方面人才奇缺,造成许多治理成果难以应用推广。“希望国家和甘肃省能在人才培训和人才培养方面给我们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治沙人才扎根于此、治理家园。”

玛曲县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黄河干流从青海省流入玛曲时的流量为38.9亿立方米,出境时达到147亿立方米,黄河水量在全长433公里长的玛曲段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黄河玛曲段对黄河水源特殊的涵养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玛曲草原也因此被称为黄河上游的“蓄水池”和“高原水塔”,对保障整个黄河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对我来说,将来的日子要是能像儿时一样有花可看,有蝴蝶可等,那就堪称‘小确幸’了。”阳光下,在玛曲县西秤河林场,正在和同事一道植树种草的藏族职工才让扎西憧憬明天,满怀期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