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呼吁构建成熟的商业模式
储能产业:呼吁构建成熟的商业模式近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该白皮书提供的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截至2016年底,全国投运储能项
近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该白皮书提供的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截至2016年底,全国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4.3GW,同比增长4.7%。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所占比重最大,同比增长4.3%;化学蓄能的累计装机位列第二,规模为243.0MW,同比增长72%。其中,锂离子电池的累积装机规模占比最大,为59%,同比增长78%;熔融盐储热在国内的应用还比较少,去年底仅有在青海投运的10MW熔融盐储热项目,该项目也是全球第三座规模化熔融盐储热塔式光热电站。
储能改变了电力工业即发即用的传统模式,通过“调剂-优化-提高-保障”,使电力系统的平衡关系变得多样化,可选择控制,可最优化。作为低碳、零排放的清洁分布式能源,储能即可做为独立市场主体,又可与发电企业联合,参与可再生能源并网(专指储能在集中式风电场和光伏电站中的应用)、辅助服务、电力输配、分布式发电及微网等领域发展,储能技术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变和电力生产消费方式变革的战略性支撑。
2016年,全球储能技术的研发呈现出传统储能技术不断革新升级,新型二次电池储能体系加快开发构建的特点,但低成本和长寿命始终是储能技术研发的不变方向。据了解,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领域是从2010年开始的,经过近6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储能技术从小容量小规模的研究与示范向大容量规模化应用发展,迈入产业化初期阶段。
中国并未对储能技术路线做强制规定,而是鼓励多种储能电池技术并存,当前我国应用的储能技术主要分为三类:以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为主的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以熔融盐为主的储热技术。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中以2016年中国新增投运的化学储能项目的应用分布为例,阐释了2016年我国储能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及比例:2016年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的新增装机规模最大,为56.1MW,所占比重为55%。所有应用领域中,分布式发电及并网领域的新增投运规模的同比增速最大,为727%,其次是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同比增速为523%。
从各个应用领域中的新增技术装机分布看,可再生能源并网、辅助服务和电力输配等领域中,锂离子电池的占比最大,分别为79%、100%和91%;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中,铅蓄电池的装机比重最大,为62%。
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低碳能源革命,需要“源-网-荷-储”的协调优化支撑。同时,作为最重要的灵活性资源,储能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资源的灵活性水平。电动汽车则是基于激励响应的需求侧资源,是灵活性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而能源互联网的浪潮,进一步释放了分布式微网储能以及电动汽车作为储能设施的市场空间。
“十三五”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加速期,2016年中国在密集出台能源发展规划的同时,储能也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能源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等领域的政策中。2016年,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配售电放开、构建灵活价格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试点建设等为储能打开了市场化应用的空间。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7》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储能产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能源政策的支持、电力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及发电比例的增加、储能技术成本下降等几个主要因素的驱动,同时储能市场的真正爆发和持续发展也需要可盈利商业模式的建立和成熟。
未来,中国的能源变革、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将给储能产业和市场创造巨大的商机,储能技术的发展优化也将更贴近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期望储能产业能够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政策推动和市场开拓的双重努力下,突破商业化应用的门槛,实现系统的多重价值,成为支撑能源革命、建设中国低碳绿色生态系统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