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准入门槛或提高 "鱼""龙"都要过筛子
新能源准入门槛或提高 "鱼""龙"都要过筛子摘要:尽管"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定调,但依然阻止不了各家车企进入这一领域的热情。公开资料显示,如今近200家车企正在申请资质,包括蔚来汽车
摘要:尽管"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定调,但依然阻止不了各家车企进入这一领域的热情。公开资料显示,如今近200家车企正在申请资质,包括蔚来汽车、乐视汽车等多家互联网基因的车企,正为获得一张"准生证"使出浑身解数。
6月5日,彭博社的一则消息在汽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称"发改委希望对新能源汽车现有政策进行评估",这一消息被业内解读为"发改委或将暂停审批发放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虽然对此说法发改委尚无官方确认,但可以预见的是,一直高速扩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准入门槛或将提高。
1∶12的可怕假设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不下200家,其确定在建的产能已超过6000万辆,其中仅2016年至今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增项目超过120个,总规划产能超过1300万辆/年。这个数字已远超《"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强调的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200万辆、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的目标。尽管6000万辆的产能还仅仅停留在计划阶段,并未付诸行动,但是如果说2020年前,确定在建的6000万辆产能全部落地,那么届时将面临1∶12倍的产能过剩难题。
数据显示,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已有所放缓。1至4月,新能源汽车生产95856辆,同比增长1.4%;销量为90402辆,比上年同期下降0.2%。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504辆和17507辆,同比分别下降26.8%和27.4%。
尽管"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定调,但依然阻止不了各家车企进入这一领域的热情。公开资料显示,如今近200家车企正在申请资质,包括蔚来汽车、乐视汽车等多家互联网基因的车企,正为获得一张"准生证"使出浑身解数。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产业基地、生态园项目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院校等多方积极推进下,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悉数入场。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高珩曾指出,尽管顶层设计从未明确指出发放资质审批的车企数量,但就市场容量而言,约摸在12家新能源车企较为适宜。
截至目前,发改委已发放了1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如果再以这个发放速度进行下去,将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某业内人士对这种吐泡泡式的审批速度并不认同。对于暂停发放新能源汽车准生证的消息,有知情人士表示"这事不是空穴来风,之前便有老专家不满发改委工信部审核不严、快速发放牌照,给中央提了意见"。不过,也有声音认为,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大背景下,2020年前可能不会中止审批与资质牌照发放,但审核可能会更严格、审批时间会更长。
有行业人士分析,起初国家放开生产资质的审批,其目的或是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搅动市场,毕竟新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大计,让这些企业充分竞争,最后优胜劣汰一批,留下精英,但目前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分清"鱼"和"龙"
"前面批准的15家,可以说良莠不齐,这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一家车企内部新能源车板块负责人认为,"这些获得新能源牌照的企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大型传统燃油汽车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也有新兴的互联网车企,如云度汽车;甚至几家被市场边缘化专注于低速电动车的企业都通过了审核。"目前,有媒体曝出"相关部门对已经获得生产资质企业启动重审工作",15家获得牌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能不能"安全着陆",谁将被打回原形还要等待重审结果的公布。
审批是否要暂停?暂停是要多久?已申报的项目还能否顺利落地?已拿到的准生证是否有可能被收回?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是早在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产业化项目,将新能源车企前10张牌照发放完毕之时,已有风声传出,国家将控制新能源车企资质审批数量。一旦如果暂停发放准生证,部分企业必然会受到影响:一是已经建厂生产、新车即将上市的企业;二是对于研发生产制造等造车经验不足、缺乏实力的技术薄弱企业。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现在各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的热情过于高涨,国家对于限制新能源车企的准入是可以预料的,但暂停审批并不是长久之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也表示,"现在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完全了解新能源领域就大量投入,所以国家控制一下也无可厚非,如果过多的车企进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也会给国家资源造成很大程度的浪费。车企进入新能源领域也确实需要冷静,把更多注意力放到发展自身新能源技术上来。"
新能源汽车产业毕竟是新兴产业,在提高准入门槛、限制无序竞争、控制总量发展之余,也同时规避了投资过热带来的资源浪费。"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说到底,只有从源头理清了谁是"鱼",谁才是"龙",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