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煤炭去产能:期待优惠政策落地
陕西煤炭去产能:期待优惠政策落地5月初,陕西省统计局发布了《去产能与稳就业如何双赢——陕西“规上”煤炭企业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基于陕
5月初,陕西省统计局发布了《去产能与稳就业如何双赢——陕西“规上”煤炭企业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基于陕西省统计局在2016年末组织开展的全省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去产能与富余人员安置情况调查。
此次陕西省共调查417家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68家,占比16.3%;集体企业23家,占比5.5%;其他企业326家,占比78.2%。调查采用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63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
报告指出,2016年,陕西省退出煤炭产能2934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357.7亿元,同比增长98.8%,总体上实现去产能与增效益双赢。
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转岗分流职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6年,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44.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好于年初预期。
随着煤价趋稳,22.1%的企业认为由亏损转向盈利,26.2%的企业认为盈利增加或者亏损减少,约25%的企业认为盈利减少或者亏损加剧。
面临资金、转型、人员安置难题
调查显示,在实际调查的417家煤炭生产企业中,有145家煤炭生产企业有去产能任务,占比35.2%。面对去产能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企业的回答主要分三类。
一是资金问题。在被调查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中,有64.3%的企业选择了资金问题。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大多为老企业,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等费用拖欠严重,摆脱资金困境较难,存量资产盘活的难度大。二是转型问题。在被调查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中,有63.4%的企业认为产业单一、去产能后发展方向难于确定。由于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矿区地处偏远,产业单一。去产能后,不少煤炭生产企业没有好的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人员安置问题。在被调查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中,有46.2%的企业认为人员安置有困难,有30.3%的企业认为富余人员不好妥当安置。
经初步统计,去产能涉及富余人员4万多人,调查时已安置3万多人。在被调查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年龄在45岁至55岁之间的富余人员最难安置。
积极作为多元分流
报告指出,在去产能职工安置方面,当地政府和煤炭生产企业制定了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意见,煤炭生产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新产业、实行企业内部安置、鼓励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让不适合继续工作者皆有所养等,拓宽了富余人员安置渠道。
调查显示,有22.1%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选择了“联系其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帮助职工再就业”。铜川矿业公司和其他煤矿达成托管运营协议,仅崔家沟煤矿就可安置关闭矿井职工800余人;有9.0%的企业选择了“企业增加其他经营项目,安置富余人员”。个别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未雨绸缪,尝试发展旅游、服务、新能源等产业;有28.3%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选择了“本企业其他部门安置和裁掉企业临时工等”。
部分企业对有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意向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可签订自谋职业协议,单位保留其社保关系,各类社保费用由职工个人全额缴纳。对于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繁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工人,符合一定条件,可办理退休。
同时,陕西省政府主动作为,提供岗位和发放补贴。从政府提供的岗位看,最受欢迎的是公益性岗位。多数富余人员拖家带口,这些人在家门口工作意愿普遍较强。铜川市将失业保险补贴额度由原规定的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提高到80%,仅铜川矿业公司一户就增加失业保险稳岗补贴564.73万元。
希望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报告指出,煤炭生产企业对政府在去产能富余人员安置政策及服务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免税费,减负行远。有64.1%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希望政府减免有关税费。二是优惠补贴,直达企业。在问卷调查中,较多企业希望政府能给予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三是公益性岗位,重点倾斜。有40.5%的去产能煤炭生产企业希望公益性岗位更多地向困难家庭、困难职工倾斜。
报告指出,煤炭生产企业希望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调查显示,在富余人员愿意接受的再就业安置方式中,希望帮助联系或者推荐相关工作的占比为26.9%;希望联系其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占比为24.8%;希望内部退养或者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占比为20.7%。
《报告》指出,在去产能过程中,有些老煤炭企业存在父母子女或者夫妻同时被分流的现象。《报告》建议政府部门或企业保证这些家庭中至少一人有公益性岗位或到企业其他部门再就业。
(作者系陕西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