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在京成立
“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在京成立3月25日,“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在京成立。 在距离绿证认购开始试行不足4个月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希望能够为7
3月25日,“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在京成立。 在距离绿证认购开始试行不足4个月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希望能够为7月1日绿色电力自愿交易制度的落地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谢秉鑫在当日举行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研讨会暨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筹备会”上向与会者发起倡议。
“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一成立就要“答疑”,回答之前大家想知道而又无从知晓的普遍疑问:
个人购买,能否体现出个人的荣誉感?企业购买,能否展现社会价值?
认购绿证会获得哪些实质激励?交易平台搭建进展如何?强制交易对象怎样确定?
初兴的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正在“校正准星”,将焦点对准这些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破局?又该如何探路?不妨来看看本报记者采访到的业内大佬们的观点。
评价体系草案已在编制
“其实,早在2003年上海就做过自愿认购的尝试,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时我国可再生能源体量较小,面临的并不是补贴、成本等问题,而是要启动市场,但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宣传并没有跟上。”谢秉鑫提出,开展绿电消费的宣传和推广是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们已经针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走访和意愿征集,既有能源圈里的制造企业和开发商,也有像IBM、百威这样的圈外知名企业,我们希望对绿色电力的宣传和推广是持续的,让行业内外人士都能够加入绿色电力消费团体。”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一直是行业热议的焦点。“个人购买,能否体现出个人的荣誉感?企业购买,能否展现社会价值?如果买了很多绿证,能不能在申请绿色信贷的过程中享有优先权?在企业形象上能否像能效标识一样在产品上有一个绿电标识?”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说出了绿证购买方的普遍疑问。
谢秉鑫介绍,针对企业购买绿证的切实激励,在国际上确有相对成熟的做法。“在荷兰,如果消费了绿色电力,可以适当减免企业的生态税;在美国的一些州,使用绿电达到一定比例后,能够在贷款上享有优惠政策。”对于相关的认证和标识体系,谢秉鑫也透露,目前,绿色电力消费合作组织的部分发起单位已经联合进行了相关的政策研究,关于绿色电力消费的评价标准和标识已经编制了初步的草案文件,其中包括标识的使用、认证展示平台的建设和信息共享等内容。
“希望通过合理的激励和评价,并不只是高能耗的产能去认购绿色电力,而能够像国外一样,让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能源成本在整体产品或服务成本中占比较低的企业积极认购,让这类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实现百分之百的用电量绿色化,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谢秉鑫表示。
三种认购形式雏形初成
目前,国家绿色电力证书的核发机构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设置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副处长徐国新介绍,根据此前印发的试行通知,绿证的核发对象是陆上风电和光伏电站(不包括分布式发电项目),结合财政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前六批目录,“总量已经达到一亿多千瓦,涉及3000多个发电项目。”如何实现存量项目和新增量的项目的融合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别是一些光伏电站,是否拿到国家年度方案指标,列入了哪一年的指标,对定价有很大影响。很多项目虽然已经建成,但实际上相关的电价却没有明确。”
涉及交易平台搭建的具体进展,徐国新表示,目前三种认购形式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第一种是类似于现在电商平台上的店铺,新能源企业申请核发证书后,在交易平台上就会开一个店铺,对自己已经获得的绿证进行出售。所有个人、企业和行业机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注册一个账户去选择购买证书,并且可以按照证书挂牌的价格在线支付。”
而针对大客户,平台还设计了线下的双边交易,如果需要购买绿证的大用户与新能源企业已经谈定具体购买协议,双方向平台提供标准的协议后,平台可以在线上实现证书划拨。此外,结合国际经验,新能源企业如果可以与用户达成长期购买协议并向平台提供证明,平台会根据协议自动执行,“即绿证一旦发出,我们就自动将其转到用户的账户中,这是我们的协议。”
另据徐国新透露,为了加强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也将尝试开通相关的微信服务号。届时,绿色电力证书的交易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电子证书上还会附加二维码,通过扫描可以获知所购买证书的简要信息。”
如何强制成关注焦点
按照试行通知,根据市场认购情况,自2018年起将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
对此,徐国新认为,未来的绿证交易“一定是自愿和强制两个方向同时前进”。“自愿交易市场体现的是绿证的公益属性,一定要坚持下去,这在国外也是有很多成功经验的。” 京东方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高耗能企业,京东方希望能够广泛使用绿色电力,已经在2009年成立了能源公司并安装了物理电站,“但是我们自己的发电量远远不够,也愿意以合理的成本采购其它来源的绿电。”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海波认为,自愿的确能够吸引一些企业加入。“金风作为装备制造企业,现在已经有五家供应商,每年相应的供应电量近19亿度,现在我们找不到一个渠道直接购买绿色电力,所以只能通过建站自发去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王海波表示,如果金风内部每年20%的电力使用的是绿证采购,那么到2020年,整个供应链就会实现百分之百的零碳。
同时,王海波也表示,自愿的吸引力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强烈呼吁要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强制配额,将绿色电力交易强制到电网、发电和售电企业,同时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
而对于强制约束的对象,徐国新提出,电网企业应该成为购买证书的义务主体。“供电公司购买绿证,可以有效帮助解决消纳问题。而如果把发电公司作为强制对象,实际上发电公司会承担即将施行的碳交易和绿证购买双重义务。”而针对售电公司,徐国新则认为,售电公司可以通过与大用户签订协议,将绿证价格附加从而传导购买成本。
龙源电力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电网公司应当承担主要责任,通过政府强制电网参与才能把问题简单化。”此外,也有与会专家坦言,“售电公司是99.9%应该纳入配额范围的,因为它是连接发电商和消费者最重要的纽带,另一方面,政府调控售电公司的手段也更加多元有效。”(文丨 姚金楠)
上一篇:墨西哥的挑战:绿证数量或已足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