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可控核聚变和中国
说说可控核聚变和中国简单说说核聚变其实真要用语言来描述核聚变,那也并不复杂——几个小的原子核合并成为一个大的原子核,这就叫聚变了。反之,就是核裂变。因为原子
简单说说核聚变
其实真要用语言来描述核聚变,那也并不复杂——几个小的原子核合并成为一个大的原子核,这就叫聚变了。反之,就是核裂变。因为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变化引发的中子和电子的释放也就表现为巨大能量的释放。因为其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很相似,所以我们在了解它的时候也经常能看到诸如“‘人造太阳’技术获得突破”这样的文字。
那么这个“巨大能量”究竟有多么巨大呢?一般来说人们希望能用氘、氚这样的轻原子核结合成氦这样的重原子核。30毫克的氘通过聚变可以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热能,1千克氘就足够让千家万户用电了。可见,核聚变能够产生的能量是何等巨大。
更重要的是,氘这种东西可不怎么稀罕,从水里头就能够提取出来了。不往远处看,海水就是提取氘的主要源头。这样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核聚变技术,就几乎有了取之不尽的能源。据说光是海水里就存在有45万亿吨的氘,可想而知这能够解决多大的危机。
我们看到“核反应”三个字肯定马上就会想到切尔诺贝利、福岛这些关键词,感到十分可怕,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可控核聚变是非常洁净、安全的。据了解,一旦反应出现异常,其温度会立刻下降,然后反应也就将自动停止。
然而光是知道这原理可远远不够,否则那么科学工作者就不会前仆后继地在这上头殚精竭虑了。
难上加难
如果仅仅是在一般的条件下,核聚变是根本不会发生的。我们人类也不是不能实现核聚变,那个玩意儿叫氢弹,但这是不可控的。这种要将核聚变转化为能让人类受益的核反应,我们就必须实现可控核聚变。然而要实现这些,太难了。
太阳发光发热,那是有1500万度的高温加上2000亿个大气压把氢聚变成为氦,可见所谓的“一定条件”大抵是指超高温和超高压。这样,原子核的运动才能够异常剧烈,才有可能克服静电斥力,达到聚合距离(原子尺度的十万分之一)。可是这个要求对于我们来说太苛刻了,那样的高温和高压,难以达到。氢弹之所以能实现,还得多亏有原子弹作为“扳机”,让后者的爆炸瞬间达到聚变条件,这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于是乎我们就有了两个最大的难题:怎么加热到那么高的温度?用什么来装那么高温的东西?
如今科学家们提出的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有两种办法:惯性约束要求将聚变燃料放进弹丸中,然后高能激光照射弹丸使得温度瞬间飙升。弹丸烧毁后聚变燃料被向内挤压。磁约束办法则用磁场来束缚已经成为等离子体的聚变燃料,让它悬空,不和容器接触。
可以看出来,两种办法各自在解决两大难题的其中一个上很有优势。然而问题是,惯性约束核聚变解决了高温的问题,却找不到能容纳燃料的容器;磁约束解决了容器材料的困扰,但悬空且还在高速旋转的材料却很难被聚焦点火。
中国的成就
说了那么多可控核聚变的困难之处,那么中国的技术突破到底在哪里呢?简单来说就是材料。
据了解,如果要制造适用于可控核聚变的合格的容器,其材料就需要承受每平方米4.7兆瓦的热量——普通的钢铁只要一瞬间就会被融化了。中国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特殊高纯度金属铍、铜合金、不锈钢组成的三明治结构,并用新工艺将这三种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测试中,这样的材料所经受住的高温甚至比标准还要高20%。
如果材料的问题真的得到了解决,那么上文中我们所说的两种方案之间的矛盾就将不复存在。这次技术突破的意义,绝对不可谓不重大。
另外,我们也不可以忽略中国今年八月在磁约束(也叫托卡马克装置)上获得的技术突破。在此之前使用磁场束缚等离子体的方案虽然解决了容器的困扰,但等离子体却“如烈马般”难以控制。然而中国的科学家却实现了将等离子体控制在一个高效的稳定态上,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级别。
两种最可行的方案,中国都已经有了各自的突破。可以说,核聚变方面的研究我们已经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可控核聚变还有多远
即使我们在今年内连续取得了两项巨大的技术突破,但需要意识到的是真正的可控核聚变离我们还很遥远。可控核聚变的应用何时能够到来,最乐观的估计也是25年后。毕竟我们人类现在就连技术路线都还没有确定,距离实际应用那就更远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说实现了可控核聚变,但是如今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做到总能量输出大于能量输入。毕竟研究核聚变的目的是要解决能源问题,不能实现输出>输入,那都算不得成功。
尽管前路艰难,我们都注定要将核聚变技术继续研究下去。这依靠的是大量的成本的投入,但只要真正成功了,那就是不计其数的回报。
好在困难即便巨大,科学家们也并不认为人类不能掌控核聚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那样的话,我们就只能耐心地继续等下去,直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