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从“林张之争”看绿色发展产业政策评估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6-09-23 11:17:23
热度:

从“林张之争”看绿色发展产业政策评估   近期“林张之争” (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成为经济学界的一道风景线。从一开始经济学研究人士在小范围内的讨论,到之后

   近期“林张之争” (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成为经济学界的一道风景线。从一开始经济学研究人士在小范围内的讨论,到之后各微信朋友圈的转发、评论和发酵,有关产业政策的本次争论开始席卷整个学界,甚至非经济学的学界人士也被卷入了这场争论。产业政策从一个学术问题演变为一个公共话题。其背后所折射的是,在某些政策失效之后社会所酝酿的某种抵触情绪。当然,经济政策的公共化并非坏事,作为事关全民福利的产业政策,正是需要通过全民的讨论加以检讨和优化,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其改善社会福利的终极目标。

  有关产业政策的去留,关键不在于“要”与“不要”,而是在于评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项产业政策的评估大致有3个视角。

  第一,实证的视角。一项产业政策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视角同时还要回答“某产业政策为何可以解决某个问题的原因”。究其实质,就是要通过经济学的研究知晓其中的规律。譬如,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希望尽快扶持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减免、研发资金、补贴、绿色信贷等来加以支持,这显然就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政策。但在实施这些政策之前,就有必要搞清减免税收等政策工具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之间究竟是什么相关关系,而不是想当然地就认为这些政策工具是有利于支持产业的。此外,还有必要搞清这些政策工具之间相互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否则完全有可能相互撞车,甚至南辕北辙。

  第二,规范的视角。经济学认为,在制定一项经济或产业政策时,必须有价值上的规范判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即是不是好的?这个好的标准很简单,即有没有带来福利的改善。当然,一项好的产业政策既要改善短期或者静态意义上的福利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还要改善中长期或动态意义上的福利水平。就此而言,即便某项产业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有效的,改进了福利,譬如用刺激投资的方式加大了产业的发展,但假如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体量过于超前,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是造成长期极大的浪费。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的环保产业政策实践中比比皆是。因此,即便是着眼于推动绿色发展的产业政策,也务必要在总体考量的基础上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和时间节点。当然,相比于静态的研究,动态的福利最大化显然难得多,原因在于不确定性。短期内的诸多影响因素都是确定的,但长期却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在施政之前进行多方探讨和深入研究。

  第三,利益的视角。如果说,上述两种视角都是基于“上帝之手”的假设,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其中的发展规律,并做出价值判断。那么,事实上,作为产业政策的利益相关主体,所有参与者其实都是局内人。他们对于产业政策的评判并不会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做出判断。相反,在产业政策关涉到自身利益的领域,他们的评判通常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按照产业政策对于自身利益的影响来判断其好与恶,然后用手或者用脚做出投票。这其实正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中,随着要素流动性程度的提高,公众对于产业政策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本次“林张之争”所产生的公众效应也正是这种影响力的体现。在此情况下,在公众看来,产业政策的优劣好坏或者去留,关键还是在能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仅仅在绝对意义上改善福利水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