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省市联手保护生态 禁污染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转移
11省市联手保护生态 禁污染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转移9月11日,新华社发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的采访,就近日正式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
9月11日,新华社发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的采访,就近日正式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行解读。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该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成为《规划纲要》中出现最为频繁的的热词之一。
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目标,到2020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上述负责人称,目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然是“山穷水尽”。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规划纲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即使经济带发展上的转型,也是国家发展大的转型。未来30年,中国将会把生态保护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2020年发展目标:水质优良比例超75%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
今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多次强调,要结合规划纲要制定,依靠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保护好生态环境。
上述负责人透露,《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统领,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江湖和谐、生态文明”被列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的5条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上述负责人称,目前,沿江工业发展各自为政,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然是“山穷水尽”。
上述负责人介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包括: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
骆建华认为,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5%以上,是一个不低的比例,流域治理越往后提高水质指标的难度越大,不仅仅是点源污染,还涉及面源污染控制,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希望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创造出流域治理的中国典范。
明确红线:禁污染型产业向中上游转移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强化水质跨界断面考核,推动协同治理,严格保护一江清水,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
为此,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重点是严格治理工业污染、严格处置城镇污水垃圾、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防控船舶污染;保护和修复水生态,重点是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沿江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重点是加强水源地特别是饮用水源地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重点是合理划分岸线功能、有序利用岸线资源。
上述负责人称,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具体包括: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上述负责人提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定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
同时,在社会普遍关注的产业转移方面,《规划纲要》也划定了明确的“红线”,中上游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
骆建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一般流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落后的高污染企业会被淘汰。但是,由于上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污染产业容易在上游找到生存土壤,必须要解决好污染企业搬家的问题。
对于如何落《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上述负责人介绍,依据《规划纲要》,加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岸线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沿江11省市制定本地区的实施规划,经领导小组审议后实施。现有涉及沿江地区发展的各类区域规划和行业规划要做好与本规划纲要的衔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修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