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大数据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修复有着什么作用和意义?

来源:江南全站appapp最新版
时间:2016-07-13 10:04:53
热度:

大数据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修复有着什么作用和意义?自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各类规模性的社会活动获取了人类生存的知识,取得了科技成就。

自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通过各类规模性的社会活动获取了人类生存的知识,取得了科技成就。换句话说,投入和消耗的是自然资源,产出是日趋增长的人类群体和知识,当然也有人类活动的排放物。根据已出现的大量迹象,人类这种发展模式很可能会由于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过快、污染物排放过度,导致人类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最后使得人类社会发展不再具可持续性。

我认为,当前,对人类社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如何能具有可持续性,依据人类已掌握的知识,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方面的知识,人类社会活动积累的经验和数据,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清晰的判断或解决方案。用句比较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已知了一些知识,也已知我们还未知、欠缺也就是目前还搞不懂的某些方面,但严重的问题是:人类还未知大量未知的东西。

生态文明或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正面和负面的东西,具有以小见大、滴水穿石的渐进特征,也具有绳锯木断的渐进加突变的特征。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活动借助大数据广泛的、系统的、实时的、点滴细微的数据采样,在未来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将实现精确性监测、分析、决策分析。在模式上,大数据应用和已有知识推理体系、已有的科学经验应用体系有较多不同,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到底还未知什么,非常契合可持续和生态文明问题的特征。

今年3月国家发布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在环保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互联网+”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国家有关部门期望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要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国家希望真正由地方去做生态大数据工作,但目前地方缺乏经验和技术支撑,并且,由于环境、生态问题表象上的“非经济需求性、非经济效益性”,要一级一级地落实行动,仍步履维艰。

国内政府组织统计、监测的数据也很多,如统计局,环保局。我们曾进行过专门的调研,发现数据资源还没有充分被用起来。真正应用、并用好这些数据资源的平台还很少。预警危机、灾害控制、实时掌握区域环境问题、通过用户反馈的大数据掌握环境问题起始源、事件扩散范围等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如前一阵的毒地事件,之前肯定有公众反映情况,或许反馈渠道不对,没引起重视。而一点建立大数据监测和应用平台,用户的反映能有反馈渠道并被快速分析,政府能及时知晓并判断其真实性、影响范围以及爆发趋势,及时控制、减少毒地对民众造成的危害。

但这些还很不够,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在项目建设之前,有关部门就能通过数据的深度计算和挖掘,杜绝这类项目产生。要让数据发挥效用,在目前的数据资源基础上做好浅层、中层、深层挖掘计算,形成有质量的数据运用体系,让各级决策部门和研究机构、让老百姓愿意参与、及时参与,把数据资源转变为数据应用价值体系。如何破局、如何找到持续性动力、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金融服务等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局面是关键所在。

很高兴看到,一些国内企业敢为人先,希望先来做这个“吃螃蟹的人”。比如,德稻集团目前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开发了未来新经济、生态大数据服务平台,其功能可以使许多的环保项目在其中进行交易,实现资金众筹。其大数据平台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自然资本、企业非财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对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就业率、教育医疗、房地产等综合评估与预测,以群治理、群决策的方式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为老百姓服务。

目前德稻有两套模型,一是在德稻与三亚市合作的自然资本项目基础上形成的自然资本资产负债表模型;二是与德稻与哈佛大学教授合作,形成企业价值总览报告模型。这些模型与大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就充分体现出生态资源建设与治理、节能环保项目的经济价值,使区域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增值。德稻集团通过行业大师体系的建设,把全世界最顶级的湿地修复、河道治理、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建设的行业大师和示范工程及先进技术都放在平台体系中,形成全球创新网络的解决模式。

目前建设的生态大数据平台还有大众观察,众评等功能,老百姓发现环境生态问题就直接拍照上传,把群体观测体系、各类监测数据体系和世界范围的知识体系组织应用起来,并充分借助第三方评估,支持和引导企业以非财务报表的形式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必须与百姓安居乐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与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如此,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工作本身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比如,对某地区的房地产未来若干年的价值评估时,除了考虑市场波动外,还应该考虑其他生态环境因素,包括地区安全、教育水平、商业化程度、自然环境、就业率、薪资水平、交通因素、医疗水平等等,这些综合加权来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能为用户购置房地产、资产管理提供决策。针对企业的生产性质计算其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于影响,结合企业的价值总览报告,提出优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和方案。

当前对环境、生态大数据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我曾在各种场合表述过,不能把对环境、生态大数据停留在工具层面、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应该把大数据资源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大资产层面。也就是说,不仅是自然资源,人类知识体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资产,环境、生态、经济活动的大数据资源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资产。因为人类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建设并应用这块宝贵的资产。未来要使上述几类资产形成高效率、协调和持续性的互动,借用德稻集团李卓智先生的话,这些资产还要形成有效的测量、评估和交易的机制。

德稻集团与贵阳观山湖区政府生态项目的合作就是沿这个思路在前行。期待今后在全国推广这一模式,改善环境质量、治理环境问题、监测环境变化,协助环保部门更好地预测未来走向。通过我们的遥感监测数据、用户行为反馈数据、历史数据、结合计算模型就可以预测未来走向。将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帮助政府建立基于数据做科学决策的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有效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升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服务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是服务人类的未来生活,如何在信息时代,利用已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数据信息,为人和社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大数据就成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大数据资产必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激发商业模式的创新、催生新业态,驱动企业创新,帮助企业提升核心价值,对中国产业的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今后把自然资源、人类知识体系和环境、生态、经济活动的大数据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资源,就可能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趋利模式”形成有效的自律性反馈。人类社会活动的“趋利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即被很好的利用也被有效地驾驭。

要积极让民间力量介入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工作。有的放矢,集合民间的力量,通过环境大数据计算该区域生态值,制定影响生态值权重大的因子的生态修复方案,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这背后的基本思路就是:在自组织又兼具持续性动力(趋利)模式下,实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可持续性。




Baidu
map